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这表情了……下次还来?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5-27


为了追寻珍稀动物——东黑冠长臂猿的踪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彩臻一行4人踏上了充满挑战的旅程。环境极端恶劣,进山一趟,他们身心状态濒临极限。


此行结果如何?有没有拍到他们心心念念的东黑冠长臂猿?


王彩臻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发来稿件,讲述这段难忘经历。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都这表情了……下次还来?

本文作者:王彩臻



(一)


东黑冠长臂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极度濒危物种”,全球仅有11群74只。截至2024年1月,我国有5群36只,数量不足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的2%。


今年1月,我来到总台广西总站锻炼学习,制作相关策划时,我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月17日晚我得到消息,期待已久的东黑冠长臂猿联合保护会议将召开。借会议召开,邦亮保护区将联合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一起组成联合监测队进山。经过沟通,我们被允许跟随科研人员、护林员们一同进山,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探访、观察和拍摄。


很快,我和广西总站同事王洁、李阳阳、岑通组成小分队,与科研队伍一块出发前往位于邦亮保护区核心区的弄好监测站,这里有一个东黑冠长臂猿的观测营地。


听闻营地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不能洗澡,蛇虫遍布,我们带上了防潮垫、睡袋还有驱虫、驱蛇药……


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寻猿!


(二)


参加完一系列活动及相关培训后,4月25日到28日,进山周期开启。


图左起依次为:李阳阳、王洁、王彩臻、岑通。


进山第一阶段,路程相对平缓,可越过一段石山后,我们眼前出现一条近乎垂直的小径——台阶和扶手都是中空铁杆,里面还住着“脾气暴躁”的蜜蜂。


扶着扶手,爬过台阶,在蜜蜂的嗡嗡声中前行3小时,我们终于抵达营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桶,向外流出来的水是黄色的……科研人员戏称它为“天然东方树叶”。这就是营地的水源。


营地的厕所,是用薄铁皮在悬崖缝隙圈起来的一平方米地,两根脚丫宽度的铁管搭在崖缝上,踩上去还会晃荡——每次蹲下去我都要紧攥手机,站起来都要先祈祷两句别踩空,起夜就更考验胆量了。


薄铁皮围成的两间小宿舍前后并列,进入宿舍还需要爬一段铁管楼梯,当天不止一个人在爬的过程中滑倒。铺床时,我想垫营地里的小垫子,结果被保护区工作人员制止:“那上面全是蚂蚁,会咬人的。”


白天,一只小蝙蝠在房顶睡觉,脚丫挂着来回打转,夜幕降临,它就飞出去觅食。



我果然失眠了。


屋内,巨大的甲虫横冲直撞,蛾子、蟑螂不时到访。屋外,领角鸮“嗷呜嗷呜”地叫着,小虫的嗡鸣不绝于耳,再加上床板晃动的咯吱声。后半夜突然一阵巨响,宿舍的门不知何故打开,大家吓了一跳……就这样熬到了凌晨4点。


(三)


5点,我们开启寻猿的第一个观测点行程——四号点,一处略狭长的悬崖观测点。科研人员掏出本子,记录起当天的观测内容。没过多久,东黑冠长臂猿开始歌唱。


难道刚来就能拍到?我们很激动,同事岑通拿起科研人员的双筒望远镜,向各个方位瞭望。



又等了2小时,鸣叫消失了,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现身,倒是早晨只喝了一小碗粥的我们,肚子都在打鼓。返回营地后,大家一人一碗凉粥,就着咸菜,又蹲守1小时,还是没有收获。根据长臂猿可能的移动方向,专家建议我们去十号点看看。


十号点沿途的石头明显更尖锐锋利,坡度更陡峭,很多地方高到坐在上面脚都碰不到地。同事阳阳一路捧着三脚架,时不时就能听到他没踩稳打出溜的声音。


接近十号点,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我们必须手脚并用。


来到十号点,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遮蔽,烈日当头,大家眼神涣散地观察对面山中动静。岑通在出发前给每人配发的藿香正气、葡萄糖派上了用场。


下午2点40分,长臂猿的身影没有出现,专家决定回撤。下山路上,大家的身心状态都濒临极限。先是阳阳的马丁靴突然裂开,岑通、王洁也累得一步也迈不出去,我也不停大喘气。一支葡萄糖,几个人掰开分着吃,走两步出溜一步地回到了营地。


次日,我们在四号点全天蹲守,结果仍是“颗粒无收”。


东黑冠长臂猿去哪儿了?没人知道,这片山实在太大。


28日是最后的机会,我们和专家一道仔细研究地图,讨论行进路线。


(四)


28日凌晨,我们兵分三路,在四号点蹲守一个多小时后返回营地。大家手忙脚乱,在营地前的观测点各自寻好机位。


长焦、单反、手机、望远镜,一群人在悬崖边挤得满满当当。专家告诉我们,接下来长臂猿将从左边翻到这侧山上,然后从右上方翻到背面。


真的么?万一长臂猿改路线了怎么办?我们心中仍有疑虑。



8点10分许,左前方的树木出现了轻微晃动,它们来了!


最开始我们还无法清晰定位到藏在树冠里的身影,十几分钟后,我终于透过放大十几倍的摄像头看到了一只蹲在树枝上的雄性东黑冠长臂猿


“它在这呢!”我小声惊呼,生怕把它吓跑。


它果然很小,像个林间的小挂件,再仔细搜寻,我发现竟有3只长臂猿同时出现在了同一棵食物树上!


雄性早早出现了,雌性在哪里呢?几分钟之后,毛色橙黄的雌性东黑冠长臂猿进入了视野。2只雌性的腹部被两片黑色遮住,如同尿不湿一样,这是它们的系带部分。细看下,这两片黑黢黢的“尿不湿”还在慢慢地动,正是家庭群里的婴猿,只有几个月大。


图为两只G1家庭群雌性长臂猿,它们腰间各有一只婴猿。


两只雌性长臂猿很快坐上一大片树冠,突然其中一只举起左臂绕过头顶,这是要干嘛?


下一秒,我们都差点笑出声来——是的,这个小可爱竟然在挠头,和人类的动作别无二致。



在一棵Y形树上,雌性东黑冠长臂猿带娃完成了高难度体操动作:先是双臂斜挂,紧接着单手翻身转体;过一会儿又翻转回来,双膝上提,把自己的娃往上拢了拢。



看着东黑冠长臂猿在林间飞跃,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等确认所有的东黑冠长臂猿已经翻向山的另一侧,我们恋恋不舍地收机器,离开观测点。


(五)


观测活动圆满结束,我们启程返回。尽管困难重重,但收获着实不小。



回到家我抓紧时间洗了澡,从镜子里看到大腿和小腿前后各有几处伤口,脚踝和膝盖前两天就隐隐作痛,似乎是轻微扭伤,家里的洗衣机连续运转了三桶……


接下来几天,我们开始整理手头各种材料。有关东黑冠长臂猿的稿子接二连三地发出来,足足20余条。每发出一波,我们几个就会在群里互相点赞、欢呼。


下次会是何时?又会见到什么神奇的生物?我们期待着、兴奋着、准备着。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

这件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题评议!

同志们!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倡议(全文)

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团队,捐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