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给社会与后人的一份真诚——情景剧《知青故事》

情景剧《知青故事》

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演出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i0154za5gg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留给社会与后人的一份真诚

——四幕情景剧《知青故事》编排背后

  哈尔滨知青艺术团团长杨丽萍


  知青,很简单的一个词语,但它是与祖国共命运的一代人的共同的名字。当年的上山下乡,让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与别人有着太大的不同:离别亲人,离别城市,抱着对广阔天地的幻想和实现人生抱负的决心,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接受了长期艰苦的磨练;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有生生死死的刻骨铭心;经历过火热与苍凉,更有悲怆与雄浑,造就了知青一代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热爱祖国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走过特有的人生历程,象一首诗,一首用青春和生命写就的诗,尽管那么平凡,那么普通,但在平凡与普通中透露着真与诚,无论多少年过去,印在生命里的那份真诚都不会褪色,因为那是在空白的生命里打下的第一个烙印。


  我非常想往那坦荡、纯朴、透着真诚的年代,一份率直、一份豪爽,让人觉得是那样的美好,尤其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知青一代那厚重的人性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是何等的可贵。北大荒赋予我的东西,至今受用不完,它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财富,可以说,我们哈尔滨知青艺术团就是靠着这种北大荒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十二年。


  我们艺术团百分之九十五的团员都有知青的经历,最大的62岁,最小的50岁,十二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排练和演出。一位知青企业家桑洪董事长长期无偿地提供场地和资助我们,为知青扶贫义演,为抗洪救灾慰问,下乡,回农场,为社会进行公益性演出,其精神力量就是来源于那永远抹不去的知青岁月所磨练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幕情景剧·《知青故事》是我三年前的构思,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脚本。是2006年“哈尔滨之夏艺术节”五省市知青文艺汇演撞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找到了多年支持我们的老总桑洪,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并亲自为这部情景剧撰稿,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大力支持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知青战友们也都伸出了援助的手,不管是业余还是专业,为我们作曲的陈志刚(国家一级演员小号演奏家)、王少敏,编舞的张薇(国家三级导演),撰稿的桑洪、孙福荣,制作布景的朋友们,他们都在说着一句话: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历时两个月的排练,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为各地来哈尔滨的知青战友们献上一台好节目。这部情景剧浓缩了一代人的经历,喊出了知青们的心声。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如果能借此把知青一代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展现出来,告诉世人,那将是我们由衷的欣慰。


  为了这部情景剧的排练,演员们付出了超人的辛苦,尤其是排《山火魂》一场,经常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有时甚至午饭送到面前,大家都懒得伸手去拿,因为终究是50多岁的人了,挫伤、流血、磕得全身青紫是经常的事。其中,女演员有一个一连串的翻滚动作,一天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练习,累得回家上不去床,胳膊肘青了,膝盖青了,胯骨青了,又由青变紫,由紫变黑,然后变成死皮一层层地脱落下来,脚背磨破了,血迹染红了袜子,有个团员回家主动为全体女演员做个海棉垫垫在脚背上,继续排练。男演员们有一组连续三次双飞燕接摔叉的动作,60开外的人了,硬是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把腿压开,有的腿上抻起了大筋疙瘩,却没有一个人叫苦,还说这点苦,算啥呀!他们压腿时还经常口中念念有词的说:“等着急用!”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群人啊!我想,这就是知青的吃苦耐劳已经在这些人的骨子里深深扎根的缘故吧!那时的排练,几乎每天都到晚间八、九点。有一次竟排练到后半夜两点半,夜班车早已没了,大家硬是拖着疲惫的身子步行,到家已是凌晨四点了。


  我们的舞蹈编导是一位26岁的女孩子张薇,她八年前教我们第一支舞时,就被这些老知青们感动了,经常不顾自己的伤、病、痛来给我们排练,这部情景剧中的《知青颂》一场,就是在她没有时间的情况下,领我们排练到凌晨两点半赶出来的,几年来,我们从未给过她任何报酬,可她无怨无悔,用她的话说:“我是知青的后代,是知青的精神感染了我!”


  我们团里的每一位团员,从合唱到舞蹈,都在克服着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上班的,家里老人住院的,孩子考大学的等等。那时我的母亲因病住院,8月4日,正是排练最紧张的时刻,家人来电说母亲正在抢救,我打车赶到医院,母亲刚脱离危险;但当我回到排练场时,看到大家那焦急的目光,我不知所措,后天就演出了,我这个导演怎么能……我暗暗的祷告上苍:保佑,千万不要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这许多人的付出,这许多期待的目光,绝不能负在我的身上啊!


  对于情景剧这种形式,我们还是第一次尝试,不知会是怎样一个结果,但我相信一点,我们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又何必去在乎形式?2006年8月6日正式上演那天,我没想到居然会产生那么大的震撼,泪水冲垮了情感的闸门,演员们忘记了连日来的过度疲劳,完全置身于剧情当中,他们是用心在诉说着自己的过去,同时得到了共鸣,演员自己也被感动了。


  一部剧考验了一支队伍,今日的收获是与这个团队的精神分不开的,就拿资金问题来说,我们艺术团团没有资金来源,演出用的扇子都是自己动手做,有的甚至把自己家的书架拆了,团里训练用的录音机、录放机、电视机、吸尘器、电水壶、地毯等都是团员们自家搬来的。有时为某单位演出,单位为感谢我们,请我们吃饭,我们就每人一个面包一根肠,然后把这顿饭钱省下来。一年到头了,我想用平时积攒起来的这些演出所得组织大家吃顿饭,可大家谁也舍不得,都说:还是用这笔钱做演出服装吧!于是,每次聚餐总是变成AA制。


  在这个团队里,为了集体,没人计较个人的得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相互感动着,不仅仅是对北大荒那段经历难以忘怀,更是这些老知青们依然有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不想索取什么,只是想证实自己的纯朴、乐观、向上,只是想在晚年还能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


  我不知道应怎样来评估人生的价值,我也不知我们的付出能值多少钱,十二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走过的,如果能唤起当今社会和子孙后代的人们心底的一份感动与真诚,我想,我们的青春就没有白白度过,我们的辛苦就没有白白付出。


为此:我们感谢那些支持帮助过我们的人们!  

我们感谢那些关注爱护着我们的人们!  

我们感谢那些欣赏赞扬了我们的人们!


来源:中国农垦信息网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

识别加关注、查看历史消息(往期微信)

欢迎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网址 jianzi103.com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