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国权大使在“五七”干校(下)

张兵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往期推荐



王国权大使在“五七”干校(上)



作者简介    


张兵 退休外交官;1966年入外交部,1976年进入外交部美大司,曾在中国驻瑞典、加拿大、新西兰大使馆、总领事馆常驻多年;出版过几本书,编辑出版过两套书,仅此而已。


风尘仆仆下湖南

从东北五常干校撤回北京的途中,大家还去了一趟柳河“五七”干校考察、学习。王国权是学习考察团的团长。因为当时黑龙江省已建立了革委会,省革委会主任潘复生是王国权的老部下。在那个年代,能去柳河取经,也是一种荣耀。




1969年11月11日,一趟北京至长沙的专列载着外交部1200多名干部及其家属,从北京出发,于次日抵达长沙,几乎租用了长沙全部省级招待所及其车辆。

我于大队人马抵达前一周,陪同王国权等先期到那里。其实更早的先遣组早已在那儿忙碌起来。一天早晨,我们几个听说,湖南有一种特色小吃———炸臭豆腐,便邀王国权一块去品尝,当然是要他请客。但找了好几家,都说现在不炸了,无奈只好去吃油条,这使大家很扫兴。一直到几年后离开湖南,始终没尝过这种特色小吃。



干校学员建设的大礼堂屋顶已垮塌


在长沙必须小住几日,一是蚂蚁搬家似的速度不能快,更何况拖家带口;二是为那朝思暮想的韶山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时机岂能错过。

校部领导去拜访湖南省革委会的负责人,请他们尽力相助,他们可是全国第一批建立省级“三结合”领导班子的。总算没出什么大问题,但还是有一辆从车站开往某招待所的大客车翻了,幸好没有人员伤亡,算是有惊无险。

我丈夫带着4岁的儿子被临时安排在驻外使领馆连,长途的奔波,孩子极度疲惫。幸好有几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轮流背着他,才没有掉队。接着,便是从长沙转醴陵,从醴陵经攸县到虎踞山“五七”干校。



初到东德的王国权夫妇


在湖南时,王国权已被正式“三结合”到干校领导小组中,我们通常叫他王副校长(校长是年轻一点的屠孝顺)。

有一次,王国权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几个校部的年轻同志说,湖南干校不同于东北干校:

一、它是带着清查“516”的政治任务下去的,搞得好与不好事关全局。

二、它的前身是一所劳改农场,经营着1200亩茶园,劳动的技术含量颇高。接管后,如果生产上不去,会被人耻笑为不如劳改犯,政治后果不堪设想。

三、干校所有成员都是去安家落户的,大部分家属随行,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也非易事。一辆专列可以把1200人拉到湖南,但一辆专列载不动这三副重担啊!

听后,我们都感到此行非同一般,担子确实不轻!但又想,这回有老同志站出来撑腰,总比我们一帮年轻人瞎折腾心里更有底。

送雨具的老人

1970年三伏天,干校所在地一直不下雨。白天,高温烘烤着茶树,茶树的叶子由绿变黄,进而转为像烧焦了的红色,一碰就掉。大家的心也像被灼烤着一样难受。

同志们望着干枯的茶树,实在看不下去,便甩开膀子挑水,用脸盆细心地浇灌那些幼小的茶树,再用草帽、雨衣为它们遮阳,反正,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然而,这对偌大的茶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这样持续了一周左右,终于下雨了。同志们哪里还坐得住,每天都跑进茶园观察,见一片片绿芽冒出来,且越长越胖,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到第三天,仍不放晴,大家便向校部生产组提出冒雨采茶。




按校部分工,当时我管生产组,但对生产一窍不通。幸有两位专家帮我出谋划策:一位是董学林,进入外交部以前是湖南省主管工业的领导;另一位是冯玉秋,进入外交部以前在湖南农学院工作。

我们研究后,同意了连队的要求。于是,在千亩茶园的各个山丘上,飘起了一面面鲜艳的连旗,一场冒雨采茶的大会战就这样打响了。也许是人和茶一样渴望雨水,许多人甩掉了雨衣,男同志连上衣也不穿,任凭雨水从脸上、脖子上往下流淌。

王国权在校部坐不住了,他把校部专案组同志们的雨衣搜罗了五六件,自己撑一把雨伞,趔趄着来到茶园。看谁没穿雨衣,就塞给谁一件。雨衣发完了,他还不肯走,非要和大家一块采茶不可。

大家怎么劝也没有用,忽然有人说:“王大使,您去和食堂说说,给我们烧点儿姜汤吧!”这个提议果然奏效。中午,大家到食堂时,老人家正守在姜汤桶边,亲手为大家盛姜汤。



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官悠然于洣江上。撑篙的是原湖南领导干部,后调外交部亚洲司任副司长的董学林。图源:《湘潮》


1970年7月22日,校部炊事员焦其利因病去世,好几个连队也有重病号出现。对此,校部很担心,便派王国权和营连干部一块去看望病号,同时走访了几个连队食堂,要求炊事班想方设法让大家吃饱吃好。王国权还特别提醒,注意食堂卫生,决不能出现食物中毒。这一警钟敲得及时,湖南干校办校三年,十多个食堂未出现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干校生产特别忙,司机、厨师原来都穿自己带来的衣服,但很快就又脏又破,其他人员的衣服破损也非常严重,自己又无暇缝补。有人建议校部买几台缝纫机,让女同志帮助做点围裙、套袖之类的东西,发给司机和厨师,还可帮大家缝缝“穷”。

主意有了,但干校无法开支。王国权便主动拿出自己的钱,买了三台缝纫机。事后才知道,“文革”初期,王国权夫妇在波兰使馆时,已额外交了1万元党费。回国后,造反派抄家,又没收了1万元,名曰“交党费”。就这样,两人在国外辛辛苦苦攒下的2万多元几乎被扫光,他们手头并不宽裕。

王国权还时不时地接济一些家庭困难的工勤同志。1972年,王国权去澳大利亚赴任途经香港时,手上戴的表还是抗战时期的战利品,同志们劝他买一块新的,但手里没有钱,只好向亚贸公司赊账。

老夫老妻

王国权和常玉林虽然都去了湖南干校,但并不住在一块。王国权住在校部,常玉林住在五连,相距两三里路。原来马毓真是五连指导员,华光是五连副指导员,后因华光同张海峰一起出国,五连副指导员就由常玉林接任。

她常去校部开会、办事,一个人沿着茶园的小路走。当校部的二层小楼出现在面前时,她好像见到亲人一样快活。王国权也经常下连队,校部也常常让他去五连了解情况,刚好公私兼顾。

他们夫妇与干校的领导和广大学员相处得很好,不管这些人过去是“当权派”还是造反派。这么一来,夫妻两人的精神也振奋多了,常常有说有笑,感到很满足,很幸运。但不管怎么说,还是一对老牛郎织女。



1971年,本文作者(左)与王国权夫人常玉林在北京合影。图源:《党史博览》


后来,校部考虑到王国权年纪大了,身边最好有人照顾,便把常玉林从五连调到校部,同杨清华一起查领导干部的一些案子。当然,校部也为他们安排了一间房,一对老夫老妻终于可以朝夕相聚了。

记得有一天,雨下得特别大,王国权去醴陵办事,常玉林一人在家。雨水倒灌进屋,脸盆、鞋等都漂了起来。我和刘静茹闻讯赶紧去“救灾”,先将门口用砖垒高了,再用泥糊上,然后才将屋内的水一盆一盆地淘出去,常玉林当晚只好睡在隔壁女同志宿舍里。

第二天王国权回来,才知道家里“遭灾”了,他不但不着急,还跑来找我开玩笑说:“小张啊,你们昨天‘英雄’了一回,我来谢谢你们。”看到老夫老妻恩恩爱爱、幸福的样子,大家的心头也都暖洋洋的。

关心年轻人入党

干校整风前后,许多年轻人要求入党。当时在校部的孙振华、肖玉华和我五六位同志都想入党。王国权对我们这些年轻人非常关心。

1970年9月下旬,王国权就与我长谈过一次,主要是端正我的入党动机和正确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当时,按毛泽东“吐故纳新”的指示,已开始在干校发展新党员。可我怕人家说入党是为了当官,而迟迟不敢递交入党申请书。



1959年4月,王国权(左三)陪同张闻天(中)在华沙参观。



谈话后不久,王国权就接到调令,是周恩来点名要他回京。校部为他举行了欢送会,大家都舍不得他走。9月底,常玉林和校部的刘华秋等几位同志一起送王国权到长沙。

在王国权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常常给他写信,汇报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他每次都给我复信,嘱咐我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不骄不躁,要经得起党的考验。我像上了发条一样,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想想自己的入党经历,每一步都渗透着一个老党员的心血,这使我终生难忘。

吃烤鸭风波

1970年初夏,外交部设在湖南、江西、湖北和山西四所干校的部分负责人回京开会。

一天下午,他们去车站接从湖北干校归来的曾涛,并想请他出面,组织大家一起聚一聚。但曾涛太累了,没有去。于是,在京的几位同志同从干校回来的刘华秋、王建章、张志学等一起去烤鸭店吃烤鸭。朋友间的聚会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万万没有想到,竟惹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来。




他们十几个人要了一个包间,点菜吃了起来。刚从干校回来,嘴馋是情理之中的事。大家也顾不得礼仪,沾满灰尘的帽子未摘,高卷的裤脚未放,衣襟上的泥点清晰可见。

这样一群狼吞虎咽的人,怎么还自称是外交部的干部,外交官哪会是这副模样?烤鸭店的保卫人员产生了怀疑,便一个电话打到外交部保卫处。

为慎重起见,外交部保卫处派了一位同志,亲自到烤鸭店察看。这位同志弄明情况后,告诉烤鸭店的工作人员,他们确是外交部干部,是几位干校的负责人回北京开会的。事情清楚了,原来是一场误会。




1971年5月,几个干校的部分成员又回北京开会,大概是接受了上次的教训,谁也不想去吃烤鸭了。偏偏有一天,王国权的夫人常玉林打来电话,说老王要请从湖南干校回来的刘华秋夫妇、张兵夫妇等几位同志吃烤鸭。大家听了,心有余悸,纷纷说免了吧。但常玉林坚持说,老王已请他的好友翟荫堂(钓鱼台国宾馆负责人)在王府井烤鸭店作了安排。

王国权当时是对外友协会长,常在那家烤鸭店请客,不会有问题。这样,我们才放心地去了。这次我们都比较注意,尽量穿得干净、整洁。我们被安排在一个雅间,服务也是一流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北京烤鸭。这次没有人怀疑我们是骗子了,因为有王国权等领导在场。看来,吃烤鸭的风波只能说是历史的误会吧。


- end -

文字 | 《党史博览》2008年第9期 

作者 | 张兵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