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中美停止学术合作,谁的损失更大?

科研圈 科研圈 2019-12-03

近期一些研究基于论文出版数据库,量化评估了各国学术机构的合作情况,分析了各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投入和收益。


图片来源:Pixabay


来源 Nature Index, Inside Higher Ed

编译 祖玮佳 戚译引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是在 2019 年,中美局势和英国脱欧都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最近,《自然》网站发表一系列文章,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分析了近年来的国际合作趋势,包括大科学项目和机构对外合作情况。


在高能物理、生命科学和遗传学领域,自然指数选择了 82 份高质量期刊中超过 10 个机构参与的论文,根据合著者间平均分配文章被引数(fractional counts,FC)和文章被引数(article counts,AC),对各机构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


数据显示,英国和欧盟合作发表的论文在 2016 到 2018 年仅增长 1.3%,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和美国合作论文数量增长 32%。(考虑到论文发表之前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审稿和编辑,这些数据反映的国际合作情况可能有一定的滞后。)



中美哪些机构合作最多?


《自然》网站文章指出:“根据自然指数统计,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在自然指数统计的 82 种高质量期刊中,中美两国合著的论文从 2015 年的 3413 篇上升到 2018 年的 4631 篇。”并且,在中国的外部合作中,与美国达成的合作数量最多;而在美国的外部合作中,与中国的合作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欧盟。


根据 2018 年的发表数据,与中国合作最密切的美国机构依次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而在与美国合作最密切的中国机构中,前 7 名均为中科院下属机构,第 8 到 10 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


统计还发现,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最重要的 25 个合作机构中,22 个来自美国,2 个来自英国,1 个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在这里位列第 24 名。


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BGI)成为中国最活跃的遗传学研究参与者。根据自然指数的统计,2015 到 2018 年间发表的、包含至少一个合作机构的遗传学论文中,华大基因占了 7%在华大基因的合作机构中,排名第一的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前 25 名中共有 13 个来自中国,4 个来自美国。



中美合作让谁受益?


早年的一些赴美留学项目让中国研究者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中国科研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仅仅在 2017 年一年中,就有近 1 万名研究者离开美国来到中国,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


与此同时,美国的科研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的人才和资金支持。《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杂志中发表的一篇新文章针对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论文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没有与中国的合著者的合作,2014 年至 2018 年美国在这些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将下降 2.03%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即使不和美国合作,在这些领域的总产出在 2014 年至 2018 年依旧能处于增长状态。


因此,这篇论文中指出:“仅从美国视角看,科学的进步被视作有输家和赢家的零和博弈;而研究结果表明,切断与中国合作关系对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这篇文章由亚利桑那大学的珍妮·李(Jenny J.Lee)和约翰·霍普特(John P.Haupt)合作撰写,题为《中美科研合作的赢家和输家》Winners and losers in U.S.-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s,基于 Scopus 学术研究数据库进行了分析。李和霍普特还发现,在最常为中美学者发表的研究提供经费支持的前 10 个投资方中,有 7 个来自中国,另外 3 个来自美国。同时,这 7 家中国机构资助发表的论文数量是美国 3 家的 3.5 倍。


李和霍普特写道:“此外,通过分析近五年内中美学者合作发表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可发现第一作者中的中国学者数量两倍于美国学者,这表明中国学者在科学知识创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中国不仅在资金上提供支持,使得对合作研究成为可能,更通过在新知识产出中发挥带头作用,对合作研究做出了贡献。


“并且,尽管这项研究是围绕美国开展的,我们有必要指出,中国同样也因为与美国的合作而受益。尽管中国产出的科研文献数目最多,但其研究的影响力仍然落后于美国……通过与美国建立国际合作、发表论文,在合作伙伴获益的同时,中方也实现了被引数、科学人才能力和大学声望方面的提升。”


扩展阅读:

美驻华大使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这会改变赴美留学意向吗?

英国科学家已经丢了近40亿经费,新晋诺奖得主也得为钱疯狂写标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

参考来源:
1.  https://www.nature.com/collections/fcdggfefid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41-0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42-z
4.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quicktakes/2019/11/11/study-quantifies-benefits-us-china-scientific-collaboration
5.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19-00464-7




▽ 精彩回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