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轻松”的工作背后,隐藏了多少女人的血泪?

壹心理App 壹心理 2023-05-17


如果有一种工作,钱少事少离家近,按时下班,你会选择吗?


这就是近几年广东中山火起来的“妈妈岗”,大部分都是早8点上班,晚4点半下班,既能有一份工作,还能兼顾照顾孩子。


不仅如此,多数“妈妈岗”周末双休,无需打卡,请假也很好批,公司还给交社保。


“妈妈岗”主要是行政助理、文员、保洁员等职业,工作场所主要在工厂、酒店、餐厅等,也有一些幼儿英语教师、音乐教师等兼职工作。



新闻一曝出,不少全职妈妈拍手称赞:


“真是太好了,希望自己的城市也能设置这样的岗位。”


但也有人疑惑:


“为什么没有爸爸岗?男性不用承担育儿责任?”


“这是否进一步默认了,孩子必须由妈妈来带?既工作又顾家?”


但对于很多全职妈妈而言,“妈妈岗”的出现依然令人心动——即便工资不会太高,适合本科及以上的工作更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


因为全职妈妈真的太难了。


如果不是当过全职妈妈的人,真的难以想象她们面临的多重危机:


照顾自己难,家庭关系难,重返职场难。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全职妈妈的困境。




全职妈妈有多累呢?


在深圳一家公益机构半枝莲姐妹关爱中心的采访中,很多全职妈妈形容“每天从睁眼的那一刻起,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全职妈妈小A,已经怀了二胎4个月了。


每天接送大儿子上学,做饭,打扫卫生,做各种家务,辅导功课等等。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老公和哥儿们喝酒去了,她还要自己大着肚子去公园遛娃。


她总结:“比起工作,做全职妈妈更累。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普通人上班是一周五天,一天8小时,全职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下班呢?


答案是:没有下班时间。


一睁眼,就被孩子DuangDuang的敲门声吵醒:“妈妈,起来做饭了!”


忍着怒气做好饭,然后送孩子去学校;


好不容易闲下来了,又该做午饭了;


洗完锅碗,洗一家人的衣服,洗完衣服又该焖上米饭,再去接孩子放学了;


吃完晚饭洗碗刷锅,又该给孩子辅导作业了;


好不容易做完作业,又该给孩子洗漱了;


自己也洗漱洗漱,发现竟然该睡觉了……


这还不算孩子再冷不丁生个小病,跑跑医院,去超市买买菜和日用品的各种日常琐碎。


时间一旦不够用,就会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


留给全职妈妈本人的时间严重减少,根本没精力好好照顾自己了,就会经常独自烦躁和郁闷。



在“这里是全职妈妈工会”豆瓣小组中,一位全职妈妈吐槽:


“二宝两岁了,破坏的本事与日俱增,会忽然站在马路中间不走,碰一下就倒在地上大哭大闹不起来……”


以至于现在只要二宝一开口嚎,本人怒气值就直接拉满,恨不得能扛起三米大砍刀。


大宝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打妹妹,争风吃醋。


所以她每天都很焦虑:“没人能理解,一个人全职带着两个小朋友的那种苦涩,和每时每刻都要奉献自己情绪和能量的无力感!”


是的,上班了还有同事一起帮忙,但是在家,又有谁帮忙?


除了时间上没办法好好照顾自己,很多全职妈妈在事情的优先级上,也都是把自己排到孩子后面。


有的妈妈为了家,甚至连一件漂亮衣服都没有穿过。


正因为亏待了自己,又常常不被理解,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暴躁和委屈啊。





很多人以为,全职妈妈不用上班赚钱,不用忍受职场内卷,每天在家“闲着”,非常轻松,令人羡慕。


但其实,很多全职妈妈是因为想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才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职业理想。


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除了经济压力,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最大原因是——实现自我价值



不可否认,有些人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但有的女性,确实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回归家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19年发过一篇硕士论文,其中采访了多名北京的全职妈妈。


有一位可儿妈,985本科毕业,31岁。


全职4年之后,她发现,之前的同学同事都已经是单位骨干、领导层,甚至自己当了老板。


而她本来在北京做企划,干得有声有色。


但迫于孩子,不得不辞职,留下4年的职业空窗期。


除了被迫辞职,全职妈妈重返职场时,还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可儿妈重返职场后,递交的企划书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重做,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灵感了。


根据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曾经的知识折旧80%。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全职妈妈在辞职之前,都像可儿妈一样,以为自己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提升自我。


但实际的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耗时间。


不仅如此,美国学者Adrianne和同事跟踪研究2540名母亲十余年,还发现:


工作路径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身心健康。


到了40岁时,职场妈妈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兼职妈妈,最后是长期失业的全职妈妈。


所以很多时候,成为全职妈妈,与其美化成为了陪伴孩子的个人“主动选择”,倒不如承认这些女性所做出的牺牲——


是她们,牺牲了理想和抱负,在职业的上升期成为了那个扛起一切的人。





当一个人决定做全职妈妈,不仅她个人的事业前途面临挑战,对于整个家庭的情感关系,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Murray Bowen在其创建的家庭系统治疗理论中,把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形容为三角关系(Triangles)。


即: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既没有疏离感,也没有束缚感。


但如果家庭中出现了全职妈妈,这一平衡很容易被打破:


其一,爸爸在外打拼,很少有时间顾上家里,容易对妈妈关爱不足。


并且在外工作的爸爸有自己的交际圈,妈妈有时融不进去。


而妈妈在家干的活,爸爸很容易体谅不了。


这样一来,夫妻关系就容易变得疏离。

其二,全职妈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学习上。


关爱是给到了,但很容易造成过度关注,孩子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此处并不是责怪全职妈妈的意思,只是提醒关系的效果。)


其三,如果全职妈妈还有事业未竞的委屈,很容易苦闷焦虑,从而把焦虑转移到整个家庭系统中去。


虽然并非所有全职妈妈家庭都会出现这种问题,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出现全职妈妈的家庭,更考验人经营关系的能力。





A.先爱自己,再爱伴侣和孩子


“作为全职妈妈,你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


当社区全职妈妈被社会工作者询问时,大部分回答都是,每天基本上没有时间,有也只是一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孩子和家务。


但正如papi酱对女性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排序:


1、自己 2、伴侣3、孩子 4、父母。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人只有满足了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才有能量去好好爱家人。


即使你认为“爱自己”太自私,但不得不承认一个既定事实——当你疲惫、委屈、愤怒时,你的这些烦恼也必将传染给伴侣和孩子。


所以,爱自己并不等于自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家人。


只有好好爱自己,家庭关系才能健康而持久。


那么要怎么做呢?


学者Kristin D. Neff分享过,重复3句话的自我关怀练习,对于疲惫的全职妈妈也非常适用。


1)练习正念(“This is a moment of suffering” )


不妨静下心来承认:“此刻的我确实因为带孩子,遭受着身心痛苦”。


一方面,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痛苦中,便很难做到自我关怀。


另一方面,这样的正念练习,也让我们不带评判地看待自己,意识到痛苦是很正常的,然后停止自我批评,接纳自己的情绪。


2)允许自己不完美(“Suffering is a part of life”)


无需要求自己,必须要做一个100分的完美妈妈。


允许自己有缺点,可以偶尔懒惰、发脾气、犯错、赚不到很多的钱、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理论:做妈妈,“足够好”就行了。


曾奇峰老师则延伸为:足够好的妈妈,60分就够了。


剩下的,留给自己。


3)像爱家人一样爱自己(“May I be kind to myself?” )


你可以注意对比一下,当遇到糟糕事情时,你对你爱的家人朋友,和对自己有什么区别?


你如何对待你爱的人,或者你希望你爱的人如何对待你,就如何对待你自己。


爱自己最难做到的一点,其实是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当你疲惫、委屈、愤怒时,可以试试像对待小朋友一样,好好安慰自己。



B.让伴侣参与育儿


《美国男性健康周刊》曾在2014年对20位全职爸爸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孩子都介于1-4岁,爸爸在家,妈妈上班。


研究结果意味深长:在职母亲和全职爸爸的组合,提供了一种非常正面的亲子关系。


尤其是亲子凝聚力非常好,而且一家人也能体验高质量的相处时间。


正如演员戚薇的家庭中,李承铉选择当全职爸爸,一家人也非常和睦幸福。


退一步讲,即使男性不做全职爸爸,能给在职母亲或者全职母亲多一些支持,对育儿的辛苦多一分理解,共同承担育儿的责任。


比如,跟你要生活费时,能痛痛快快地给;不小心把饭做糊了,给个暖心的安慰而不是责备等。


女性的幸福感也会多一些。


C.社会对家庭分工多一分宽容


想要改善全职育儿的窘境,除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努力,“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也需要变变了。


日本作家奥本英朗的小说《家日和》中,曾出现过一对全职爸爸和在职妈妈的组合。


妻子喜欢做生意,丈夫很享受做家庭主夫。


给4岁的儿子做一顿简单的饭都能点燃他的斗志,熨桌布也让他颇有成就感。


反而上班对他来说,是日日煎熬。


但周围人,都无视他的真实感受,觉得男人就应该在外拼事业——


公园老人送他《战胜逆境的50条名言》,告诫他“要努力啊”,单方面同情他这个失业的全职爸爸。


每天面包店阿姨的眼光,也好像在透露着“你可真不容易啊,别灰心啊。”


只有当男性不和事业捆绑,女性不和母职天然挂钩,全职妈妈才会活得松弛一些。




诚然,当妈妈不可能是“最轻松”的工作,其中埋藏的是无数女性的辛酸泪。


而对女性来说,更友好的的婚育环境是怎样的呢?


不外乎:


喜欢全职在家的女性,能沉浸于家庭生活的乐趣,也有闲暇放松自我;


喜欢发展事业的女性,能拥有不做家庭主妇的选择权,或重返职场时不被歧视,伴侣也愿意承担育儿和家务,并且不会因此被鄙视和被贬低“吃软饭”、“没用”等。


当哪一天,平衡事业和家庭的难题不再单单落到妈妈头上。


而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共同承担、共同创建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度。


大环境也对每个人的婚育选择更包容、更友善、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才是我们想要的婚育友好型环境。


衷心期待,那一天可以早日到来。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作者:Mona

编辑:Keane、笛子

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 姚春霞.(2019).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全职妈妈再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 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2004).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1),53-55.

[3] Rushing, C., & Powell, L. (2015). Family dynamics of the stay-at-home father and working mother relationship.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9(5), 410-420.

[4] Frech, A., & Damaske, S. (201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thers’ work pathway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53(4), 396-412.

[5] Neff K. D. (2023). Self-Compassion: Theory, Method,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4, 193–218.

Germer, C. K., & Neff, K. D. (2013). Self-compas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9(8), 856–867.


母亲承担越多的家庭责任,就越容易出现“父亲缺位”的现象。而一个失衡的家庭系统,难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留下心理创伤。


5月11日19:00-21:00,【原生家庭主题】线上心理沙龙来袭!我们邀请了冥想引导师王贵尧老师,带我们看见原生家庭隐形心理创伤,助你疗愈自我。


本次线上沙龙仅开放20个名额,届时将通过腾讯会议与心理咨询师0距离互动!


立即扫码,免费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