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这里,所以我们外国人也来帮忙了”


4月15日至19日

第13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以下简称“广交会”)

第一期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广交会主题为

“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

都有哪些新亮点、新趋势?

广交会海外新闻体验官

华南理工大学俄罗斯留学生多旻睿

先带你一睹为快


(视频来源:广州黄埔融媒)


2024年广交会上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组织了45位像多旻睿这样的

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以志愿者或海外新闻体验官的身份

参与到广交会的运行中来



经过前期的专业培训后

留学生志愿者们依托服务驿站

有序分配到各个展馆的外围、

出入口、安检口等重点区域

以及停车场、公交站、出租车上下客点、

地铁站等交通繁忙站点

用中英文或本国语言

为外商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

他们温暖的笑容和专业的介绍

成为广交会上靓丽的风景

也成为华南理工闪亮的名片



01 想为身在异乡的他们带来温暖



陈美妃(印度尼西亚)

FEODORA MAYBELLE WINATA

陈美妃(右一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发现不是所有人都会用中英文交流,因此广交会的小语种志愿服务有着很大的意义:不但能让交流更方便,还能为身在异乡的他们带来温暖。”


这是陈美妃第一次在中国参加志愿服务,熟练掌握中文、英语和印尼语的她,为广交会来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现场引导、维护秩序、答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国际贸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如何与人交流,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陈美妃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她的外公是广东人,妈妈会说广东方言,家里人都认为中文是一门重要的语言,所以为她营造了学习中文的良好氛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陈美妃便一直在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学习中文。


来到中国后,她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贴心又热情。第一天来到学校,班上的同学带陈美妃在学校参观,细致地给她介绍学校,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来了中国以后,可以吃到之前只能在短视频上看到的中国美食!”美妃常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去探索各种美味的中国菜,肠粉、烧腊、家常小炒等都让她回味无穷。


同时,美妃也很想与大家分享印尼美食:“我最喜欢的印尼美食是叫做nasi kuning,直接翻译过来是黄色米饭的意思。它是用椰奶来煮米饭,加上各种调料,所以米饭是黄色的,很香。配上印尼式炸鸡、炒土豆等等,真的超好吃!”



02 “我开始对广州着迷”



朝霞(俄罗斯)

SUSLOVA OLGA


朝霞是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目前就读于商务英语专业。还在俄罗斯时,她就听闻中国有像广交会这样的大型商业贸易活动,所以对广交会有着特别的情怀。因此,朝霞积极地报名了这次广交会志愿活动。


在志愿服务期间,精通中、俄、英三国语言的朝霞同学,非常热情地指引客商注册,为他们提供展区的路线指引。当一些俄罗斯客商得知朝霞同学是俄罗斯人时,他们觉得十分安心和温暖。为同胞提供帮助,朝霞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


“有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士因身体不适向我求助,我立即安抚她的情绪,并帮她向有关人员申请援助。因为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所幸的是,它最终圆满解决了。”在朝霞看来,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她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增强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也丰富了她的见识和阅历,为促进中俄两国客商的友好交流、推进中俄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单快捷的电子支付,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选择多样的网络购物......中国生活方方面面的快捷便利,都让朝霞感到舒适。广州生活的松弛氛围让朝霞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早茶文化、服饰文化、岭南文化等等,也让她对这座城市着迷。



03 把最大挑战变成最大收获



陶东(孟加拉国)

ISLAM SHEIKH THOUHIDUL


“从高中开始,我便与志愿服务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第一次公益献血,到参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社会组织,乐于助人的陶东有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他是孟中青年学生协会(BCYSA)执行委员、中孟友好中心(CBFC)校园大使、华南理工大学留学生联谊会成员,同时也掌握着孟加拉语、英语、中文、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五种语言。


在广交会志愿服务期间,陶东负责为多位采购商提供多语种翻译、指引答疑等帮助,如制作徽章的过程、指引注册点的位置导航等。“一位采购商来到我们的服务站,询问如何注册以及如何获得徽章等问题,由于他只会说自己的母语,我们尽可能地为他解答疑惑和解决问题。”虽然天气炎热,但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们在广交会得以相聚交流,这让陶东感觉十分振奋,因此充满热情地为每一个求助者提供指导。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就读,陶东觉得满是机遇和希望。优美的校园环境、专业的实验室配备让他印象深刻。“语言障碍是我刚来中国时面临的最大挑战,但如今我已熟练掌握了中文,这也是我在中国最大的收获!”第一次来到中国,陶东对这里的美食、语言、环境和文化并不是很熟悉,但适应后的他爱上了中国菜,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我对历史博物馆很感兴趣,那里记录着中国的五千年文明。”



04 经常被客商认为是中国人



托龙(吉尔吉斯斯坦)

TEMIRBAEVA TOLONBUBU

图(右)为托龙


对比上一次的‘单独战斗’,这次我有了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参与广交会志愿服务。”旅游管理专业的托龙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去年她便参与过广交会的志愿活动,并因使用汉语、英语、俄语、吉尔吉斯语四国语言无缝切换而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今年,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她多出了一份责任感,她组织同学们有序开展志愿服务,同时自己负责指引翻译等工作。


“这次志愿服务中甚至有人直接用粤语跟我交流,完全没有想到我会是一位外国人。”精通汉语且对志愿服务轻车熟路的她经常会被客商认为是中国人,她对此已习以为常。


今年是托龙来到中国的第六年,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本科在山东就读,为体验南北文化差异,选择来到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在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她就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


“我在华工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包括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周末有空的时候我们会相约一起探索广州好吃、好玩的地方。我们就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未来,托龙希望自己能够认识更多优秀的中国朋友,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感受更多中国的魅力。



05 “我们外国人也来帮忙



迪亚罗(几内亚)

DIALLO IBRAHIMA


熟练地披上红马甲,跟着志愿者的大部队,迪亚罗准时出现在广交会场馆地铁站的门口。一个中国人路过,在不远处打量了他许久,终于上前问道:“你是外国人,外国人怎么会在这里做志愿者?”迪亚罗爽朗地大笑起来,用流利的中文回答道:“世界各地的人都来这里,所以我们外国人也来帮忙了!”


这是迪亚罗在中国留学的第七年。此前,他参加过多次志愿服务,如大学城校区迎新、打扫街道、帮助小朋友了解国外文化、到敬老院照顾老人……来中国之前,迪亚罗就经常在几内亚的美国大使馆教小朋友英语,能在异国他乡继续投身他所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让他感到无比幸福。


“这一次有好多外国人志愿者!”迪亚罗用幽默的口吻说道,“大家看到学院在微信群里发的留学生志愿者招募信息后,都觉得很有意义、想出一份力,所以都来报名了。”和来自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朋友们一起学习交流、帮助他人,正是迪亚罗留学时一直所期待的事情。每当有人向他寻求帮助,迪亚罗就会承担起翻译和指导的职责,用英语、法语和中文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


“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让人们顺利交流、互相理解、相互包容。”迪亚罗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06 “在中国遇见更多精彩”



李达(也门)

AQLAN MOHAMMED ABDO AHMED


李达是一名学霸,目前正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勤勉好学,喜欢与人交流,也擅长倾听与分享,总会为帮助他人伸出援手。因此,当得知广交会正在招募志愿者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


“希望能在这次盛会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广交会的顺利进行贡献一份力量。”清晨五点半,他便迫不及待地起床、准备。早上七点半,他穿上那件象征着热情与奉献的红色志愿者小马甲,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广交会的咨询服务中。他耐心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解答疑惑,每当看到人们脸上的表情从困惑转为笑容,他的内心也由衷地感到满足。


2011年底,李达在舅舅的引领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后,他感受着这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结识了一群热情洋溢的同学。在这里,他得以接触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


刚来中国时,他曾因不会使用筷子而倍感苦恼,学习中文的艰辛甚至让他有时忍不住落泪。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的他每天都能够认识新的汉字,并且能够流利地用中文与人交流。这样的进步让他倍感开心,也让他更加珍惜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时光:“在中国,我收获颇丰,期待未来能遇见更多精彩。”



以热爱推进交流互鉴

用真诚搭起友谊桥梁

培养知华友华爱华情怀

融入社会并奉献社会

广交会上的华南理工留学生们

正展现着新时代的留学生风采

一起为他们点赞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图:受访者提供

文:司小平 邱亦欣 韩有为

邓圣诗 李桥顺 崔思彤

微信编辑:司小平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我如果爱你,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权威发布 | 华南理工大学2024年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江苏省)

AI+双创,擦亮“三创型”人才培养金字招牌

这一城市智慧“大脑”,落户五山校区北区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南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