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斑斓多彩苏东坡

小山草木君 小山草木记
2024-09-05


分享/小山

录音合成/郑文慧

录音稿整理/圆蜗牛


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小山,非常高兴接受小丸子群主的邀请,在咱们群里分享《斑斓志》这本书。

 

因为也是社群的老朋友啦,就不自我介绍了,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今天的这个分享,会分七个部分,当然因为时间关系,会大致讲讲,会有详有略。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作家张炜读苏东坡的一个读书笔记,或者说是他在一个书院七次讲座录音稿整理后出版的一本著作。

 

一、关于本书作者张炜


在讲这本书之前,先介绍一下张炜。

 


张炜1956年11月7日生于山东省烟台的龙口市,中国当代作家,2016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曾担任过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作协主席,也曾担任山东青联的副主席。他被誉为是“中国当代产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出版作品超过两千万字,是一个创作非常丰富的人。


这本《古船》就是他登上文坛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这是一本“现象级”的著作,写的也是他的家乡龙口附近地面上发生的一些家庭故事。



《九月寓言》是他第二本引起文坛关注的著作,这本书主要是写一个农村在现代化过程当中面临的困境和其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大家可以看到书封面上有一个70的字样,这是一个文库,就是建国70年来70人的70本书,所以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分量。

 

2011年,他这个十卷本的450万字的“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他写了20年。


除了各种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外,他也写儿童文学,最近就是去年出版的一本书,特别值得在我们群里说一说。

 

就是这部《我的原野盛宴》,这部书是他自传体性质的非虚构长篇,主要是写他童年在海边的一片林子里面,跟他外祖母所度过的一段快乐生活。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都没在身边,而他的外祖母是一个植物学家,也是一个性情非常温和、学问非常渊博而且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慈祥老太太。张炜小时候就在林子里面跟各种各样的树木、小动物、小鸟一起玩耍,当然了,还有他的好朋友。所以,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群里的人关注。



就我自己有限的了解来看,我们中国文坛对“荒野”这个关键词非常关注而且身体力行的作家,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大家都熟知的阿来,他的家乡马尔康跟我们群里的小美那边也比较近,他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地方的人,他写了一本书叫《成都物候记——草木的理想国》。在央视的一个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面,阿来说到他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去刷山,跟我们一样,就是拿着一个相机,然后去山里面看野花。

 

还有一位就是张炜,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荒野”是文学的八个关键词之一,而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关键词。这本《我的原野盛宴》就是这个关键词的体现,他在这本书里面描写了300多种动植物。所以这本书可以我们大人看,也可以买给小孩看。

 

除了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近年来,张炜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高质量的阅读。而且,他的阅读回到了古典文学的这个领域,他近年来先后出版了《也说李白和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和《读诗经》等四部诗学专著。我们这本《斑斓志》是他第五部诗学专著,也是他的读书系列之一。

 

二、关于苏东坡的几本传记

 

在开始分享《斑斓记》之前,先要说说几本关于苏东坡的传记,可以对比来看这本书,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今年我自己在做“苏东坡的草木世界”这么一个课题研究,读的苏东坡比较多,各种关于他的研究著作读过十本以上。同时,我自己也在读苏东坡的诗集、文集,还有词集,今年是读苏东坡读得最集中的一年。关于苏东坡的几本传记,现在市面上认可度最高的无疑是三本: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第二本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还有一本,现在说得比较多的是王水照和崔铭的《苏轼传》。

 


谈到苏东坡,林语堂的这本著作那是绕不过去的,这是当代苏东坡研究的开山之作。林语堂妙语连珠、幽默畅快、栩栩如生构建了一个他心目当中的快乐天才形象。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与这本书大有关系,因为他的那支生花妙笔写得太好了。我们中国人心中关于苏东坡的一些形象,大致也是由这本书确立的。如果没读过东坡传记的,我一般会推荐先读读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呢,也有三点不足:

 

第一是他对专制体制的运作规律了解不深,对变法的评价不够客观;第二是他对于苏东坡生平的介绍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感觉是一本生动的流水账,因为他的文笔非常好,非常幽默,但他对于苏东坡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评论和分析,有点不够深刻,在一些史实的考证方面,也有点不是特别严谨,这里面有一点硬伤在里面;第三就是这本书是面向外国读者写的,是面向英语世界的读者写的,所以很多地方是借苏东坡来推介中国文化,比如关于书画,不厌其烦解释书法绘画是怎么回事,关于瑜伽跟炼丹也是这样,以及关于我们中国的一些地理、风俗,我们作为一个国人可能都知道的,但是因为要面向英语读者,所以这些内容写得比较细、比较冗长。这是这本书的三点不足之处。



第二本是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这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本传记,也是平常向别人推荐最多的一本传记。李一冰先生是杭州人,后来去了台湾,他蹲过国民党的大狱,当时他在狱中四年多,陪伴他的就是一套《东坡诗集》。所以,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在狱室对苏轼的诗歌时常吟咏反复揣摩,甚至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非常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东坡先生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心态变化,特别是能体会苏轼在“乌台诗案”当中的心情与悲愤。

 

因为他去坐牢其实也是一个冤狱,他当时在台湾,涉及到政府一个围标事件,牟利的其实是他的上司,他自己是去顶杠的,所以他就特别悲愤。东坡也是这样,本来就无罪的一个人,但因为小人的构陷,东坡先生深陷130多天的“乌台诗案”里。这在苏东坡的成长生涯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说在“乌台诗案”之前是苏轼,“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没了,一个新的苏东坡诞生了。

 


李一冰的儿子李雍,说其父写这本《苏东坡新传》,其实是借苏东坡的生平包括他的遭遇,来写自己的这种悲愤。他说李一冰是“异代之太史公也”,“苏传者,先父之《史记》也”。所以这部苏传和林语堂这本是截然不同的。林语堂笔下是一个快乐的天才苏东坡。而在李一冰的笔下,是一个饱经忧患的、对世事有非常深刻见解的苏东坡。角度不同,出身不同,两本传记的风格不一样。

 

而且李一冰先生非常严谨。他原来是杭州私立之江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还到日本去留过学,所以他是个经济方面的一个专家。但他以前读过私塾,他的古文功底非常好,他对写作苏东坡的态度也非常严谨。他的一些史料的运用,包括一些对苏东坡诗的解读和注释,相比来讲也更加准确一些。余秋雨评价这本书是“文字较为典雅、归结甚有见地”的一本书。

 


现在还有人谈得比较多的是王水照和他的弟子崔铭写的这本《苏轼传》。大家都知道,王水照先生是余姚人,是复旦大学的古典文学资深教授,而且他还有一个头衔叫全国苏轼学会的副会长,他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苏学专家,还有一个是四川大学的曾枣庄,他们两个人应该是国内苏轼研究里面的泰山北斗。王水照有个四卷本的《苏轼研究四种》,我自己曾经在书店淘书的时候淘到了,这里面包括苏轼传稿、苏轼的年谱等等几部著作。

 

这本《苏轼传》是从古典文学的这个知识背景来写的,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研究几十年,对他的生平、诗词歌赋等各种文体都非常熟悉,所以这本《苏轼传》堪称完备、深厚、博大。如果大家要了解苏轼诗词、文赋、编年的阅读,是非常好的一个参考资料。他基本上是用苏轼的诗词歌赋来写苏轼的生平,所以读起来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这本书是介于李一冰和林语堂两个人的著作之间,比林著客观,但是没有李一冰深刻。

 

三、《斑斓志》书名解读

 


其实这个《斑斓志》是书中第六讲的一个题目,作者直接把这个题目拿来作为书名。我们如果在书店里面光看这个书名,是很容易错过这本书的,因为它也不像是研究苏轼的这么一个专著。好在封腰上面有这么几句话,否则容易错过的。作者认为:“斑斓”这个比喻其实很直接,因为苏东坡的人生比其他诗人更加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特征。他和一般人的确是大不一样,看一看他一生做下的事情,达到的水准,踏入的方向,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个人太丰富、太有趣了。

 

虽然有的诗人和艺术家或者生活中的其他人也很专注,也很深入,但就多姿多彩这一点来讲,还远远不足以使用“斑斓”这两个字。所以说“斑斓”这两个字,在张炜看来,用到他人身上是勉强可以的,但是用到苏东坡身上是最为贴切的。他说,“如果要强化这种感受,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阅读苏东坡,去读他所有的文字,就对斑斓这两个字会感受更加深刻。”

 

黄州赤壁


四、张炜为什么写这部书?

 

张炜为什么要写作这本书呢?综合我所阅读到的各种资料,我觉得应该是这三个方面吧。

 

这是张炜古典诗学研究系列的一部分。前面已经说到,最近十几年来,张炜说他是在补课。补什么课呢?就是补古典诗学这些课。因为他说他们这一代人,当年读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对于打开世界文学的窗口是非常好的,直到现在依然是比较好的事情。但他说,当一个写作者认识到民族文学的源头力量以及这种迫切需要的时候,一般都是40岁以后的事情。他说,虽然从小读过一些经典,但是真正深入下去,能够系统地读,还是40岁以后,这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才能拿出大量的时间来读。在他心目当中,我们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屈原,第二是陶渊明,第三是李白和杜甫,当然最后一位是苏东坡,一共是五位。他把唐朝的李白、杜甫是放在一起的。他这些年在阅读这些伟大诗人的同时,也捧出了四本专著。这本《斑斓志》就是他的第五本,是他补课系列的成果之一。

 

张炜要研究一个最可引鉴的标本。这个是我从他书里面读出来的。按照张炜的理解, “纵观诗人一生,实在凝聚了太多的奥秘。这是一个艰难困苦、起伏动荡、遭遇各种幸与不幸,从至黑到至亮及无数复杂元素组成的五彩斑驳,一个得到充分表达的集大成的生命。”所以他觉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超越时代局限应该是题中之义。

 


他觉得,对于苏轼我们要进一步做出分析,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乃至于政治家,他的真实情境和真实表达是怎样的?哪一部分属于过去式,哪一部分属于未来?经过研究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生命可以作为不可多得的试纸,一经他的测试,就可以知道时代和人的性质与状况。他觉得这是一个标本,可以衡量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好坏。所以我觉得他从这个方面来研究苏轼很有意思。大家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会发现他跟李一冰一样,也有一点借苏轼的研究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这么个意思。

 

最后一点,张炜要写出自己心中理想的苏东坡。因为他读苏东坡有十几年了,读了大量的资料,他觉得现在我们面对的东坡研究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而且面对很多过度的解释,面对过于枝蔓和芜杂的文字丛林,我们有迷失的危险。近千年来,围绕诗人的言说太多了,引申和想象太多了,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高论,以至于共识,但是他觉得对于摸到苏轼真正的本质还是比较困难的。

 

他觉得,我们现代人可以从堆积在时间里的应接不暇的赞叹和欣喜中,从这个越是接近现代就越是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天才人物的角度,从这种普遍的“同时”和“一概而论”中,从千人一面和万众一词的描述中,发现我们个人的探索。所以,作为一个跟苏东坡一样有将近50年写作生涯的写作者来讲,他想从他自己写作及生命的角度,来解读他自己心目当中的一个理想的苏东坡,他也希望能够接近东坡的本质。

 


五、《斑斓志》讲些什么?

 

《斑斓志》这本书写些什么呢?书中七讲的标题我列出来:分别是《出眉山》、《不系之舟》、《一生功业》、《深爱与沉迷》、《世间恩怨》、《斑斓志》、《迷宫》。

 

这七个标题,也是他七讲主要阐述的内容。在这下面又有很多小标题,加在一起将近有120个小标题。七个方面是张炜认为苏轼最重要的七个方面,所以他没有像一般的写作者一样,就像林语堂是从他的青年、中年,包括贬谪等等这些来写。他只是挑了对评价苏轼的心灵跟精神这七个最重要的方面。

 


比如说《出眉山》这章,是探讨他离开眉山之后一生跌宕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他提出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说苏轼一生跌宕最大的原因是“误入最大人家”,这“最大人家”就是朝廷,就是皇家,这个是他历经磨难的一个最后的“看不见的手”。 他一生迭宕,从他出眉山北上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最大人家”,其实是非常难伺候的。

 

当然了,张炜在这一章里面也指出,他的恃才纵气、不自觉的强势以及他不曾忘记自己的才华,特别是他做为一个大儒“知而后勇”的这么一种勇气,终于导致得罪了“最大人家”的最大家长,从而陷入“乌台诗案”。然后,在他一生的艰难困苦当中,他用“细腻耐烦”,用“沉浸于人生的细节”来对抗苦难。

 

国槐


第一章就是用这种鸟瞰的方式,来讲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背后的原因,所以我觉得这一章一打开,是非常震撼的。

 

第二章这个标题《不系之舟》,出自于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这里面主要是讲他如何被迫在大地上行走求证之一生。像苏轼这样的人,他一生渴望安定,但却一生都在飘荡,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之中。他在开封与地方之间不断北上南下,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他要求证生命的意义,他要让这些匆忙变得缓慢,他要把苦难变成“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里面他的一个独门秘诀是什么呢?独门秘诀就是他提出了“诗人的氧气”这么一个概念。书里面引用了外国一位哲人的话,说“你们不要到城市里来,这里氧气稀少”。其实化到苏东坡身上,就是朝廷里面也是一个氧气稀少的地方。所以,苏东坡对抗这个苦难的秘诀就是走到民间、请求外放,在地方、在山水之间、在自然万物之间这种氧气充沛的地方去。你看他也能够建功立业,也能够激情焕发,也能够心潮澎湃。每在地方的时候,和大自然最近的时候,就是他创造力最强的时候。

 

第三章的标题叫《一生功业》。这个“功业”里面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功业,无非是指他的官位和政绩,在这里面他还算成功,毕竟爬到三品的高位了。但对他自己来讲,东坡先生自己认定的功业,他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在杭州治理西湖,在徐州抗洪抢险,在密州剿匪捉蝗,在定州整顿军务这些事情作为自己的功业,而是提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一个命题。这里面既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也有真真实实的参悟和成长。

 


所以张炜先生也同意他其实真正的功业是在这三州。因为这三州是他的诗词文赋包括他自己个人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最成熟的时期。比如说,在黄州苏轼死了,苏东坡诞生了;在惠州、在儋州,他其实已经不会再期待朝廷了,也不再关心那些事功了,他终于明白了自身生命的圆满可贵。所以,在一首荔枝诗里面,他写道:“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也就是说,我荔枝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也不需要你杨贵妃来肯定,我有我自己的价值。

 

《深爱与沉迷》这一章主要是讲他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人,比如说子由就是他一生最大的依靠;比如说他生命当中的三个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当然这里面也没少这个异代知音陶渊明。因为他们这些人的爱和引领,所以让他能够对抗这么多艰难困苦。

 


这个“沉迷”主要是指他喜欢的一些事情。我们一般说他的兴趣是非常广博的,让他沉迷的事物也是非常多的,他的这些沉迷其实也是他对抗颠沛流离、艰难困苦包括不得志的最好的良药。比如张炜在小标题里面提到很多让他沉迷的事情:草木饮食,他有个《东坡养生集》,后人帮他集出了一大本;他喜欢医药,喜欢炼丹;喜欢杂记轶事,比如说他去杭州、去儋州,都会拖住当地的老百姓,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喜欢在月夜漫步,喜欢吃鱼;他这些小趣味里面有大志向。在苏东坡这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社稷殿堂,都能够让其专注和认真。他对大千世界的阅读,也绝非一目十行,而是细细推敲每一个句子,连标点符号都不肯轻易放过。所以正是因为深爱和沉迷,是他在世界上能够旷达的力量。

 


第五章《世间恩怨》最主要是讲他的一些政敌。大的背景是变法党争。最主要的关系是跟王安石的关系和跟章惇的关系。如何评价苏轼与这两个人的关系,其实最体现一个写作者的思想和判断力。

 

比如在林语堂的这个书当中,他就把王安石贬得一文不值,大部分都继承了苏洵的《辨奸论》的观点。但其实王安石这个人呢,私德是非常好的,而且也是大公无私的,他对苏东坡虽然政见不同,但基本上没有迫害他。而且,在苏东坡身陷“乌台诗案”的时候,也是因为王安石说了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所以神宗就放过他了。其实在苏东坡从黄州去汝州的过程当中,他们在金陵见面,两个人已经和解了,而且他们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他们前半生是政治对手,最后其实是惺惺相惜的两个伟人。苏东坡对王安石非常敬佩,尤其是他到地方任职以后,而且经历了黄州之后,也能体会到王安石的治国理念以及他的一些举措,包括他的人品各方面都非常好。而王安石也对苏轼非常看重,当他看着苏轼走远,他说了一句话:“不知道更几百年方能出此人物”,所以他们两个关系,是在这种亦师亦友亦敌之间,但是绝对是为了公,没有多少私怨。

 


而章惇这个更加复杂。现在很多写作者一说到章惇,就觉得这个人是一个非常阴狠歹毒的人,但是他们也没有客观评价章惇。其实章惇在北宋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在军事上面他收复了失地,而且平定了一些叛乱;在变法里面,他也是一个骨干力量,非常有才能,其实他为这个国家也做出了很多。

 

在前期,章惇其实跟苏轼关系是非常好。在凤翔的时候,他们常常一起去游玩;在这个“乌台诗案”的时候,章惇为了营救苏轼,甚至不惜跟副宰相王珪翻脸。在苏轼到了黄州的时候,他跟很多人都没有联系,但是独独苏轼会跟章惇写信。章惇经常给他寄点东西,也会给他写信安慰他。其实他们在乌台诗案之前的关系都非常好。但是,最后为什么章惇会对苏轼下狠手,先把他贬到惠州,最后唯恐他不死,又把他贬到儋州,甚至派苏轼的姐夫来提刑广南东路这个地方,希望借程之才的手来干掉苏东坡,这里面是值得细细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斑斓志》这一章主要是讲苏轼的文学成就。最后一章《迷宫》的暗喻,就是解苏东坡之难,提示世人不可套语解东坡,要注意他的多声部。


张炜是一个写作者,写了2000多万字,所以他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常强。在这个书里面他也创造了一些概念,尤其使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概念是这个“煎耗养颓”。

 

“人生苦短,却要接受各种各样的煎磨、消耗,当然也有滋养,或颓败、或生长。这些生活元素,这些生命时段,一点都不会缺少,只是程度不同,人人不得例外。像苏东坡,我们把他的生命历程一一展开,大致可以发现:乌台等经历为“煎”;朝廷之大用为“耗”;赏读与写作、山水之乐、民间之乐则为“养”;而沉迷于物质声色则为“颓”。”

 

我觉得他把苏轼的生命历程用“煎耗养颓”这四个字分门别类做一个梳理,非常有启发。比如,他说“乌台诗案”这种肯定是煎熬;在朝廷里面,把他调来调去,一会儿当这个,一会儿当那个,尤其是在他第二次回到朝廷,在大内值班写皇帝诏书诰命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对他其实也是一种很大消耗;而这个赏读与写作,山水之乐,民间之乐,这些都是他的“养”;而沉迷于物质声色则是颓废的“颓”。

 


他的这个分析非常精彩,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涯当中,其实也可以用“煎耗养颓”这四个字来分析一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煎磨多一点,消耗多一点,滋养多一点,还是颓败多一点?我觉得这个比例就很值得我们深究。

 

就比如说我们喜欢草木,常在山水之间,包括我们在这个“壹木自然读书群”,在这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讨论这个读书之乐,我觉得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滋养。但是,我们在工作当中,怎么把工作这种“煎磨”变成一种“滋养”,这个也是我们非常需要去修炼的一种能力和本领。而沉迷于物质声色,这个对我们当代人,尤其是值得警醒,我们很多人去追求权力、财富,并不是让自己活得更好,有时候反而是被这些东西给捆得死死的,反而快乐不是很多。所以我觉得“煎耗养颓”这几个字对分析苏东坡非常有力,对我们自己生命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定州文庙东坡双槐


六、《斑斓志》的独特之处

 

这本书的几个独特之处我这里跟大家做一些讨论。

 

1、进阶之作,思问深刻。我个人认为,这本《斑斓志》是我们一个进阶之作,而且是思问非常深刻的一本进阶之作。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张炜这本《斑斓志》的价值,比林语堂那本书、比李一冰这本书或者是比王水照先生那些书,更在他们之上,很难这样比,因为他们那三本是传记,而且是各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而张炜这本书,它不是一个传记,它是一个讲稿的整理,是张炜读书的一个读书笔记和思考。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他的问与思是最深的。学问,就是你看了他的生平以后你会不会提问,能不能自已解答?我觉得这个是考验一个人读书功力最重要的部分。而像张炜在这本书里面提出的7个大题目,120多个小题目,有很多的这种思、问是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所没有体会到的,或者说是虽然体会到,但是我们自己是没有自己答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读了这个《斑斓志》以后,很多地方会拍案叫绝。

 

瑞香


第二个特点,是同情理解,还原真实。苏东坡当然是个千年英雄,是一个文化高峰,但是苏轼也不是一个完人。我们很多的传记在写苏东坡的过程当中,很容易把他神化,对他一些好的地方都写得很充分,对他的一些不足则分析不够冷静,就是对一个人知人论世还是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

 

如在林语堂的著作里面,他就觉得苏东坡无所不能,主要是环境不好,你让他当个宰相,他可以当得很好。这个我还是带点疑问的。在李一冰的著作里面,他就觉得文人因为理想主义,你让他去当这个宰辅大臣,要平衡好那么多关系,要能够隐忍,要能够持重,对苏轼这种个性来讲,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倒是他的弟弟苏辙这样一个人,是非常适合从政的。

 

所以在张炜先生的这本书里面,他对苏轼的一些不足之处,非常深刻地指出来。比如说他这个“恃才纵气”。其实在“乌台诗案”之前,包括他后来重新回到朝廷,在跟一些官僚交往的过程当中,这个“恃才纵气”就刺伤了很多人的。他在跟别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强势这一块。因为他这个人是天纵英才,神宗、英宗、仁宗对他评价都非常高,当年欧阳修在知贡举的时候,对他评价也很高。按照张炜的分析,皇帝这么评价你,文坛盟主这么评价你,你应该要谦虚、要隐忍、要低调,要把自己的锋芒跟才华稍微掩饰一些,因为这些人的一万只眼睛都盯着你,警惕着你。当你还小的时候,不会对你怎么样,但当你回到朝廷,当你在跟他们相处的时候,那各种嫉妒、各种中伤、各种陷害,它肯定会来的。

 


所以这个时候要忘记自己的才华,有些时候不该说的时候还是不要说。你比如他在司马光祭礼上说程颐是“鏖糟陂里叔孙通”,在这种场合去说这种话,其实一点意思也没有。如果让他这样去从政,作为一个宰辅,他要团结这个朝中大多数人向着同一个方向去,这个是需要很大的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包容度的。像他这样,性不忍事,心里有什么话,口里就说什么话,如果不说,就像饭里口里有蝇一样,一定要吐出来,这样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呢,就是张炜在对他的政绩进行评判的时候,觉得他在密州修建超然台,在杭州造迎宾官船,在徐州筑黄楼,以及莺歌燕舞的生活,其实也是作为一个大权在握者的一个任性还有奢侈;包括对他的“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张炜也是有所保留的,他也只是被贬谪到民间的时候,才和老百姓接触比较多,他平时接触的主要还是文人士大夫,这个清醒的认识我觉得非常有启发。

 


第三个特点呢,是观照古今,反哺现代。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读别人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肯定也会反观自身,比较时代、国别之差异,这些也是我们读书的本来之意。

 

有些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张炜在里面夹带了很多私货,我个人倒不同意这种观点的。我觉得这本书的这种写法,倒正是它的价值所在,我们读苏东坡,主要是要从东坡及其时代里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来反观我们这个时代。比如说,为什么那个时代能出苏东坡,而我们这个时代到底能不能出苏东坡?苏东坡这么个人物,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然后从当中吸取一些教训,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读书的题中之意。

 


所以在这本书里面,他在分析苏轼及其时代的时候,他经常会跳出来反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如说苏轼在贬谪宦游路上,行走山川河岳,观察风土人情,行万里路,印证万卷书。但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却有一种“速度焦虑”,恨不得消除中间的这个过程。但恰恰就是在这个行走的过程,我们才能够把书里面的一些等待具体验证的事情,与现实当中呼应起来,我们才会产生新的晓悟和无穷的意味。所以,我们这个速度焦虑,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苏东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谈到苏轼喜欢去一些寺院清修的时候,他又忍不住慨叹,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清修之地了,因为这些寺庙都变成游人如织的旅游地了。而且,即使一些有名的寺院也没有多少清修之人了。山高路远的地方,有一两个好的寺院也会被我们一些人“挖”出来破坏掉。

 


七、关于读东坡的几点思考

 

最后因为时间关系,讲一下读东坡的几点思考。

 

首先第一点,读东坡要“读他文”和“读原文”并进。尤其是当我们读过很多关于东坡的一些传记,包括他的各方面一些资料之后,要回到原文,回到苏轼全集,去看看到底我们自己认识的东坡是什么样子。

 

张炜在分析这个过程时候,他说我们不要满足于别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挑选东坡先生的一些片段连缀成的一些故事,这个东坡只是他人的角度、他人的东坡。其实读一些原文我们就会发现东坡的斑斓。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东坡词写得很好,而且是豪放词的代表。但是今年我把东坡词270多首抄了一遍,研究了一遍,其实他的这种豪放词,在270多首里面数量占得不多,大量的是他的一些唱和之作,一些宴饮的即兴之作,尤其是送给这些歌儿舞女的一些词,这种词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豪放来概括东坡词,因为大家都知道,他的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就不能用豪放来概括,他很多写给朝云的情书如“佳人相见一千年”、“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等等,其实也不是豪放词。他的词里面既有豪放,也有沉郁,也有清丽,其实风格是非常多样化的。

 

包括我们所了解的一些苏东坡,很多时候是林语堂笔下的那种苏东坡。林语堂的这个苏东坡,更多也是从他的诗词文赋里面去了解苏东坡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关注到他的一些策论,他的一些公文。张炜在读《东坡全集》的时候,对这些策论和公文,非常看重。而且他觉得这里面是东坡花费时间和精力、体现他的学养和能力是更多的。如果这些东西没读的话,也不能说我们对东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还有他那三本学术著作——《书传》、《易传》、《论语说》,这三本书其实是苏东坡自己最看重的。当年他在海南北归的时候,渡海的过程当中啊,他就手摸着这三本书,他说我完成了这三本书,死而无憾啊。所以他对自己这三本书非常重视,而且在死之前也托付给钱世雄,叫他30年以后再拿出来。但是我们现在的人,读过这几本书的人却寥寥无几。

 

第二是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读东坡。这里面我们可以从东坡自己的一个“八面受敌读书法”受启发去读书。比如东坡读这个《汉书》,他说你可以从兵制去读,可以从经济去读,也可以从法律的变革去读。我自己今年就是从草木这个角度去读。有些人从地理的角度、行走的角度去读他,有些人读他的书法,有些人读他的医药,有些人去读他的美食,你还可以去读他酿酒,这些都可以去做。我们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然后得到一个更全面的东坡。

 


最后是从丰盈我们的生命去读东坡。我觉得我们读东坡不仅仅是了解一些有趣的故事,增加一些谈资,而且我觉得要反观自身。就像当年王阳明设问的一样,他在龙场的时候,他说假设圣人处于我这样的境地,他会如何思考和行动。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启发的。就是我们读东坡的时候,首先要化为东坡去到他的时代,设身处地去了解他的诗词文赋是怎么写出来的,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他的功业和惆怅,这样的话才能了解一个真正的东坡。

 

另外,我们还要抽身出来,来观照我们自己的生命。在我们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当中,如果是东坡先生,他会怎么来处理?他会如何思考和行动?只有用这样走出去,也走进来,进出东坡之间,在他的文本之间走进走出,我觉得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东坡,我们才能真正从这位千年英雄身上吸取更多的能量,让我们更好地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

 

好的,因为时间关系,我对《斑斓志》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周五的这么一个夜晚的陪伴,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群友互动环节:



林超:@胡冬平~宁波感谢老师分享[强][强][强]

练丹丹: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太丰富了[强][强][强]

林超:讲的太好了

季节: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受益良多[抱拳][抱拳]

林超:翻到旧书一本,是这样评价林语堂的……

 

 


 

熊鑫: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

 

林超:@胡冬平~宁波小山老师,我可以把您讲课内容转发朋友欣赏吗?

 

胡冬平:@浙江林超 没问题,本来就是分享读书体会,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讨论交流。

马贝贝:山哥讲的真好[玫瑰]

胡冬平:感谢大家陪伴鼓励

顾国莉: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受益[强][强][强]

章雅美: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辛苦了[玫瑰][玫瑰][玫瑰]

赵珺: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玫瑰][玫瑰]

熊鑫:联想到之前偶然读到东坡先生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下就被触动了,之后自己慢慢也开始学着尝试用这样豁达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叶佩丽: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受益良多[玫瑰][玫瑰]

一帆:感谢小山老师的分享,辛苦了[玫瑰][玫瑰][玫瑰]

小丸子:等我们后期整理完后可以发@林超

白桦林:谢谢小山老师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邓文静:[抱拳][抱拳][抱拳][抱拳]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跟着草木 走过四季


关爱自然  敬畏生命


江南四季花历/甬城草木地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山草木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