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创作者经济、数字游民和异步工作

翊瑄Camellia 理想屯 2022-05-10

导语

最近,内容创作者电商平台Gumroad利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今年三月出台的新规(增加企业监管众筹额度至500万美元),在短短12个小时内从7,303投资人手中筹集到500万美元。


Gumroad创始人Sahil Lavingia在19岁的时候,仅用4天就凭借Gumroad拿到天使轮融资,几个月后又斩获810万美元融资。本以为这会是一家独角兽公司,但在2014年11月用户达到巅峰后,Gumroad就开始停滞不前。2015年,由于增长达不到预期,Gumroad裁掉了75% 的员工;到2016年,公司只剩下一名员工。

从硅谷和媒体圈的宠儿到弃儿,创始人Sahil在反思失败中也认清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不再一味追求财富,而是专注于为用户打造最好的产品。Gumroad就算再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卖出或者退市,全靠Sahil一人坚持,继续帮助创作者们赚钱。如今,Gumroad已经帮助平台上的创作者们赚取了1.78亿美元(且还在不断增加)的财富,而此次融资成功也让Gumroad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拥抱全球火热的「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


最近,Sahil和他的投资人Naval就「创作者经济」展开了讨论,这也引发了我对这一新兴概念的好奇,今天就来简单地讲述一下(结尾有彩蛋)。



备注:以下内容根据西方创作者经济模式进行分析,有熟悉中国市场的也可以做一个中国版图分析。

创作者经济的前世今生

自千禧年以来,我们见证了YouTube、Instagram、Spotify,Substack、Medium、Twitch、TikTok、Clubhouse等创作平台的诞生。这些平台通过算法和推荐,帮助创作者们发现并吸引受众。娱乐和文化产业不再是传统大媒体公司的天下,普通人也可以依靠互联网的传播,制作小众的内容,吸引志同相合的粉丝。


但平台并不总是以内容贡献者的利益为重,所以聪明的创作者们学会了在各个平台分散存在,并交叉推广,最大限度地降低 「平台风险」,从而免于某平台衰落或者改变算法给自己带来的损害。


顶级创作者们一旦拥有大量的粉丝,就会吸引品牌方的关注,后者会利用他们在平台上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平台会抽成与创作者分享广告收入。理想情况下,创作者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内容质量或者个人品牌形象与赞助商进行合作,但是随着现在「网红经济」的普及,通过这种方式营销的案例越来越普遍,消费者们也不喜欢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推广一些和自己内容不相符的广告。长此以往,创作者会失去受众的信任,并损害他们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


而在今天,大量为创作者提供服务的初创公司和投资公司(见下图,以及https://startupsearch.com/list/creator-economy)应运而生。创作者完全可以不受品牌方和平台限制,而拥有更多形式的收入。创作者可以专注于创作自己和粉丝喜欢的小众内容,而不是拼命寻求最大的覆盖面积,制作符合广告方利益的大众营销内容。


「创作者经济」并不仅仅依靠顶部流量大V,而更看重处于中尾部的「中产阶级middle-class」创作者们,他们虽然暂时不会拥有百万元的内容收入,但是也可以利用这些创作者服务平台实现额外营收。未来的大趋势将聚焦如何使创作者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并且最后可以完全靠粉丝的直接资助来谋生。

100个铁杆粉丝

网络文化教父凯文·凯利在2008年的时候提出了「1,000个铁杆粉丝」的概念,创作者只需找到愿意为你的作品每年付费 $100美元的1,000个粉丝就可以生存下去;如今,「创作者经济」的倡导者和投资人Li Jin则提出了「100个铁杆粉丝」的概念(原文: https://a16z.com/2020/02/06/100-true-fans/),100个超级铁杆粉丝每人支付$1,000美元,即可让你毫无生活压力的继续创作。


创作者可以继续依托传统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发布免费内容来积攒人气。同时也利用好内容付费的平台,为铁杆粉丝提供独家内容、VIP待遇以及1:1对话等形式的互动方式,建立与铁杆粉丝的关系。Li Jin在最近的访谈中还打趣道,很多创作者甚至只需要一个铁杆粉丝就可以生活无忧,比如说最近依靠NFT将作品拍出天价的数字艺术创作人@Beeple。


疫情加剧了「创作者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变现。根据一份报告研究显示(https://signalfire.com/blog/creator-economy),全球现有5,000万的创作者,而其200万已经可以靠粉丝资助和广告赞助而进行全职创作。


如今的「创作者经济」仍处于萌芽阶段,而颠覆的领域也暂时聚集在媒体和艺术产业。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AI技术的普及,未来「创作者经济」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创作的定义将不仅仅受限于写作、绘画和拍摄视频,你也可以依靠销售投资建议或者红酒知识来养活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爱好兴趣,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然后培养那些愿意为你付费的受众。

独立创作者

我作为独立内容创作者,最常光顾的创作者社群是Indie Hackers(https://www.indiehackers.com)。这是一家集合创始人和全职/兼职内容创作者的平台,每个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或是提出问题寻求拥有相似经验人的解答。


线上支付平台工具Stripe也看中了Indie Hackers 这个类似于论坛性质的社群并将其收购。创始人还可以在自己的页面和Stripe账号关联,完全透明化地展示自己的月收益。


今年经常使用的创作者平台包括:


- 邮件订阅服务供应商ConvertKit
- 远程录制播客软件Zencastr
- 网站制作服务商Weebly
- 市场调研趋势总结报告Trends.vc

- 在线制作图片和视频工具Canva

- 内容打赏工具 Buy Me a Coffee 

- 版权音乐和视频 Artlist.io


我对于创作者经济的几个问题:


- 城市和国家如何发展支持创作者经济的基础设施:通讯、住房、跨境付款、签证?


- 创作者如何可以精准的找到Product Market Fit (如何证明你创作者的东西是有价值且符合市场需求的)?


- NFT会是内容创作者赚钱的趋势吗?


- 如何应对当前信息爆炸时代内容过剩?


- 未来投资者直接个人会成为主流吗(文艺复兴时期commision模式)?


更多关于「创作者经济」内容参见:https://bit.ly/3sWsVam 

数字游民

创作狂人Pieter Levels在2015年时就做出了预测:远程办公会成为未来趋势。到2035年,全球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s)的数目会达到10亿人。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加快了这一进程。根据IBM的一项调查研究报告,54% 的美国人在后疫情时期依旧会选择远程办公,75%的人选择时不时的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历史:


- 第一次浪潮:互联网发展时期(2007-2013)
- 第二次浪潮:数字游民成为趋势(2014-2020)
- 第三次浪潮:全球疫情冲击下的远程办公模式(2021+)

远程办公优点:


- 节省通勤时间
- 灵活性和自由度
- 避免开放式办公室带来的干扰
- 能数字交流解决的问题无需面对面交流
- 无需依照工作地点选择安家地点
- 跨境跨地区合作
- 公司节省成本

数字游民的困扰:


- 朋友圈不固定➕恋情不稳定,容易导致孤单和焦虑
- 签证和护照问题
- 全球化导致每个地方大差不差,新地点带来的新鲜劲儿很容易过去

未来趋势:


- 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居住地(比如喜欢足球住在足球发源地,喜欢动漫去日本,喜欢瑜伽冥想去印尼...)

- 目的地需要有良好的基建,城市和国家会搭建社区供数字游民交友
- 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设定(银行、签证等)
- 城市不再靠旅游创收而是靠吸引数字游民


备注:远程办公成为趋势以后,大城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各个城市在人才吸引上简直不要太拼!迈阿密市长这个广告做得不孬!话说迈阿密对我真的很有吸引力啊,阳光之州、创业新区,还有小贝的足球队!今年看完英超和欧洲杯,可以考虑下我的下一个落脚点了,欢迎推荐!目前大概率考虑墨尔本

异步工作

Pieter Levels作为远程工作和数字游民的倡导者,同时也提倡「异步工作Async Work」,指的是自主完成工作而不需要等别人批复。你没有上级盯着看,也不用随叫随到,最重要的是可以按时完成工作。对于工作的评估不再基于出勤考核,而在于工作质量。


异步工作优点:


- 在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完成工作。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决定着不同的作息时间。有的人是早鸟(比如说我),有的人是夜猫子,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也各不相同。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由早鸟主导的社会中,所以夜猫子一直在吃亏。


- 不受时区限制,住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朝九晚五的工作意味着你无法旅行或移动到不同的时区生活。美国人很难在亚洲工作(纽约的早上8点是台北的晚上8点),欧洲人也很难在美国工作(阿姆斯特丹的早上8点是纽约的凌晨3点)。


- 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输出质量更高的工作。异步工作意味着你可以单独劳作,然后进入一种免受打扰的心流状态,从而进行深度工作。


- 错峰通勤,错峰旅游。


- 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有利于身心健康。

我的网站

https://www.camelliayang.com/

历届硅谷/商圈大佬文章合集

https://www.camelliayang.com/ebooks.html

备注

微信屏蔽了外网,你可以复制链接然后在浏览器登陆查看,或者通过公众号历届文章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查看你需要的内容。

以物换物小游戏 

 起因:创作者经济很像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艺术赞助人项目,人类社会进程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历史的进程,改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本质。所以我想,要不然我也凭借互联网强大的力量,来穿越过去,回到用物品交易的那个时代,玩一个「以物换物」的游戏?

 游戏规则:从现在开始,我将用一本书作为初始交换物品,和你来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每一次换一个稍微更值钱的东西,然后再换一个更值钱的东西,以此类推。看看在年底前能否换取到价值翻番1000倍的东西。

我会在公众号和个人网站上记录这个交换过程,包括换取的物品照片和交换人的信息(也可以匿名)。年底游戏结束时,取决于最终换取的东西是什么,我会邀请成功参与以物换物游戏的朋友们一起来个见证趴体?或者其他类似的活动。

第一轮交换物品:我的签名小说《The Invisible Third Culture Adult》一本(价值£20) 欢迎感兴趣参与游戏的朋友留言/私信进行物品交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