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夸大技术革新,也不无视剧作的短板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19-12-08


双子杀手

圆桌




策划│深焦编辑部

编辑│parallel


主持人


Young

坚定不移,为《双子杀手》摇旗呐喊的主持人Young


嘉宾


肥内

看了两次《双子杀手》,并且替阿里做过一场“李安小课堂”,为此也重看了李安前13部剧情长片。本来还要把他早期的短片《阴凉湖畔》给看了,但觉得有点吃力,再说,也觉得看的意义不大,所以大概看了十分钟就没看了的肥内


昊天

看了两次,一次是60帧+2K,一次是120帧+4K的,同时非常喜欢李安导演的作品的昊天。




Young:


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抽空参与深焦DeepFocus的圆桌谈活动,我是主持人Young。


很久没做过院线片的圆桌了,对于内地观众来说,也是许久没有遇到一部像《双子杀手》一样,影迷和观众(票房表现)之间高度两极分化的商业类型片了。首先听一听两位老师的对影片大致的意见吧,今天似乎又是没有反方的一期圆桌呢。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


我先说一下直观感受。我第一刷是看一般2D,其实想看一般3D,但是显然我买错场次了,到了影院,入场时,发现没有发3D眼镜给我(跟儿子)才意识到原来买成2D票……隔天看的就是120帧3D4K(刚好是0、1、2、3、4,好像在玩数字游戏),基本像是看两部不同的片。


这个观影过程跟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相反,当时我是在台北唯一的影厅看的120帧3D4K,但印象极差,直到这次为了准备“李安小课堂”才重看,发现,不能说像两部不同片,可是有一个感觉很强烈:120帧3D4K的《比利》给我感觉影像没什么美感,而重看视频时,这种感觉是相同的;然而,2D的《双子》却没有这种坏印象,它仍像一部不俗的商业片,同时120帧3D4K又带来新的观影体验。(Young:新的观影体验,您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吗?)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我的立场比较微妙。不能说完全支持,但也不反对。更多是这部片给我带来的感受与问题,我还没想透彻。简单来说,可能因为前一天才看了2D版,且在此之前我已经刻意让在美国看过的朋友跟我剧透,因此,真正在看120帧3D4K时,我也刻意让自己进到“技术”的效果中。而相比《比利》,感受特别明显的是:我彷佛就在影片里。唯独,不像说我走进凡高的画作那种感觉,更像是走进“照片写实”年代那种逼真画的世界中。简单来说:我更像是被带到了拍摄的现场,那个还没有透过调光改变色调的现场。


这种现场,不要说到了飞车追逐时不断切换主观、客观视角来带入,而是第一场暗杀戏,特别是陪著亨利在山丘上,非常明显。(Young:“最开心的时刻”)



Young:


我也亮一下我的观点吧,我认为这是李安最好的一部作品。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以前比较讨厌李安,经常把他当一个反面例子,比方说少年派最后的重述故事(解读),我们会把这样低劣的叙事方式称为李安式结尾(用来形容《幸福的拉扎罗》或《狮子今夜死亡》)。但是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我再也找不到反对他的理由,应该说《双子》这种文本的简练化让他达到了新的高度。


肥内:


我跟Young的看法不完全一致,我倒觉得《少年派》标志著李安的一次里程碑。更可以说是让他决心投入技术探索的转捩点。而他显然在《派》中尝到了一点甜头,或者可以说,让他意识到通往他理想的“完整电影”有可能性,摸到了方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Young@肥内:


可能我的表达有一些问题。少年派无疑是他关键的创作转向,只是在那样一部电影里,他似乎还抱持着过往处理文本的思路,因此显得庞杂、沉重、冗余。这个问题在比利林恩中一定程度有所解决,而在《双子》里,借助这个类型的壳,终于才实现了飞跃。


肥内@Young:


回马枪收尾本来就有这种危险性,讨厌的会一直讨厌,不用太多理由。像我看弗利兹朗格的《绿窗魅影》也是如此,前面好看极了,最后竟然就是主人公做了一场梦;同理,我也很不喜欢《白日美人》。但是,《少年派》反而利用了这一点成为李安采用3D这个规格的意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昊天:


我是第一次在上映前看的观影活动,当时放的是60帧+2K的版本,当时可能主要是注意故事,其实没太注意画面什么的,要说注意的话就是感觉黑,影片中很多夜景尤其是在人骨地窖那里很难看清人物动作更别说细节让人入戏了,但这些在后来的120帧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觉得李安导演可能是考虑试验新技术,所以设置了很多的门槛,让这部电影只能在顶配的条件下被欣赏,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电影不论在银幕的各种版本还是电视电脑上看都差不多,这次李安迫使观众重新走回影院去。


昊天:


而且是未来的影院....


Young:


哎,所以二位都有在看顶配之前,先通过另一个版本吸取一些基本的故事内容。这个体验我是没有的,只看了一次也即是1203D4K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


规格其实成为两面刀。尤其当作教材时,格外感到吃力,像,我在课堂上讲《派》的效果或《比利》给我们的观影感受,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危险的那一面就在于:文本是否吸引人,以致于需要在脱离那个高标规格之外来讨论、重看他的作品。


我当然也乐见《双子杀手》可以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比利》甚至《派》更讨喜的故事、类型来推广这个规格。(Young:对,这也是我对于《双子杀手》有所担心的一点【也许是过于长远、缥缈的担心】,不可重看的特征会不会影响它的传播性?)


不过,还好故事本身并不难,甚至有点过于单纯、天真了,因此应该不太影响对故事的接收与对形式的感受。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不过就像我说的,2D版看起来,它仍是一部不俗的商业片;但《比利》只要不是用120帧3D4K真的味如嚼蜡。(Young:《比利林恩》文本其实就只是简单的汲取了一些《父辈旗帜》的东西,它是不具有类型趣味的。所以当没有规格支持的时候,就会显得无趣些【我尝试下过一个60Fps的版本,电脑并不能支持播放,因此它也是不可重看的】)


肥内:


就像在课堂上,最后有学生发问,问我对《双子》的票房预测。我也不顾阿里的人在场,实话实说不看好。毕竟对于喜欢谍报片的人来说,《双子》肯定满足不了;而对于追求规格的人来说,即使全国有30块银幕可以播放了,但是依旧不太便利。


《双子杀手》剧照


昊天:


我也觉得这个片子更强调每个人的观影感受,没有品位的高低之分,就是感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比如我看120帧,其实就是被画面本身吸引,发现有很多东西在吸引人的注意,除了导演给出的主要内容外,还有很多“多余”细节也在向观众招手,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次新技术导演要平衡这个问题,将之前电影中不被注意的“无用细节”变得“有用起来”。


还有一点就是看120的时候,之前60中老少史密斯在哥伦比亚空屋中对射的那里,我觉得年轻史密斯闪转腾挪的过程特别的快,有点不真实;但在120中,我感觉因为速度慢了下来,反而因为看到更多的细节反而显得“真实”,这块好像和别人的感受不太一样...


肥内@昊天:


说到细节,这里也有一些可议之处。假如不是屈就于3D,其实李安或许可以更大胆地用深焦镜头来表现全景深的画面,于是可以给观众更多的甚至额外的细节。然而,为了维持3D效果,在图层的思考上,还没脱离《比利》太多,仍以焦聚的调度来遮蔽了原本120帧4K可以带来的好处。


不过,上述讲到的问题其实也存在悖论。亦即:对于李安来说,追求120帧的前提是可以完全消除动态造成的残影。所以在静态的画面,其实这些规格基本没有太多发挥的馀地,也就是说,并不会比24帧吃香多少。而焦聚的调度基本就是单纯为了3D而表现的。可是,如果是要完全“沉浸”,似乎3D又必不可少。因此,李安是否还需要克服这类影像构成的难题?


《双子杀手》剧照


昊天@肥内:


嗯嗯,我觉得多余的细节这点,是否是新技术标准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之前我们和导演可能更注意画框中主要想展现的内容,不论的对白还是动作的表演或者调度,但现在因为一切都看的更清楚了,反而要使得他注意整个空间和其中很小细节之间的呼应关系,这点是我感觉和之前不太一样的地方


Young@肥内:


肥内老师提到了深焦镜头,有个挺有意思的观点。高帧率带来的,这种细节的充足化,是不是有些像雷诺阿为电影做出的贡献?帧率是否能像景深一样,作用于调度的密度?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Young:


可是,实际上《双子杀手》可能造成观众分心的“刺点”其实不多,正是因为透过焦聚的处理,使得不需要被看到的东西依旧处于模糊的状态。就此来说,这跟1940年代的深焦美学又有一些不同,甚至相悖。(Young:明白您的意思,也即是说高帧率仍然会确保观众注意力的集中度,而不是像40s的法国电影一样,刻意地让观众分心。)


景深画面的呈现似乎跟帧率的关系较小?(昊天:景深应该和帧率本身没太多的关系,应该和镜头本身有关?)


昊天:


我是觉得帧率影响了调度,个人感觉影片中的动作场面有些回归刘家良、张彻时期的硬桥硬马的风格,拳打脚踢特别的过程特别的清晰。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昊天:


这是动作戏的处理,完全没有争议,飞车追逐也是让人大呼过瘾(且不难理解为何李安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给予正面的评价)。但在相对静态的段落中,焦聚的调度就给人带来一些思考的空间。


其实我是认为,要是按李安的“理想”,甚至说,真的把观众带到现实(不管这个现实是拍摄现场的现实,还是虚构世界的极端现实性),那么短焦又像是真正的知觉方式,比如,当我们如此亲近亨利的枪,显然不会注意到背后的车、树,它们都是在焦聚外的。换言之,当年被巴赞说成接近现实的深景深镜头,反而是与视觉感知相悖离的。(Young:深景深毫无疑问是背离人类常态的视觉感知的。)


昊天:


同意肥内老师所说的。李安用了很多的短焦,不过个人感觉,本片特写给我的震撼不如比利林恩那次。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


现在市面上的动作片,大多数是通过高速剪辑完成动作场面的,在高帧率的条件下,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让观众感官上有所不适,从而迫使导演回归更传统的动作场面?


昊天@Young:


回归也不是照搬,我觉得,他这次是在每个镜头里尽量捕捉一个完整的攻击或躲闪的动作,突出帧率的优势的同时,通过全景内其他运动物体的不同速率,解决高帧给人感觉不出速度感的问题。


肥内:


但是,用高帧率捕捉动作同样也是冒著两面刀的风险。事实上,在看高帧率的二刷时,我有格外注意动作的戏,特别是小克用摩托车去攻击亨利的段落,其实因为高帧而看出的破绽是:车显然没有碰到亨利!


同样地,在肉搏战,高帧继续背叛“电影性打斗”这个无法掩盖的事实。


过往,透过正常的帧率,这些都是可以轻易瞒混过去的,但在120帧就几乎无所遁逃了。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肥内:


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文本理解上只是在顺着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内容走,或者我觉得这方面的真实性是无需达到的。


对于动作,我们也只求它达到“戏剧真实”的程度,即符合戏剧逻辑,我们不会期望看到舞台剧上的动作等同于真实的动作。


肥内@Young:


如果是这样,那么24帧无法替故事服务、把观众拖进去吗?面对这样的作品,它的载体特性是完全不能割开来考虑的。


Young:


动作本身的真实性,和动作意图的真实性,这其中应有一些差别。120帧只是带领我们去追求前者,去趋近真实的感官体验,而动作意图的真实性是它无需去做的,我们作为观众仍然用自己的戏剧逻辑去解决这一问题。


《卧虎藏龙》剧照


昊天:


可能不论是之前动作蒙混过关的场景也好,还是120帧中肥内老师提到的失真也好,都是一种假想的真实对抗吧?都是导演如何利用视听手段表现的不同方式?比如《卧虎藏龙》里直升机起飞一样的轻功。(Young:我的想法也是这样,摩托冲撞的失真应和轻功是等同的)

相比当年的被骂死的轻功,这次肥内老师提到没打中的感觉,其实我也有,只是没看的那么清楚....


肥内:


相对来说,《比利》似乎在这方面包袱比较少。也就是说,当李安觉得120帧(而不是60帧或更低)可以消除动态模糊,那么走向动作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道路。可是,相较于非动作片的动作可以作为某种象征性(比如在夏布罗尔或季特里,甚至雷诺阿的片中,杀、死都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所以死亡总是很轻易的),可是在这部片中,动作本身就不可以忽视它被表现的方式。


《急速备战》剧照


就像《疾速备战》,我之所以看不下去,就是因为看了其中一段打斗戏,发现极虚假,没有一拳的力与受力是做到位的,作为肉搏电影来说,这几乎是不可置信的。(昊天:个人感觉啊,如果真的要传达那种力道的话,最好是切镜头)是需要切镜头的,这个“领悟”是希区柯克早就有的,他以《后窗》为例说过,不管演员再卖力,镜头再晃动,还是拍不出那种力道与紧张感,所以他才重拍成碎镜头组成的肉搏戏。


Young:


这种剪辑方式究竟能不能和高帧率匹配,可能要有待《马尼拉之战》(如有)来确认了。我似乎有些担心,高帧率也会使得剪辑暴露出其虚假性,即可能带来其暗示作用的弱化。


马尼拉之战


肥内:


《卧虎藏龙》的轻功本身就跟武术一样是传说、奇观的展示。就算我们看了啼笑皆非,但确实不会太苛责。事实上,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可能还是试图去设想这种规格的意义与潜力。


昊天:


我补充肥内老师的说下。《一代宗师》中,我总感觉章子怡梁朝伟打的不如张晋,因为习武的时间不同,总感觉梁朝伟等明星姿势或许漂亮,但力道总是不通顺,感觉最终力不能很好的从发力端传达到手上。


单看明星打还可以,张晋一出之前的打戏感觉就下来了一截,单说演员。


昊天:


要按《一代宗师》的例子去说,也可以顺带提及张震赢得八卦拳赛的故事:基于是演员,所以更懂得“现”,于是这就跟下不下功夫也有关。又比如说,同样是基努·里维斯,他在《黑客帝国》的打显然好过《疾速备战》,这就涉及到导演在思考动作戏时的经验。


《一代宗师》剧照


简单来说,张震为了武打动作下的功夫有没有可能多过梁朝伟?以及,在展现身体的时候,张震有更强的自觉?(昊天:二人的拳种也需要考虑,八极拳本身攻击性就强,和咏春相比,后者似乎更强调法、对抗中的反击?不懂啊,瞎说的)


肥内:


顺带这里可以讨论一下圆桌开始前提到的问题:两个史密斯难不难拍?我不太清楚实际拍摄情况到底是他一人分饰两角?还是小克其实由替身演出,最后再把史密斯的表情贴回去?(昊天:啊!肥内老师说了我最纠结的问题哈哈哈)


如果两个他都是他,那显然要拍飞车追逐甚至自己打自己的戏,就有一些难度在。不过,我倾向相信小克始终是另一位替身演出,最后在key回史密斯的脸,这种作法比较合理。


《双子杀手》剧照


昊天:


作为技术盲,我看了一些宣传的视频,感觉似乎没那么难,不还是主要是贴脸吗?我觉得用替身完全可以,尤其是最后那个不露脸的。


Young:


并不是吧,应该整个小史密斯都是电脑做的。


昊天:


呃,身体似乎不是吧?你看制作图的话,还是史密斯穿着动作捕捉的衣服嘛(Young:先捕捉动作,再放回到画面里~)


所以我说想对比下《影》。不过一个是做年轻,一个是做苍老。


肥内:


我是觉得整个人都由电脑做好像更不经济。


Young:


小史密斯的单人应该是由史密斯直接动作捕捉,CG换脸的。两人同场则是将小史密斯的CG放进画面中。


昊天:


感觉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去做,所以我感觉应该主要还是替身,然后用CG局部修正下?当然这完全是个人井底之蛙的感觉。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


然而,不管整个人还是只有脸是电脑做的,但都同样有一个宣示性存在:继《狮子王》可以完全虚构出一草一木与所有动物的毛、毛孔,那么自然就可以完全制造出人,特别是最微妙的表情。因此,从《比利》开始,李安就有意识地回到“微相学”的追求,在德莱叶那里,透过《圣女贞德受难记》向观众提醒,人脸细节的戏剧性,而经过李安崇拜的伯格曼再一次大量且有系统地使用面部特写来构图。


在《比利》那里,年轻的面孔或许吸引力稍小,但是他的情感变化,特别是白里透红的皮下血液运动,则成为影片重要的对象,这也是为何安排了他与啦啦队女子一段暧昧的邂逅,而他的队长说“你怎么像刚来过一炮”不只是一句噱头。(昊天:本片中也有类似的“炫技”,亨利说自己险些杀了小女孩时搓了下鼻子,然后就黑里透红又褪色的全过程都能看到,之后史密斯动情时眼睛逐渐充血的状态也很清晰)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昊天:


嗯嗯是,但感觉从拍摄方法上和之前的特效大片差不多?比如黑客帝国2,尼奥一个VS100多特工那场?不同的或许是不是是具体生成的技术方面?


肥内:


上述关于到底小克是怎么拍出来的问题,其实也必然关系到动作戏的指导与呈现效果。同一个人演对打的双方,等于都在对空气打,那么即使240帧也还是会有破绽的。这些都是紧密相连的。


(昊天:我觉得对打时百分之百有穿着绿色隐身衣的替身,或许都不用穿隐身衣。)


这也是为何之前有朋友在微博上说这项规格可能更适合别的导演或作品时,我开玩笑回答说小津影片。事实上,如果面孔是这个规格“揭发”的重点之一,那么,文戏肯定很适合这种规格。又何必挑战一部动作片、逼一个动作演员呢?



Young@肥内:


我始终不认为这个问题是关键的,《双子杀手》在处理类型元素这一方面,更像是一部迈克尔·曼或德·帕尔玛作品,作用于观众的是角色本身在戏剧性中的势能,而非具体的动作本身。高帧率的动作提供感官的补足,这与戏剧体验是平行的而非重合的。


这种类型的势能使我们在观看中忽略它的纰漏,如果电影的行进变得相对静止,破绽也会暴露。


昊天@Young:


像曼的那部呢?请详细说说好吗?


Young:


借刀杀人吧,紧致的,由节点驱动的类型片,人物的运动不仅仅依赖于动作场面内部,也来自于从节点到节点的,不断转场所赋予人物的势能。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Young:


但,就像我回答学生的:对于谍报片这样的类型来说(当然我们也可以不要放在类型的概念下讨论),这部片无法满足类型观众,其实也就在暗示影片在剧作设定上,也有它无法让人完全满意之处。(昊天:我是感觉本片非常像《卧虎藏龙》...人物的三角架构、矛盾关系以及最终的结局选择都很像)


比如说,情报局的高层出现了三个:魏瑞斯(双子计画的负责人)、拉斯特(亨利的原上司)、派特森(亨利信任的但位阶再低一点的主管),结果拉斯特怎么对付亨利的,派特森知道,而后来魏瑞斯怎么对付亨利的,派特森也知道……感觉情报局里头没有秘密?而后,讲到双子计画,丹妮也知道得很详细……最单纯的就是两件“武器”,亨利与小克,所以他们的讯息都来自别人,且别人说什么都信。包括亨利去找尤里,也是非常信任对方;而小克更是,竟相信他要消灭的对象(亨利)的话。(Young:这个完全不能深究。。。)


昊天:


从类型的概念来说,我觉得本片的确不是一部正规的动作片,虽然它用了动作电影的很多设定元素和拍摄方法,但是讲述的方式和主题不是动作片的,这方面我很认同当时看60帧时观影活动主持人给观众的提醒,说这不是一个动作片,而是一个李安的电影...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肥内:


正因为这些剧情纰漏的存在,所以说影片的驱动机制是极其简单的,这绝对不是一部常规的李安电影(从前的他不会允许这样的发展动力存在),而是高度类型化的,至少从人物动力角度而言。


肥内:


但是,亨利与小克的“天真”与纯良又是必要的。所以这非常矛盾,尤其放在一部……所有人都是做情报工作的故事来说……


亨利一句“你应该跟我一样不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基本是这个故事最大的反讽。(昊天:所以追求情节的逻辑的话有些地方会说不通)


太多bug了。以这种类型来说相当不利的。


昊天:


动作电影比如我们熟悉的那些大师们的人物其实也都很简单,无非是正邪对立,善恶情仇,让观众可以第一时间代入。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


说到人物的单纯,还是想把话题绕回主题的问题。(肥内:事实上,要是探究主题思想,这部片又是相当李安的。)他们之所以单纯,因为他们不是简单的类型人物。


这里贴一条朋友的短评: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特地用最后一场戏(学校)强调了影片的自反和身份的对应,这的确是他一直以来会做的事情。


肥内:


讲到电影的现在与未来对话,这个脑洞开太大了;可能是受到李安自述野心的影响吧。事实上,我看到最后这场戏读到的更多是再一次被李安隐藏起来、扭曲的情感。


Young:


我觉得是相当明显的,即使可能被认为是过度解读。放弃追逐人文学科,转而追逐工程科学的,不正是李安的电影吗?


肥内:


如果真是电影的对话,那也只是李安自己理解的电影。所谓“弯路”,这是主观认定。


昊天:


弯路 我理解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历经世事的老父对儿子的饶舌,弯路并不是被告知了直路就会避开的路。


肥内@昊天:


是的,我能理解父与子的这种情感。于是才说,这场戏暗藏了扭曲性:亨利说他知道小克的口味,即丹妮是他的菜,但他补充说“年轻、不成熟的我”。意指丹妮跟小克有可能发展出什么;但从心理角度来说,丹妮喜欢他们的任一个也都有可能,于是一种潜在的乱伦情结就被带出来了。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是这个噱头铺了很久……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昊天:


难道不是李安自己正在走的弯路吗哈哈,我理解为他对自己的劝诫,和再次自我确认,仍然要自己坚持将这条弯路走下去。


昊天:


在本片之前李安对父子关系最极端的描述就是票房失利的绿巨人,不过那个片是我最喜欢的漫改电影...虽然绿巨人的造型现在看实在是...



肥内:


事实上,正因为电影走过这一段不断尝试的现实主义手法,今天才有李安走到用这种规格来拍电影的这一步。我跟朋友说,《双子杀手》对我来说,似乎标示著现实主义电影的终点,但我也只能说“似乎”。(昊天:现实主义电影的终点?是指技术上的?还是我理解错了。。)


应该不是技术上的,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向来,商业叙事电影以“消减”人为性(走向“看不见的技巧与拍摄机制”)来拉观众进入影片的情境中,以有效达到移情作用。所以声音、色彩、宽银幕,似乎都在制造更加“现实”的虚构情境。然而,如果到了120帧,加上刻意不为画面涂上明显的虚构色彩的话,观众真的像在看日常影像,那么,不就是拟真的极境吗?


这也是为何,我在刚开始新写的书(暂名《观念》)的开头就这么写:

.

(刻意用像诗的方式重探电影的诸多观念)


昊天:


嗯嗯我理解您的意思了,的确寄希望让现代观众全情投入一个环境是不太现实的,即使是VR,在本片的第二个镜头李安就有意用了一个类似火车进站的镜头,很好玩。(肥内:但那个鱼眼列车没什么冲击力啊……)


嗯嗯那个镜头现在不可能再有什么冲击力了,就算他拍飞驰而过,但其实没太多意思,就好像扔向负视差区的各种物品,就是感觉他有意用了那么像的镜头很有趣哈哈。


肥内:


在《双子杀手》中的父子情感也处理得很微妙:亨利与自己的克隆人之间到底该发展出什么感情?兄弟、父子、朋友?而小克跟魏瑞斯之间的情感也轻易因为“谎言”被抹去(当然,“严父”形象也是亨利跟小克都有的梦魇),所以看似是新的父子情(亨利-小克)取代了旧的父子情。但是,就算不以正义来介入谎言与父子情,这样处理父子关系无疑还是比较简单的。是枝看到会怎么想?(遥想他的《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剧照


Young:


我所理解的主旨,和豆瓣上Ou的观点是相近的,电影拍摄的过程,和小克被生产的过程是一体两面的。亨利身上兼有一些传统类型片和李安过往作品的特点,他(对小克、电影技术、未来)忧虑,但他最终拥抱了他,融合、解放,引导(小克、电影技术、未来)走向他自己的道路。(昊天:但如果和Ou说的那样的话,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小克曾经是亨利的过去呢?我其实是在一个人的概念里理解两个人的)


这即是电影发展的过程啊,自我革新。


肥内:


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即,小克总算出现在阳光下,但,却是全片中“最假”的时刻,这一点不只是我的感受,甚至阿里的人都这么觉得,在学校出现的小克有那么一下子,脸部实在扁平得可以,像是……按她们的说法,李安没钱做最后的特效了……


如果这一刻是藏有这么深的隐喻,那“假脸”小克到底是以正的还是负的方式去回应这种隐喻?


肥内:


水底打斗的效果还是非常好,气泡的呈现超过《派》的气泡;而装甲车扫射的场面,子弹横飞、水四溅效果也非常棒。


不过,这一次,要比记忆穿插的《比利》更加倾向现实主义,所以像《派》、《浩克》那种透过多图层方式的转场效果都没有再出现了。(Young:多图层转场是指?从水底惊醒的转场不属于此类吗?)


我截图示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绿巨人》


Young:


明白了


肥内:


水中惊醒的效果不强,比较接近《比利》的一场: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跟《比利》一样,是用很快的方式做“圈划”的处理。


Young:


所以二位老师更认为本片的主题就落在了父子关系上,而非更多关于电影本身是吗?


肥内:


嗯,我是没有往“电影本身”去想,觉得想太远了。也许李安可能有这种意思,但是,这个问题谈起来太广,事实上我不觉得李安自己有能力去处理这么大的问题。他并不是电影史的终结者甚至还不算先锋。


昊天:


我个人比较关注父子本身而已,电影本身这块,说实话我觉得120帧这个技术并不难也不算什么革命性的发现,但我认为未来的电影一定会这样。简单的说就和我们看不习惯VCD画质了一样,势必改变。


我非常同意肥内老师总结的。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昊天:


未来的电影……这个前提是我们只把好莱坞当作电影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这个规格目前看起来还没有什么必要……就像绝大多数3D电影后来在电脑上看也影响不大,倘若多数电影在采取这种规格却又不把这种规格当作终点(这是李安这两部片目前的态势)的话,未来电影不太会受到这个规格的影响。


昊天:


现在物以稀为贵只是因为资方没有看到钱景,如果票房如当年阿凡达似的,相关的影院和行业肯定会多少带来改变


Young@肥内:


嗯我认同这应当只是很小一部分电影的发展方向,之于纯粹的艺术电影,是否有这个必要去完成技术升级,技术升级能否带来观感的提升?关于这些问题都还有疑问存在。


肥内:


是的,一个当然是放映系统的普及,二个是拍摄成本问题,第三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学上是否有这样需求。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剧照


肥内:


简单来说,《哈比人》尝试过一次高帧,但如果效果好,他们会接著做,但显然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个规格的必要性。所以得再等等。(Young:《霍比特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帧率没有有效地影响调度,以至于显得有些累赘)


比如戈达尔拍3D,很多人也觉得可有可无(我是有在戏院看《3D铁三角》),那也是因为3D的拍摄与放映成本并不高,所以连戈达尔都玩得起。(昊天:是的,3D的拍摄成本不高,但如果要特别凸显效果的话,反而置景选景比较重要)


昊天:


是的是的,而且从售票来看,这个周末似乎观众并不是特别狂热,所以还需要再等等,不过李安的尝试非常有意义,比某些单纯坚持胶片的“库布里克”接班人要正面多了(吐槽)。不论120、3D还是4K都不是自身演进的终点,所以都是一个过程(好无意义的一句话)


肥内:


是有意义的。就像我说的,虽说我还没想清楚李安这两部作品对我的“提问”,但无论如何,都让我试著去思考一些问题。我相信应该也给很多人带来不同的问题。只要去思考问题,都有可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灵感。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


所以对于李安的技术尝试,我们基本上都是认可其意义的。只不过也是限于样本太少,很难判断这项技术是否还有更多的意义在不同方面存在。


肥内:


对,这也是为何,我说除了小津之外,另一个也适合做120帧3D4K的导演是欧弗斯(Young:奥菲尔斯【和他的运动】很好理解,对于小津我则有些疑问)


(昊天:小津的电影也是细节和时空为主的?)


主要我觉得小津也在戮力制造一个似真的假世界,且越真越能体现现实的假;再说,按他那么喜欢拍胸上景来说,这个规格拍出来的画面肯定好看死了。


肥内:


这部片还有一个比较可惜的地方是,让人真的爽的戏,前面玩了,后面似乎少了直观上更刺激的王牌。不管是地下肉搏、机枪扫射、克隆2的火海重生,都爽不过第一次的交战,所以老实说,二刷120帧3D4K我在地下肉搏那里似乎有眯了一下……(昊天:我还行,我是因为之前60帧太迷了,所以反而感觉120清楚了..真的是因人而异啊)


《双子杀手》剧照


Young@肥内:


恰恰我觉得这也是故意而为之的结构,后段人物形象分明之后,影片的重心就不再完全放在这些动作场面上了,因此节奏才有所放缓。


而我恰恰是因为这种重心的变化(感到李安在不断地用人物身份确认电影的自反性),反而觉得后段越来越精彩。


肥内:


节奏还是快的呀,这部片最大的优势大概就是简洁明了吧……主要是场面调度的丰富性吧。


我主要觉得后面有些地方变得更草率,比如,才在地下肉搏,结果,大亨还是第一时间就带著亨利、丹妮一起回魏瑞斯那里,岂料,他们都还在飞机上,小克已经瞬间移动回到魏瑞斯这里,一段对话之后,又瞬间移动到机场等著亨利一行人……


而后,在没有亨利身上的追踪器之后,魏瑞斯又瞬间移动已经布局了一行人准备在街上歼灭亨利……(当然我们可以说,既然可以在亨利身上植入追踪器,也可以在小克身上植入……)


真的是节奏已经快到完全无视时间差的问题了……


《双子杀手》剧照


昊天:


那个那里是小克和亨利一行人的目的地都在佐治亚的关系吧?情节比较假的地方我觉得是为啥小克没一开始认出亨利?亨利干嘛不一早找魏瑞斯?(Young:我觉得小克是有认识到相似性的,只不过是自我说服的拒绝承认而已)


肥内:


因为亨利的讯息跟其他人不对等,所有人知道的都比他多……至于没有认出来,我觉得也是故意的,毕竟,小克跟真正的年轻史密斯长得也不像(我们毕竟是从史密斯刚出道就一路看著他慢慢变老的观众),所以他可能看到了也不觉得就是他自己……


事实上,克隆2的出现虽说是必要,却又有点蛇足……(昊天:克隆2相当于代替魏瑞斯和他们打了一场,作为其分身或者武器)毕竟,要克隆2的身手能同时对付亨利与小克,那么之前二十几年的漫长训练不可能省去,结果,小克就跟亨利一样,都属于讯息封闭的那种……(昊天:哈哈哈 我觉得亨利23年瞒着所有人养了一个儿子,这人和他手下的顶级士兵还一样 也挺有本事的)


昊天:


还有一个想说的感觉就是李安拍东方题材基本是站在父亲的视角,而西片基本是儿子的视角,这个片是在西片中回归了父亲的视角,当然也有部分是儿子的。


《冰风暴》剧照


肥内:


《冰风暴》是两代视角都有;而《卧虎藏龙》的父母形象也是比较抽象。所以也不完全如此。《色戒》则根本没有父辈。(Young:但的确是有这种倾向性存在的,和他自己的文化身份关系比较大。至于在《双子杀手》中,并不明显。)


应该说,自“父亲三部曲”之后,父亲就退位了;直到《双子》又被重新找来。因为父亲退位,以致于亨利也不知道要怎么当好一个父亲的角色;而现在,面对小克,他可能要学著怎么作为一个父亲……就这点来说,又找到了跟《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隐性关连。正因为两人都有严厉的父亲,所以或多或少对父亲产生了某种抗拒或逃避?


昊天:


亨利因为父亲一早离家,只留下了溺水的阴影,而小克虽然有父亲,但其父亲更多是对他怀有目的。


Young:


我有个小疑问就是,为什么要通过口述的母亲,确定亨利的前史。为什么不让亨利成为潜在的小克成年体呢?而是要通过母亲的存在,否认这种等同关系。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Young:


事实上,这里又涉及到李安另一个主题脉络:局外。所以小克跟魏瑞斯转述他第一次见到亨利的感觉,像是从外部看自己;而后,在地下时,亨利向小克讲述小克(其实是在讲他自己)又用一种外部的方式讲述内部。这种在内的局外人之认同问题,也是李安的脉络。(昊天:总是在另一种身份中审视当下)


所以亨利不会直接讲述自己,而是用这种迂回的方式,从外部来描述自己。因此母亲也是一个绕道。


但恰恰是因为魏瑞斯一直在小克身边,所以他缺的是母亲,于是会好奇母亲是怎么样的人。而亨利的父亲之专制与严厉又跟魏瑞斯相同,所以小克根本不用去了解亨利的父亲。


Young:


我的问题在于,为什么需要使亨利和小克有此差异?


当亨利借描述小克进行自述时,也是在强调他们的同一性。但导演又特地使他们不同,如果电影中抹去对亨利原生家庭背景的描述,他是否即是小克呢?那这种同一性的强调是否更加理所当然呢?


《双子杀手》剧照


肥内:


也许……在强调亨利/小克的性本善?前者多在母亲的照料而后者只有父亲的看管,但是最后,两个人还是同一个人。(昊天:也要考虑到史密斯明星的关系,他演之前的动作片也是类似这样的善意的好人形象)或者,同一性可以更清楚去思考克隆的道德问题。


Young:


回到了前面提到的问题,《比利林恩》《双子杀手》的制式,是否也决定了它们后续的评价将有所偏移?(前提是,短期内大家都无法在家庭设备上以同样形式观看)


肥内:


嗯……只能说,相比《比利》,120帧3D4K的银幕多了几倍,或许能接触到更多的观众,也听到更多的反响。目前同类电影样本确实太少,且还是一言堂,所以无法判断。但我只能说,按照两种规格看来,这部片不看120帧3D4K干脆别看了。


昊天:


嗯真的,要说一句话总结本片,真的就是这部片不看120帧3D4K干脆别看了


Young:


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有很多观众没有条件看到这一制式哈哈,不能说我们都不鼓励他们去看这部电影吧


《双子杀手》剧照


昊天:


这个应该是李安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但他有勇气这样做,真的很MAN..虽然估计碍于上映的影院太少,他也不敢明说。


Young:


李安导演有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大致的意思是,不要把120帧称为高帧率,也许24帧才是低帧率。长久以来,我们好像也没有什么由来地,就适应了这个产业为我们规定的数字。现在很多人看到120帧,还会将这种视觉体验称之为“不真实”、“高清电视剧”。(昊天:“不真实”、“高清电视剧”可能是作者没将力反馈处理好的关系,和技术本身没关系)


肥内:


我之所以说“不看120帧3D4K干脆别看了”是真心觉得按文本本身来说,过于单薄,且不管谈的是哪一个概念或主题,其实都不够深入;但是,作为推广这一规格来说,这个片型还是吃香的,且李安真的做到了许多戏是为了这个规格而生的场面调度,因此弥足珍贵,不看这个规格基本就是放弃了感受这些戏的乐趣。


至于真不真实,由于只是一言堂,不好说,比如彼得杰·克逊或许也可用这种规格拍出指环王的色调,这也是可能的,我不确定是否用这种帧率就一定要看起来像是日常、电视……(我看《比利》真有像看电视,而看《双子》则像是到了拍摄现场)



昊天:


而且说实话120帧3D4K的观影感受很难言传,观看的人感受到就感受到了,感受不到也没办法,很公平,不需要太多的阐释。


Young:


的确,观看的体验并不像文本那样容易地被转述。我们也只能希望更多人能有机会走进高规格的影厅,看这部电影。


-FIN-


深焦DeepFocus为今日头条号特约作者




点击图片查看深焦往期精选

她本是电影史最绝代女神,杀死她是好莱坞最血腥时刻

处女作横扫戛纳、金马,六年时间铸就第二部究竟如何?

你可能不喜欢它,但你无法不讨论它

日本电影正在诞生一种新的暴力美学

从非主流到主旋律宇宙,新中国最奇葩导演只有他

李安逆流而上走了多远,北美影评人就掉队多远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