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观测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指数发布

城PLUS 城PLUS 2022-07-03


-如何利用多源空间大数据,

识读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逻辑?


-如何将国家战略任务落实到

区域、城市、街镇乃至社区的规划?

 

2021年6月6日, 粤港澳大湾区指数发布会在深圳、北京、香港、澳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会议首创性地推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依托地理信息大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大湾区的发展特征与趋势进行判断,并对城市群理论进行了探索。发布会同时还推出了《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和《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等两份年度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指数发布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主办,中规院深圳分院、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的召开得到境内外多名规划行业领军人物的支持。与会嘉宾有(排名不分先后):

陈湘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嘉安 | 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日昌 | 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

崔世平 |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凌嘉勤 | 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

王缉宪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研究总监

周建涛 | 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杨   晶 | 澳门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杨晶

Ben Derudder |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小组副主任

Martin de Jong |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教授/包容性繁荣研究中心技术总监

唐   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石晓冬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   郇 |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李志刚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黄鼎曦 | 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

阚长城 | 百度慧眼技术架构师 

王   凯 | 中规院院长

朱子瑜 | 中规院总规划师

彭小雷 | 中规院副总规划师/科技促进处处长

方   煜 | 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

戴继锋 |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赵迎雪 |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总规划师


主持人 | 朱子瑜
中规院总规划师

 

会议由中规院总规划师朱子瑜主持,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周日昌、澳门城市规划学会会长崔世平、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鼎曦分别作开幕致辞。


在致辞中,周日昌会长就港深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深港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推进科技园建设、以及新界北地区规划的新市镇都将成为港深进一步合作的推动力,希望能与中规院在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拓展。


崔世平会长在致辞中表示,先行先试政策下的实践非常重要,采集大量数据作为长期分析的依据不可忽视,即将发布的一系列指数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有益参考。

黄鼎曦副会长在致辞中表示,定期对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进行诊断和评估,并以此作为调试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这种趋势愈发清晰。大湾区的交流和建设发展路径越来越宽,更多平台和深度合作节点也在走向落地,期待通过本次交流能够获取更多睿智的观点及启示。

指数发布



发布 | 王凯
中规院院长


中规院院长王凯宣布《2021大湾区指数发布》的成果正式公开发布。王院长重点介绍到:在十四五规划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背景下,城市群和都市圈成为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角。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使命,如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大湾区研究的重要命题。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围绕上述命题,根据大湾区独特性提出巨型都市网络概念,丰富了城市群理论,并构建三体六维模型,利用数据平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智能动态评估,形成对湾区特征与趋势的价值判断。

 

 大湾区碳中和研究 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大家共同起步的新方向,报告基于政府、城市、策略建立了评估模型,这在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上是一个新的尝试。


 大湾区通勤监测 在中规院发布全国主要城市的通勤监测的经验之上,从多维度、多视角认识大湾区的特征,通过六大指标来评估通勤尺度,交通的出勤对交通组织方式和人的行为的影响。

 

上述报告结合了数据分析与深圳分院近40年的规划研究实践所形成的认识和判断。王院长特别介绍到,深圳分院是中规院中规智库的重要支撑,2021年是大湾区指数发布的元年,未来中规院会通过持续地跟踪和优化将推出更好的大湾区指数报告,并且完善其他几个维度的指数研究;以粤港澳研究中心为平台,对大湾区进行持续、整体的观察和研究,推动粤港澳三地的交流。

▽ 点击观看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详情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就《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作了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大湾区表现出高密度、强流动的空间高度连绵特征,在多个能级相当的中心共同作用下,形成都市圈相互叠加、城市群与都市圈处于混沌状态的”巨型都市网络”。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构建“三体六维“模型,从630个街镇尺度对大湾区进行研究,形成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与智能评估算法。


方煜院长提出,广深港澳四大核心城市引领湾区高质量发展,并正在推动核心湾区形成港澳系、环深系、广佛系三大“朋友圈”。其中港澳系依托重大平台提升大湾区国际职能,强化湾区双循环枢纽功能;环深系以一体化破解碎片化困境,共建世界一流环湾都市圈;广佛系以跨界融合推进全域同城化,共建“全球超级都会区”。环境风景、人文服务、交通互联、开放包容、创新活力和产业发展六大维度正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协同优势。


《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

▽ 点击观看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详情



《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率先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次研判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发展形势,并从区域协同共识、分区策略引导、空间规划碳中和模型构建等视角探讨大湾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策略和路径。


区域层面,加强大湾区内外跨地区合作,协同联动实现碳中和;城市层面,研判差异化碳排放特征,根据城市发展特征,制定特色化碳中和策略和实施路径;在社区层面,基于从宏观到微观多要素耦合的碳排和碳汇算法逻辑,建立城市社区碳中和定量评估数学模型,通过智慧化规划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实现基于碳中和情景的社区或城市尺度规划设计方案的预测评估和设计支撑,助力城市碳中和技术措施优化及落地实施。


《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

▽ 点击观看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详情



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下,通勤距离、通勤时间、轨道服务通勤比重等指标备受关注。《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由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交通分院和百度地图慧眼联合发布。依托中规院研究基础,借助百度地图慧眼时空大数据,构建多维度、多视角的通勤监测体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效率与交通服务水平进行研究。从通勤范围、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共交通服务、轨道覆盖六个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一套通勤监测与评估体系,引入活力、创新、绿色、流动等话题,客观呈现大湾区典型通勤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大湾区城市空间结构、践行绿色低碳通勤提供支撑。


发布仪式

 

在随后举行的发布仪式中,北京和深圳现场嘉宾共同点亮屏幕,在线上嘉宾“助力”下,见证了《2021大湾区指数发布》。



嘉宾发言与对话


与会专家围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大湾区碳中和研究报告》、《大湾区通勤监测报告》的内容,结合自身专业领域进行了点评,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及思考。


大湾区指数发布为规划研究领域带来两个“震撼”:数据震撼与思路震撼。


本次发布的三个报告均是以底层数据为支撑的规划研究,使得大湾区的研究者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视野、更翔实的数据支持下,来研究大湾区的巨型都市网络。


报告以广泛的比较和深入的城市规律研究,透视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本质,“三体六维”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建构。在空间上,报告突破了“9+2”行政化城市研究的空间思维惯性,以数百个街镇乃至社区为研究对象,具有超前的眼光。


唐教授希望,中规院的报告能够为大湾区各地政府策略的制定提供切实的抓手,未来在城镇星罗棋布的大湾区空间中,突出一体化的重要价值,持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及人的全面发展水平。


研究各湾区差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特点,形成特色化轨道交通体系。


陈湘生院士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因此不能照搬其他湾区模式来规划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内部核心城市中,广州以贸易为特色、深圳以科技为特色、香港以金融为特色,核心城市的产业和人群属性不同,导致大湾区内部服务需求和特点不同。


在谈到大湾区交通时,陈院士认为应通过对产业特点和人群属性的研究构建大湾区特色综合交通;同时,通过金融支撑高科技和贸易的发展,高科技和贸易实现对金融的反哺,协同构建综合交通,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


“巨型都市网络”概念启发港澳与内地城市的协同合作。


叶嘉安教授指出,本次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以“环境风景、人文服务、交通互联、开放包容、创新活力、产业发展”六个维度解析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复杂区域,并以85个核心指标落实到630个具体街镇,具有很高的城市研究价值。


报告提出的“巨型都市网络”概念比较新颖,引发了对于粤港澳湾区“科创+金融”独特双重属性、港澳与内地城市协同合作等诸多学术思考。


叶院士对基本评估单元的选择提供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并期待指数报告的持续更新。


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核心需要加强对产业关联度以及对人口结构的分析。


王凯院长指出,区域通勤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内在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产业的关联度、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空间品质等。例如京津冀的通勤目前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特征。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以及产业、高校等落地,未来北京-雄安的通勤量或将上升;长三角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除了上海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杭州、宁波也形成了都市圈,有内部的通勤;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县通勤指标差异显著,通勤半径、职住分离度、平均通勤距离等指标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3倍,差异明显。


他认为,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核心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对产业关联度的分析;第二,对人口结构的分析,包括对年龄结构、教育结构等的分析。未来,随着产业、人口等方面的变化,通勤结构会不断变化,空间结构也将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嘉宾点评


随后,线上参会专家就“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碳达峰’对大湾区的影响”、“大湾区通勤结构”等议题分别发言,并对三个报告进行了点评。 


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将成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对世界了解湾区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GaWC专注于研究世界各主要城市与外部的联系,其研究网络的成立就是为了加强对城市联系的科学与政策理解。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对帮助各方了解大湾区对世界的作用将发挥重要价值,也会成为中国和全球的一项基础性研究,GaWC很愿意与中规院一起合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指数。


大湾区要有自己的认同和精神,要关注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的区域完整性和多样性。


未来驱动大湾区的精神,就是要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湾区公民,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认同感是基于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的区域完整性和多样性,珠三角经历了时间的积累才形成今天被人们接受的的身份,大湾区要形成类似的区域身份还需要时间。大湾区在行政管理上涉及众多主管部门的多方协调而更加碎片化,未来需要完善交通设施,甚至优化行政管理,让人们交往更加顺畅。


“环深系”、“广佛系”具有说服力,“港澳系”可以再进一步论证。


大湾区属于全球高密度地区,应加强通勤分析对高密度的考虑。报告中环深系、广佛系是成立的,但港澳系可以再进一步论证,其中深港虽然有着各自特征和制度的差异,但依赖性和互补性更强,其中深圳的发展潜力更大,香港则在国际循环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解析多媒体大数据,将会进一步丰富大湾区发展指数内涵。


大数据时代,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解析多媒体大数据,作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指数的重要数据支撑之一,将会是未来进一步丰富大湾区发展指数内涵的重要方式。同时,研究也需认识到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风险,如何在差异化规范制度框架下更好的解析、利用多媒体大数据是大湾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点。




寄望借助大数据预测城市群的配套、产业、通勤模式,进一步研究三地数据要素流动的壁垒和机制。


澳门城市小而美,集聚着多元化的人才,保留着相对传统的制度和独特的法治环境,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借助大数据,一方面对未来城市群的配套、产业、通勤模式等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进一步对三地数据要素流动的壁垒和机制进行研究。



本次发布是中规院积极投身智库建设和智库转型的成果,以“人”为视角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关注“人”在城市及城市群中的作用和价值。


报告中关注开放包容、三体六维以及个体城市的自身特点,且以街镇为单元进行评估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和以小见大。以“人”为视角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说明城市规划研究者在关注“人”在城市及城市群中的作用和价值。本次学术成果发布与我国当前对科技的鼓励方向极为密切,所关注的议题也代表着我国未来发展的世界责任和先进活力,具有极高的国家战略意义价值和学术创新潜力。


大湾区高质量的评价体系让大湾区各方产生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理论共建和实践共同体;大湾区指数应持续发力,持续跟踪、长久培育。


本次指数发布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是比较及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未来应该持久发力,并思考如何将数据和模拟预测的成果,更好的应用到工作与决策过程中,建设更具特色的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指数研究提出的六维指标体系对于实现全球城市区域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大湾区指数研究通过巨型都市网络、三体六维模型、街镇尺度的思考展现了大湾区的全貌,提出了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实现全球城市区域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大湾区指数提出了跨越边界、跨越尺度的新的区域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报告以新认识、新理论、新尺度研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新空间,建议更加关注区域一体化发展。


大湾区指标研究打破传统城市边界,以空间一体化为思路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研究整体,为设施一体化、人员一体化等的空间结构提供了新认识。未来应重视内循环和外循环连接的作用,并关注大湾区跟全国连接的指数,突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



……

近期阅读:


大数据图解粤港澳大湾区


王凯:碳中和愿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

松山湖科学城:人文观与区域观

解析“七普”: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九个转变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