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好的“全球变暖”呢?




本周末遇到了实力派冷空气来袭

全国开启速冻模式

一起来看全国冰冻线进程图

↓↓↓


当然,咱们四川也不例外

受寒潮影响

23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

位于长江中下游至四川盆地北部一带

详情请戳→

注意保暖!四川迎来又一波降温!

本轮寒潮不出意外的

再次喜提热搜

↓↓↓


唉?

不是一直都说全球变暖吗?

这咋还越来越冷了?



01全球变暖,是变得有多暖?


我们经常说的全球变暖也叫全球气候变暖,是指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如果细数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你会发现,大部分其实都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燃料、砍伐森林、排放有害物质等等行为,导致了二氧化碳大量产生,这就逐渐形成了温室效应。


说了半天变暖变暖的,到底暖了多少啊?


数据显示,相比于前工业时代,地球的大气平均温度上升了1.09°C。

可不能轻视这小小的数据,如果让整个世界的气温上升哪怕只有1°C,都需要大量的热量来加热海洋、大气和陆地。


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各地的平均温度会同步升高。


比如在我们这里的温度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是有些地区可能上升4度,另外一些地区也许会下降两度。


一些中高纬度的地方温度变化会比这个平均数字高很多,最大的波动可以达到10度之巨。

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气候危机,有学者提出,将全球气温上升整体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不超过2℃,这是地球可以容忍的上限。


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把 “相对于工业化前的全球平均温升水平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争取控制在1.5°C以内” 写入协定,从此,1.5℃成为一个新增的、更加严格的气候目标。

目前来看,全球变暖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2011-2020年全球表面温度要比1850-1900年暖1.09°C,其中,陆地增温的幅度是1.59°C,海洋的增温幅度为0.88°C。


可见,当前全球平均温升距离1.5℃的底线触手可及。


所以气温确实是上升了,那怎么还越来越冷?


02“全球变暖”增大了天灾的概率


经历的寒潮与全球变暖看似对立,但其实并不矛盾。


比如大家都知道越往北越冷,本来我们是不常接触到这些北方冷空气的,但是全球变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经向度等特征,这就造成了北方的冷空气频繁南下,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强寒潮就会发生。

你的秋裤、毛裤、棉裤,实际上都是在为“全球变暖”买单。


当然,

变暖改变的远不止这些,

我们看看今年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


▲ 2月,罕见的两次连续冬季风暴使得几乎没有应对寒流经验的美国南部多州大面积停电、引发一系列死亡和车祸事故,至少82人死亡


▲ 3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突降特大暴雨,一些地区短时间降雨量接近1000毫米的惊人水平,引发巨大洪水,多处地区进入“重大自然灾害”状态


▲ 6月,位于北极圈内号称“世界上最冷的村庄”俄罗斯维尔霍扬斯克(Verkhoyansk)小镇最高气温达到了惊人的38℃,同期北欧多国气温也创下历史最高温纪录


▲ 6月到7月,美国西部和加拿大都受到热浪侵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的最高气温达到49.6℃。罕见的热浪造成数十人死亡


▲ 7月到8月,多个国家骤降特大暴雨,造成山洪、山体垮塌和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多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


▲ 近期,我国东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此次降雪是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


……



仅仅是这一年

全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已经屡见不鲜




“极端天气的加剧,归根到底可以说是气候变化加剧了气温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因为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大气温度在不断升高,蒸发作用就会变快,会从地表把更多水抽到空中,然后经过气象作用,这些水被运到那些要下雨的地方。”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的高级数据顾问、全球水道项目主任罗天一


事实上,全球变暖对天气的影响,主要在于改变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



无论暴雨、寒潮还是高温,它们的发生都属于地球上的偶然天气事件,类似于扔骰子。假如说扔到6点儿就会发生暴雨,那么气候变暖就像增加了6的配重,你扔出6的几率增大了……


有气象专家预测,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到本世纪末,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将增大为目前的14倍。这个本用来形容“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的词汇马上就要“灭绝”了……


02人类自救手册 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变暖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加控制,这些温室气体聚集在大气层形成的“保温棉被”将越来越厚,气温马上就要达到极限。


于是,人类想到了一个对策——碳中和。这个概念其实最早于1997年提出,直到最近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这个 “中和”就是我们化学课本里学过的那个“中和”——在一段时间内排出的二氧化碳和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等,正负抵消,净和为零。这样就控制住了“全球变暖”这头巨兽。



但是,升温相对于二氧化碳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哪怕二氧化碳已经控制住了,温度在短期内并不会立刻稳定。


如果从现在开始采取应对措施,二氧化碳的排量依然会维持一段时期的上升,然后才能看到措施的收效。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碳中和之前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峰值,迎来碳达峰。


2020年,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努力争取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目标立下了,该怎么减少这些二氧化碳呢?现在我们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叫“碳吸收”,其实在小学大家就已经知道了,多种树,植树造林,就可以让植物来解决这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除了依靠植物,发展有效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将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地中也是目前在开发的新方式。


光吸收还不够,另一种方案叫“碳抵消”,也就是采取一些低碳的产能方式,节能减排。


比如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电力代替燃油,能明显减少汽油燃烧时排放的尾气。


比如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将传统的煤电产能大比例地向可再生能源倾斜。


再比如,通过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进行工业生产等等。


所以,当你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主动完成垃圾分类、开始节约用电时,就已经走上了碳中和之路。


从我做起!

用行动来拯救我们的未来吧!

编辑|胡豆儿    审核|关关

来源|四川教育发布综合自央视新闻微博、中国天气微博、首都教育
 往   期 阅 

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看这一点

今天,你emo了吗??

成都理工大学校园解封!

靠谱的人,有四个处事细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