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联合国总部赴任(下)

李忠效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往期推荐



到联合国总部赴任(上)





 

作者简介 


李忠效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再生之地》《监狱之旅》,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多部。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我来自中国”

联合国新闻处一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记者、编辑、秘书和打字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由美国人,有英国人,有印度人,有菲律宾人,还有加勒比海岛国的人,只有邢洚是中国人。

他们的母语大都是英语,新闻处实际上就是个英文处。一个中国人在英文处里领导一群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从语言工作环境看,应该说是有困难的。邢洚的英语水平在中国无疑是佼佼者,但在讲英语的人面前就未必是最好的了。她在印度洋事务委员会用英语和各国代表对话,是为了符合她新闻处长的身份,而在其他场合,她从来都不回避她是中国人这一事实。

刚上任那天,艾伦·张带她熟悉联合国工作环境的时候,曾经十分含蓄地提醒她:“你一看就知道是从大陆来的,你应该到百货公司去买几件衣服。”



邢洚与她的秘书在联合国新闻处办公室合影。图源:《联合国的女外交官——邢洚的故事》


邢洚明白,他是说她的衣服太“土”。联合国是个西方的世界,人们习惯以貌取人。她想告诉他,她出国之前已经为自己准备了好几套衣服,但又一想,跟他说这些没什么意思。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那些衣服料子质地很好,款式也许不那么新潮,我这一把年纪,也用不着那么太讲究衣着了。穿高档服装是中国人,不穿高档服装也是中国人。不管中国人穿什么衣服,中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邢洚不觉得被人认出是从大陆来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好。在艾伦·张为邢洚举行的欢迎酒会上,邢洚首先向新闻处的全体同仁作自我介绍:“我叫邢洚,来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应该说,新闻处的大部分成员对邢洚还是比较友好的。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以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一天天引人瞩目。1972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并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两国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70年代在美国,有一个持续时间很长的“中国热”。一直到80年代初,这股“中国热”还在继续。

邢洚初到联合国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这种“中国热”给她带来的友好氛围。



1971年11月17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图源:《中国与联合国》


1971年11月,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大,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联合国也印制了一些宣传材料,许多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联合国职员把这些报纸和宣传材料认真地收藏起来留作纪念。邢洚到新闻处上任之后,有好几个人把他们收藏的当时的剪报拿给邢洚看,并将其送给邢洚以示友情。

也有一些美国人对中国怀有固执的偏见,这些人大都是长期以来受美国政府反动宣传的影响。美国人的思想比较单纯,或者说头脑简单,他不太愿意了解美国以外的事情,常常是人云亦云。

比如,有个80多岁的美国老太太,叫格莱迪斯,是联合国新闻处的临时编辑——联合国每年开大会的时候,在编的记者、编辑不够用,都要临时从社会上招聘20来名短工。格莱迪斯一到这时候就来了。

“我在艾伦·张还没有当处长的时候就在这里干了。”格莱迪斯对邢洚说:“你不会赶我走吧?”邢洚事先已经从别人那里了解到,这个老太太别看她年纪大,但耳不聋、眼不花,工作效率很高,活儿也非常漂亮。她并不缺钱,在这里打短工已成为她的一种爱好。而且,联合国对临时雇员也没有年龄限制,各部门的负责人有对临时雇员的决定权。

“我怎么会赶你走呢?”邢洚对格莱迪斯说:“你是我们新闻处的老朋友了,更何况你的工作那么好。”就是这个老太太,有一天忽然兴致大发,大骂起中国,什么“中国不自由”啦,什么“中国是独裁统治”啦,什么“共产主义可怕”啦,等等。邢洚一听就知道她是受了美国过去的反动宣传的影响,所骂的内容很空洞,仅仅是一些政治概念。    



邢洚陪同明石康等联合国同事游览北京。图源:《联合国的女外交官——邢洚的故事》


“你了解中国吗?”邢洚不动声色地问。

“当然了解。”格莱迪斯回答。

“你去过中国吗?”

格莱迪斯不解地望着邢洚,“你去过中国?”

“我来自中国。”

格莱迪斯有些吃惊,“没想到……”

“没想到”什么她没说,也许她没想到邢洚是中国人,也许她没想到一个中国女性会来领导联合国的一个英文处,也许她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女性会是邢洚这个样子。

“对不起……” 格莱迪斯彬彬有礼地表示歉意。

“没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邢洚十分大度地说。

格莱迪斯告诉邢洚,她去过世界许多地方,就是没去过中国。

“那你实在应该去看一看。”邢洚说,“你知道毛泽东吗?”

“知道,他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头子……对不起。”

“首先他是一个中国人。他有一句名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明白。你是想让我亲自到中国去看一看,尝一尝中国的滋味。”

“也对。”

后来格莱迪斯真的去了中国。回到美国以后,她高兴地找到邢洚说:“中国很好,中国很好。一点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



邢洚(中)与联合国的同事们合影。图源:《联合国的女外交官——邢洚的故事》


人们对联合国职员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国际公务员”或“世界打工仔”。意思是不言而喻的。

邢洚非常清楚这一点,但她在“打工”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她是一个中国人,随时随地向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宣传中国。她认为:你可以对中国有看法,我也可以改变你对中国的看法。

在去联合国之前,邢洚就知道美国人有个习惯,朋友之间不像中国人那样互相送礼,而是互相送书。如果我觉得哪本书好,看完之后就送给朋友看,或者买一本新的送给朋友。邢洚出国时带了不少介绍中国的报刊和书籍,准备送给新结识的朋友。

到了纽约以后,她又在纽约书店里买了一些英文版的介绍中国的书送人,其中包括她的老朋友韩素音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妇女·家庭·新生活》《拉萨·星星·花朵》《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百花齐放——中国的画家》,等等。

邢洚在联合国工作5年多,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每当有人初次相识问起她是哪里人的时候,她都会马上告诉他:“我是中国人。”然后再缀上一句:“我来自中国。”因为中国人还可以来自别的什么地方。

邢洚一直到离开联合国的时候,也没去艾伦·张建议她去买衣服的百货公司好好“包装”一下自己。后来那家百货公司倒闭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她没有去消费的缘故。




-End-

文字 | 《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 

作者 | 李忠效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