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30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安徽省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立足实际,精准发力,扎实苦干,减贫成效明显。

在萧县杜楼镇芦笋产业扶贫基地,贫困群众对青芦笋进行初步加工

在脱贫攻坚这场现代“淮海战役”里,杜楼镇的“打法”是该县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杜楼镇位于县城西,总人口71736人,几年的时间,该镇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5763户12114人降至目前的1830户3188人。

芦笋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杜楼镇的芦笋产业扶贫基地位于杜楼镇郝新庄村,该基地由萧县壮志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建立,投入资金500万元,基地主要生产优质无公害芦笋产品,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

萧县杜楼镇芦笋产业扶贫基地自建立以来,积极承担起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年可带动贫困户60余人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实现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当年脱贫。

郝新庄芦笋合作社负责人郝朝勇介绍,芦笋基地每亩产量2000多斤,一斤卖6块,芦笋远销国内外,供不应求,一年销售额近千万。

针对当地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的现实,农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户实策,让贫困户能够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如今,农场130多位劳动者中一半都是贫困户,工资每月近2000元,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的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每年还可得到1000元的分红。”郝朝勇介绍。

家住郝新庄的村民郝朝正,老伴患有慢性病,老岳父又常年卧床不起,生活非常艰苦。2014年,郝大爷进入农场合作社工作,工作内容包括除草、灌溉、运送芦笋等,通过在芦笋基地工作,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去年底已经脱贫。

据了解,2018年,萧县杜楼镇芦笋产业扶贫基地又实施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可带动贫困户50户,户均年收益800元。

玫瑰服饰  “踩”出来的脱贫路

萧县玫瑰服饰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该公司为外贸订单出口加工企业,现有管理人员15人、技术人员8人、工人300余人,建有4个生产车间,拥有先进的缝纫加工设备300多台套,主要生产床单、被罩、枕套、枕芯等床上家居系列用品,年产值5000余万元。

2017年,杜楼镇依托萧县玫瑰服饰有限公司,建立扶贫工厂,投入40万元在厂区内新建一生产车间作为扶贫工厂,吸纳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3-6万元,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

“一个工人每月能满勤的话,可以有两三千的收入,家里事情多不能满勤的,一个月最低也能挣到1500元左右。我们的订单一直都有,工人不愁没活干。”玫瑰服饰的负责人介绍道。这样算下来,贫困户家里有一个人在此务工,全家当年即可实现脱贫,由于该企业业务稳定,成为了防范返贫的坚强壁垒。

“今年我们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再建立一个车间,这样的话,又能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就业,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杜楼镇扶贫工作站站长一边说,一边指着那片打算建立车间的场地。

孝善扶贫,探索脱贫新路径

近年来, 萧县创新扶贫模式,将孝善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全面倡树农村道德新风尚,全力推进孝善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杜楼镇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中国孝善文化的发源地,“鞭打芦花”的典故是中国孝善文化的典型,位列二十四孝,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楼镇大力发扬孝善文化,将其融入脱贫攻坚当中,积极倡导村内贫困户老年人与子女签订赡养协议书,帮助村内贫困老年人实现脱贫。通过发放孝亲敬老倡议书和制定孝亲敬老村规民约、制作二十四孝图、文化墙等措施,利用宣传册、广播喇叭、公开栏,大力宣传孝善文化;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孝善户现身说教、“五老”人员入户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让群众理解孝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切实把孝善传统美德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使群众家喻户晓,让老年人的子女自觉参与到尊老孝老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推进氛围;在村内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红黑榜”、“敬老承诺”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发挥道德约束、示范点带动作用,在全村形成人人争先养老尽孝的良好氛围。

“杜楼作为中国孝善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根据脱贫攻坚现实,积极推进孝善扶贫工作,为决战决胜这场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杜楼镇扶贫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送教上门,扶贫中的人文关怀

萧县杜楼镇朱解庄村的贫困户解明亮,今年46岁,他的儿子智力残疾一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法进入校园学习,而解明亮自己要务工养活有精神残疾的妻子和这个三口之家,无法给儿子特别的关爱和教育。他的眉头常常是皱着的。

陈静老师送教上门

陈静老师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

2017年,萧县残联联合萧县教育局基教组,以萧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实施主体,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陈静老师就是萧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工作中的一员。

陈静老师每两周都会到解明亮家一次,上门给他的儿子进行入户教学。每次她都会同解明亮商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解明亮说,每次陈老师来,都是孩子最开心的时候。经过陈老师的教学,孩子已经基本能够识别颜色和日常物品。

每次看到孩子和老师在一起快乐的玩耍,他那紧皱的眉头才会有所舒缓。


编辑校对:张琼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