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东市“最美乡村”开始评选了,化隆的姑舅们赶紧为您家乡投上一票

2016-11-29 化隆宣传


      海东市第二届“最美乡村”今日进入投票阶段,广大市民可通过报纸和微信公众平台两种方式,从28个候选村中选出你心目中的最美乡村。报纸选票刊登在11月28日的海东时报,市民填写后可剪下选票(复印有效),邮寄至海东市文明办(详细地址: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大道204号市文明办)。广大市民还可登陆文明海东、海东新青年、海东文联等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投票。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7日。投票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将组织评选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28个候选村进行评选,并结合报纸、网络等投票情况,最终确定前12名作为海东市第二届“最美乡村”名单。



1号  互助县西山乡王家庄村

西山乡王家庄村地处(浅山)地区,位于西山乡南部,全村以双垄地膜马铃薯种植为产业,种植面积达到70%以上,连续三年达到增产增收,满足了群众增收的需要。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医疗室、村级便民服务大厅、村级文化室齐全,布置规范。道路硬化覆盖全村,213户农户完成了卫生厕所修建。通过三年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及村规民约的不断完善和长效机制的不断健全,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村六乱现象得到彻底治理,整个村庄呈现了干净、整洁、路畅、文明的新气象。村民遵纪守法、诚信守信、热情待人、互助互爱、邻里和睦,连续三年无重大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村委班子在工作中讲团结、讲民主,干部廉洁自律、勤俭持家,干群关系融洽,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2号  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村

小庄村是互助县威远镇一个土族聚居村,属城中村,全村共有161户603人,其中土族人口5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3%,小庄村以民俗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同时兼有部分农业和劳务输出。2012年底,小庄村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分两年实施,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风貌整治、房屋建设、产业发展四大类26子项,项目总投资5702.61万元。近年来,小庄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土族民俗文化旅游业为抓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全村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3年被威远镇党委、政府授予“重点工作突出奖”荣誉称号。


3号  互助县加定镇扎隆沟村

扎隆沟位于互助县东北部,距镇政府17公里,全村有12个自然社,438户,1797人,耕地面积2998.5亩,居住着藏、土、汉三个民族,主要特色以畜牧业发展为主,山货采集和劳务经济为辅。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6156元。近年来,扎隆沟村立足于村情,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总体思路。先后建成了62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建设了50平方米的村级医疗卫生室,并配备了乡村医生,修建了72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一所,购置了健身器材1套、休闲凳12个、篮球架1副,硬化主道2公里、支道3.1公里,解决60户273人行路难问题;完成危房改造120户,奖励性住房100户:水、电、广播电视、通讯入户率均达95%。


4号  互助县蔡家堡乡关家山村

互助县蔡家堡乡关家山村2012年实施整体搬迁项目后位于塘川镇陶家寨。现有农户138户,491人,村民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劳务输出为辅,2013年人均收入为3600元。近年来,关家山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为全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5号  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

互助县台子乡多士代村位于互助县城北部,属半浅半脑山地区,全村有农户340户,总人口为140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典型以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全村总面积4.47平方公里,现有林地400亩,耕地面积3490亩,人均占有耕地2.5亩。全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多士代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八眉猪母猪,仔猪出售和育肥出栏是多士代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向社会提供仔猪和商品猪1万余头。发展“一村一品”,为多士代村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两千余元,仅仔猪一项,全村年纯收入达110万元。


6号  互助县丹麻镇索卜滩村

索卜滩村地处互助县丹麻镇政府南部5公里处,丹高公路贯穿全村。索卜滩(蒙古语)意为松树滩,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的部将“格里特”带兵到本县一带,因病故在索卜滩。全村5个自然社,7个生产合作社,总户数385户,共1594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4121亩,人均耕地面积2.6亩,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马铃薯和蚕豆。2009年被国家城建部列入全国古民俗村落,现存水磨一盘和古树两棵,民风民俗古朴,是全省的民俗文化村。2013年被省住建部门审批为传统古村落,同年申报为国家级第七批古文化名村,2011年实施了全省“百乡千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了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村内的索卜寺列入了全县文物保护单位。


7号  循化县白庄镇乙日亥村

乙日亥村位于白庄镇下部,户数304户,人口1239人,党员23名,耕地面积311亩,其中退耕还林89亩,注重植树造林,崇尚绿色生活,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56%。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在全国各地从事餐饮、建筑、宾馆、牛羊贩运育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业务的户数共有74家,年均收入800万元以上。改革开放之后,一个纯文盲村在短短几十年里培养出了36名大学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40多名各类人才。现有在校学生65名,其中中小学生50名,大学生15名,公职人员40余名。村内水电路畅通,田间道路和水利渠系配套完善;高速公路贯穿其间,带动修筑了两座河滩大桥。全村近80%农户翻修了旧房,新建楼房20栋;购置轿车40辆,载重车4辆。现有50户村民已在县城、西宁等地购买楼房。2015年投资19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10亩的集党员活动、体育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地。


8号  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

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原名赞上村,位于循化县城最西端公伯峡大坝下游。全村现有178户,890人,党员18名。辖区内有全国唯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等红色历史遗迹,有壮观的公伯峡水电站、险要的奄古录拱北宗教圣地。近年来,红光村党支部一班人把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严守纪律、团结互助、奋力拼搏、一心为民的精神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核心,始终按照建设“红色支部、富民支部”的要求,依托全省独有的西路红军红色资源和公伯峡库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和特色旅游文化基地过程中带动全村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9号  循化县道帏乡宁巴村

道帏乡宁巴村位于县城东南40公里处,全村6个社,共179户,815人。近年来,该村“两委”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结合村情实际,全力打造“特色民间文化”和“藏式建筑”两大品牌,为全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该村已成为道帏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宁巴村的螭鼓舞,在循化乃至全省无人不晓,无人不知,这支由宁巴村“两委”精心培育的民间演出团体,曾代表青海省赴北京、云南、省城西宁、上海世博园、山西韩城等地多次演出,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2008年具有独特民族文化气息的宁巴村螭鼓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青藏高原的一朵艺术奇葩。宁巴村素有从事藏式建筑的传统,以其设计精妙、技术精湛的石墙工艺而深受青、藏、川、甘等地群众的广泛赞誉,有“宁巴的石匠,同仁的花匠、白塔寺的木匠”的美称。道帏乡宁巴村80余名石匠,凭借一身修建藏式建筑的独特手艺,先后修建了240余座藏式建筑,深受青、藏、川、甘等地藏族群众的欢迎。


10号  循化县积石镇东街村

积石镇东街村属于县城中心村,位于县城以东,北临黄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全村农户162户,人口691人,党员38人,分为八个社。现有耕地375亩,其中粮作播种面积245亩,经作播种面积130亩,全部为水浇地。全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副业主要以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为主。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有电灌站1座,担负全村540亩耕地的灌溉任务。全村现有道路已全部实施硬化工程,全村生产、生活用电畅通,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村,有村级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强堡垒、抓机遇、兴产业,带领群众共奔小康之路。连续几年村上工作走在全镇前列,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星级党支部”称号。


11号  循化县街子镇上坊村

街子镇上坊村位于循化县西南部,镇政府以东1公里处,紧邻骆驼泉旅游胜地和街子清真大寺,是一个纯撒拉族行政村,全村共有205户1250人,其中:党员17名。全村外出务工人员 140 人,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 15 人,从事商业的有 5 人,从事餐饮服务业的有 95 人,从事其它行业的有 25 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 650万元,人均4700元。总耕地面积1039亩。近几年,村“两委”班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以建设最美乡村为载体,总体规划,科学发展,村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2号  循化县清水乡下滩村

清水乡下滩村位于县城以东3公里处,黄河以南,属积石峡库区移民搬迁村,是一个汉族村。全村目前有158户,576人,党员23名,年人均纯收入5122元,总耕地面积431.6亩。近年来,该村积极配合乡党委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又以 “三基”建设为契机,扎实做好党支部工作,以创建“四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获得市级先进村、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13号  平安区沙沟乡大寨子村

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大寨子村位于省道平化公路12公里处,耕地面积593亩,现有农户212户,人口843人,党员33名,2015年人均收入为6319元。村有砂石厂3个。近年来,大寨子村党支部以党的建设为着力点,以群众满意为目的,积极打造“党旗红、乡村美”特色党建品牌,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形成了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作用发挥明显、村庄环境美丽整洁、群众生活幸福美满的良好局面。


14号  平安区巴藏沟乡索家村

巴藏沟回族乡索家村地处平安区巴藏沟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全村共125户386人,耕地面积1142亩,近年来,索家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村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5号 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

       条岭村位于三合镇东山,距离镇政府8公里,属于全镇最边远的贫困山村之一。全村共有耕地1400亩,主要种植洋芋、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该村耕地均为浅山地,高差大,坡度陡,自来水管道老化,无法正常供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道路多处塌陷,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困难。2013年,根据扶贫政策和村民的实际需求,区政府投资300多万元进行新村建设,2014年将条岭村的38户农户整体搬迁到三合镇新庄村大沙窝。该地点位于古瓦公路北侧,距镇政府仅1公里的路程,地势宽广,交通便利。开阔平坦的村级广场,错落有致的乡村小院,青瓦白墙的屋舍,使该村成为三合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16号 平安区三合镇新安村

        新安村辖区面积共有7.1平方公里,该村地处三合镇政府向南5公里处,距平安县城22公里,距旅游圣地夏宗寺7公里,古瓦公路穿越全村,现有常住户225户718人。全村耕地3600亩、退耕还林1200亩,现种植2400亩。主要种植洋芋、油菜、大豆、燕麦,其中特色种植业以洋芋为主。依托我镇富硒资源优势,从扩大规模、优化品种、示范引导、科学种植、提升品质入手,2016年洋芋种植面积1500亩。新安村另一主导产业为劳务输出,村内年劳务输出近400余人次,2015年人均收入达6430元,高于我全镇平均水平。


17号 乐都区高庙镇大路村

       大路村位于海东市乐都区东部湟水河北岸,距高庙镇政府驻地3公里。京藏高速公路、青藏铁路、鲁大复线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5个生产合作社,206户,783人,有汉、蒙古、藏3个民族聚居,其中少数民族6人。耕地面积508亩,人均0.65亩,农作物以陆地蔬菜、地膜洋芋和苗木为主。近几年来在省、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盐湖集团公司和县直各部门等援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大路以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阵地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8号 乐都区瞿昙晁家

       瞿昙镇晁家村地处乐都南部山区,行政村所在地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现有农户86户,人口368人,耕地面积730亩,退耕地面积573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6482元。走进晁家村村委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容翔实、美观大方的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栏。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奖状。一串串令人振奋数据,一个个催人奋进的计划,一条条符合村情的规定,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奖牌。反映出晁家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


19号 乐都区下营藏族乡大庄村

       下营藏族乡大庄村,位于乡政府向北3.5公里处,距离高店镇9公里,北接堡子村,南邻卡金门村。全村耕地面积295亩,人均0.7亩。退耕地面积552亩,辖4个社,总人口101户343人。全村主要收入以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0人,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2014年,大庄村被列为下营乡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从基础设施、住房建设、院墙和大门改造、培育特色产业、环境综合整治等几个方面,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村庄整体绿化、村庄布局、活动广场、射箭场、舞台等重点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新农村的建设改变了过去“见新房不见新村,家里亮堂堂,外面土墙墙”的状况,展现出了大庄村的新面貌。


20号 乐都区寿乐镇王佛寺村

       王佛寺村距寿乐镇政府1公里。全村共有155户,总人口544人,党员30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144元。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作用,把一个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村建设成了特色种植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务管理民主,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21号 乐都区 蒲台乡李家台村

       蒲台乡李家台现有84户、364人。2014年。争取721万元,通过住房改造、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以“原貌整治、彰显特色”的模式,进行了墙体改造,墙体粉刷,农户房屋、庭院、大门改造;新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节点、绿化带等设施。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村部地坪硬化和围墙改造。一条条新修缮的村道平坦宽阔,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笔直挺拔,新建的广场宽阔靓丽,具有高原特色全封闭式的民宅打造成亮点纷呈的“高原美丽乡村”。


22号 化隆县甘都镇东一村

       东一村位于甘都集镇东4公里处,全村平均海拔2030米,是撒拉族、回族、汉族混居的村。全村共有5个社,631户2645人,全村耕地面积1594亩,人均耕地0.6亩,2013年均纯收入达5330元。  从2015年开始,东一村立足本村实际,针对“拉面经济”发展壮大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不断增加的实际,积极创新农村新型治理模式,推行“1+6”工作法,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行“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便民服务措施多样化、社会治安联防科技化、留守群体关爱亲情化、村级经济发展专业化、村容村貌政治经常化”为内容的“六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具有化隆特色的农村平安建设新亮点。


23号 化隆县雄先乡米乃海村

       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乡下米乃海村位于化隆县雄先乡西南部,是一个纯藏族村庄,全村共有58户,283人,以山林为主,有耕地141亩,林业面积73亩,草山面积442亩。全村耕地面积141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全部为水浇地。地势呈南高北低,全村地形由两部分构成,一为西部村庄及农耕区,地势较平坦但落差大,土壤类型为红土,另一部分为东部荒山。种植、养殖业均衡发展,目前灌溉用水为湟中县群加乡河滩自流水。农作物种植面积141亩,主要种植品种为小麦。小麦亩产450公斤左右。主要树种为杨树、杏树、花椒树、核桃树。村庄境内山高水秀,山峦绵延百里,气势宏伟,丰富的自然美景,浓郁的生态气息,村庄周边具有大面积的农田种植区,可以种植油菜花等多种观光植物,村庄南端为李家峡水库湖面,村庄内部有河流一条,神奇秀丽的自然水体,水体景观和独特的地理风貌相结合,尤其适合发展旅游。

 

24号 化隆县巴燕镇儒家沟村

       巴燕镇儒家沟村,全村114户446人,全部为汉族群众。其中常住户98户350人,季节性外出打工30人;耕地面积750亩,其中退耕还林227亩,人均1.84亩。农村便民综合服务中心1座,卫生室1座。  儒家沟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根据县委“田园美、村庄没、生活美”的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争当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2016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5号 民和县峡门腰路

       坐落于南大山脚下的腰路村位于峡门镇政府西南3公里处,群山环绕,风光优美,属脑山地区。全村交通比较便利,县道川杨公路穿村而过,成为全村便捷的经济运输通道。全村共283户1237人,辖4各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67亩,退耕还林27.7亩,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腰路村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工作抓起,结合农村环境保洁工程,集中力量实施硬化、亮化、美化等民心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的条件,让全村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新貌,逐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26号 民和县李二堡镇李家村

       李家村为李二堡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民和县城以西17公里处,村域面积1080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约630亩。下辖20户以上的自然村3个,共147户709人。共有耕地面积908亩,退耕还林300亩,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为地膜玉米。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7149元,比上年增长11.4%。自实施和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以来,为实现“让乡村回归乡村”的发展理念,以“原貌整治、彰显特色”作为主要模式,着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貌、浓郁乡村文化的美丽乡村,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为富美,农村社会更趋和美。


27号 民和县核桃庄乡钟家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钟家村两委班子在核桃庄乡党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凝心聚力,踏踏实实为村民办实事,实践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8号 民和县满坪镇阳龙坪村

       阳龙坪村位于满坪镇政府东南3公里处,全村交通比较便利,川官公路穿村而过,成为全村便捷的经济运输通道。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798元。曾先后荣获全市“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阳龙坪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村班子认真研究村情、谋划发展思路,特聘请专业人士着手完成编制了新农村规划,包括了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民居建设规划等多方面,形成规划文本,作为指导全村今后发展的重要纲领,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为今后班子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监制:李玉峰  编辑:马旭林 来源:市文明办

投稿邮箱:hlxtxy2503@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