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啥?怎么把儿童美术培训行业的套路都抖出来了

Diana的试验田,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

著有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我的一位前同事和很多父母一样,每年花几万块把一岁多精力充沛的男孩子送到某以运动类为主的早教班,顺便也上了这家机构的美术课。看到孩子拿着作品摆拍的照片,我笑了。一排孩子的作品都是一样的构图,涂了底色的卡纸上,用纸条贴上有立体弧度的“大桥”。


其实这是很多机构的套路,究其原因是艺术教育合格的师资不足,为了能够复制课程、规模化,就必须有一套可供复制的“课程”。好的机构课程可以不断迭代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能力,不专业底蕴不足的机构就只能把非常固化的“课程”给到孩子,除了打发时间,这样的课程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是一位行业老师的自曝加对怂,抖出了儿童美术培训行业的内幕,各位家长做好三观碎的准备。


一位年轻的美术老师贴出了自己在美术班上教孩子的作品,然后触怒了一位同行,顺势把美术教育机构的套路都抖了出来。被孩子们创意美术作品感动的家长请看过来。


先看看被抨击的这位老师贴出的作品:

这是5岁孩子创意美术课上的作品(小丑主题)。

企鹅

这位老师说,“孩子7岁,我教她的色调融合,拿出所有同类型色系颜料,演示一遍色系融合的方法(纸擦,笔刷,手指涂抹等等),孩子觉得像变魔术一般,直呼过瘾!效果很棒!”

5岁,沙漠仙人掌

女孩子画的花边小丑。


怎么样,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这些画是画的挺好的,对吧?本来挺岁月静好的,结果知乎上一位艺术教育同行,看了以上图片,开始怒怂,以下是实录:


“前面那个回答,贴出了很多孩子的作品,应该是一位年轻美术教育工作者。这些作品我也是见惯了,乍一看的确是吸睛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带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吸睛”。 作者说孩子的作品就是要“出效果”,孩子需要成就感,对,孩子是需要成就感,对孩子持续学画画很有好处,潜台词是,这样家长才可以掏下学期的学费啊!


有人就会反对说:从心理层面说孩子也需要满足感呀,是的,没毛病,孩子是需要激励的,但孩子不傻好吗!你以为他自己心里没数吗?三四岁的孩子不敢说什么都懂,但我敢说他们什么都感受得到了!作品里有多少是老师操控的结果,孩子虽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但他们心里可有数着呢。


只是在家长的“欣慰笑容”面前,在老师的“热情鼓励”面前,许多孩子看着自己的画选择了默认“大概也许maybe这就算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吧”……


他只是表达不出来,你以为他真的很有成就感吗? 一次两次也许他有种自己很厉害的错觉,长久下来,等他长大以后,他就知道他小时候什么都没学到,就学会了套路。


我教过很多年龄的孩子,这套“出效果”的教法是现在3-18岁美术教育机构的主流教法。


细看这些画,都不是孩子独立思考的结果。


给大家科普一些行业内的套路吧。


“构图法则”是老师先设计好的,分成傻瓜式的1.2.3步骤让学生照做,没有这套关键的步骤,作品是出不来你们看到的效果的。


这个步骤的思考是艺术作品中的关键,却由老师代劳了。比如前面第一张小丑图画的底色,用海绵蘸颜料铺,这是老师思考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先做底色呢?为了让画面最终看起来是饱满的,底色可以掩盖所有宝贝们照顾不到的看起来丑丑的空白,3-7岁左右的宝贝们用笔是画不完善的!


没老师控制这个环节,你以为你家宝贝能画得多美?


再比如仙人掌的刺、小丑的头发等也是老师先用彩色卡纸剪好,最后小朋友胡乱贴都不会难看,因为本身就是彩色卡纸啊!形状也都剪好了啊!我们老师为了操控孩子做了多少功课啊!


家长不会发现,自己家宝贝实际上只做了什么:按照老师的规定,把老师准备好的东西贴到指定区域即可。


但只有那些看起来乱乱的线条才是你家宝贝真正的能力体现啊!因为不保留一点真实的效果看起来就不像孩子的画了。


这么教孩子画画,你觉得孩子有任何思考环节吗?如果你认为思考一下,把小彩纸贴到指定区域也算艺术的话。


小彩纸的选择、小彩纸的剪裁、底色的铺设方式、整体画面的步骤设想,这些关键的思考点,却全是由老师来完成和操控的,话说三四岁的孩子,没有老师的“帮忙”,他们根本创作不出这样的画面。


老师准备一堂课才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的奇思妙想都用上了好吗! 老师自己才是学到最多东西的人。


最后你看到完善的画面,你以为是你家宝贝创造力翻腾的结果,你觉得在这家培训机构花的钱值,以为孩子从此具备了“玩艺术的能力”。


但孩子如何才能真正学会艺术? 艺术不是要去学的,是需要去感知的,需要非常广泛而深入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独立思考!


注意,独立思考的意思不是指不让任何人教,不是封闭地画画的意思。现在的培训机构都打着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旗号,实则根本是在开发上课老师的创造力……孩子独立思考的部分所剩无几,为什么?


因为让孩子独立思考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孩子心灵脆弱,经不起错,我们就不让他错,带他走套路,他永远碰不了“错”。老师心灵也脆弱,培训机构心灵也脆弱, 因为家长不明白什么是好画,看着线条乱了就说“没教会孩子画画”,于是培训机构和老师就迎合家长,也不敢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像这位答主老师一样,教出来的作品都是那么的“饱满”、“童趣”、“有创意”、“工整”、“综合材料”……


真的每幅画都这么完美吗?不可能的。


敢不敢给你家宝贝一支铅笔,让他画一幅好画! 就一支铅笔! 现在已经没有哪个美术老师敢让孩子自己画了,除了公立学校的美术老师,走进教室翻开教材随便讲几句,然后孩子们自由画画,因为他们不需要迎合家长的成人审美。


有的家长会说:“让孩子自己画?那不就是乱画吗?”


但谁说乱画就不是画了! 只有画小了下次才知道要画大;画毁了下次才知道要慢一点画; 颜色脏了下次才知道小心调色;画个画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黏土彩纸干嘛,先学会面对自己真实的丑画吧!


我们美术老师平日里常聊天吐槽,教着套路又鄙视套路,出来教美术课,哪个不是为了挣点钱。


大家经常说起自己小时候学画画,老师从不会准备一大堆材料,没有那么多黏土和剪贴,有也是学传统雕塑或剪纸,不是现在模仿欧美幼儿园那种没事搞个万圣节圣诞节装扮套路。


老师常常让我们自己画,给个主题,自己需要从构图到造型再到配色甚至故事情节都要独立思考,没有人告诉我们傻瓜式步骤,全靠自己的实践摸索试错。 画丑了也会生气甚至哭泣,家长也会鼓励或嫌弃我们的丑画。


但不也就这么成长起来了吗? 最重要的是,那时候真正画好的时候,我们心里很明白,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构图时多么用心,画线时多么谨慎,调色时试了多少次,这些才是真真正正内化为了玩艺术的能力。


最后总结一下:少儿美术班很容易存在什么套路?


我曾经教过一些小孩,主要是六七岁的居多,刚开始的时候上课课件是我想好一个课题,然后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天马行空,但是整个画面效果不是很好,而大多数的家长要孩子们画画,是要画出“效果”的!(效果二字加粗加黑)


所以在后期的课件中就做了些调整,分为1、2、3部分.这样画出的画,画面效果都不错,但基本缺乏了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孩子们的画画兴趣也不再像开始是那么强烈了。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55913/answer/180442568




或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说这些套路机构真的是“无良”,且慢抱怨。其实行业也在快速地发展蜕变有一批艺术教育从业者在不断地升级理念和实践,但是在聊天的时候很多从业者都很无奈,你给了孩子更好的艺术教育,但是家长短期看不到“效果”,就会质疑老师。


老师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在“过程”,使用者(儿童)得到了成长,但购买者(父母)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成果。比如我竟然听说过一个父亲把试听课上明显比别人作品差的儿子拉出去拳打脚踢的极端案例。


很多时候,是成年人的心态有问题,太关注比较、外在的成效,而做不到真正关注儿童的内在变化和成长。为什么学艺术?只是为了快速出一个可以秀的作品?还是可以用艺术的学习去帮助孩子成为更完整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无论如何,教育这件事的主体是儿童,再天花乱坠的理论和课程如果不能服务于儿童的个性需求和成长就是不合适的,父母需要给孩子找到一个适合他的尊重他个体差异的艺术项目,这是最为根本的选择标准。在不要再画谄媚大人的儿童画了这篇文章里,我提到了有几个简单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艺术项目/老师是否以儿童为核心在做。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作为家长,从买奶粉到选择课程,一双火眼金睛需要不断升级。


今天就到这里罢,看了行业套路大家有什么慨叹,欢迎留言。




精选文章

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却给了他们“二手的”人生?

选择美育童书的三个原则及良心荐

艺术应急包:对付熊孩子的秘密武器

用生命中的美好打造孩子的抗逆力

不要再画谄媚大人的儿童画了

美是自然的进行时 | 11本美到压箱底的自然书


乡居日记

生活就是每个人的作品,不必妥协地好好活出来|【乡居日记】




悠然过一生是戴亚楠的生活试验田,分享育儿、艺术、生活的真实体验。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出版之后广受好评,连续加印6次,荣誉参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