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这位鲤工仔登上《人民日报》



5月4日

《人民日报》刊发

2022—2023学年度本专科生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

2022-2023学年度“十大三好学生标兵”

陈浩铭

名列其中



个人简介

陈浩铭

陈浩铭,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工程(智能交通)专业2020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作为负责人获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银奖、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等奖项。组建“浮动感知”团队,致力攻克导航浮动车数据高精度、便捷还原交通实况难题,筑牢智慧城市“数字地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3项。热心参与赛事组织、义教等活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逾150小时。已直博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交通与无人机中心。


今日立夏

万物繁茂

鲤工仔更是充满加速生长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近陈浩铭

了解这位华工青年逐梦的故事


清晨赶早八,到中区饭堂吃早餐;上下午正常上课,保持午休好习惯;晚上来到图书馆完成作业或项目工作,直到闭馆结束一天。陈浩铭的一天跟众多鲤工仔一样,在繁忙和充实中度过。然而让他与众不同的,来自更多的细节和习惯,在晚上开始作业或者项目之前,他会听一会CGTN的英文报道当作放松,也算训练自己的英语能力;休息前半小时,他会在大脑里复盘白天工作,自我反省和激励,同时也检查ddl,防止遗漏……


“大概有以下几点”“创新”“水到渠成”“追随内心”是陈浩铭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及的词汇。他总是习惯在表达之前在大脑里迅速形成提纲,表达时分条列点,表达完成后把自己对于问题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提炼。这种呼之欲出的理科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十分强大的规划能力、自驱力以及繁多的获奖经历和成绩,陈浩铭并没有觉得这使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跟他如影随形。

陈浩铭在校“十大三好学生标兵”评选现场


01

“老广”的最优选择

对于毕业于广州市第七中学的“老广”陈浩铭来说,具有工科优势、就业优势和高知名度的华工必然是他最好的选择,而他与华工的缘分却不止于此。陈浩铭的母亲在华工在职深造,姑丈和表哥都是华工校友。在他高二时,广州市的高中生英才计划给了陈浩铭一个提前来到华工学习的机会,前前后后与华园相处的一个月,让他对这所学校的环境和生活有了熟悉感。家人的影响和高中项目的熏陶,让这位“老广”在填报志愿时更加坚定了他的“最优选择”。


提及为什么选择土木与交通学院就读交通工程专业,陈浩铭仿佛早就做好了生涯规划。他不仅对发明创新非常感兴趣,而且很明确自己未来深耕于行业的奋斗目标。2019年,他因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取得的成绩,入选了《发明与创新》2019年第5期封面人物。于是报考志愿时,他选择了更具学科广度,实操机会更多的交通工程专业,并辅修信息工程微专业。


陈浩铭高中时期参与发明创新竞赛经历


“选择了相对宽口径的专业就要在厚基础强能力上付出相应的努力。”陈浩铭并不满足于课程本身,在课余时间投入大量精力深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培养学科兴趣。“课上教入门,课后求精深”,自由度较高的学习方式十分考验勤奋度和自驱力,在这张自我提升的答卷上,陈浩铭早早就给自己列好了提纲,他选择了奋发有为,并填满了专业追求。


02

竞赛之路怎么“成”?

水到渠“成”,技能加“成”

2021年9月,陈浩铭与交通、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同学一道,创办了“浮动感知”多学科攻坚团队。在土木与交通学院林培群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陈伟能教授的指导下,团队以《基于有限轨迹数据和群智算法的一种新型交通密度预测技术》为研究课题,致力于解决现有固定式硬件交通密度采集技术投入成本过高、建设及配置时间长、维护困难等问题,以实现高效、便捷、大范围获取还原交通实景所需的交通密度数据。


陈浩铭参加挑战杯获奖


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搜索文献的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一个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是学科竞赛常有的模式,也是陈浩铭乐在其中的原因。他认为,竞赛除了能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一种成果的检验,可以创造巨大的成就感。创新创业竞赛上,陈浩铭带领的“浮动感知”团队也通过了评委的一次次检验:2022年7月,他作为队长夺得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一等奖;除此以外,他还揽获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22年“i-CAN”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南赛区特等奖;他的作品还曾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三件代表项目之一,入选2023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并获华工新闻网报道表彰……


数学建模竞赛中,陈浩铭的身影也未曾缺少。他先后获得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二等奖、省一等奖,2022年亚太杯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省一等奖等荣誉,在粤港澳金融数学建模竞赛中勇夺创新银奖,并获5项学校“宏平长青”科技创新奖学金表彰。


陈浩铭部分获奖证书


“水到渠成”是陈浩铭对“浮动感知” 团队的形容。“赛前一天没有通宵的排练,紧张的练稿,基本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因为我们习惯问题在前期解决,我们有付出,也有自身的专业积累,答辩时更多的是自信和沉稳。”


“浮动感知”团队创立之初,每位成员以一当十,在紧凑的专业课中挤时间完善课题。2021年12月,以陈浩铭为负责人,团队以学院排序第一获“百步梯”学生攀登计划推荐,于2023年2月第一批结题。2023年5月,团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优秀结题。目前,团队已获发明专利授权1件、软件著作权授权4件;陈浩铭为第一作者的《基于有限轨迹数据和LSTM的路段交通量估算方法研究》也正式录用,发表于2022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摘要集,获颁学术报告证书。


技能点的加成,有基础的合作,以及共同的目标,拥有这些的团队很难不成功。“并不是团队里所有的同学都要点满所有的技能,而是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协助。”有人编程,有人做图,有人做视频,有人展示,专长的结合,组合成了“六边形战士”。而除了项目本身,团队成员相互支持,共享成就,还会互相吐槽,收获到了比成绩更加宝贵的友谊和喜悦。



03

更远的世界,更长的路

陈浩铭在大学期间有多次交换经历。其中,加拿大访学暑期科研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申请和做项目的过程中,他和国外的老师接触,开拓文化视野,了解他所关注的课题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此外,他也借此机会去检验了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否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陈浩铭还尝试寻找国内外的技能点是否相匹配,如是否从城市的角度去设计路网、城市交通信号的具体配识等。


近期,陈浩铭刚刚结束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交换学习。他是在大二下学期产生短期交换的初步想法,在此之前,为了更好地为交换学习做准备。除了学业类相关课程,他还系统性学习了相关语言,包括在线修读一门德语课程等。在大三上学期,他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修读了外国语学院的德语通选课。此外,他还注重平日的一些积累和训练,以达到日常交流和生活的水平。


陈浩铭交换学习经历


扎实的科研经历和良好的外语水平,给予了陈浩铭放眼全球、接受境内外著名高校检验学术能力的信心。2023年暑期,陈浩铭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与加拿大Mitacs共同全额奖学金资助,作为200名中国大学本科生代表之一,于当年7月~10月师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Said Easa团队,进行交通安全领域的科研实习,并已顺利结题。他还先后参与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暑期学校、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寒假“基于项目的学习”(PBL)项目,分别获得优秀(A+)与接近满分(96分)的评定。



04

社会责任:小我与大我

学习之余,陈浩铭担任科创、生活委员,与全班同学一起共同捧得2023年“校园十佳班集体”入围奖,也曾积极演绎学生党支部《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景剧,参与“衣旧有真情”等志愿活动。


陈浩铭参与集体活动


陈浩铭内心一直饱含有一份责任感。他是学校一星级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达到154 小时。2021-2023年,陈浩铭连续三年回广州七中举行寒假招生宣传活动,并主动担任“寒招”队长。在联络的过程中他协调并联络兄弟院校的同学一起,希望可以把“寒招”的传统传承下去。


陈浩铭回七中寒招


陈浩铭有着强烈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在去过加拿大、德国交换以后,他感受到中国人口众多,正在积极努力地采取行动、朝着更好的方面发展,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实现碳中和目标。陈浩铭认为我国因为产品研发及地域广阔的原因,很难用统一的技术迅速达成某一目标,所以他想到通过交通与碳中和研究领域的交叉,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相应减碳的策略。陈浩铭在未来的深造期间选择进入碳中和相关的课题组,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建设中,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为未来的发展做出青春更好的贡献。



05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在采访过程中,陈浩铭提到他曾经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看到十大三好学生标兵事迹的感受。“标兵评选”的结果是否提供了大学生发展的标准答案?陈浩铭认为国奖或标兵的评定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对前两三年成绩的一个认可,要去摸索在大学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为此更加努力。只要奋斗过,不管是不是获得标兵荣誉,都是自己心目中的“标兵”。


从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到项目中的设计创新,陈浩铭把“创新”当成习惯,扩展原有的功能,突破新型的方式。从一日安排到求学规划,陈浩铭没有选择从众,而是把“规划”做到极致,追随榜样的脚步深化和安排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从专业竞赛、数学竞赛,到辅修信息工程,从英语、德语能力培养,再到寒招、志愿服务,陈浩铭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把“勤奋”当成日常,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图片:人民日报 受访者提供

文字:才舒宁 赵希雅

微信编辑:丁治博 刘伊婷 李浩然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青春上春山,逐梦创未来——华南理工大学五四青年节寄语

祝贺!华南理工大学侯一钊校友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岗位覆盖多个系列,华南理工大学公开招聘!

成“五一”小长假高校游“大热景点”!广州国际校区开放日举行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南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