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天有点燥,咸味银耳恰是心头好

素愫的厨房 素愫的厨房 2022-10-22

最近心心念念想做一款咸味的银耳,琢磨了两个配方。


第一款平平淡淡,我们欢欢喜喜地吃了一次。


继续试第二款,好鲜美哇,我们高高兴兴地吃了一次又一次。



杏鲍银耳羹|第111道素



【食材】



【主角】:银耳(半朵),杏鲍菇(大的一个,小的两个),香芋(半个)。


好的银耳不是雪白色,而是淡黄色。



【看图,做菜】



1.银耳用清水泡软,剪去根部,泡发2小时。洗净撕成很小的片,加少量清水,刚没过即可,用电压力锅煮熟。熟后再焖一会,更能出胶。


省时间用高压锅,大火煮至冒蒸汽,转小火煮约20分钟。省能源用焖烧锅,烧开移入锅内,焖2小时,都能出很多胶。



2.香芋去皮,切成约一厘米厚的块,蒸锅水开后,直接放在蒸格上蒸熟,比放在盘子里蒸要快。蒸几分钟,用筷子扎进去,软了即可。



3.杏鲍菇切成圆片,再切成梳齿状,放在盘中,均匀捻些盐在面上,可比做清蒸杏鲍菇略多些盐,因为一会要加到银耳里去。


蒸锅水开后,放入蒸至许多汤汁。用双层蒸锅,可2、3步同时进行。



4.蒸好的杏鲍菇连同汤汁,倒进煮好的银耳里,蒸熟的芋头也放进银耳锅里,搅匀。可以稍微煮一下,芋头太大块可以用筷子夹小些。


尝一尝,视需要加少许盐调整味道。适量的盐能让菇的鲜味发挥到淋漓尽致。



浓鲜的菇汁与柔滑的银耳,相互交融不分彼此,释放无限精彩。


谁说儿女情长,就一定英雄气短?难道爱不是最好的动力么?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字里有一个“璧”字,我就称她为璧姑娘。


璧姑娘本是湖北天门人,她的父亲是文人才子,在家乡和另外六位朋友一起,创办了一所中学,现在还是当地的知名学校。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父亲投笔从戎,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轻的妻子,远赴重庆璧山参加抗日。


日军在我中华大地各处作恶,家中年轻的女子每次下地干活,都要先用锅底灰把脸抹黑,再包上破旧肮脏的头巾,扮成年老丑陋的妇人以保安全。


然而一段时间后,这一招也不管用了。璧姑娘的爷爷,因两个儿子都离家在外,为保护家中两位儿媳的安全,决定带着她们去璧山投靠小儿子,也就是璧姑娘的父亲。


于是租了一头驴,公公牵着驴,两位儿媳坐着驴,从湖北天门出发,走向重庆璧山。


好在爷爷尚有些家底,能有盘缠支撑旅程。走了一阵后,毛驴也累了,只好两位媳妇轮流坐驴,另一位步行。


可怜两位姑娘,踩着三寸金莲的小脚,硬是从天门走到了璧山,走过大半年的山山水水,终于找到了依靠。


听到这一段时,车子正经过一个很长的隧道,开车的师傅说,这个隧道有十几公里。难以想象,当年的璧山,没有这些路,两个小脚的姑娘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想起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了不起的人生只需要两个因素:第一,你知道你要去哪儿;第二,你有足够的时间,走到目的地。


有的人时间很多,可是不知道要去哪儿。有的人知道要去哪儿,可是时间不够用了。


所谓时间,就是健康。


母亲来到璧山后,生下了璧姑娘。不久,日军宣布投降。璧姑娘两岁多时,全家回到了家乡。长大些后,母亲对她说:“如你将来有本事,就回璧山看看吧!”


在母亲的心里,回璧山难度如此之大,她怎会想到,几十年后的祖国,只要半天就能完成她当年大半年的旅程。


世界的变化,总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璧山曾出过两位状元,要知中华科举1300年间,所出状元总共才五百多。故有谚云:“状元双及第,进士屡登科,此固地灵人杰之验也。”


璧姑娘懂了,父亲给自己取名“璧”,是希望自己沾些璧山的灵气。


璧姑娘今年芳龄73,每天都乐呵得像个孩子,精神头比我还好,但我得管她叫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