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佛教十三经【注疏】

2018-04-12 居士亭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居士亭】


中国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普度众生的济世情怀,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与社会价值。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籍浩瀚, 要了解与研究佛教文化,如何选取首要资料是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历史上曾有过多种佛教十三经选本,为人们研习佛经提供了很大便利。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是以佛经注疏的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佛经注疏在中国佛教的传承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对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有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了解各个宗派据以立宗的佛教经典文本十分重要,而了解和研究中国高僧特别是那些创宗立派、开山祖师们的经文注疏更有必要。

此前的佛教十三经选本,往往只是经文的汇编,而对中国高僧们注疏资料的系统整理工作还很缺乏。为此,本丛书选取对中国佛教及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并特别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及其极具影响力的经典注疏,较之前人的工作,更能兼顾这些典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实际影响,同时也能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各个宗派注释经典、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佛教十三经》总主编为著名学者楼宇烈。点校者均有较为丰富的佛教文献点校整理经验,每部注疏选取权威版本及多种校本,所有文献都标明具体出处,体现了对古籍整理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希望对于这些佛典要籍的详细校勘整理,可以为广大佛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深入研读佛经、了解中国佛教思想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一种基础资料。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法界缘起无尽无碍的妙旨,是佛教圆顿的根本经典。此经的义理为古今佛教学人所一致尊奉。随着此经在隋唐时代的盛行传通,遂有以专弘此经教观为主的华严宗的 36 39659 36 14427 0 0 1077 0 0:00:36 0:00:13 0:00:23 3448形成。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二、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也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诸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流传盛。从唐译本译出以后,华严学者大都依据该译本讲习疏释,其中澄观所撰的《华严经疏钞》被后世学人奉为圭臬。本次点校以《华严经疏钞》编印会刊行的《华严经疏钞》及《行愿品别行疏钞》为底本,使用简体横排,采用现代标点与分段。

原作者澄观(738-839),唐代高僧,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佛教思想家,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赐号清凉国师,为华严宗之第四祖。澄观继承贤首法藏的五教判释与十玄缘起说,并加以发挥,发展华严性起的教义。他的思想,经其弟子宗密进一步弘扬,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是流传最广、 影响力最大的佛经之一,被称为经中之王,自古就有“成佛《法华》、开悟《楞严》”之说。《法华经》诸注疏中,以智者大师《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二书最有影响力。迨唐荆溪尊者湛然,又以《法华经玄义释签》《法华经文句记》分别加以疏释,台宗教观于是大明。蕅益大师将《法华文句》及《法华经文句记》稍事节略,合于《法华经》中,称之为《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简称《法华经会义》。

原作者智旭(1599—1655),世称蕅益大师,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为中国佛教晚期的集大成者,清代以来,被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及天台宗灵峰派的开创者。其著作共几十种,《法华经会义》是其代表作之一。

《阿弥陀经注疏(附观经注疏)》汇集了净土宗根本经典《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的 注疏。《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历代注疏解说者众多,其最要者有三种,即《弥陀略解圆中钞》(大佑解、传灯钞)、《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袾宏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智旭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历代注疏者众多,而以隋智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宋元照《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种最为著名。前疏有宋知礼《妙宗钞》阐明奥义,后疏有门人戒度《正观记》加以详解。此次校勘整理,以《大正藏》、《卍续藏》及金陵刻经处等本参校,加以标点、分段,以适今人研读之需。

大佑(1334~1407),明代高僧,号蘧庵,字启宗,姑苏吴县人。12岁出家,通内外典,尤精天台、贤首之义理。著有《阿弥陀经略解》1卷,《净土指归集》2卷,弘宣净土法门。传灯(1554~1627),明高僧,浙江西安人,俗姓叶,号无尽。万历十五年,卜居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兼研习禅及净土。其所撰《净土生无生论》《楞严经圆通疏》《性善恶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维摩经无我疏》等融会天台宗三观之旨,阐扬净土法门。袾宏(1532~1612),明代高僧,字佛慧,号莲池,人称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净土宗九祖。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又号西有沙门。

“涅槃部”是大乘佛教经籍五大部(般若、华严、宝积、法华、涅槃)之一,《涅槃经》的涅槃佛性论,成为当时南北朝时期的显学,一方面促成了我国佛教涅槃学派的建立,另一方面,《涅槃经》的佛性如来藏思想,实际上已成为我国佛教自隋唐以来主要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的思想基础。陈隋之际,天台智者大师依据此经立五时教判,又广泛运用此经中的法义名相,开显天台一宗的教义。其后章安尊者灌顶又以天台宗义疏释此经,盛为后世学人所传习。唐宋以来天台学者如湛然、智圆等,都对此经钻研讲习,或制述章疏,给予后世以相续的影响。在此经的诸家注疏当中,《大般涅槃经集解》是现存中土最古的《涅槃经》注疏汇编,保存了宋、齐、粱间著名高僧道生、僧亮、法瑶、昙济、僧宗、宝亮、智秀、法智、法安、昙准等多家涅槃学者对《涅槃经》经义。

原作者道生(355—434),一般称为生公,是晋宋间的义学高僧。依竺法汰(320—387)出家,随师姓竺。后闻鸠摩罗什(340—409)在长安译经讲学,于是和慧睿、慧严、慧观同往受业。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等称,道生都予其列。道生融会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说的精义而成一家言。倡顿悟成佛说,立阐提成佛义,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被誉为涅槃圣,其思想对于中国佛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楞严经》十卷,唐般剌密帝译,自中唐以迄近代,此经备受推崇,成为修学佛法的必读书。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历史上《楞严经》的注疏有百余种,现存四十余种,其中蕅益智旭的《楞严经玄义、文句》,遍采众长,折衷于一心之理,为《楞严经》注疏中的翘楚。

原作者智旭(1599—1655),世称蕅益大师,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为中国佛教晚期的集大成者,清代以来,被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及天台宗灵峰派的开创者。其著作共几十种,《楞严经文句》是其代表作之一。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其下卷说大乘菩萨戒相,通常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影响于后世,使它成了中国汉地传授大乘戒的主要典据,为诸宗同所通用。本经内容,上卷主要说明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及十地等菩萨修道阶位;下卷则叙述十重、四十八轻戒等菩萨重轻戒相。因该经与《华严经》有相通之处,自古被判定为《华严》的戒经。此经最受重视的部分,是下卷所说的大乘戒。《梵网经》所说的戒,称为梵网戒。其特性是,并无在家与出家的区别,而以开发自己的佛性为目的。本经的注疏,有天台智者大师的《菩萨戒义疏》,贤首法藏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新罗太贤的《梵网经古迹记》,蕅益智旭的《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本书加以系统整理与校注。

原作者智顗(538~597),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又称“智者大师”,其代表性著作是被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系天台宗的根本要籍。太贤,新罗高僧,著有《药师经古迹》《起信论内义略探记》《成唯识论学记》《梵网经古迹记》等,后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袾宏(1532—1612)明代僧人。字佛慧,号莲池,人称莲池大师,为净土宗八祖。智旭(1599—1655)明代僧人,净土宗九祖。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又号西有沙门。


《金刚经》与《心经》是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的般若系经典的精华,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共同依据的经典,历来广为流传,对中国佛教及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金刚经》的注疏有多种,其中明成祖朱棣荟萃众家之说而成的《金刚经集注》,是流传广、影响大的一部《金刚经》注疏,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如果说《金刚经集注》展现了《金刚经》的广度,那么可以说唐宗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与明智旭《金刚经破空论》诠释了《金刚经》的深度。现将这三部《金刚经》的重要注疏汇编。

原作者宗密(780-841),唐代高僧,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为华严宗之第五祖,世称圭峰禅师。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的南宗禅系,从而融会教禅,盛倡教禅一致。他早年曾治儒学,所以也主张佛、儒一源。智旭(1599—1655),世称蕅益大师,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为中国佛教晚期的集大成者,清代以来,被尊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及天台宗灵峰派的开创者。其著作共几十种,《法华经会义》是其代表作之一。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22年,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皇帝。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梵文维摩诘,是净名或无垢称的意思,故又称之为《净名经》,玄奘译为《说无垢称经》,是影响最为深远、流传最为广泛的佛经之一。现存《注维摩诘经》十卷,署名僧肇述(或选),而实际是糅合罗什、僧肇、道生三家的注解(杂有道融注一条)而成。这部汇集了译事团队诸位大师们真知灼见的《注维摩诘经》,确能透发经义,阐发微旨,为后世《维摩诘经》注疏之本,是弥足珍贵的。


原作者僧肇(384~414)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义学高僧,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先驱者,人称“解空第一”,其不朽之作《肇论》,对于中国佛学思想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广泛与深远的影响。他初好老庄,后来读到旧译《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而出家。僧肇《答刘遗民书》谓:罗什译此经时,他“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可见肇注中保存或发挥了鸠摩罗什的见解。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华严宗五祖唐宗密大师力弘此经,认为“分同华严圆教”,后世学人都列之于华严部类。又此经显示的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统摄无边教海,该罗法界圆宗。彻一心之源,历三观之旨。偏正互换,单复圆修。搜穷妄宰,批剥禅病。而悟心妙门,一超直入。是所谓法界之真经,成佛之妙行也。顿悟顿证,如观掌果,西来直指,秘密妙义,此外无余蕴矣!凡学佛者,莫不以此为指南。”(明憨山德清《圆觉经直解》)自唐宋明清以来,此经在中国佛教主要宗派贤首宗、天台宗、禅宗中盛行流传。此经现存注疏有:唐•宗密《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二十六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钞》十二卷,宋•孝宗皇帝《御注圆觉经》二卷、行霆《圆觉经类解》八卷、智聪《圆觉经心镜》六卷、周琪《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元粹《圆觉经集注》二卷,明•德清《圆觉经直解》二卷、通润《圆觉经近释》六卷、寂正《圆觉经要解》二卷、焦竑《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清•弘丽《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通理《圆觉经析义疏》四卷等。此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弘传,倡始于唐宗密禅师。除上述疏钞外,他还著有《大疏科》三卷、《道场证义》十八卷,《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六时礼》一卷等,精详地显发了此经的奥蕴。因此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于宗密的弘扬,致使此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成为此后《圆觉经》注疏之本,是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在《圆觉经》诸注疏中,明德清所撰《圆觉经直解》,深入浅出,直截了当,为后出转精之作。《圆觉经注疏》汇集了以上两部权威注疏。


原作者宗密(780-841),唐代高僧,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为华严宗之第五祖,世称圭峰禅师。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会的南宗禅系,从而融会教禅,盛倡教禅一致。他早年曾治儒学,所以也主张佛、儒一源。他的著述现存的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佛说盂兰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等。德清(1546~1623),明末佛教四大师之一,世称憨山大师。德清的佛学思想并不拘守于一宗一派,而是强调融汇诸宗,性相一致、禅教一致、禅净一致,且学通内外,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有独到的理解,力倡三教一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金光明经》,具名《金光明最胜王经》,在古代印度、西域诸国以及中国、日本等地区是一部相当盛行、极具影响力的佛典。《金光明经》的注疏有多种。在《金光明经》的诸家注疏当中,智者大师的《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无疑是该经的经典注疏。唐慧沼所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是以法相唯识宗观点,对《金光明经》诸译本中后出同时也是完备的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注疏,因此极有价值。《金光明经注疏》汇集了以上两部注疏。

原作者智顗(538~597),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又称“智者大师”,其代表性著作有被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而《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与《观音玄义》《观音义疏》《观无量寿佛经疏》一起合称天台五小部,系天台宗的根本要籍。慧沼(650~714),唯识宗二祖,十五岁出家,曾亲炙玄奘法席,后转依窥基学唯识,深入堂奥。因为他住在淄川大云寺,故人称淄川大师,曾先后参加过义净、菩提流志的译场,担任正义。他的著作此外还有《成唯识论了义灯》、《能显中边慧日论》、《因明义断》、《金刚般若经疏》、《十一面神咒心经 54 39659 54 21603 0 0 1500 0 0:00:26 0:00:14 0:00:12 5163 54 39659 54 21603 0 0 1403 0 0:00:28 0:00:15 0:00:13 5163疏》、《法华经玄赞义决》及《劝发菩提心集》等多种。



《解深密经》是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此经理事悉备,要言不烦,诚大乘之纲领、法相之钤键。除序品外,全文收入《瑜伽师地论》中。此经译者唐玄奘法师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听戒贤法师为讲瑜伽论三遍,故而于此经可云尽得戒贤之心传。玄奘法师上首弟子圆测法师所作《解深密经疏》十卷,广征教典,备存师说,持论精审,为世宝重。《解深密经疏》四十卷,第三十五卷以后曾经佚失,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观空法师又从藏文译成汉文补齐。本次点校使用简体横排,采用现代标点与分段。


原作者圆测(613—696),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住长安玄法寺。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就开始从玄奘受学。他在玄奘门下与慈恩寺的窥基并驾齐驱。玄奘去世(664)以后,他就在西明寺继承玄奘弘传唯识教义,因此后世唯识著作中称他为“西明”。



《楞伽经》即是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经典,列为该宗典据五经十一论之一,同时又是法性宗的重要经典,马鸣《大乘起信论》即依据《楞伽经》而造。尤其是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即以《楞伽经》印心。在《楞伽经》诸注疏中,憨山德清的《观楞伽经记》,融会三译,注重贯通经文脉络,即单提向上,直指一心,而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可以说是《楞伽经》注疏中的权威读本。


原作者德清(1546~1623),明末佛教四大师之一,世称憨山大师。憨山大师的佛学思想并不拘守于一宗一派,而是强调融汇诸宗,性相一致、禅教一致、禅净一致。他虽宗禅宗,但也极力提倡禅净兼修,特别是到晚年更为突出。同时他还十分特别重视教门理论,著有大量佛经注疏,认为禅不离教、教即是禅。憨山大师学通内外,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有独到的理解,强调三教一致,调和儒释道思想。他曾说︰“尝言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以佛教理论来解释儒道思想,所作《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以及《春秋左氏心法》《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等书,都有较大影响。



《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被称为佛遗教三经,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段短小经文,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该经文字简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纲领,所以长期以来普受世人重视,尤为禅宗门下所喜用。本经汉文注解现存有宋真宗《注》一卷,宋守遂《注》一卷,明了童《补注》一卷(补守遂《注》),明智旭《解》一卷,清道霈《指南》一卷,清续法《疏钞》五卷。《四十二章经注疏(附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注疏)》汇集了对这三部经的经典注疏,加以系统整理与校勘。


原作者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在位二十五年,为守成之主。宋真宗爱好文学,也是一名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以及词作《西江月》等等。守遂,宋代高僧,俗姓章,遂宁人,二十七出家。奉戒谨严,终身不服缣纩,著有《遗教经补注》《四十二章经注》《沩山警策注》等著作。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净土宗九祖。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又号西有沙门。续法(1641~1728),清代华严宗高僧,华严学的中兴者。著述甚丰,有《贤首五教仪》、《圆觉析义疏》、《法界宗五祖略记》等数十种,其中以《贤首五教仪》一书最为普及。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佛教十三经 注疏》
   馆藏好书专栏 

汉字树 |让学习汉字变成一种文化传承

馆藏好书 | 有智慧的汉字(3册)

馆藏好书 | 中华蒙学经典(3册)系列丛书

馆藏好书 | 圣贤教育 改变命运 【精装】

馆藏好书 |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

馆藏好书 | 《写给儿童的德育课本》

馆藏好书 | 圣学根之根(彩色全7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