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次,我试着勇敢一点”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面对困境或机会

你是否曾预设自己的失败

呆在舒适区,不迈出一步

这几位华师人的故事与思考

或许会给你启发


 

晚上八九点接到任务

第二天第一节课要我来教

来不及备课 来不及熟悉学生

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可能也有站上讲台的“天赋”  


正式实习第一天,我特地穿了深色的长裙去讲课,因为不想让学生发现我紧张得腿抖。


我没有正式讲课的经历,只在微格录课时面对过模拟学生,对自己的师范技能不抱信心。我还要边跑招边实习,压力之下,我不太期待实习。



“小C,明天上午第二节的语文课你来上吧。”一般而言,实习生都得先听一周课再教学,此时我却得“顶上去”。我一想到第二天,要对着五十多个活生生的学生,就不断设想学生们面对我这个新老师会有什么反应:不听课?听着听着都睡着了?不遵守纪律?


我只能一边恐惧这种未知的状况,一边硬着头皮准备,把老师交给我的课件和教材过一次,再与搭档的另一位实习生练习。第二天早上看早读时,带我的老师告诉我,第二节作文课也要我来上。我才接到作文题目和范文,完全没有备课时间。第一节课我照着PPT讲完了,作文课我只能拿着材料直接讲,现场发挥。 


当我鼓起勇气,站上讲台,做了一次深呼吸,我居然逐渐放松下来。讲着讲着我渐入佳境,和学生眼神交流,而学生们也予以回应,有些学生还面带微笑。课后,学生和老师对我上课的反馈也不错。



我可能也有站上讲台的“天赋”,这次突如其来的挑战给了我小小的肯定。


不过,我还是教师“小白”,后几天的教学把我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有几位学生私下和我反馈:“老师,你讲课有时候会自顾自地说。”回想起课堂上学生们认真专注的表情,我还以为他们听懂了,就继续讲了下去,也没和学生互动。原来我并没有通过学生的状态,准确地判断他们的接受程度。一时间,我有些失落和迷茫,很担心学生的反应。



一周后,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推开课室门,我发现我搭档拿着手机对准我。疑惑之间,礼炮“噼啪”一声响把我吓得捂住了嘴,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紧接着,纷纷扬扬的彩带洒在我头发上、身上。这群“会整活儿”的学生准备了惊喜给我们!他们又递上了满天星花束,整个班齐刷刷地站起来大声说“祝两位语文老师教师节快乐!”下课后,还有学生偷偷告诉我:“我真的很喜欢你,希望你可以一直教我们班。”


我被难以言喻的巨大幸福感包围了,学生的肯定也让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课堂上。哪怕我是个实习生,也要尽心尽力把课上好,至少要对得起学生。此前,我跑招找工作只是想找个着落,可教师节落在地上的彩带,给我铺了一条走向教师职业的道路——我坚定了自己当老师的想法和信心。



现在回顾起来,实习时我一直处于跑招的压力下。跑招比讲课更需要勇气,当时任何一方的肯定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十月,我去给其他班代课讲习题,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正是这一次次的认可,成为我跑招接连受挫后的动力和勇气,鼓舞我重整旗鼓,再去尝试。


我顺利上岸了,以后还会过很多个教师节。第一个教师节的彩带有些掉进了帆布袋里,我把它们收藏起来留作纪念,定格那时的感动和那份信念。



  转专业成功率不到四分之一

父母和朋友都不支持

一旦成功将落后同龄人两年

唯一的理由是热爱

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


  这次我要自己决定  


我现在读的专业,不是自己想读的。


说来话长,文理分科时,“文科无用论”盛行,我放弃了自己更感兴趣的文科,选了貌似更好就业的理科。直到填志愿,才知道华师文学院不招收理科生,我心灰意冷,也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和规划,最后我的专业是由亲戚根据保研率、师资力量、就业率等信息帮忙选择的。


理科越学越难,我对我的专业不感兴趣也不擅长。在大一下学期尝试转到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失败后,我转专业的决心动摇了。


“蹭课”时做的笔


大二上学期,我偶然旁听了一节文学院的外国文学课。“蹭课”的想法早就有了,只是我不断给自己设障碍:“专业课和社团工作已经很忙了,再去‘蹭课’也太累了。”“如果老师点我起回答问题怎么办?”“被别人发现我在‘蹭课’会很尴尬吧。”这些想法回旋在脑海中。


有一次,我的公共课临时调了,回宿舍“摸鱼”很浪费时间,我决定去"蹭课",问了文学院的朋友,说早上第二节课是外国文学。我忐忑地溜进教室,坐在左边靠窗最后一排的座位,还拿出电脑挡住脸,防止自己被注意到。



第一次“蹭课”堪称惊喜,老师讲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我聚精会神地听了两个小时,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获得知识的快乐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且也没人注意到我。获得正向反馈后,我对自己说:“第一次‘蹭课’感觉挺不错,以后再去试试别的课吧。”


我开始旁听文学院的课程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大二一年,在繁忙的本专业学习和社团工作中,挤出时间听了四五门课程。其中,现代文学开在周四“早八”,我周三满课,晚上经常要处理社团工作忙得很晚,即使第二天早上非常困,也坚持去"蹭课",课的魅力战胜了倦意和懒怠。

 

“蹭课”时,我通常选择后面的位置

 

预设的那些障碍也随之而来——被朋友认出,被老师点名,在一百多个同学的注视下站起来朗诵余光中的诗歌,这对“社恐”的我来说颇有挑战。不过,随着"蹭课"次数的增加,心理上的障碍逐渐变小了,我慢慢接受了有点胆怯和社恐的自己。内心的充盈与快乐,也让我萌生了转专业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念头。


父母、舍友、同专业的学长都不支持我。算上高中,我已经学了五年的理科,转到纯文科专业,几乎是放弃五年的学习成果。并且,转专业要降到大一年级,大家认为这样等于白读了两年大学。“你转专业了,那之前学的东西不都白费了吗?”众多不利因素摆在面前,仅有的好处是我热爱这个专业。



思虑良久,内驱力战胜了各种顾虑。我确定自己对本专业的知识不感兴趣,与其留在本专业混日子、浑浑噩噩,不如来一场重生。我去咨询了文学院的朋友和转专业成功的同学,也和我高中的语文老师讨论,他们都支持我再试一试。既然选择了热爱,便只顾风雨兼程。我还仔细考虑了学费的事,打算减轻家里的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开源节流,把转专业后增加的两年学费省出来。


据我了解,转专业报名的外院人数足有92人,最后只录取20人。考试之前那个月,我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呆在图书馆里备考,付出与决心让我有了孤注一掷的希望。出结果那天,我用手指点着电脑屏幕,一个一个地数,给自己的成绩排名。当发现我的分数离第二十名还略有差距时,我的手都在颤抖——还是失败了。


第二天凌晨两点,我失眠了,窝在被子里用手机打字,在备忘录里写道:“我不是不能接受失败,我只是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自己。”



我花了一些时间走出失落,最后决定跨专业考研,现在已经开始备考。旁听的课程没有白费,它让我发掘兴趣所在,收获真正喜爱的知识,也打下考研的基础。现在想起来,即使转专业没成功,我也不后悔——有了这次经历后,我能更坦诚地面对自己,不再只听别人的建议,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


自己做决定,打一场破釜沉舟的战役后,便不会为没有迈出尝试的步伐而遗憾。

 

就算跌倒了也无所谓

我有我的幸福在

这是我勇敢找来的

不是天降的

 

  打破那个小铁球  


我清晰记得初次和她打招呼时的情形。她和我迎面走来,那短暂的十几秒里我纠结了很久,我想和她打招呼,又有些不敢——如果得不到回应,会很尴尬。



我的头微微转过去,悄悄盯着她,终于我主动地和她打了招呼。她后来说,她有点近视,刚开始没看清我,“我只看到你在一直挥手和我们打招呼,当时就想怎么会有这么热情的男生。”


可能你会疑惑,打招呼是这么困难的事吗?对那时的我而言,确实是。我患有严重的躯体形式障碍(一种抑郁症),低落的情绪伴随右腿剧烈的疼痛,只能每天服用大量药物缓解。大一结束后,我开始住院治疗并休学,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放空自己,因为“一个人呆着”的空间,就是我的舒适区。


休学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愈发感到孤独,不时会独自落泪。我意识到,我正处于危险的舒适区内,它宛如一个不断收缩的小铁球,逐渐把我困住。



我需要打破这个小铁球。休学结束后,我带着些许期待回到了学校,也许多和朋友们接触会好些。但降级来到新的班级,和老朋友也因上课时间冲突而联系不如从前紧密,我还没有习惯和别人交流,又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回那个舒适区里,很喜欢自己呆在宿舍。

转机在一次活动中来临。班里组织团建,班长见我孤零零的,就嘱咐我给大家发零食。当我把东西递给一位女生时,她没有抬头,没有接东西,似乎很内向害羞,我叫了好几次,她才反应过来。看着她,我竟然有种“看到自己”的感觉——在那个瞬间,她一下子击中了我。我想和她认识,于是在走廊上碰到她,鼓足勇气和她打招呼。思政课上,我们刚好要一起完成小组作业,她主动加了我的微信。后来,我们聊得很投机,几乎无话不谈,她也知晓了我的情况,我们渐渐走到一起。


刚开始谈恋爱时,我还没能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又新得了心境障碍,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口吃、思维迟缓,不自觉地又堕落回舒适区,整日没有精神。


虽然我的心理因为抑郁症有些残缺,但我在状态正常时,会用尽全力去爱她,和她一起面对困难,我相信这种情感就是治愈我的最好方法。我们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以更科学的方式相处。有一次,我们两个在奶茶店坐了一下午,一页一页地翻看完《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她回宿舍后,把那本书放在了枕头底下,她说这样她可以随时查阅。我们也会吵架,但我们会“有效吵架”,冷静下来之后分析原因,结合抑郁症的专业知识,摸索适合我们的相处模式。


我织给女朋友的娃娃


平时,她每天都会问我的情绪怎么样、明天打算做什么,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她也会认真帮我分析不好的情绪产生的原因,用书里提到的方法来帮助我。当她emo和焦虑的时候,她会很信任地和我分享情绪,我也会用真正戳中她内心痛点的话去理解、开导她。

 

我们整体相似,部分互补,像两块刚好契合的拼图。之后的日子里,我通过她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她对我来说就是通向外界的窗口,我很庆幸自己鼓起勇气抓住了她的手,拥有了属于我们的幸福。


大二开始,我加入了花儿服务队照顾特殊儿童。我的状态特殊,能更好地体会这些孩子的世界,作为“翻译员”和他们沟通交流。有一次,我照顾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脑瘫小朋友,搀扶着他去玩活动室里的器材。当他想走到比较陡的地方时,我没有力气抱起他上去稳稳地玩,于是他只能暂时留在原地,从开朗的小男孩变成了小哭包。这让我想起我的腿疼。原来热爱运动的我,生病时却什么也做不了。后来,我哄好他,带他去别的地方玩了。在这些孩子身上,我感受到自己曾经的无力与孤独,更希望理解他们,带给他们快乐和温暖,把我的热情和闪光传递下去。



其实我以前觉得,一个人坚强地面对伤病是勇敢。遇见了她、接触更多人之后,我发现相信他人的心才是勇敢。我经历了很多伤病、痛苦和幸福,期许我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做个快乐的普通人。

 

你有没有想过

二十岁的时候开一家公司

我想

有些事就是在二十岁的时候

才有可能去做的

 

  跑赢犹豫去闯  


去年八月,我和小何(我的外校好伙伴)拍了一整天的宣传片。完工后,莫名的疲惫感席卷了全身,我们摊在出租车后排看落日。我开玩笑地用粤语问他:“几时做老板啊?”他突然坐起来,认真问我:“你有没有想过,在二十岁的时候开一家公司?”



有是有,但是怎么开呢?常言道,“今日睡地板,明日当老板”,谁不想当老板啊?但开公司有风险,法定代表人需承担法律责任,开公司需要的资金、场地等都是问题。我跟妈妈提过,她很明确地表示不支持,认为我只需要读好师范专业做个老师就行。小何家里人也说仅限于提供人脉方面的支持。对我而言专业背景是一重障碍,我读师范,小何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方面我不敌他;于我们而言的第二重障碍,是对商业知识完全不了解。不过,那天以后,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创业的可能性。


注册公司的想法是在八月底提出来的,十月中旬有了商业计划书的雏形。后来得益于小何学校的各种创业支持,今年一月份我们拿到了营业执照,“得映传媒”最终问世,我担任业务部经理。妈妈最初让我在营业执照的金额写五千元“玩玩”不必认真,实际上最终写的金额是伍拾万元整(人民币)。


萌生开公司的想法之前,我和小何已经完成了很多广告宣传的单。最早是在大一下疫情的时候,我参加了西瓜视频的创作者计划,内容是每天更新一条Vlog。有一次路过家附近的小店,我看到老板在做肇庆特产裹蒸粽,就问她能不能拍摄制作过程,做一条宣传推文,她答应了,于是,我单枪匹马地完成了从策划到推文的全制作。推文反响不错,隔壁店的老板也邀请我帮忙宣传,我便拉上了小何一起完成,那次还挺有成就感。


在工作时的抓拍个人照


之后,我们挨家挨户地和商户谈单,收益微乎其微,做这件事情纯粹出于热爱,想把自己的想法以作品的方式展现出来。再后来,开始有业务找上门,我和小何一拍即合成立一个“小作坊式”的工作室,名字取“打尖”,取广东话中“插队”的意思。因为新媒体这一行有很多优秀前辈,我们必须“打尖”才能超越他们。


因为我们是学生,所以甲方对我们戒备不多,但也不免占我们便宜,会否定作品给我们施压,让我们相信成品和预期效果差距很大来压价。我们经常拿着100元的报酬完成一张市场价300元的海报。有时候因为年龄差异,甲方与我们的审美差异很大,经常挑剔我们的海报配色。


有一次,甲方打电话来骂我,指责我们的水平很差,接着还发了一段60秒的语音,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是心有余悸。也许是20岁的年龄“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甲方再咄咄逼人也没什么好害怕的,和他们的交锋只是一个“试图达成合作关系”的过程。这一路上我们“打怪升级”,从慌慌张张到对面坐了四五个人也能一一回击,不断学会坚持自己同时更好地理解甲方的需要。

 

第一张一次过的海报

 

2021年潮起潮落,不少甲方倒闭,我们的业务发展遇到困难。那时我们看中了一家机构,他们只和正规公司合作,而我们是没有营业执照的“小作坊”,无法给甲方更多保障。从那时开始,我们有了注册公司的念头。


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要去做的人,利用课余自学工商注册、公司财务的知识,了解注册公司的风险,评估最差的结果我能否承受。在这段经历里我明白,做一件事情要做好风险预测,但又不要过度预测,权衡太多得失利弊会变得悲观,阻碍自己去闯。同时,小何拿着创业计划书找到他学校的老师帮忙,获得了场地、资金等有关创业的支持。这些支持是我们公司梦的“土壤”,那个在出租车上看似不经意的想法萌芽了。


这张营业执照,为我们之前的“小作坊”画上了句号。“得映”是“打尖”英文名“TheOne”的谐音,在我心里“打尖”一直都在,有朝一日或许我们还会在肇庆重建一间叫“打尖”的工作室。这张营业执照也是一个新起点,我们开始思考公司的营业利润、发展方向和我们自己的未来。小何是得映的法人,他经常说,要是出了事情就要进监狱踩缝纫机了,但我们也经常以一句“希望在明天”来鼓励彼此。

 


对我来说,创业不是什么艰巨的决定,只是生活里多了一张营业执照,我更没有因此比其他同学优秀。很多人说,人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那这个环境就是舒适区;我却认为没有“走出舒适圈”一说,任何新环境都需要适应。二十岁的我喜欢新鲜和挑战,就是要常常换环境去生活,等我老了再在小花园遛鸟吧!


也许

舒适区外有未知的风景

也许没有所谓的舒适区

但迈出一步,总需要些勇气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勇气

和你的思考

  #往期回顾#  




采写丨康琦悦 江雅静 范依琳

黄宝然 陈钰敏 林铭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许佳莹 陈俊扬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