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逆袭!他是华师陈俊朋!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他自称“草根”

不被外界的标签束缚

努力开拓人生的宽度

在华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他就是华师“十佳鸿鹄学子”陈俊朋



陈俊朋,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2018级学生,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十佳鸿鹄学子”,现已成功保研至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连续两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学校创新奖二等奖,2021年学校“百名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广州马拉松赛“优秀志愿者”,2019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体育院校组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集体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本专科生创意设计组三等奖。


  “草根”的绝地反击  


在鸿鹄学子答辩现场,陈俊朋最先亮出的,是三个孤零零的数字:059。“‘059’是我学号的尾号,这意味着入学时,我的成绩排在第59名。”在一百人左右的专业里,这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排名。“所以,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草根’。”陈俊朋说。



然而,当幻灯片切换到下一页时,密密麻麻的奖项填满了屏幕。“但平凡并不是贬义,在大学的生活中,我一直想着怎么丰富自己。”他补充道。


曾经,陈俊朋认为,自己就是“班级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人”,排队时总是走在队伍的末尾,没有担任过任何班干部,学习成绩也不好。“我的文化分数不高,是靠体育特长考上的高中。我妈很为我高兴,说我‘终于有书读了’。”



像每一个在青春期经历脱胎换骨的男生一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师和家人的鼓励,让陈俊朋开始审视、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奋斗。高中三年的努力没有辜负他,陈俊朋考上了华师。


他非常珍惜在华师的时光,生活过得充实而忙碌:学习、训练、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各项比赛……他基本上没有时间待在宿舍,所以,“宿舍”于他而言,不过是提供一张睡觉的床。陈俊朋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男生,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2019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投稿截至的最后三天,陈俊朋得知了比赛的消息。出身于体育教育专业的他,在科研比赛方面不过是一张白纸。严峻的现实面前,陈俊朋选择走出舒适区,毅然接受挑战。短短的三个昼夜,陈俊朋实现了从“无”到“有”——组建团队、确定主题、撰写项目申报计划书……他几乎没有阖眼休息的时间。在比赛前夕,陈俊朋甚至和团队一起“硬扛”到了凌晨。


“那一天,我们一起走过了凌晨四点半的天桥。”回忆起两年前的那个凌晨,陈俊朋觉得,当时的天桥比平日冷清,但大家的心都是满满当当的。



“我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开心。”陈俊朋并不认为这些付出是功利性的,“我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且自己的大学时光是不荒废的、多姿多彩的。”这种充实的生活让他感到快乐。至于幻灯片上那些闪耀的奖项,不过是水到渠成。


去年十二月,陈俊朋参加了学院的一个演讲比赛。担任过体科院团委副书记的他,在台上侃侃而谈本就是常态,所以,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定能轻松拿金奖”。然而,陈俊朋坦言,自己“在背后准备了很久”。



高中一次失败的演讲经历,在他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在大学,陈俊朋便朝着“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为了这次演讲比赛,他每天都早早起床,去操场上边走圈,边背稿;除了上课时间,他几乎都在不停地练习。


站上演讲台的那一天,所有的灯光和目光都聚集到他身上,他自信、庄重地向观众讲述着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梦想。陈俊朋觉得,那一刻,自己人生的高度好像又提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像凝结的琥珀一般,永恒又珍贵,而他的故事,已然成为后辈们成长的养料。



“这就是我上大学真正的目的——走向更大的舞台。”从高中那个狭小的讲台到广阔的人生舞台,他就这样演绎着一个个“草根”绝地反击的故事。


  撕破“体育生”的标签  


“我是一个体育生,所以就什么都不会吗?”陈俊朋常常这样问自己。在生活中,他习惯保持内省,“只要在走路,我就喜欢思考,理性地批判自己一天的言行。”那些来不及的总结的,他就把思考的痕迹记录在自己的公众号之中。



陈俊朋经营自己的公众号已经两年了。公众号里的每一篇推送,都足够用心、精美,文章也写得深刻晓畅,使人难以相信,这都出自一位“体育生”之手。热衷于宣传工作的他,担任过体科院团委宣传部长。摄影、制图、剪辑,这些技能不仅让陈俊朋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还成为了他记录生活的工具之一。


当然,更多的时候,陈俊朋还是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从高中起,他就会在体育训练时见缝插针地看课外书。有时,觉得训练太枯燥,他就偷偷溜走,找个地方躲起来看书。“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作文好像比别人写得好一点,像是找到感觉了。”赤红塑胶跑道之外,他脚下还有一本本书堆叠起来,铺就另一条属于写作的小径。



“在中学时代,我们所说的‘体育生’,一直以来似乎都是被隔离、或者说行走在规章制度边界线的状态。”谈及这个话题,陈俊朋变得严肃起来,“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受到标签化的影响,将刻板印象强加在自己身上。”毕竟,在传统观念下,“体育生”并不算一个正面的标签。


面对这样的偏见,陈俊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营公众号、时常练习写作、承担宣传工作,甚至去参加科技创新型的比赛……华师开放包容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开拓了他的视野,为他提供了“扩展人生的宽度”的平台。



陈俊朋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打破外界对“体育生”的标签化,影响和感染到别人。“因为我曾经被影响过,所以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


  成为能量的“中转站”  


影响他最深的人,有高三的班主任,也有他的兼班和李志胜、胡汉然两位辅导员。“他们说的话是可以真正打动人的。我听了之后,心脏砰砰地跳。”如今陈俊朋回忆起这些“引路人”的一言一行,仍然觉得热血沸腾。



因此,他在大四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兼班,引领师弟师妹们度过大学最稚嫩的阶段。“其实,学体育的学生,内心会更加敏感。”同为体育专业的他,更加能够描摹出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他们看我一眼,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可能想要跟我有更多的交流。聊完天之后,会发现他们好像松了一口气,眼睛更明亮了,更有力量了。”


担任兼班一个月之后,陈俊朋就外出实习了。他们彼此都不太适应。一开始,陈俊朋每天早晨都往返于华师与实习学校之间,只为看完师弟师妹们的早操。慢慢地,他的实习步入正轨,他回来的频率也低了,师弟师妹就常常给他发信息:“朋哥,好想你呀,你什么时候回来?”收到信息的陈俊朋百感交集。他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师弟师妹们的“能量供给站”。



而陈俊朋自己,则是从家庭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我的家人都非常善良、非常美好,他们也在一言一行中,把这些品质教给我。”


他的微信朋友圈从来都不向家人关闭,“因为他们看我的朋友圈会很开心。”陈俊朋认真地说。有时,他在朋友圈中倾诉自己的压力,家人们就会立刻给他发信息,关心他的情绪。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学会了把这些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于是,陈俊朋开始走到社会中去,走入田野间去。从大一到大三,陈俊朋以志愿者的身份陪伴着广州马拉松赛走过了三年,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宣传组成员,成长为广马志愿活动的统筹者;他曾五次下乡支教,因为充满烟火气的乡间生活、纯真朴实的乡民,让他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把足迹留在乡间。


大三那年,陈俊朋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搭上梦想中那趟开往西藏支教的列车。怀揣着对雪域高原的憧憬,担任兼班期间,他带领班级举办了一次“粤藏连线”的武术教学活动。新颖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体会了民族团结的意义。“我并不想仅仅做一名‘只会体育’的体育老师。”陈俊朋说。



陈俊朋的专业项目是武术。专业课老师在最后一次考核的时候告诉他,武术的作用,更多的是展现一种人生态度,在有人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那一刻,陈俊朋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他在老师、长辈和家庭中获得支持和力量,现在,他就像一个“能量中转站”,要把这些积极的能量播撒向更遥远的地方。


在公众号的简介中,陈俊朋这样写着:“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回首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株野草,汲取着华师的养分,不断生长,不断进步。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踏梦前行,聚力生长

愿陈俊朋在未来闪闪发光

展示华师学子风采


  有奖调查  


你的生活费还够用吗

小晚诚邀你参与问卷调查

表达你的消费态度

完成后参与抽奖

有机会获得华师特色文创产品


  #往期回顾#  




采写丨郑婷瑜 叶彦希 黎盖策 刘芷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许佳莹 梁芝棋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