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身份的焦虑和牛津游记

翊瑄Camellia 理想屯 2022-05-10

SELF-IDENTITY


在好友Will家吃饭时,很有一种在联合国开会的感觉。之前生活过的奥克兰已经很多元化了,来到伦敦后更是感慨这里就像一个大熔炉,齐聚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和种族的个体。


Will是埃及血统,在加拿大和英国各生活了十年,后来交往了一位意大利的男朋友,两个人在一起16年,因为男朋友搬到迪拜生活所以分手,现在正在约会的是一位西班牙和东欧混血儿,Will很有语言天赋,阿拉伯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统统不在话下;JH是中国人,从小搬去德国后来又去了瑞士生活,他会讲中德英法语,现在正在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读研究生,有一位交往了四年的德国男朋友;还有一位客人是瑞士意大利混血,也在伦敦读书,会讲英德意三国语言;而我这个在新西兰待了九年的中国人,同时能扯两三句日文和毛利语,现在的约会对象是牙买加黎巴嫩混血的伦敦人。来伦敦三个月就接触了这么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实在是大大地加深了我对世界的理解,也拓宽了我的眼界,与此同时,也有一种个体身份的焦虑感:我到底属于哪个群体呢?

像我们这种出生在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国家度过成年时光,后来又在不同国家生活过,对国界的归属感好像十分模糊。现在恰逢橄榄球世界杯,虽然对新西兰充满了热爱,但All Blacks的输赢好像与我无关,之前在伦敦参加了几场新西兰大使馆举办的活动,全场不是白人就是毛利人,而只有我一个亚洲脸孔,不仅在场的宾客会质疑,连我自己也常常会反问:Why am I here?


现在所处的社会虽然越来越包容,但还是免不了因为独特的外部特征而被边缘化,用「世界公民」来定义自我好像更说得通,人类总归是社会动物,总想把自己和一些伟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机找到一种归属感和荣耀感,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始终是一个人无法摆脱的枷锁,现在祖国繁荣昌盛,自然而然地也跟着骄傲,但如果选择回去生活,我真的还能适应吗?


随着各民族和文化的串联和流通,我相信混血儿和至少在两三个不同文化国家都生活过的人会比比皆是,我的朋友Will就拥有埃及、英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的护照,之前问过他一个问题,如果这三个国家陷入战争,你究竟如何站队呢?Will到现在都没有给我答案,而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也许把自己当做「世界公民」或是根据时机趋利避害进行选择。


现在能想到的不让自己纠结的做法就是把这个问题上升到更宏观的层次,归根结底我接受的是全人类文明的熏陶,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同胞,如果可能的话,能凭借自己渺小的生命为整个人类的进程做出哪怕是一点点的贡献,都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OXFORD

趁着秋高气爽的节气,多多探索一下英国,之前游逛了剑桥,这回来看看牛津。

找了一位前牛津大学拉丁文学士给我当导游,她说每次有游客来都直接说,「你带我去牛津大学逛逛呀」,可是牛津大学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散布在全市的38个学院。而我则对J. R. R. Tolkien托尔金曾学习生活过的Exeter College情有独钟,想到他在这里上学期间一手创造了中土世界,让新西兰这个偏远的小地方一下子成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而我也有幸筹划并参与了这么多《指环王》《霍比特人》的项目,感觉此次前来参观,有一种向他报喜的欲望,在他逝世这么多年后,他的作品依然吸引着全世界读者的膜拜,也带火了新西兰的旅游业。

托尔金在牛津留下了浓墨重彩,不仅在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当年爱因斯坦手写的小黑板)的地下室编纂《牛津词典》W的部分,还在牛津创办了The Inklings文学俱乐部,和包括《纳尼亚传奇》作者在内的C. S. Lewis等作家经常在The Eagle and Child探讨作品,把酒言欢。不得不推荐一下这个酒吧的Game Pie,简直是我有生以来吃过最美味酥脆的派。另一家比较有名的酒吧则是Turf Tavern,这是牛津最早的酒吧,包括奥斯卡·王尔德、伊丽莎白·泰勒、撒切尔夫人、比尔克林顿夫妇和史蒂芬·霍金等都曾光顾过这里,个人感觉吃喝都很一般。


OXFORDSHIRE

自从使用Airbnb以来,和很多Host都成为了朋友,感觉自己好幸运每次都能在异地碰到热情好客又聊得来的好人.

这次在牛津郡的Host是一位74岁的奶奶Kay,但完全看起来只有47!我问她保持青春的秘诀是什么?她回答「be active, don’t dress and act like your real age, just behave like how old you feel like you are」。她说她的好多朋友们一到了60岁就开始穿深色衣服,烫个老奶奶头,她则继续保持着她以往的造型,运动范儿十足,难怪这把年龄一点病都没有还活力四射!

因为公车晚点,Kay以为我迷路了,还特意在车站等我,大晚上看的看到有人在寒风中接你回家真是感动满满,Kay在早上为我烹饪了美味十足的English Big Breakfast,知道我新西兰来的还有心准备了国宝Marmite。

Kay经营Bed & Breakfast已经有24年之久,前几年知道了AirBnb又自学成功使用这个平台让她的生意更上一层楼!以前我的同事经常问我退休后要干什么,我说我的字典里没有退休这一说,永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需要退休,而Kay就是这样活到老工作到老享受到老的人,她特别享受这种接待五湖四海客人的工作,知道自己的住所能为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更是开心十足,推荐来Blenheim Palace 旅游的朋友来这里感受下!

Kay知道我喜欢丘吉尔还特意开车载我去他的墓园,之后还介绍我认识她制作陶艺的朋友!这家叫做Piggott Sculpture的陶艺店专做中土世界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陶器,几条龙的陶器实在好想收入囊中,价格也很感人。



BLENHEIM

PALACE

牛津郡的布莱尼姆宫(Blenheim Palace)也被称之为丘吉尔庄园,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便一直生活在此,而他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并在这里向妻子求婚和共度蜜月。

之前也参观了包括温莎城堡在内的很多英式庄园,但没有哪一个庄园像布莱尼姆宫一样美的令人窒息,难怪大家都说这里有着英格兰最绝美的风光(England finest view)。除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占地2000英亩的景观花园外,这里每年都会邀请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来此布展,现在展出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概念装置艺术家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

之前曾经在纽约的古根汉博物馆欣赏过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爸爸,爸爸》,脸朝下溺水身亡的匹诺曹,这会儿在庄园花园的喷泉里看到了大号版的 Maurizio Cattelan擅长利用动物标本和人物玩偶制造一些充满戏剧性的场面,无论是被陨石袭击的教皇,下跪不起的希特勒,被吊在半空的赛马和鳄鱼,还有他制作的「自己」藏在庄园的角落偷窥游客,都带有对现实的戏谑和讽刺,毕竟艺术家本人认为,「人类艺术的最高形式就是悲剧,因为我们大概是唯一能意识到自己终将灭绝的生物了,我对笑中带泪的东西感兴趣,有戏虐的地方就有谦卑。我也进行自我羞辱,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唯一荒唐可笑的人实际上就是我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