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王赓武自傳《心安即是家》译后感言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夏沛然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夏沛然,担任联合国笔译工作二十多年后退休,现在暇时做一些翻译。上一本翻译的书是:毕仰高《历史的覆辙 中俄革命之比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0)


王赓武《心安即是家》中文版,夏沛然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0


接到翻译王赓武教授回忆录下册《心安即是家》的任务,心里其实很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我知道王教授自小学习中文和英文,等于说这两种都是他的母语。要把他的英语著作翻译成中文,好比是要还原成他原来想写出的中文,那岂不是缘木求鱼,难而又难?

 

中文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彭腾非常认真热心,担任我和王教授之间的联络人。我先翻译出前面两章,请彭腾转给作者,试一试水温。得到的回复似乎并没有不良反应。我于是才放心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翻译。

 

我大约每星期翻译一章,寄给彭腾,再转请王教授修改补正。王教授对我的行文和语句从来没有干预,但许多事情却不得不由他自己填补。


首先是书中无数的中文姓名,例如他的子女、亲属、同学、同事、朋友等等。他的记性非常好,好像只有一位大学的女同学Yeo Beng Poh,他记得姓杨、但忘记了名字,其他人都全部由他自己写上。而且,马来西亚华人使用广东、闽南、客家等各种方言,中文姓名的英语拼法五花八门,例如Lim Tay Boh,若不是王教授指点,你绝不会知道应该是林溪茂。这样的人名举不胜举,例如余长丰(Ee Tiang Hong)、吴信达(Augustine Goh Sin Tub )、陈志勤(Tan Chee Khoon)等等,没有王教授亲自出手,绝对译不出来。


 王赓武和父母,1930年代摄于怡保


王教授在他的回忆中,提到无数的名著、典籍、文章、书刊,展现出他广博深厚的学识基础。我在翻译时,多半利用谷歌、搜狗或百度的搜索功能,但随即发现,并不一定能够一体适用。


问题出在,中大出版社的书籍使用繁体字,读者主要是港、台及海外华人,所以翻译要配合主要读者群的习惯:George Orwell不能译成奥威尔,而应该是奥韦尔;Jonathan Swift不是斯威夫特,而是绥夫特;莎士比亚的“As You Like It”不是《如你所愿》,而是《皆大欢喜》。我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无所知。幸亏彭腾经验丰富,聘请了台湾的一位翻译老手林熙强先生,在定稿之前把译稿审校一遍,按照港台的习惯用法作了必要的修改。

 

回忆录中还提到许多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学者,这些人多半取了中文姓名,但在一般搜索网站里不一定找得到,我在这方面从林熙强先生那里的确学到许多,例如:颜德固(G.B. Endacott)、伯希和(Paul Pelliot)、西门华德(Walter Simon)、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霍古达(Gustav Haloun)、孔飞力(Philip Kuhn)、富洛詹(John Frodsham)等等。

 

这里忍不住要提一下我在书名方面的一点小贡献。回忆录的上册“Home Is Not Here”是2018年出版的英文本,有的中文书评把它翻译成《此处非故里》,所以我在翻译下册的书名“Home Is Where We Are”时,就顺手译为《所在即家乡》。


译完全书之后,我意识到王教授写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在叙述他一生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他从小受父母教育,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到南京读了一年大学,为了逃避新政权而回到马来亚,重新进入设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开始憧憬能够成为刚刚独立建国的马来亚的公民。到伦敦亚非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任职马来亚大学十一年,觉得在了解中国信息时受到限制,于是转到澳洲国立大学任教,并随后入籍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归根结底,家乡或母国的概念对他来说似乎不再那么重要,真正念念不忘的其实只是他们一家三代一起生活的那个家。

 

我因此想到苏东坡那首《定风坡》词,其中的名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随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彭腾。过了两天,彭腾回信说,已经与王教授商量好,上下册的书名定为:《家园何处是》和《心安即是家》。我心里禁不住叫好,也佩服王教授果然博学广识,他直接引用了白居易的名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几个世纪以来,好几代华人从港台星马和中国大陆到海外留学、工作,然后定居,并取得外国国籍。这些人大多在中华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下成长,喜欢中国的山川景色,欣赏中华戏曲歌舞,或许也希望回到祖辈的家乡探视亲友旧居,但很少会再有落叶归根、归葬故里的念头。


一些人也许还会设法让下一代学习中文,说一点普通话,但他们也知道,到了子女的下一代,这种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就再难维系了。


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定居外国,成为另一国的公民,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永远只能属于当地的少数族群,一旦出现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变动,他们很可能会成为歧视或攻击的目标。他们在不同的文化、国家和族群之间移徙飘荡,找不到心理的归属或心灵的依靠。


心安即是家的想法,其实是表达了许多海外华人无可奈何的心情,一种怆然的慰藉。



王赓武在怡保的家中学习,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夏沛然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