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我与黑熊在悬崖下狭路相逢……

2017-10-18 李晟 猫盟CFCA


还记得比大熊猫还要可爱的李晟博士么?


在大熊猫光环之下的横断山和岷山山脉,他做了十多年的研究,对那里的动物如数家珍,比如金猫(一定要拖到文章底部看彩蛋):他和金猫打了15年交道,现在打算来说说……


这次,他要说说黑熊,在使人惊恐、捧腹、五感杂陈的“熊样”之下,它们的生活无比灵活、机敏、如履薄冰……


故事要从一次悬崖下的相遇说起:


跟紧老司机!

在西南山地行走多年,我近距离见过许多动物。


比起被羚牛、牦牛或犏牛撵在屁股后狂追,更让我肾上腺素急速狂飙的是——一抬头,一头黑熊迎面走来!那个瞬间,一种清冽的感觉发自灵魂,直冲天灵!


或许是曾经听过太多关于黑熊的惨剧:某地某人被黑熊一掌扒掉了半张脸,某某地某某人被黑熊一口咬断了胳膊,又有某某人路遇黑熊结果只剩下了半条命……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老河沟的小路上与一头黑熊在悬崖下转弯处狭路相逢时,汗毛倒竖的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艹,今天一个人出来的!这里没手机信号!待会要是伤到走不动了怎么自救?随后,第二个念头:我靠,今天怎么没带相机?!这么近的距离,标头都得暴框!


——一名野外工作者“自觉”的纠结



你脑海中的黑熊长啥样?

 

说起黑熊,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和小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兄弟:时而憨笨,时而机智,在动画片中与超级大反派光头强斗智斗勇、相爱相杀。


而年纪稍长的一代,可能想到的,却是儿时看过的儿童故事读本里,描绘的那个一路掰、一路走、一路丢的熊瞎子:整个一呆头呆脑、又憨又傻的掰玉米“笨熊”形象。


短粗的身体,圆圆的脑袋,小小的眼睛,略显蹒跚的步伐,黑熊的整体形象跟威猛、俊朗、呆萌全都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反而常常给人一种呆笨、迟钝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黑熊有着根深蒂固的“笨熊”形象的根源。在各种各样的儿童故事中,黑熊大多数时候也总是一个受气包或愚笨可笑的角色。因此,在我们的口语中,“熊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先来个标准侧面全身照!粗壮矮胖的身材配上小小的基本上看不清在哪里的两只小眼睛,也怪不得在人们仅凭观感就给它树立起了笨熊的“熊设”。拍摄于四川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野外真实的黑熊是这样的吗?


正如“人不可貌相”,真正了解了现实世界中的黑熊之后,你会发现,“熊也不可貌相”乃是同样的真理。


现实世界中的黑熊,行动敏捷、感官(尤其是嗅觉)发达、聪明机警,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威风凛凛、无人敢惹的角色之一。“呆笨”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充满力量、智慧、忍耐力,但却略显悲情的“真我”黑熊。

 

大家所熟知的中国的黑熊,也被叫做亚洲黑熊。它还有一个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洲表兄,也被俗称为黑熊。虽然长相类似,但这哥俩却是不同的物种。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则被称为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亚洲黑熊的胸口有一个清晰的月牙形白斑,因此,亚洲黑熊也被叫做月亮熊,或月熊。


专门站起来让你看看我胸口的“月牙儿”!摄于四川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分布在北美大陆的被称为美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它的胸前没有白色。


带着3只“熊孩子”正在大橡树上吃果果的美洲黑熊妈妈,正“注视”着无意中从树下走过的我。在北美,美洲黑熊面临的人类威胁和压力远小于大洋彼岸的亚种黑熊,因此,面对不到10米远的人类也显得淡定从容得多。李晟 摄



真相一:黑熊是十项全能的吃货


在分类上,亚洲黑熊属于食肉目动物,但它们的食性,却与纯粹吃肉的猫科动物等相差甚远。就吃东西的策略而言,黑熊是碰到什么吃什么的机会主义者,算得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虽然黑熊偶尔也会捕食其他的兽类、鸟类,甚至还会食腐,但在它们的食谱中,植物性的食物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橡子、浆果、植物嫩芽、树皮,都是它们食谱上的常客。在温带的森林中,一些乔木的坚果,例如橡子、板栗、核桃等,是秋季时黑熊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需要吃下大量坚果,储存足够的能量与脂肪,以熬过随之而来的漫长寒冬。


冬季,天气寒冷、积雪深厚、食物匮乏,黑熊便会躲到一个避风、温暖的树洞或岩洞里,进入冬眠的状态,把自己的活动和能量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一直等到来年的春季才出洞觅食。

 

时间已近隆冬,但这头黑熊仍未入洞冬眠,而是在飘雪的冬夜在外游荡。谁说只有人是吃不饱肚子就睡不着觉的?摄于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

 


真相二:看似笨重,却是天才爬树选手


虽然身躯看似笨重,但黑熊却生有强壮的四肢和锋利的爪子,是天生的爬树能手。


尤其是秋季,采食乔木坚果时,它们不是蹲在树下、仰天守望,等着果实掉落在地上才去捡食,而是直接爬上树干,粗暴地把结满果实的枝条直接掰断或咬断,把树上的果子统统收入腹中。而那些被啃完的断枝,则被它们随手垫在屁股下面,从而形成一个个类似超大号鸟窝的“树巢”。


这些“树巢”被黑熊研究者们称为“取食平台”,是亚洲黑熊特有的一种痕迹类型。在落叶阔叶林中,等到秋季树叶全部落完之后,这样的取食平台往往非常显眼。有黑熊分布的地区,能否见到这样的取食平台,是野外研究人员判断这里是否有黑熊活动的重要依据。


黑熊在阔叶树上吃果果留下的树巢状取食平台。李晟摄


林子里,黑熊是留下活动痕迹最多的动物之一,无论是痕迹类型还是数量。由于它们壮硕的体型和独特的行为模式,这些痕迹往往非常容易发现,而且易于识别鉴定。


在高山栎树干上爬树留下的爪痕。李晟摄


进食浆果后留下的大滩不成形粪便。李晟摄


在秋季进食坚果后留下的条状粪便。向定乾摄


除了爬树吃果果之外,搜寻蜂巢、挖食蜂蜜也是黑熊爬树的动力之一。黑熊对于甘甜的蜂蜜有着份外的迷恋和执着,一旦发现哪棵树的树洞里有野蜂巢,就一定要把里面的蜂蜜搞到手,否则誓不罢休。


因此,我们在野外也能经常见到黑熊留下的另一种取食痕迹,就是它们挖掉蜂巢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在黑熊的粪便中,有时,还能见到与含蜜的蜂巢一起被吞下去、还没有被消化完的一只只蜜蜂。对蜂蜜的痴迷,还会让黑熊有时铤而走险,潜入林缘的养蜂场,扒开人工饲养管理的蜂箱来大快朵颐。由此引发的人兽冲突,让养蜂人总是对黑熊恨得牙痒痒。

 


真相三:黑熊一直小心翼翼地躲着人类

 

这十多年来,我们在西南地区的红外相机调查中,拍摄到过黑熊的地方并不少,基本上各个调查过的自然保护区都曾有过记录。但在每个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次数却不多。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评估得到的黑熊在我国的分布区。可以看到,虽然分布范围很广,但许多分布区高度破碎化,尤其是在华东与华南,黑熊的分布呈现出相互隔离的孤岛状态。制图:申云逸,李晟


在后期整理、分析这些数据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每个拍摄到成年黑熊的红外相机位点上,一旦黑熊出现过一次之后,就极少能够再次记录到它们的身影。而且,每次留下的影像极少,绝大部分仅有一张。只有少数几次拍摄到幼年熊崽儿时,它们会有些好奇地盯着相机端详,留下了比较多的照片。


看起来,黑熊是分布很广的动物,但是成年的黑熊似乎都在刻意躲避着我们的红外相机,躲避着所有有着人类印迹的物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红外相机镜头前的成年黑熊总是显得小心翼翼,极少留给相机拍摄第二张照片的机会(上,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涉世未深的年幼小熊会偶尔留下它们似乎无忧无虑的顽皮身影(下,四川老河沟自然保护区)

 

这里,我们就需要求助于当地人的知识,也就是被学者们称为“土著知识”的那些当地人的经验与说法。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黑熊这个物种实际上长久以来一直承受着非常高的捕猎压力。熊胆和熊油是名贵的传统中药材,熊皮是名贵的皮草材料,而熊掌又是名贵的传统食材,为著名的“山八珍”之一。因此,对于人类来说,黑熊可以说是浑身都是“宝”的一种野生动物。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类一直以来都热衷于野生黑熊的捕猎。直接枪杀、设陷阱扑杀、以及用毒饵或土制炸弹诱杀,是偷猎者们捕猎黑熊的主要手段。


中国对黑熊及黑熊制品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由此催生了涵盖非法偷猎—运输-交易-消费的地下产业链。不仅国内的野生黑熊遭受着磨难,境外的也惨遭殃及。每年,我们都可以在新闻报道中见到被查获的类似案件,但这仅仅只是庞大的地下市场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黑熊是非常聪明、机警、感官发达(尤其是嗅觉)的动物。我们可以想象,目前能够在山林中幸存下来的黑熊,都是极富“反偷猎”经验、极其“聪明”的个体。对于活下去的强烈愿望和侥幸逃脱偷猎者魔掌或陷阱的惨痛经历,使得它们在山林中永远保持着时刻警惕、谨小慎微的状态。


因此,对于山林中出现的任何夹杂着人为痕迹或气味的物什,包括我们设置的红外相机,它们总是时时戒备、刻意躲避。这就是我们设置的红外相机对黑熊这个物种的探测概率极低的根本原因。


失去了一半的右前肢,这头黑熊只能用剩余的3条腿蹒跚而行。而类似的这样“缺胳膊少腿”的黑熊,在我们红外相机监测的记录中并不是孤例。它们大多有着相同的经历:陷入了钢丝套或铁夹子的机关,但求生的本能和欲望,再加上强大的力量,让它们竟然挣断自己的脚掌,而求得一线继续活下去的生机。


笼子里,是一只在野外被救助的大熊猫。早年严厉的惩戒,基本杜绝了针对“国宝”的偷猎。但这只非常年轻的熊猫,仍不幸地成为了偷猎黑熊的牺牲品:它的左前肢从肘部缺失,可能是早已丢在了山中的某个捕兽夹中;而右前肢,在下部被一个钢丝套紧紧勒住(下图可见),皮肉已经腐败溃烂,深可见骨!虽然两次都从兽夹和猎套中挣脱,但它付出的是如何惨痛的代价!而两次挣脱的过程,其间的痛苦与绝望,我们又怎能想象!(李晟摄)

 

长期以来承受着来自人类巨大的捕猎压力与威胁,野生黑熊对人类的警惕与敌意不难理解。


但即便如此,如果不是感受到近在眼前的迫切威胁,黑熊在野外并不会做出对人主动攻击的行为。“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是野外黑熊感觉到有人在附近活动时的首选策略。


在开头,我们曾提到过黑熊伤人的诸多案例,这些都是曾经发生的事实惨剧,但如果你去细究每一个案例的缘由与细节就会发现,几乎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是黑熊被威胁甚至攻击在前、而人类受伤在后。甚至,其中的一些人类受害者,就是在试图偷猎和捕杀黑熊时“失手”而被黑熊攻击。野生黑熊“危险而狂暴”的形象,是紧张的人-熊关系的投射而非肇因。


野生黑熊的悲惨遭遇和现状,乃是我国历史上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和窘迫的一个极端代表。红外相机前黑熊的躲避,时时在提醒着我们,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虽然总是生活在警惕与压力之中,但这只从冬眠中醒来的大黑熊,在一顿饱觉的美丽心情下,找了一棵大树,翻来覆去地打滚、玩耍。设置在大树旁边的红外相机,则记录下了这整个过程,让我们有机会一睹黑熊的“开心”时刻。

胸口漂亮的V字型白斑,是亚洲黑熊标志性的特征。(摄于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作者李晟:IUCN猫科动物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独立研究员)。一个比大熊猫还要可爱的科学家。


(原文刊发于《森林与人类》2017年第8期,经作者增补与修改)

 

PS:


在与黑熊迎面相逢的故事里,黑熊看了李晟一眼,转身走掉了。


此时,猫盟的队员正兵分两路,在四川白水河和安徽的黄山做野外调查。这两个地方都有黑熊,在遍布野果的森林里,它们的痕迹就是福音。请戳文末彩蛋看福音现场~



-END-


更多:


金猫 | 云豹 | 老虎 | 豹猫 | 宠物豹猫 | 黄喉貂 | 香鼬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刺猬 | 狍子 | 鬣羚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猫盟周边 | 



欢迎长按二维码

打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熊猫博士


识别二维码关注猫盟


彩蛋


如果你是一头熊,背上痒痒了,但脖子太粗腿又太短够不着可怎么办?咬不到也挠不到会不会很纠结以致于开始怀疑熊生?

“切,那还不容易!找棵树去蹭蹭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59jvadg5&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拍摄地点:四川省雅江县格西沟自然保护区)


比熊猫还可爱的李晟在讲李晟和没有李晟可爱的熊猫的故事

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北京站 影像

上海站月底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