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蛙“半人工养殖”背后暗藏生态隐患?

反盗猎重案组 反盗猎重案组 2022-12-20

国内许多野生物种的商业化人工驯养繁殖都已经搞了几十年,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的野生种群因商业化人工繁殖而得到有效保护。大鲵如此,梅花鹿如此,丹顶鹤如此,海龟如此,麝亦如此。不光无法保护和壮大野生种群,甚至在商业化繁殖利用的过程中,野生种群还越来越少了,野外种群的恢复似乎也越来越远。难道林蛙,会是一个例外?!


真正实现了的,仅仅是所谓的“经济效益”,同时伴随着各种野生动物被传得越来越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当初关于驯养繁殖既能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又能实现“经济价值”、脱贫致富的理想,只实现了“一小半”,因为这些地方还想依靠野生动物继续脱贫致富。而这“一小半”似乎还是以牺牲“另一半”理想为代价。或者,这“另一半”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可以牺牲的?已经靠野生动物赚到钱的人,有几个会停下来考虑生态?



一个野生物种,最应被看到并珍视的,应当是其“生态价值”。因为生态贫瘠,可能会带来更彻底的贫穷。


昨天,央视财经关于林蛙的报道告诉我们如今的“半人工养殖”背后或许暗藏生态“炸弹”。



养蛙户们确实付出了许多,很辛苦,这点不假。但如今的“半人工养殖”,真的有利于保护林蛙,有利于让这物种在自然界中健康安全地繁衍下去并持续发挥其生态功能么?


一、如果林业部门能公开目前所有合法养蛙场信息,我们或许会看到这一幕:本就是林蛙栖息地的天然山林、河流,被分割成一片片、一段段,承包出去,被改造成一个个“孵化池”、“养蛙沟”、“越冬池”,栖息地本身变成了一个个“养殖场”。野生和人工、盗猎和“养殖”都如何区分?有的“养殖场”甚至搞进了自然保护区,是不是有点太任性?



二、人工干预确实提高了蛙卵成活率,也让更多林蛙能平安度过严冬,看似增加了林蛙数量。但一些本该被自然淘汰掉的弱小、病态个体也因此存活,繁殖,这是不是好事?人工过多干预一个物种的自然过程,本就存在极大风险,就像随意投喂野生动物,看似是帮,其实是害。况且,在人为干预的某些阶段(比如收集蛙卵、喂养并保护幼蛙),它们已经从生物链中被剥离了。


三、央视节目中嘉宾老师提出的涉及林蛙“遗传结构”改变、“遗传多样性”丧失的问题,关于林蛙这个基石物种和其它物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野生物种,不是人类认为自己“养得好”就真的会变好,前车之鉴已经很多。



我们知道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提倡、鼓励、推广林蛙“半人工养殖”,除了经济效益和脱贫致富,关于“养殖”背后可能存在的生态隐患,也希望他们能站出来,从自己的角度谈谈林蛙养殖和物种保护,林蛙养殖和物种退化的问题。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研究过?他们又是不是在乎?


养蛙户确实辛苦,但若真正从保护一个野生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大局出发,相信“养殖”背后的生态隐患也是应该讨论,应当重视的。


注: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