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看懂了爱情本来的样子吗?

小伙伴们

今天又是周五

激动人心的普普福利大放送时间来了!

快来看普普给大家带来的图书



这期活动人民网科普联合

知乎图书免费送出

《我和我们:关于爱的心理学通识》10本




活动时间

2023年7月28日--2023年8月4日


活动方式

①关注“人民网科普”微信公众号

②点亮“在看”参与话题互动留言


互动话题

你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模样?


评选规则

截止8月4日12:00前

评论区点赞量最高10位读者

每人将获得1套

《我和我们:关于爱的心理学通识》


揭晓时间

2023年8月4日


参与须知

①留言前100名可参与活动。

②为避免重复统计,请勿重复留言,重复留言以第一次为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好像越来越不会谈情说爱了。


曾经高呼着爱情至上的男男女女,纷纷戴上了冷静清醒的面具,开始把「谈恋爱不如搞钱」当成新的人生宣言;敢于结婚生子,更是被戏称为勇士行为;这些「封心锁爱」的话语背后,其实体现出的是,当代人在爱与亲密关系面前的游移与退却。


「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马尔克斯说尽了人类在爱情中永恒的困惑。激情的短暂与誓言的永恒,浪漫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坚固的契约与轻易的背叛……这种撕裂感带来欢愉也带来痛苦,带来幸福也带来空虚,让无数追寻者挣扎沉沦,头破血流。


而在社会内卷严重、自我意识凸显、独立观念逐渐根深蒂固的当下,人们对爱的态度愈发抽离谨慎:我们害怕动听情话难抵柴米油盐;害怕过度的依附、控制和情感投射扭曲了原本健康的身心与平静的生活;最害怕的,莫过于失去自我,漫漫岁月中,变成某人的妻子、某人的父母,但唯独不是我们自己。


既然爱情充满如此之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为何会次次心动?如果婚恋必然会以「我在我们中消融」为终点,人类又为何要主动套上这一沉重枷锁?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爱情对自身的影响呢?


在新书《我和我们:关于爱的心理学通识》中,刘嘉教授对这些「爱的难题」做出了精彩回答。这本谈论爱与自我的心理学通识读物,聚焦于与「我」关联最为紧密的亲密关系:爱与性、婚姻与家庭。刘嘉教授用专业的知识,理性的视角,温暖的笔触,帮助人们摆脱亲密关系中的困境,重拾追寻幸福的勇气。 


揭开爱情与婚姻的真相


《我和我们》开篇,刘嘉老师就提出,结婚生子或许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处理亲密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代表着每个人最核心的社交圈层,选择让谁进入自己隐秘的小小世界,其实也包含了对「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让拥有什么样的生活」的期许,择偶和婚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本书显然不是一本指导择偶婚配的爱情指南,或者说,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爱情指南,而拥有更大的野心——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出发,揭开爱与性、婚姻与家庭的真相,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纠缠。



刘嘉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担任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他同时也是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与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基于深厚的研究基础,他在书中提出不少颠覆认知的观点;而颠覆过后是重建,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婚恋关系中的现实性与局限性,才能真正想清楚自己要在其中获得什么,才能辨别真实与谎言,从而清醒选择,勇敢把握。


书名之所以叫「我与我们」,是因为两个人的相爱与结合,其实就是「我」走入「我们」的过程,「我」在我们中该如何自处?从爱与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觉察、到自我表达,再到自我实现,这亦是贯穿全书的思考。


了解自我:

爱情是如何发生的?


有人说:「所有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我与我们》的第一部分,探讨了什么是女性和男性眼中的美,具体分析其择偶标准,解析「人究竟如何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心理动因。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刘嘉教授从进化心理学出发的解读中,又产生了新的意涵。所谓进化心理学,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心理学理论:人类的核心任务并非创造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而是传宗接代,让自身基因永存。


以此为基底,男性审美更多来源自潜意识里对生育力的追求。不管是白皙细腻的皮肤,乌黑浓密的秀发,还是趋于标准的0.7腰臀比,这些「指征」无一不与生育指标挂钩——美的线索已经深深镌刻在人类的大脑当中。



但人终究不是基因的奴隶,当我们深入地去关注另一半的内在品质时,会发现男女的择偶标准天差地别。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女性而言,她们期望恋爱对象/配偶最应具有的特质的前几项是:「彼此吸引,相互爱慕」「可靠」「情绪稳定,成熟」和「让人感到愉快」;但男性的择偶标准却不像女性那样有原则,而是充满妥协,可以轻易降低。究其原因,是女性拥有生育资源并在抚养中投资更多,是「进化中的富人」,而男性却一无所有,不得不通过资源的获取来弥补先天的不足。


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史,也是男性与女性围绕后代繁衍的背叛与反背叛的历史」,但刘嘉老师也提醒我们,「基因带来的繁殖驱力……不能决定我们的现在并指引我们的未来」。选择什么样的恋人,选择怎样的亲密关系,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对幸福的期待。


随着文明文化的发展,我们对婚恋产生了层次更加丰富的需求和更为复杂的认知,这些认知和需求,也反过头来重塑着人类的爱情观念与婚姻制度。


探索新型亲密关系中

「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我和我们》的第二部分,梳理了「婚姻」这一最古老最普遍制度的发展脉络。刘嘉教授毫不留情地指出:「婚姻是爱情的结晶」是一个浪漫的错觉。


从进化的角度讲,婚姻只是繁衍后代的副产品,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男性对亲子不确定性的焦虑,也部分缓解了女性对男性逃避责任和承诺的焦虑。可明明应该是两性双赢的局面,为什么离婚率如今逐渐走高呢?


当人们更强调爱与被爱的情感需求时,婚姻便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制度化婚姻」,演变为满足安全感、爱与归属的「伴侣式婚姻」;直到今天,人们又逐渐产生了在婚姻中实现自我表达、自我尊重和自我成长的强烈需求,刘嘉老师称之为「自我表达婚姻」。传统的「避风港式」婚姻,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人常处于变动之中、同时不会轻易妥协的自我表达需求——


那么,就需急需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和尊重新型亲密关系形式。



如何维持长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是本书第三部分试图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达成共识的是,爱情需要经营,但经营爱情并不意味着一味地付出、妥协和牺牲,相反,正如精神病学家鲍尔比的分析:「与他人的亲密依恋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生活的核心……人们都是通过这些亲密依恋来获得力量和享受生活的。」新型亲密关系,应当是让自我变得更好的关系。


刘嘉教授认为,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秘诀,在于同理心。只有同理心,才能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理解更加深入;但显然,很多人都对这个词充满误解。


我们很容易混淆同理心和同情心,如果说同情心像是一个在表达怜悯的旁观者,那么同理心的核心要义是「建立链接」,让对方感受到支持与理解。其次,同理心不仅仅是用来发现你和别人的相同,更重要的是发现你和别人的不同。跟共享相似的喜悦或悲伤相比,我们能否接受不同的情绪,能否容忍不同的性格,能否理解不同的思维……才是真正的考验。



只有用同理心来培育亲密关系,我们才能构建一个足够松弛的环境,在其中自由表达内在的真实感受,并乐于享受由信任和自我实现而带来的满足感。


书中还有更多关于如何用同理心经营婚姻、如何用同理心做自己、如何提升同理心的干货建议,都能帮助我们与爱人建立以沟通和理解为基础的深度链接。


正如刘嘉教授在书的结尾所说:这正是亲密关系的精髓——相互联系、相互倾诉、进而相互认同,同时又各自保持其个性、彼此独立存在,最终「我」即「我们」。



上一期送书活动获奖名单

揭晓啦


赶快来看中奖名单!




1. 随意



2. 任英芝




3. 莲



4. 相宜



5. 糖糖



以上就是上期送书活动获奖的幸运儿啦!


获奖者请于 8 月 4 日前在→「小看山的为什么」科学盒子拍了拍你~这条推文后留言收货信息,逾期未回复视为自动放弃奖品(记得是推文后留言,不是进入后台回复)。小编核实后会尽快安排寄出图书。




近期热门视频


多精彩视频,尽在人民网科普视频号,欢迎关注~

大家都在看


“杜苏芮”登陆!专家提醒:注意“回南风”

密接者需健康监测21天!国家疾控局、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

“杜苏芮”登录在即!今早又一个台风生成,正向我国东部近海靠近!

来源/人民网科普、知乎图书

责编/宋文珍  本期编辑/刘敬 吕晨欣(实习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