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投资人Morgan Housel、日记和影片推荐

翊瑄Camellia 理想屯 2022-05-10

最近一直在读Morgan Housel的东西。他是风投公司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也是前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和《The Psychology of Money》一书的作者。总结下他博客上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 纵观人类历史,已死人类与现存人类的比例是14:1,总结1000亿前人的经验来看,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历史虽然并不是全然重复,但也符合韵律,读史使人明智。

- 跨学科找到解决措施。很多资深的医生因为并不懂得如何与病人交流,尽管在自己领域取得大量科研成果,但实际医治病人却事不遂心。了解沟通和谈判技巧,或是人类心理,应该成为科研从业者的必修课。

- 你的个人经历也许只占世事的0.00000001% ,但是却构成了你80%的世界观。除了个人一手经验以外,你需要多去阅读并尽可能地不带偏见去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

- 能用精炼语言表达复杂概念的人在互联网世界很吃香。

- 没人想听说教,但每个人都喜欢故事。把你的观点和意见编织成一个故事。

- 有人和你的想法一模一样很正常,有人和你的想法迥然不同也很正常。世界这么大,概率来看一切皆有可能。

- 危机总是存在于你看不到的地方,越是预防的东西越有可能突然杀得你措手不及。

- 很多事情在发生时人们并不在意,但是事后却发现自己人生已被改写。1930年美国股市崩盘后的两个月,人们在接受调查问卷时被问及美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采访结果:1. 社会公正问题;2. 宵禁;3. 无视法律... 经济问题排到了第7位。

- Covid-19是社交媒体元年以来的第一次世界危机。特点是信息传播速率快、假新闻遍地、以及人们迅速形成不同的帮派(如疫苗派 vs 反疫苗派)。

- 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无法单独归因,你在历史课本中学到的因果可能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 逻辑是人类的发明,大自然不会理会人为认知的东西。

- 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模式中被低估的驱动力。

- 比起准确性,人们更愿意相信确定性。


Morgan Housel同时建议投资人经常问自己如下问题

1. 哪些是看上去简单但是真正上手做的时候却很难的事情?

2. 我的哪些观点会因为我出生在不同国家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3. 哪些是我觉得只会发生在其他领域或者国家的问题?

4. 我的哪些观点和看法是受市场营销的洗脑?

5. 哪些当时看上去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实际却引领未来走势?

6. 哪些是我不愿意接受或者无法面对的事实?

7. 如果激励机制改变,我现有的哪些想法和观点会因此改变?

8. 在我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哪些事件的发生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格局?

9. 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外因发挥的影响有多大?

10. 哪些事实是因为他人的表述不清而被我忽视?

小时候是妈妈给我记日记,长大会写字以后自己也写满了20多本日记本。最近读到Brainpicking博客总结的作家记日记的博文,深有共鸣。写日记是一个克服懒散,诚实面对自己的过程,偶尔翻看过去的碎碎念,也加强了对于自我想法和行为模式的认知。总结下这些名作家的写日记故事:

- 世界著名的日记小说家阿娜伊斯·宁(Anaïs Nin) 从11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74岁。她的日记主题繁杂,汇集爱情、自然、政治、哲学和大量的自我情感剖析。阿娜伊斯表示写日记教会她记录当下的美好瞬间,她只会记录在这一时刻让她感动的事物和情感,而这些主观的描写也是形成我们客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写日记赋予她与过去的自己通话的权利。写日记这种不正式的写作手法,反而粗中有细,能见识到自己毫无保留的纯粹一面。

-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把记日记看作一种灵魂上的探索。通过有意识的将脑海中的想法和感受倾盘托出,让深埋在心底的东西重见光明。

-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认为日记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读者的。读者虽然喜欢自己的作品,但也许对于作家真实的个体更感兴趣,而记日记就是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

- 美国文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作家虽然在写自己,但实际上却担任着宇宙眼睛的角色,通过自己,展现世间万物。

- 爱尔兰作家奧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表示自己在旅行时永远要带着日记本,他搭乘火车时打发时间的利器就是阅读自己的日记。

- 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介绍写日记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而写日记也让自己活了两次,过去被记录,未来也将被谱写。

日记是时间凝固的文字形式,这一刻写下的想法也许下一刻已被改变,重要的不是单个的刹那,而是一串串连续的瞬间,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线内发现和总结自己,这就是我对于坚持记日记的理解了。最后附上这周受「思想实验」启发写的诗。


我搭乘着忒休斯之船,
阅尽千帆,思绪云骞。
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答案。

薛定谔的猫与我为伴,
同住在船上的中文房间。
起早挂晚,年复一年。

莎士比亚的猴子在隔壁敲打键盘,
撰写沼泽人的似水流年;
五位闲散的哲学家在旁边就餐,
争论卡涅阿德斯的船板;
我翻开泛黄的报刊,
阅读昔日的街头巷言。

濒死的小提琴手能否撑到迟暮之年?
空地上的奶牛是否依然昙花一现?
是谁,破解了炸弹知情者的谎言?
又是谁,在开凿柏拉图的洞穴?
只是,这一切,都与我无关。

爱因斯坦的光线划过窗前,
我望着彩虹出现在天边。
笼罩在远方孤岛的拉普拉斯之妖已化为乌烟,
我突然分不清现实与梦魇。

维特根斯坦的甲虫在镜中显现,
庄周的蝴蝶应验了关于我的寓言。
一切的一切,
都将云消雾散。


1. 一月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是这部《无依之地Nomadland》。流浪者自由的生活总是让人神往,但背后驱使他们上路的故事却充满心酸苦楚。内华达州的荒凉景致,配着轻柔舒缓的钢琴背景音乐,让人沉醉在导演营造的孤寂氛围中。永远不要说诀别,也许我们会再见,See y'all down the road!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演技就不用多夸了!从《冰血暴》时期就被圈粉儿!


2. 推荐两部Netflix最近上线的两部英国电影:

- 《希望沟壑Hope Gap》很适合在英格兰的冬日,喝着热茶吃着小饼干细细品味。两大老戏骨安妮特·贝宁和比尔·奈伊饰演了一对老年突然离婚的伴侣,纠结的儿子则在中间当传话筒还要忙于调节自己的生活。影片取景于英格兰小镇Seaford,可以看到熟悉的海岸线、高耸陡峭的白崖、海滩上绚丽多彩的小房子... 尽管剧情有些单一甚至略显无聊,但片中美景搭配着略带哀伤的音乐和贯穿影片的诗歌,倒也不影响观影感受。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孩子会把父母的一切视为榜样并受到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片中被抛弃的妈妈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正是儿子的一番话又让她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如果妈妈可以挺过感情上的难关,那儿子也可以继续效仿她,知道前路是充满希望的。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英国电影《发掘The Dig》,又让我的英国环岛之旅多了一个目的地。电影讲述了二战即将爆发时期,一位富有的寡妇雇用了一名业余考古学家在她的Sutton Hoo庄园内的墓冢。没想到此次发掘改写了英国的历史,盎格鲁-撒克逊辉煌的文明得到了佐证,也改写了人们对于中世纪早期是黑暗时代的认知。凯瑞·穆里根和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再加上英国乡间的逆光摄影,整部影片让人看着十分舒坦(但几个配角很容易让人出戏...) 看完之后真想马上跑到大英博物馆看看41号房间收录的展品,好在Google还提供了virtual tour,就在家中解解馋吧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galleries/sutton-hoo-and-europe


3. 我听过的最好的面试建议:想方设法给对方营造一个舒适的交谈氛围。面试不再是被动的回答问题,而是为对方做点什么让他人感觉和你聊得很开心。同理适用于约会和见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个版本可以称为「己所之欲,施加于人」吧。


4. 人类和动物的一大区别是拥有大规模创造或者毁坏一切的能力。在原始森林里,一个人想杀死一只老虎,可以放一把火把整个森林烧掉达成目的;而动物就没有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也可以建立一个公司,集合成千上万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为一个概念而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动物的号召力也仅限于部落之间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