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深圳力:自然力与科技力

城PLUS 城PLUS 2022-09-21


2021年4月17日,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互联」联合中规院深圳分院「城PLUS」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深圳力系列论坛的第二场活动,主题为共同家园/Mutual Habitat。


在共同家园中生存的不仅是人,还有数以万计的其他生命体。城市与自然共生、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共生、现实与未来共生,形成了深圳时空人文意义的共同家园。在活动上,南兆旭、沈晓鸣、马越鹏三位嘉宾分别从大地生态人文、海洋生命与生态修复、百年未来城市等视角为大家介绍深圳的生态之美、生命奥妙、以及我们共同面临的危机与行动。——以深圳自然为镜,理想为光,映射深圳力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从左至右:朱荣远(主持人)、南兆旭、沈晓鸣、马越鹏


#1

嘉宾分享

南兆旭:在地关怀,家与国之间的家园意识

#深圳历史与自然研究者


南兆旭先生以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从全球视角下的家园发现和立足本土的变革心两方面分享自己对于“共同家园”的理解。通过对长居地历史、地理、自然的探知与分享,阐述对本土人物、动物、植物的了解,倡导“把自己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的在地关怀理念;并通过案例与观众们分享了在关爱情怀中的知识传递与行知教育改变推动的力量。


深圳有着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结构,从世界各地迁徙而来的移民聚集在一起,在家与国之间形成了一个新家园,那么这个“新家园意识”该是怎样的?

 

全球视角下的家园发现——“新家园意识”


1984年的蛇口是有海滨浴场的,人们下班后可以去海里游泳。如今,当深圳人要去海里游泳的时候只能跑到很远的大鹏。当年可以游泳的海岸为何消失,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人口迁徙,深圳的人口从1982年的33万增长到如今2000万的体量,人口总量几乎接近整个澳大利亚全境,而面积只有澳大利亚的1/3800,我们在如此有限的土地和海洋资源中养活这么多人,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2013年,我在马峦山做自然记录时发现了捕鸟网,这些两层楼高、四五十米长的网上布满了鸟类的尸体,于是我们就开始拆网。这些网曾经在深圳的山中、田间随处可见,我们在拆网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阻碍和冲突。有一次在拆网的时候发现了一只活着的凤头鹰,我们把它救下来。当天回来后我就在微博上记录了这件事,微博发布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介入调查,那一年深圳出动大量森林警察对捕鸟网点进行了清拆。后来在民间持续努力和官方严格的管控干预下,深圳已经成为全境没有捕鸟网的城市,这在有喜爱吃野味习俗的省份里面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南兆旭,2013年在马峦山做自然记录时发现被捕鸟网困住的凤头鹰


在1980年以前,深圳10年里只有6天雾霾天。1980年后,深圳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雾霾日历史最高值曾达到187天,几乎每两天就是一天是雾霾天气,城市频受雾霾侵袭。随后,深圳开始了持续的治理环境,经过深圳政府、民间多年的持续努力,2020年深圳的雾霾天数下降到3天。曾经严重雾霾的深圳,现在却因蓝天白云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肯定。深圳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前提下能保持如此好的自然生态,可能就是深圳成为最好城市的原因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1980年、2014年、2020年的深圳

我们投奔到这个城市,一定是对它有所期待,也一定在这个城市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某些东西。我们要用关注和关爱的情感来对待我们所在的城市,把自己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关注。 

沈晓鸣:深圳珊瑚的生与死

#摄影艺术家、“潜爱”珊瑚礁保育机构和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创办人


作为一名在深圳潜水时间超过一千小时的潜水员,沈晓鸣先生结合自己多年在珊瑚保育与海洋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深圳珊瑚的前世今生。他通过“繁忙的海”、“危险的海”、“狭窄的海”,以另类的视角阐述了深圳海域的特征,介绍了深圳海域中珊瑚的分布与现状;并指出地笼相对于生活垃圾与珊瑚白化,是破坏深圳海洋生态最大的威胁因子。最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


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可以看到很多种珊瑚,他们就好像森林一样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在贴近海底的地方有小珊瑚、海百合,小鱼会在珊瑚与海葵之间的各种空间里面游来游去,珊瑚为它们提供庇护。


©沈晓鸣,拍摄于菲律宾

 

深圳的海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首先是海水能见度:相对于地面上的雾霾天气,潜水员在海底世界也能感受到“雾霾天气”,即海里的能见度。每年2、3月份,浓密的棕囊藻在海中密布,遮挡视线,海水能见度低。


其次是海域的特征:深圳的海域非常繁忙,每天有大量船只经过;深圳的海域也非常“危险”,海底遍布很多渔网,还有螺旋桨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威胁;同时,深圳的海域也非常“狭窄”,面积1145平方公里,海岸线 256公里,纵深只有大约4公里。


©沈晓鸣,被渔网缠住的抹香鲸

 

深圳东部海域珊瑚群落资源的分布非常少,整个珊瑚覆盖率可能在10%以下。在分布密集的区域,游客众多、可能兴建的海上口岸、大量的生活垃圾等都对珊瑚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沈晓鸣,南澳火烧排周边曾经拥有茂密的珊瑚海

 

在深圳的海域潜水能看到那些海洋生物?


与菲律宾的海域相比,深圳海域的鱼群种类很少,潜水时只有珊瑚、小丑鱼、蝴蝶鱼比较常见。我曾经在潜水时有幸拍到一直“误入”这里的野生海豚,但它只是偶尔经过,很快就离开了。


©沈晓鸣,“误入”深圳海域的野生海豚


在海里更常见的则是大量的海洋垃圾,通过对打捞上来的海洋垃圾进行分类分析我们发现,相对于生活垃圾与珊瑚白化,深圳海域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常年置于海底、长达几百米的地笼(鱼笼)。渔民每天会将地笼拉起拿走捕获的海产品再放入海底,地笼的流刺网挂住珊瑚时会将珊瑚拉断,有些地笼则被渔民丢弃在海底成为垃圾源,造成珊瑚的死亡。另外,船锚也会对珊瑚造成一定的威胁。


©沈晓鸣,海底长达百米的地笼

 

曾经,珊瑚对于渔民来说很常见,去年开始农业部将珊瑚纳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渔民采集珊瑚将会受到行政的处罚。未来保护的希望在哪里?首先要普及保护珊瑚的观念,并探索通过在珊瑚分布比较好的地方设立社区保护地、近岸禁渔等方式更好地实现珊瑚保育。深圳的珊瑚已经进化到在低能见度状态下可以健康成长,这种“耐活基因”,加上好的海洋环境,将会更好地实现珊瑚的保育与恢复。 

马越鹏:百年后的深圳

#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北上广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计划发起人,深圳市红树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CEO


马越鹏先生结合自身在科幻与科技创新领域的经验,探讨了科幻中想象和创造对于创新的力量,畅想百年后的深圳会如何,我们又将如何生活在百年后的未来城市里。并分享了他对于深圳大企业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思考,提出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源头创新与人才。最后,分享了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


百年后的深圳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每个人可能对未来都有自己的畅想或期望。深圳四十年的变化非常大,从渔村成长为高楼林立的都市,再过四十年或一百年,城市会发展成为什么景象?科幻作品中有很多对未来城市的畅想,甚至是对几百年后科技发展的一些具象化的场景描述。而这些描述,很多逐渐成为了现实。


©vanityfair ,《2001太空漫游》鲍曼在太空舱内
电影上映的前一年科学家们才发明了仅用3颗卫星便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通讯系统,而直到电影上映的第二年,美国才执行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所以电影中出现的那些现在观众看来毫不以为然的场景,比如因失重漂浮于空中的钢笔、星航仪表、旋转空间站、宇宙飞船、娱乐电视和视频对话,在当时根本是前所未闻。

 

科幻作品中对城市未来的设定,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形式,更包含了对人类未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如何从科幻走向现实,首先要具备想象力,并通过想象力引导我们不断去创造、去实现、去突破当前的科技。并推动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提升。


这种创新包含两方面:“正向”渐进式创新和“逆向”颠覆式创新。前者是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后者更强调想象力,是对未来的一个场景或场景下的一些科技去倒推当前需要的准备和路径。当前大企业更多是基于现有的产品、技术、市场的路径进行研发,而基于未来场景、应用、趋势的路径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2001:太空漫游》电影出现的类似平板的机器(网络图片)
该影片对于艺术与科技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当代的电子消费品市场。2011年,三星集团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法院提出告诉,抗议苹果公司对于iPad产品设计的专利主张。而库布里克的这部影片正是三星提出的“证据”之一。

 

深圳有着非常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具备基于未来的颠覆性科技研发的天然优势。如何让创新落地?我们提出通过大企业创新,与其对接,实现融通联合创新发展的“北上广深大中小企业联创计划”。将大企业的创新需求拿出来,在社会上寻找企业帮助其完成非核心部分的创新。深圳有若干中小企业能够给为大企业提供此类服务,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初创公司也可以通过承接此类项目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机率。


SGF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支资助科幻产业的公益基金,希望培育更多的科幻人才、积累更多的科幻作品,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场景,未来将创新的想法与企业对接,形成良性循环,打通产业链。


©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

朱荣远(主持人)


今天三位嘉宾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对于共同家园的理解:南兆旭和沈晓鸣先生是往回看,回看历史,回溯亘古的自然地理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现代社会人类欲望和自然之间冲突所带来的结果;马越鹏先生则是向后看,向未来看。这种《蒙太奇》式的、两个场景产生对冲所体现的矛盾性,其实也是一种对于深圳力的解读。 

 

#2

嘉宾对谈


  Q1  

近年来,民间力+法治力对深圳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好,你认为的理想家园中,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怎样? 

南兆旭


科技的发展给未来学家和科技人员带来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个人造的环境里隔离式的生活,这种场景在科幻电影里反复出现,而绿水青山和海洋,这些人与自然的场景则没有太多叙述。


我认为,未来的深圳力应该由科技力、创新力、自然力三种力量构成。自然力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世间万物的包容;第二,是制定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严厉、最科学的自然保护条例与准则;第三,是让深圳成为中国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香港连续三年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香港被开发的土地没有超过25%,其余全都留给了大自然。自然力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加长久地见证世界的美好。

 

  Q2  

从科幻的角度去想象未来世界,人类会放弃地球家园吗?移民其他星球的概率有多大? 

马越鹏


基于人性,大家都希望付出更低的成本去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欲望,我们因此从自然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这种竞争导致弱势的一方最终走向灭亡,强势的一方则会寻找更好的未来家园。


对于未来,我希望全人类能够拥有共同的理念,大家更加平等、和谐的分享资源,地球能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对自然过度索取导致地球家园不再适合居住,人类不得不移民其他星球。


  Q3   

我们应该如何与海洋相处?潜爱大鹏和海洋图书馆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沈晓鸣


深圳是一个创新城市,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跟海洋共处的方式。例如,通过三维电脑技术、AR、VR等,现场观看鲸鱼、海豚,不需要把它们关起来。随着潜水装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普通人也能随时下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说不定人类也有古代鱼类的基因,把它编辑并激活,不需要潜水装备就能随时去海里,那么人类对海洋环境自然也会更加珍惜。


海洋对我们来说就像后花园一样,我们烦了、累了,去海里看一看,有谁不关心自己家的后花园呢?潜爱大鹏和海洋图书馆就是在做这方面的事情,潜爱大鹏主要是负责重建海底缤纷世界,海洋图书馆主要是整理海洋信息,最近要做的就是描绘一个深圳海底珊瑚热力图,像分析城市一样去分析珊瑚分布在哪里、哪个地方最密集、种类最多。


#3

互动问答


  Q1  

现在的科幻文本和自然书本有故事性的和知识性的,这两种类型本质上是否冲突?科幻作品很多体现出对大机器的崇拜以及对大城市的想象,但是自然和生态学本质更关注弱小和细节,如何协调这种矛盾? 

沈晓鸣:科幻文学一开始也是从自然书写出来的,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就是在写海洋、写自然,但是他代入了科幻的想象

马越鹏:科学与幻想更多的是基于科学的这个基础上去幻想,这个基础就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科幻作家的知识背景大部分以学理工科出身,至少在科学原理上不会犯大的错误。 

南兆旭:在科幻作品里,我发现人类要在灾难来临时逃离地球,往往都是因为战争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环境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自然的变化一定会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尤其是经过今年的疫情,经过一段时间与自然的隔绝,去爬山和逛公园的人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这就说明自然和人的日常生活是不能剥离开的。

朱荣远: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有很多冲突,恰恰只有深圳能够在这种精神分裂的状况下桥接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只有在矛盾与冲突中所产生的合力才是真正的深圳力。我们借共同家园讨论了人、动物、植物的“生机”。正如南兆旭老师所说,经历过新冠疫情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建,人们回归野性的渴望被激活,我们要做的是让深圳的城市和自然在未来更好的并存共融。

 

  Q2  

为什么深圳可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如此严苛的法律?在现实中是否存在极端环保主义或环保恐怖主义的思想?环保作为一种极端思想是否也会是一种社会现实? 

南兆旭: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和环保恐怖主义者我以前也接触过,但这不会发生在深圳。首先,深圳在如此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容纳了庞大的居民,已经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环保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在如此密集的人口下,深圳是整个中国人均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基于这两点,我认为深圳不是极端的环境主义者。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一定是保证了人的生存权力,保证了家国城市的发展,保证了大家良好的收入,保证了很好的生活条件。 

沈晓鸣:我们保护的资源本身是一种公共资源,在推广某一个环保法令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整体的利益。从城市整体去看,它并不是一种原教旨主义。

朱荣远:很多事情在深圳发生很正常,但换个地方就可能水土不服。这个问题实际涉及到深圳力中的“法力”,得有规矩,得有约束,既要靠自律,也要靠强制。极端的环保会导致偏激,深圳力追求的是平衡。

 

  Q3  

在生物治虫方面,有报道称能够通过生物技术将蚊子绝育来消灭害虫,你怎么看? 

南兆旭:深圳曾有“南头的苍蝇、罗湖的蚊”这种说法。历史档案记载,曾有7名伪装成商人的日本间谍从罗湖口岸过关进入深圳,间谍报告只留下了“深圳蚊子非常多,整夜未眠”的记录。1986年,深圳青年报在头版曾刊登名为《起来,不愿意被蚊子咬的深圳人》的文章。南头历史上作为养蚝的地方容易滋生蚊蝇,现在都已经很少了。其实对于防蚊,蚊帐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Q4   

深圳处理捕鸟网的效率很高,但是海洋垃圾为何难以处理? 

沈晓鸣:塑料制品的使用非常广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塑料本身是很好的发明,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等领域,但在其他方面是否可以减少使用。海洋垃圾很多是渔业垃圾,包括渔网以及制冷需要的泡沫箱等,这些垃圾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治理成本,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从产业上制定一定的门槛,再通过公众配合和环保机构参与,才能有效的减少海洋垃圾。



#4

总结


深圳力是自然力,也是想象力,科创需要想象力,回看历史的路径也需要想象力。南兆旭老师提出科技力、创新力、自然力,三生万物,这三种力量背后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思考。深圳是座年轻的城市,拥有极强的可塑性,还有很多可以达成共识的余地,所以深圳力也是时间的力量。我们从今天的深圳出发走向未来,走向一百年之后的深圳,需要文化力、发展力、创造力、甚至破坏力,只有在这些力的矛盾和博弈之下,我们的共同家园才能够以共同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去寻找我们共同的价值。

……

近期阅读:

DS Talks | 深圳力论坛,探索“深圳本质”

深圳大鹏:唯有“共生”是保护与发展的终极答案

设计海滩城市:想去和你吹吹风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