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有趣的方式,成为一名优秀的 DevOps 专家 | 专访董越

董越 DevOps时代 2024-03-21

如果不是为了有趣,一切将毫无意义。

清华学子一直是比较传奇的存在,他们学习能力优秀,有思想有实践,不仅能在专业表现出众,既是转行也都很拔尖,他们可能去了龙泉寺,也可能在开演唱会,也可能在脱口秀。清华学子给我们的感觉,学习并不是为了找工作,或者出人头地,更多的是为了“有趣”。

作为 DevOps 三剑客之一的董越老师就是一位将有趣贯彻到底的清华人,也正是这份兴趣让他走在了行业的前沿,从外企到顶尖互联网企业,从技术到架构,从出书到行业导师,他一直保持着丰富的创造力,而今天他也用诙谐幽默的聊天方式和我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董 越

DevOps 专家

曾任阿里巴巴集团研发效能事业部架构师、高级产品专家等职,从事 Aone&云效 DevOps 产品设计、阿里云专有云集成与交付解决方案设计等工作。在加入阿里之前,他还曾就职于西门子、摩托罗拉、雅虎、索尼、去哪儿网等大型企业,一直从事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集成与交付、DevOps 相关的工作。


凭借在该领域的丰富经验,董越从 2006 年起就开始担任企业内训以及公开课的讲师,深受学员欢迎。在阿里工作期间,培训工作亦屡获嘉奖,包括荣获阿里培训师最高奖——阿里传承奖之年度贡献奖项。


董越还是配置管理领域广受欢迎,一版再版的《未雨绸缪——理解软件配置管理》一书的作者,也是《软件集成策略——如何有效率地提升质量》的作者,以及国内最早Git书籍《版本控制之道——使用Git 》的译者。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董越老师的时间机器,打开故事的开启键。


新世界:我对软件工程的浓厚兴趣

小编:董老师,您当年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呢?

董越:要说初入软件开发行业的话,第一次编程开始那就得从青春期开始讲起了。既然咱们是聊DevOps,那还是从接触软件工程这个概念开始讲吧。

时光大概回溯到 20 年前。

2000 年,千禧年。那时是我在清华的第五年,已经开始在本系直升读研了。除了上点儿课,就是往教研室跑,用C++编程,接触实际项目,大家都懂的。其实也不太忙。因为没考虑出国读博。我试过,一天只能背 10 个单词,超过了这个数,就顶着了,吃饭都吃不下去。所以没法考GRE之类的。

我就想:空余时间干什么好呢?

有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广告,说也不用去上课,自己看看书考考试就能再得个学位。当然这学位对我来说其实也没多大用。不过学的内容本身还不错。我记得课程有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这些编程基础知识,也有软件开发工具、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什么的,甚至还有会计和企业管理。课程设置还挺有意思。既然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学着玩儿呗!

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的计算机类的课程,重点是讲编程基础知识,而这个专业还讲了很多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和企业运作相关的知识,目标就是ERP这类系统的开发呢。当然那时讲软件工程还主要是按瀑布模型讲。到 2001 年那几个哥们儿才跑到滑雪场起草敏捷宣言。很快我就发现,我对软件工程很感兴趣,甚至比对编程本身的兴趣还大。

从清华毕业后我开始上班,和大家一样,天天码代码。但是不久领导就发现我对软件开发过程比较明白,此时公司要引入 ClearCase,于是,我的春天来了!我被领导找去谈话负责这件事。

自此我算是正式进入软件开发过程和方法的领域。


总结经验出书,通俗易懂最得人心

小编:我听说很多人都是通过您写的书认识您的,您能讲讲写书的事儿吗?

董越:我写的书中《未雨绸缪——理解软件配置管理》是最成功的,很多朋友都是通过这本书认识我的。那时我刚结束了在雅虎中国为期一年的咨询工作,赋闲在家,心想有时间把做过的工作梳理总结,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由于是十几年前,配置管理在国内刚刚兴起,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把它系统讲清楚的空缺。

关于此书,我得到最多的肯定是:通俗易懂。在写书时我对自己有一个重要的要求。我写完了先给我母亲看,我母亲是搞物理的,行业相隔甚远,根据她看不懂的地方修改,改到她看得懂为止。后来这本书出版后广受好评,再版的时候我是让我夫人帮忙看的,她是搞财会的,也跟软件配置管理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最后她也都看得懂。于是达到了通俗易懂的效果。


回顾过去,阿里的经历最难忘

小编:可以看出您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能讲讲您在阿里工作的情况吗?

董越:我主要是在两类企业长期工作过:一类是电信类的外企,摩托罗拉、西门子、索尼爱立信等,早些年大家都爱往外企跑;另一类是互联网企业,比如雅虎中国、去哪儿网和阿里巴巴,现在这类企业更吸引人。

我在阿里,其中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有幸可以投入 50% 的精力放在Aone的持续交付模块上。当然实际我还偷偷多放了些精力在这上面,没办法,谁让我喜欢呢。Aone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它是阿里巴巴企业内部的 DevOps 平台。这个平台对外服务的时候叫现在叫云效,是不是这个名字就熟悉一点儿了。

当时正值要从 Aone 长出对外服务的时期。Aone 非常复杂庞大,而且和阿里内部的技术栈也深度绑定。所以弄出个在公有云上提供对外服务,面向中小企业的版本其实挺不容易的。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另外一项重点工作,要把阿里对外售卖的在企业内部以专有云形式部署的一套 DevOps 平台,整合进来,然后都叫云效。Aone、云效公有云版、云效专有云版,把它们的核心产品架构和底层技术架构都整合成一套,合力共同发展,避免重复造轮子。这也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但是显然对长远发展有利。

说到 Aone,我很敬仰 Aone 的先贤们。他们提出了并且实现了一些开创性的非常有价值的设计。比如以应用为中心而不是仅以流水线为中心的信息架构;独特的灵活高效的分支模式以及相应的自动化管理;创造出虚拟独占的测试环境,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独占了一个包含整个淘宝平台成千上万个应用的测试环境实例。

我们纵观国内近几年,从敏捷到精益,从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到 DevOps,从概念到方法,大家普遍都是“他们西方人是这么说的”,“他们西方人是这么干的”,稍微好点儿是“我在某大企业是这么实践他们西方人的方法的”。但是阿里真不一样,更倾向于思考“我需要什么",“应该怎么样“,然后找出答案。

我曾经也在阿里云专有云(也就是私有云)服务过一段时间。阿里云专有云刚起步,给客户部署一套专有云,要几百个人天,然后非常不容易维护,要是算账的话做一个赔一个。所以改善专有云的交付变成了一项重要且急迫的任务。偏偏阿里作为互联网企业没这基因,当然也就没历史包袱。

当时我负责阿里云专有云集成与交付的方案和产品设计。面对这样的机会和挑战,我们就设计出一个版本信息管理核心服务,完全没有竞品可比对,它被应用于集成的每个颗粒度和阶段,支持其持续集成和交付。也就是说,它被应用于各个看似不同但其实有共同本质的场景,就好像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天体运动,也可以解释苹果落地。

我记得 2016 年,我到华为配置管理领域的内部全员大会,交流这个设计的时候,他们跟我反馈,大会举办以来,第一次有这么热烈的现场反响和讨论。因为华为的研发和交付巨型产品的场景特殊需要参考这玩意儿。后来我的同事也有转到华为云工作的,妥妥的让它在华为落地生根了。


DevOps 标准评估是“全面检查”,告别“盲医”

小编:您离开阿里后就一直从事顾问咨询工作,能讲讲现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吗?

董越:虽然之前我也做过培训、咨询,但比较密集的向众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是从离开阿里说起。我这人其实有很多弱点,比如对商务方面不甚在行,所以多年以来对咨询一直是发自内心的向往,但没真正去做,恰巧高效运维社区对于咨询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于是一起合作。

举个例子,中国信通院的DevOps 标准评估这件事情,特招人喜欢,因为企业里落实 DevOps 的人终于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跟高层说清楚 DevOps 做的效果如何~哈!我是不是说得太直白了…… 专业角度讲,跟医疗行业做个类比的话,它不再是根据患者主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做个全面的体检,根据体检结果找出要改进的地方并跟进,这办法显而易见先进啊!

另外,因为现在评估师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 DevOps 评估的名誉,DevOps 标准评估机制设计得比较好,它的含金量和专业度不用我来赘述啦~




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介绍:


全球首个 DevOps 标准,即《研发运营一体化(DevOps)能力成熟度模型》,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高效运维社区、 DevOps 时代社区、 Google、BATJ、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通信及金融等行业顶尖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制定。


目前,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导的DevOps标准已在联合国直属标准化组织 ITU-T、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正式立项。DevOps 标准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敏捷开发管理、持续交付、技术运营、应用设计、安全及风险管理、系统和工具等部分的评估。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年轻热血,为了喜欢的事而奋斗

小编:最后,您作为IT领域的老战士,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董越:首先我们要找到对自己胃口的工作,喜欢干这份工作是前提。人生短短几个秋,盛年时期大部分精力又都耗在工作上,所以找点儿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太重要了。活着嘛~就是要放纵不羁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另外,喜欢也往往意味着成功率高些,因为愿意投入精力和热情,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力也强。

在开始我提到青春期是吧?最后我讲一个青春期的故事吧!

初中的时候我特喜欢物理,而初三的时候我得知,如果在北京市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考入前50名,那北京四中的录取分数线就会降 30 分,而且是进理科实验班,可以继续在物理学的海洋里欢畅地扑腾。考试那天我走进考场,粗略算了下,有5000个学生来考试,要想进入前 50 名,我需要进入前 1% 才可以。后来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是第5名。


以上就是和董越老师聊的全部内容,最后董老师青春期的故事真的很热血!

正如大家都在经历的一样,年轻有无限可能,发现有趣,找到兴趣,为了兴趣付出热情,坚定目标和信心,你离成功就更进一步!而下一个热血的故事将是由你讲述!


DevOps 标准评估相关事宜,请联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凯铃

电话:156 5078 6171(同微信)

邮箱:liukailing@caict.ac.cn

高效运维社区@东辉

电话:185 1511 5139

邮箱:yangdonghui@greatops.net(同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