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语言交流和独处能力

独自嗨的球姐 理想屯 2022-05-10

引言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语言



因为学习传播学的缘故,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都可以靠沟通来解决,市面上教你怎么沟通,怎么说话,怎么与人相处的书和文章也比比皆是。但随着接触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越来越多,语言作为一种沟通手段,实在是既低效又容易引起误解。


不知道怎么去定义他头衔的张潇雨老师说,「语言是思维降维的体现」,如果把思维比作是一栋建筑物,那语言就是这个建筑物的照片,从三维立体层面降维到二维平面的一个状态。


当你思考一个问题然后用语言将你的思考结果表述给别人时,对方能接纳的只有你表述出的东西(还不能保证100%接纳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再次加工,再把自己的意见用语言表述给你,这整个过程的信息丢失和曲解可想而知。打个比方来说,你的思维是一座豪宅,而你的语言只是豪宅的框架,当你想把整座豪宅的样子描述给别人时,别人能Get住的只是一个框架,而豪宅的内部装饰就是遗漏的部分,而对方基于得到的框架信息然后去点评你的豪宅内饰,你觉得这样的交流还会有意义吗?


也许你思考了很多层面的东西,但当你的语言无法把这些东西表述出来时,那谁会知道你的真正想法究竟是什么呢?「语言就是思维的边界」


传奇一般存在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凡无法言说,必保持沉默」。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其实你已经默认这个问题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是,语言的局限性让这个答案能表述出的东西其实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可说」或「说不出」的存在。而当你聆听答案时,也只不过去「听」你自己想要的这个答案的映射,而不是事实的真相。


比如说我这个年龄的女性,很多都会被别人问及「什么时候结婚」这个问题,你说你要怎么去解答呢?如果让我真心回答,我会把涉及这个问题的我的人生观以及一生宏图告诉提问者,但是一般的提问者想要的答案肯定不是听你说这些之于他们没用的信息。


如果你真的关心被提问者的幸福,最好的关心方式就是「不要问」,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双向影响的,公开讲过的话,写下的东西都会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思维,大脑喜欢具象的东西,说出来写下来就是一个把混沌的思维整理到具象的语言的过程。被提问人可能因为急于回答你的问题,而下了错误的阶段性的定论,从而伤了自己。还是刚才那个问题,我可能因为对别人催婚的烦躁,而说「我不想结婚」,久而久之把自己定在了这个「不想结婚」「不结婚」的框架里,提问者的好意可能最后成了得到反向答案的催化剂。


又重新看了遍《降临》,想了想语言在表达思维时的弱势。有时候和人交流,难免会有conflict的产生,但因为在出现争执时容易带着情绪,那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我的「愤怒」和「不爽」,其实内心深处对对方还是充满爱的(而此时对方根本感受不到你的爱),多少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因为一言不合而走向了破裂,但根本上也许彼此之间还尚存爱意呢。


语言本身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是人类主观地为这些符号加了意义,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于这些符号的理解意义也不同,很多时候的语言交流就变成了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鸡同鸭讲」的状态,虽然是个天性乐观并且比较合群之人,但在语言沟通这方面我还是个很悲观的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交流的升维表现,比如插个管儿就可以靠脑电波交流了?


引言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独处



记得很小的时候听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道了「高山流水,知音难寻」的典故,那时候还在学画画,自己也画了一幅白胡子老头在山间抚琴,四周被流水环抱的简笔画。那幅画的意境也伴随着我的成长,每每在内心不被理解之时,想想古人们也有此际遇,也就放宽了心,不执着于此。


独处的能力是我十分在乎的一种能力,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总喜欢扎堆凑热闹,在海聊和聚会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享受独处带给我的快感,可以一天不说话,沉醉于书海中,感受心流的状态,一眨眼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回想一下收获的是知识和思考,这样「大隐隐于市」的状态也是不错。


其实也不是一个不合群的人,更不是什么自闭症患者,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交际中,难免会因为太过热闹而扰乱了思绪。年初的时候,因为对冲基金大神Ray Dalio还有学霸猫老师,了解到了「什么是冥想 Meditation」和「如何去冥想」,身边的朋友也有推荐王阳明的《心学》和他的「静修」之道(感谢二哥),虽说刚开始实践时,有多动症倾向的我简直觉得是在受罪,但慢慢适应下来,感觉在某些时刻,都能轻松地梳理自己的思路,同时找到久违的专注感。


一年一度的独自旅行也是训练独处能力的一种方式,在陌生的环境中,人总是能更接近自我。放弃了daily routine所养成的思维和习惯,迎接旅途过程中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走在陌生的街道,看着身边穿梭的人群,而我,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或者重走古人踏过的土地,将自己置身于他们写下那些著名诗词的情景里,眼前只有自然和我,没有烦恼和问题。


人身处于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他人意见和评价的左右,为了符合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做出一些无可奈何的决定,从而迷失了自我,活成一个个的模板。这个世界唯一不缺的就是很容易被别人替代的人,而活出自我的唯一方式,就是要认识自我,你究竟是谁?


现在的自己,还处于「独处」的初级水平,在独处时喜欢看书,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借托外物---书,来达到逃避的目的,虽然比「买买买」消费主义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更大,但外物终归是外物,不可长久依靠。


而我认为的「独处」的最高水平则是能对自己有一个特别清醒的认知,那是一种禅定的状态,可以清晰的感知当下,明白当下自己说的,听的,看的是什么,明确自己有没有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维牵着走。当你有正念时,不仅不是对于外界发生了什么全然不知,相反的是自己的知觉会变得异常敏锐,会开始感知你一切的情绪和问题,而不是强烈地抓取或排斥这些对象,从而达到一种不纠结而放宽心的状态。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如果不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企图以逃避的方式得到短暂的解脱,那只会给未来的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而独处时,就是你真实面对自己的那一刻。


记了十年的日记,看着日记本上曾经留下名字最多的人,现在很多都早已不见了踪影(没错,异性居多),才体会到某人常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人生如列车,身边的人不过都是过客,同时搭乘时好好珍惜,中途别人下车道一声珍重,然后继续自己的旅程」。每一次目送他人下车,都没有必要执着挽留,而是臣服于命运的无常,然后打起精神迎接下一段历程。天下终归无不散的宴席,而自己才是自己的终身伴侣。


最后,愿我们都能早日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并珍惜现在陪我们搭车的乘客们,Ciao!


Photo credit: Poppy Shi/ Model: Camellia Yang/ Location: Hook Valley



理想屯

打赏请扫描/长按下方二维码,多谢各位老板!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荔枝FM收听「理想屯」最新节目《一个人去旅行》,iPhone用户请在iTunes Store或者播客Podcasts app中搜索「理想屯」订阅收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