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高盛的“三板斧”

2017-09-05 白益民 财团帝国大讲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红色财团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经历帝国主义阶段。美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在中国极力推行自由资本主义,妄图改变社会主义体制。结果,中国企业家们也搞起了“帝国主义”:海航系、中植系、复星系、明天系、民生系、平安系、万达系、阿里系。

这么多中国的东印度公司要打遍全球,哪儿还有美国华尔街共济会和骷髅会的地盘?他们一定要阻击和干掉这些正在崛起的中华财团帝国,先从舆论上抹黑,再煽动民众对立。最好的策略:让这些财团帝国的政治力量互斗纷争,从而浑水摸鱼,获得丰厚的利益输送。

美国高盛的“三板斧”

 

作者:白益民 出处:财团帝国大讲堂

目    录
  • 展期期权——高盛的“致命武器”

  • 套期保值——高盛的“甜蜜毒药”

  • 对赌协议——高盛的“杀手锏”


正    文

展期期权——高盛的“致命武器”

2004年11月,震惊国内外市场的“中航油事件”爆发,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出现了高达5.5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随后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是中国企业在巨额衍生品市场出现的第一笔亏损,然而却不是最后一笔,在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我国的东航、国航、深南电等公司还陷落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陷阱”里。

2004年12月,时任中航油(新加坡)总裁的陈九霖被当地警方拘捕

而这个“陷阱”就是美国投行高盛的致命武器——展期期权,其实包括中航油在内诸多中国企业从与高盛开始交易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失败。所谓的展期期权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是“期权的期权”,也就是说展期期权的持有者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拥有将一个当前约定好条款的期权进行执行的权利,而该期权的持有者恰恰是高盛。

展期期权其实就是一种具有欺诈性的、结构复杂的高风险石油衍生品。高盛等欧美投行利用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和金融知识匮乏等弱点,在向中国企业兜售金融衍生品时,将这个“剧毒”的展期期权悄悄掺入进去,高盛只向中国企业描述其不断夸大的片面优点,而刻意回避其可怕的危害性。

一旦中国企业购买了高盛等欧美投行兜售的展期期权就等同于埋下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回顾“中航油事件”,可以清晰的梳理出高盛为中航油布下的陷阱:

2003年初,包括高盛在内的投行纷纷预测2004年油价将会徘徊在20-32美元之间,下跌趋势明显,随后高盛便开始向中航油兜售“看跌”油价的期权,误导中航油就范;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通过该期权交易获利,这使得中航油坚信“展期期权”的巨大“收益”。

中航油所有的这些亏损,都成了高盛等投行口袋里的利润

进入2004年,在高盛等国际投行的操纵下,油价持续升高,中航油亏损不断扩大,而此时高盛又将展期期权说成是一种可以帮助中航油削减市值损失的有效方式,逼迫中航油再次签订了新的展期期权合约;2004年10月,当国际油价涨到历史最高位55.43美元时,高盛、三井等投行突然取消展期、开始逼仓,中航油逼迫之下只得斩仓,最后以破产的悲惨结局告终。

正是由于高盛的欺诈,才使得中航油从小的亏损放大到巨额亏损,从小的问题变成破产重组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些亏损,都成了高盛等投行口袋里的利润。

二、

套期保值——高盛的“甜蜜毒药”

在2008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东方航空】就因航油套期保值合约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损了高达62亿元人民币,【中国航空】也因为同样的一纸合约亏损了近31亿元,而这份合约的另一端正是数年前曾出现在“中航油事件”背后的国际投行——高盛集团。

其实对于航空公司而言,航空煤油的套期保值正是一种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通过保值手段,可以有效地规避航油价格风险,合理地规划其成本预算,被国际航空界普遍视作是一种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然而为什么这种“先进”的理念却使得中国企业赔的血本无归?

那是因为高盛向中国企业出售的“套值保期”只是在挂羊头卖狗肉,高盛向中国企业提供的所谓的“套值保期”合约包括了<目标累计赎回合约>和<展期三项式>(这和其之前向中航油提供的展期期权如出一辙),这两份合约不仅完全没有套期保值功能,甚至在欧美市场都是违法产品,可以说是专门为中国公司定制的纯粹欺诈性工具。

高盛向中国企业出售的“套值保期”只是在挂羊头卖狗肉

而【东方航空】和【中国航空】之所以选择购买高盛抛出的“甜蜜毒药”则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由于国内市场上并没有航空煤油期货这一简单透明的场内交易品种,而由上海期货交易所提供的燃料油期货的容量也十分有限,因此中国企业大量地使用境外市场的场外期权,高盛就利用这一机会设计了非常少见、非常复杂的多种衍生产品的组合作为“套期保值”合约向中国企业兜售。

其次,包括【东方航空】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以期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获得巨额利润,要不然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国际市场上早就流行的传统套期保值合约而不是高盛所提供的“套期保值”服务,虽然【东方航空】当时在声明中宣称“没有任何其他的投机目的”,但高盛曾向其保证合约可以给公司带来几十亿元的收益。

无论是【东方航空】的“套期保值”还是【中航油】的“展期期权”,我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公司缺乏对金融期货精通的专业人才才是现今最大的短板;复杂衍生品的合同一份就100多页,表述又经常云遮雾罩,这就往往需要中国企业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国际投行牵着走。

三、

对赌协议——高盛的“杀手锏”

2014年8月20日,中海油突然宣布终止入股深南电的项目,而阻止中海油入股的原因除了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差和机组问题外,就不得不提到一起多年都未曾真正解决的“对赌悬案”。

对赌协议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约定条款的设计有效保护投资人权益的手段,这在国际投行对国内企业的投资、并购中经常被使用,然而与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机构投资蒙牛用以寻求企业股权的目的不同,高盛则是再一次把重点放在了国际石油市场。

中国企业往往被外资投行“牵着鼻子走”

2008年,深南电与美国高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签署了两份对赌协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第一份协议的规定时间里,深南电累计获得了210万美元的收益;而问题就出在这第二份协议中,第二份协议规定对赌的标的石油数量是20万桶,当原油价格高于62美元,深南电每月可获得30万美元的收益,反之,则深南电需要向高盛支付(62美元-浮动价格)/桶×40万桶。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魔鬼”细节,高盛将对赌协议中的反向标的额放大到了40万桶,这比原标的数量整整多出了一倍,随后国际油价却没有如高盛“预期”的那样冲上100美元,反而是一路跌至40美元。

2009年12月,高盛旗下的杰润公司向深南电索赔对赌协议产生的8370万美元,相当于深南电净资产的四分之一,面对高盛为其度身定制的这一“杀手锏”,为了避免成为第二个“中航油”,深南电采取了以下的应对措施:

首先,深南电以公司有关人员未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授权,擅自与杰润公司签订两份合约确认书违规为由对赔款行为不予认可;同时中国证监会也下发通知称此次签订的协议未经国家证券期货与外汇监管部门的许可,擅自开展了境外交易活动,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这桩悬而未决的“对赌案”却依然给深南电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深南电在亏损开始不久就突然宣布将要以3.45亿人民币的价格出售深南能源(新加坡)持有的香港兴德盛公司100%股权,而兴德盛正是在对赌协议中接收高盛支付金的公司,深南电希望将全资子公司的有效资产卖掉,这样就算高盛秋后算账,拿到的可能也只是一个空壳公司。

深南电虽然最终逃过了破产的厄运,但是这桩悬而未决的“对赌案”却依然给深南电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陈九霖:回忆中航油亏损事件 称与高盛有关》,发表于《中国企业家》,2010年7月2日

◆《高盛欺诈:中航油如何陷落高盛“展期期权”陷阱》,作者:张晓东,《起诉高盛》,中国经济出版社

《穿过中航油的巨亏高盛的手》,作者:白益民,发表于《环球财经》,2010年5月

◆《高盛挂羊头卖狗肉 套期保值产品名不副实》,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

◆《高盛的面具:在他们面前中企像小学生一样单纯好骗》,发表于《环球企业家》,2012年4月

◆《不得不赴的“赌约”》,发表于《解放日报》,2009年2月

◆《中海油终止入股深南电背后:与高盛对赌悬案6年未解》,发表于《第一财经》,2014年8月

◆《身陷高盛对赌圈套 深南电愿和谈拒赔偿》,作者:王佑,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

◆《张晓东:高盛与深南电对赌协议是金融陷阱》,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3月


长按二维码,走进大讲堂


北京财团商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