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蒙知青往事 家园篇 草原的孩子——知青

内蒙古知青往事
离离原上草 家园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442czve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简介:蒙古族有抱养孩子的习俗,额吉往往也会把知青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额吉,这个在文学作品中显得那么浪漫的字眼,在当年的知青心里有着更温暖和丰富含意。

草原的孩子——知青

内蒙插队知青老照片

蒙古族是勤劳善良有着宽广的胸怀的民族。世世代代游牧迁徙的生活让他们更加珍惜友情,也养成了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六十年代,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有组织的将城市中的年轻人转移到农村及偏远地区。1967年10月9日,首批赴内蒙古插队的10位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前发出铿锵誓言。犹如一声号角,从此拉开北京知青到内蒙古草原上山下乡的序幕。

同年,20多辆汽车载着400多名中学生由天安门广场缓缓西行,开往内蒙古大草原,这是第一批自愿报名去内蒙,响应毛主席号召与工农结合的好青年。后来陆续有30多万人来内蒙古插队,在欣赏大草原美景,放牧劳动的同时,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

即将登程,充满憧憬,没有一丝忧伤

慈母的叮嘱

重温领袖教导,以壮行色

启程,别了北京

牧民在严寒中迎接知青的到来

向草原要粮——当年干下的比较后悔的一件事。

这水渠修的够漂亮

“大家过来看,这莜麦的生长特点是……照完了吗?”

古特勒敖包队的女知青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赴东乌旗沙麦公社的知青重温领袖教导,以壮行色。

赴锡盟阿巴嘎旗旗依和高勒公社乌力吉图大队插队的知青刘进等上路时刻。

阿巴嘎旗白音图噶公社的十条好汉

首批10位新牧民在锡盟迎接新插友

第一批和第二批知青相聚锡林浩特

“今后的几十年,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是多么宝贵而又重要的时间啊……”

实在等不及了,没腰带也凑合着照一张吧

北京66中赴沙麦公社罕乌拉队插队的“奋”青

春天到,五辆牛车一个包,春营盘里来安家。

沸腾的海洋

刚刚穿上新军装

新营房新集体

要说拉水,还是俺专业

知青们学会了骑马

看完这张想作诗!

系上彩头巾,俨然蒙族小姑娘

乌拉盖河畔一金花


挖渠引流斗荒漠

第一次收获

群策群力破难关

沙漠深处大寨田

小号兵

新生活新起点

牛:这几位够闹的,拉趟水都整出新花样。

还是那头老牛那口老井,还是那辆破缸车在梦中


胡热图二队的好汉们

胡热图二队的知青们

兵团6师所属的又一口新煤窑投产了

土法上马的兵团农药厂

初恋,你送我一支钢笔

高高在上


兽医和弟兄们


沙麦罕乌拉队的知青夫妇——当年小秃子蓄发嫁人了

知青的家

知青有了后来人

羊毛剪子咔嚓响

剪下优质羊毛一张张

收获的喜悦

我在拣字

马更精神

琴与情

埋头苦干

五辆牛车一个包,春营盘里来安家

缝袍,女人活男人干

杀羊,男人活女人干

人马俱精神

知青有了后来人

知青的家

收获的喜悦 

梦中的额吉
爱的烙印

从1970年代后期知青大返城开始到1990年代初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陆续回到北京或奔赴国内外各地。他们虽然离开了草原,却始终怀念着草原,怀念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怀念着曾经朝夕相处的牧民和知青战友。他们中的不少人,多年想诉说的千言万语涌入笔下,留下了众多描绘草原生活的日记、散文、诗歌、小说和论著。《黑骏马》作者张承志、《16号病房》的作者乔雪竹、《血色黄昏》的作者老鬼、《狼图腾》的作者姜戎都出自这个知青群体。 

这是草原知青对人生的一次盘点、审视,是对青春的祭奠。在苦苦追恋草原的道路上曾经掩埋了多少生命的年轻和年轻的生命。盘点在逝去的岁月中草原母亲赋予他们永难忘怀的恩赐和烙印,审视草原知青如流星般掠过后为草原母亲留下的淡淡擦痕。如同一片印有岁月痕迹的化石,记载了那片曾经的草原上演绎怎样斑驳的人生。

视频来源:凤凰台 文章来源:西乌旗视窗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