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津义大使访谈录 | 他曾是不想当将军的普通一兵(上)

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他曾经是一名不想当将军的普通士兵。

在礼宾司工作近十年,

他时刻铭记“外交无小事,礼宾无小事”

作为1949年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

他见证了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变化。

让我们跟随

中国前驻意大利共和国兼圣马力诺共和国、

中国前驻瑞士联邦大使董津义

了解他眼中的世界。




不想当将军的普通一兵



董津义:我感觉外交工作涵盖面很广,不只是谈判、会谈、宴请,还有大量很细微的工作都要去做。

比如说报纸上的文章要摘录下来,广播里的内容要记录下来;代表团来访,要安排代表团的吃住行、机场的迎送等等这些细节,包括同对方进行交涉、提供安全方面的保障,以及使馆日常生活中进口物品的免税,很细微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

应该说大部分外交官都是从底层工作一步一步做起来的。




主持人:您年轻的时候看到那些老大使们儒雅的风度、在谈判桌上指点江山的气魄,内心里有没有想过“我有没有机会以后也能像他们一样”?


董津义:一开始还真没有这么大的长远目标,因为觉得自己能把当前的工作做好就不错了。大家经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上我不这么认为,如果都想当将军,谁当士兵啊!必须得先把士兵的工作做好才可能将来当将军。当然,也不见得每个士兵都能当将军,有没有机会还得看组织上的选拔,看个人的努力。



董津义,1949年出生于天津,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法文班学生,1972年8月考入中国外交部,同年赴法国留学。曾在中国驻法国欧共体使团和驻比利时大使馆有过驻外经历,并曾在外交部礼宾司办公厅任职

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兼圣马力诺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8年4月至2010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在进入外交部之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象报务员。复员以后,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干一行就要做好一行的他,曾经以为自己这辈子都将与有色金属为伴,从未想过还能重新学习法语,更没有想到会成为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



考入中国外交部



董津义: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承认新中国,掀起了一个建交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不抓紧培养肯定就要断档了。所以周总理就指示外交部,由外交部招收一些年轻人进行外语方面的培养,储备外语干部。

当时全国有五个主要的外语学校,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还有南京、广州,好像西安还有一个,在这些原来初中学过外语的学生中组织考试、招生。

我们那一批人一共招收了56个人,分成6个语种,被派到10个国家去学习。我们是先入职后学习,作为使馆的工作人员被派到国外去学习,3年多在法国专门学法语。

学完以后分配工作,我们7个人,5个人留在了法国使馆工作,有些非洲使馆也需要人手,另外两人就被派到了非洲使馆去工作。 


赴法留学




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当中写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法语的美,美在它有如音乐一般的发音,也在于完美的表达体系使它成为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


 董津义: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书本上的东西。我们学的是法国文学,老师从14世纪法国文学开始教,但是因为时间短,他教得很快,经常一两个月就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教发音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分工,学习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要学很多知识,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还是非常紧张的。

那个时候对外交工作没有什么概念,我们的老大使,他们都是老革命了,给予了我们非常热心的帮助。

黄镇大使是将军大使,他也对我们很关心,经常过问我们的学习情况。曾涛大使更是直接帮忙联系学校,把我们送到学校去学习。后来曾涛大使、黄镇大使每次有外事活动都专门带上我们一两个人,就说:“我对你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看、听,看看我们怎么做外交工作。”实际这是一种实景培训。还有一些老同志,有的专门给我们讲辅导课,有的给我们讲翻译的技巧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这句话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对董津义大使来说,如果连士兵都当不好,就更当不好将军,既要有抱负,更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这样,边工作边学习,既学习语言,也在外交工作中不断实践。

1981年,董津义从中国驻法国使馆回国进入礼宾司工作,这对于他来讲是新的领域和挑战。



礼宾官的感悟



董津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活动之间的连接,都要把它设计好,而且在具体执行中也要执行好。因为有时候设计得挺好,但是现场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变数。

比如说我们要搞欢迎仪式,现在基本上是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举行,都是在大会堂的东门外广场,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大会堂的北大厅里面,这样的话,有时候天气本来挺好,突然乌云密布,要下雨了。当然了,现在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度很高了,但是在以前准确度不是那么高的时候,如果突然变天了,还得有一套备份的办法,马上要转到室内去进行。所以很多细节落实起来一定要考虑得非常充分,而且要有备案。 




主持人:礼仪上的安排如果有差池,普通人之间交往时可能顶多会被人家说失礼了,但是一旦上升到外交层面,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了,或者产生一些矛盾,导致接待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不愉快。


董津义对,我在礼宾司工作期间,参加接待过程中亲身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那一年乍得总统访华,提前一周我们的报纸、电台也发布了来访的预报消息。就在他的专机已经起飞、来中国的途中,我方负责主要接待的领导人突然生病了,就不能在乍得总统抵达时举行欢迎仪式、欢迎宴会了,这样我们就要通知对方,说要调整一下日程。

这个消息首先要告诉对方的驻华大使,希望他能够向他的总统报告。但是他觉得这事也很大,就说:“你们还是自己说吧!”

当时我们还有陪同团长的制度,陪同团长正好是卫生部长,也赶巧了。总统到了钓鱼台国宾馆以后,我们的陪同团长就通知对方,说一会儿的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要调整一下,由国家副主席来主持,因为主席生病了。

对方听了以后觉得“怎么这么巧!我到了你生病了?”他不太相信,所以当天下午活动就全取消了。对方说:“既然你们的主席生病了,那等他病好了我们的总统再来吧,这次就先回去了。”这样一弄影响就很大了,因为外界已经知道乍得要来访问,如果总统没访问就回去了,外界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走,就会产生很多猜测,说两国关系是不是不好了、有什么矛盾了之类的。

我们开始做工作,跟对方解释,规格完全不会比原来的低,只能比原来的高。说来说去,对方还是将信将疑,说:“那好吧!”但是他提出一个条件——要去医院探望。当年还没有外宾去医院探望我国领导人这样的先例,我们就回复说主席刚做了手术不方便,尽量就不要去了。对方说不行,非要去。其实主要是看看是不是真的病了。

正好我方陪同团长是卫生部长,卫生部长也跟医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一个是限制人数,就是总统带一个翻译,再一个时间短一点,几分钟,这样就同意了。

在完成北京的行程、将要去外地之前,乍得总统去医院探望,回来之后很感动,说:“中国对我们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还是很尊重的,不是我们说走,‘那行,你愿意走就走吧,你愿意什么时候来再来’,对我们非常地尊重,确实人家是有困难,临时发生了情况,而且做了很周密的调整和细致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中国政府对我们第三世界国家、第三世界朋友的友好和尊重,所以我们非常感动。”接下来去外地访问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当时我参加礼宾工作不久,这件事使我深受启发:在礼宾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引发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礼宾工作中一定要严谨,一定要考虑周全,而且充分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客随主便的原则。


文字 / 整理自北京交通广播《行走天下》

图片 / 网络

排版 / 元元



您可能喜欢阅读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