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研人没有周末:BMJ论文统计学术界“加班地图”

科研圈 科研圈 2020-02-08

在周末或节假日加班似乎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常态,并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格外显著。一项新研究根据期刊数据库中论文和同行评审意见的提交时间,统计了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加班状态,发现他们所在的国家是预测加班的最有力因素,中国科研人周末加班可能性最大。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秦达然

编辑 戚译引


发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许多科研人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便利使得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工作,导致划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困难。在最新的《英国医学杂志》(BMJ)圣诞特辑中,一项研究根据投稿和同行评审意见的提交时间,总结出一份“全球科研人加班地图”。



你的努力,数据库都知道


在统计科研人加班状况方面,过往的研究和调查往往采用自我描述,因而结论可能缺乏实证支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公共卫生与社会工作学院的研究者 Adrian Barnett 在一次周末加班的时候想到,可以进行一项研究,以填补这块空白。


Adrian Barnett 和团队使用 BMJ 及其子刊 BMJ Open 的提交系统中的数据,统计分析了从 2012 年 1 月 1 日(提交系统生效的时间)到 2019 年 4 月 5 日共 2651 天的时间内,科研人员在系统上投稿和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日期和时间。


根据提交者的地址(具体到城市),Barnett 团队将系统记录的日期和时间转换为提交者的当地时间。为了能有足够的数据以对比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他们排除了少于 100 篇论文(3.3%)或同行评审(2.6%)的国家。


图片来源:Pixabay


最初,研究者们预测从 2012 到 2019 年间,随着科研人员的压力增大,可以看到在周末和节假日工作的时间会增长(假期时间以各国法定节假日为准)。他们还预计不同的国家之间会存在差异。他们选择对 BMJ BMJ Open 分别运行模型,因为不同的科学家群体可能会导致明显不同的结果,比如 BMJ 的数据库中有更多临床医学的研究者,这可能会对典型工作时间产生影响。


研究者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采样,而是使用了所有符合要求的数据。最终,他们一共使用了 49464 篇投稿和 76678 篇同行评审进行分析。



中国科研人没有周末


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末或节假日投稿或提交论文评审意见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变化。这一点与研究者们预计的不同。总体而言,科研人在周末工作的平均可能性为 0.14 至 0.18,在非周末的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可能性为 0.08 至 0.13。


相较于投稿,审稿人在周末提交论文评审意见的情况更多。在周末投稿的平均可能性在两个期刊上都是 0.14,而在周末提交同行评审的可能性则是 0.18。在节假日提交同行评审的平均可能性是0.13(BMJ )和 0.12(BMJ Open),也比在节假日投稿的平均可能性高(BMJ 0.08,BMJ Open 0.10)。


研究还统计了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在周末和节假日投稿的可能性,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很大。统计发现,中国(内地)的科研人员在周末投稿论文和同行评审的平均可能性都高居榜首,BMJ 投稿论文的可能性达到 0.23。不过另一方面,中国科研人在除周末以外的法定节假日投稿的可能性较低。

在周末和假日,不同国家在两份期刊上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的区别。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图片来自论文,DOI: 10.1136/bmj.l6460


总的来说,意大利、新西兰的科研人也有相对更高的可能性在周末工作,而北欧国家(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的科研人在周末工作的可能性最低(0.10 至 0.17)。对于非周末的法定节假日来说,加拿大的科研人员在这个时间段工作的平均可能性最低,比利时的科研人在节假日工作的平均可能性最高(0.09 至 0.18)。


研究作者们还分析了投稿和提交同行评审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模式。他发现不论是投稿还是提交评审意见,高峰期都是下班前的时间段,即下午 3 点到 5 点。地域性的小高峰出现在正午,这可能与科研人在午饭期间工作相吻合。


此外,中国和日本的研究者最可能在夜晚投稿或提交同行评审。在凌晨 12 点到 1 点的时间段里,中国的投稿数量比平均值高了 86%,提交同行评审意见的数量比平均值高了 57%。地中海周边的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的高峰提交时间相对较晚,大多晚于下午六点,但是可能性远小于日本和中国。丹麦的科研人有相对高的可能性在一天的中间投稿(比平均高 57%)。


总而言之,研究发现科研人员所在的国家是他们是否加班的最强有力的预测指标。作者们在论文中写到:“这种现象说明‘加班文化’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国家有工会和友好的科研环境,讲求平衡工作与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中,人们不太可能加班。而在中国,努力工作的学术文化为人所熟知。因此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周末和深夜加班的情况很显著。在中国,‘发表还是毁灭’是科研人员加班的明确诱因,因为雇佣和晋升取决于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除此之外,发表论文还可以获得奖金。在国家层面上,科研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和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研究的数量相关,而与质量无关。”



加班规律的背后


网络的发展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术写作,这使得工作更轻易地占用休息时间。而另一方面,论文作者们指出能够在家工作也有一定好处,比如科研人员或许能将重要的工作挪到相对安静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而不必非要呆在吵闹的办公室里做这些工作。写论文这样的创造性工作可能更容易在周末完成,很多科研人员可能也享受这一点。


远程工作的普及有利也有弊。图片来源:Pixabay


相较于论文,审稿人在周末和节假日提交评审意见的可能性更大,Barnett 团队认为这说明一些研究人员可能感到他们难以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同行评审。他们写道:“研究机构和大学应该明白,同行评审应该是研究人员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在私人时间做的事情。大学应该将同行评审作为评价和奖励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样本量 500 人的调查显示,大约半数的研究人员承认曾经帮助导师代笔同行评审。2018 年 10 月的一份报告也指出,招募科研人员完成同行评审正在变得愈加困难


作者们也对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写到:“尽管相对于雇主来说,期刊对于科研人员有更少的责任,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加班文化中的角色。期刊可以声明他们不期望科研人员在工作之外的时间提交稿件,这一点包括了论文作者、审稿人、还有编辑。我们认为这可能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仍然建议期刊这样做,因为如果同行评审是一个可以被衡量和被公认的事情,那么它很可能会变成另一个科研人员竞相达成的指标。”


这项研究为了解全球科研人加班状况提供了一些依据,但它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它只考虑了投稿和同行评审,这只是科研人员需要完成的诸多任务中的两项。正如芝加哥大学博士后事务的助理主管 Valerie Miller 对《纽约时报》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只论证了科研人员确实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但是没有深入讨论科研人在周末或节假日完成的工作类型或是工作量。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它没有区分研究人员处于哪一个职业生涯阶段,因此不能说明加班情况和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之间是否有关。除此之外,这项研究只包括了主要在健康和医药学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你加班了吗?

你的实验室也有“加班文化”吗?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一聊!

扩展阅读:

在中国读博太难了?《自然》访问了690名中国博士生

超三分之一博士生感到焦虑或抑郁,但大部分人不后悔读博|《自然》全球研究生调查

- 替导师写同行评议,你损失的不止是时间 

- 让年轻科学家参加同行评审都有什么好处? 


相关论文:

Barnett Adrian, Mewburn Inger, Schroter Sara. 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 BMJ 2019; 367 :l6460

https://www.bmj.com/content/367/bmj.l6460

参考来源:

https://www.nytimes.com/2019/12/18/science/scientists-holiday-work.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研圈”。如需转载,请在“科研圈”后台回复“转载”,或通过公众号菜单与我们取得联系。

▽ 精彩回顾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