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作】“院”结同心,“友”你才行,心理学院邀您共话“双一流”建设

期待您来信来电的 西南交通大学校友会 2022-04-27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邀您携手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一.  学院概况及发展方向

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创立于1996年,作为学校发展的保障型二级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机构,按照学校要求承担着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通识课、第二课堂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教学与心理学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以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和省级平台建设等工作。
(一)师资队伍中心现有教职工40名(含峨眉校区3名)。其中专任教师32名,博士12名(含3名海归),教授3名、副教授12名。含: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2人,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1名。

学科带头人:

宁维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教育厅咨询专家团成员,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专家组服务团成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政研室特约研究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主持多个国家级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视频公开课《灾难教育心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青年心理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当代青年心理学》等。主持的教学成果获得一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或担任第一作者出版多部专著,同时建设有国家级教材,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建设了一个教育部示范中心、五个省级科研教学科普平台和一个市级科普平台。


陈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教育厅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成都市学校心理辅导员A证培训学员督导师。出版/发表《生涯发展与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等大量专著、论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二)平台支撑

依托多个省部级和市级平台,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功能高效整合,发挥联动优势:以全国示范中心为引领,以研究基地为成果枢纽,以研究会为学术交流通道,以科普基地等为转化和服务渠道,以教学示范中心为培养摇篮,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集中发力,利用平台资源力促学科建设。以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省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为支撑,同时与国家电网、监狱系统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基础,现有专用教学、科研和办公面积逾1000平米,自主打造15个特色功能实验室,长期为专业师生提供PsycINFO和PsycARTICLE两大数据库使用权限,全球心理学最为权威的数千本期刊、近五十年的论文得以随时查阅。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探索,已形成了心理测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研究、学科建设“六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模式。曾被国家教育部2006年专刊简报誉为“国内第一家集测评、咨询、教育为一体的开放性、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2008年获得“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目前,心理中心实验平台拥有600台套设备,近千万设备总值。已建成心理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验室、脑电研究与教学实验室、眼动研究与教学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等15个性化实验室和两个网站。配有先进心理学设备:脑电、生物反馈、眼动仪、虚拟现实系统、心理实验台等可进行专业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另外,为鼓励和促进学术交流,中心提供3个层次的教育平台:1)支持师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奖励学术报告;2)开展学术讲座;3)提供专业学生学习室,开展专业学术论坛等。

(三)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心理学专业践行国家“健康中国”、“交通强国”战略,对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健康心态”的要求,融合“轨道交通”学校办学特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亮点,按照“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要求,培养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既有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胜任教育培训、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服务通用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以及在轨道交通行业胜任心理健康服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收四年全日制本科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专业获得举办双学位资质。2016年获得心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多年积累的成果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及马列学科建设。2018年获建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微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拥有四川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0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四川省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2012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3年)等平台,2015年获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亮点,立足交大,示范、辐射、引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学院主要学科建设,突出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受社会急剧转型、工作节奏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许多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病症,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与个人的竞争、成长、发展忧戚相关,加强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是个人乃至社会最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国家和社会亟须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端人才。本学位点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如下:

(一)服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本学位点从当前中国社会需要出发,关注中国问题、创建中国本土化理论、服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满足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具备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洞察力和从事心理学科研工作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及心理学的伦理规范,能够将心理学知识主动运用于心理调节、人际互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为企业、社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高心理素质的人才,能以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和服务于铁路系统员工、农民工、地震灾民、留守儿童、公务员干部、教师等社会群体。对于地震灾民这一特殊群体,本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上,培育了“灾难与应急心理学”特色学科,构建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加强对本土化的灾难与应急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的理论研究,突出了灾后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色彩,为灾后心理重建服务储备人才。

(二)积极响应“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本学位点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把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更好地突出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学科之独特风格,让“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在交通运输学科群的双一流评估中成为学校亮点、学科特色。目前,“灾难、应急与安全”是交通运输学科群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团队负责人已经获得我校西南交通大学“建一流”项目立项,且本团队成员均由双一流项目成员组成。团队将进一步发挥学校交通学科优势,为交通强国建设拓展学科研究领域,进一步大力开展“交通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增强该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培养,填补轨道交通心理学理论研究空白,拟出版《交通心理学》、《轨道交通心理研究》等专著。

(三)以特色培养为抓手,发扬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结合目前中国社会需要以及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本学位点现已建成四个特色方向: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青少年发展与职业指导、心理测量学与大数据挖掘。

1.灾难与应急心理学

国内率先设置了灾难与应急心理学特色研究方向,构建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灾后心理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强调价值观引导在灾后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本土化的灾难与应急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的理论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突出了灾后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色彩。先后依托国家863项目、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多个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出版专著8部(含国家出版基金专著),建成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不同人群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的专著成果即将出版,同时正在积极开展我校双一流“交通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战略川藏线心理援助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一直是学位点建设的重点和特色。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建立健全高校危机干预体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省教改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两次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著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政府奖)。

3.发展心理学与职业心理指导

研究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以及本土化EAP模式和不同职业群体的阳光心态培育与潜能提升。建成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s课程等多个国家级课程平台。受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填补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同时在研多个国有企业EAP本土化横向项目。

4.心理测量学与大数据挖掘

在国内首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获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17年投入150万专项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集成及分析系统,多年来对心理健康虚拟仿真实验的研发未曾间断。自主研发音乐心理训练系统、虚拟现实心理训练系统、心理档案系统等,已建成13个心理实验室,开展3层次实验测评项目,同时启动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挖掘、管理平台研发工作,使创新心理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相结合。


三.  学院成果简介,应用领域与发展

近5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市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学位点多年的教学科研积淀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多次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省级教学竞赛奖3次,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奖3次。为引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多次承办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专题培训班。建成心理健康教育线上国家级“金课”集群,课程传播力度大,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各类平台线上课程的校内外学员人次超过30余万。2017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对我校心理中心进行专程调研,认真听取了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的汇报。

2019年获批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构建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心理育人创新示范机制”。课题组在前期大量灾后心理援助、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中积累了有益经验,面对这次疫情的新情况,结合社会需求与工作要求,出版《学校 社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手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2/14),详细阐述了心理援助知识点、危机干预、高校心理援助、中小学心理援助、社区心理援助、学生社团组织与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等内容,旨在做好学校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减轻疫情对他们心理的干扰及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图书电子版支持全网免费阅读,为习近平同志所号召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对更加深入落实科学防治要求,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书的出版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出版传媒网、四川省社科联、澎拜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为积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心承担了“交通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学科建设”、“交通事故的预测——基于行人的人格特质测评”、“ 川藏铁路建设员工心理健康保障与危机干预”等项目,力争在交通运输学科群的双一流评估中成为学校亮点、学科特色。


四.  学院在发展中的需求导向及所需的支持

(一)加强交通与灾难应急心理学研究,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出亮点、出特色

“灾难、应急与安全”是交通运输学科群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团队建设将把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更好地突出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学科之独特风格,让“灾难心理学”在交通运输学科群的双一流评估中成为学校亮点、学科特色。

团队在灾难心理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已得到四川省委领导、四川省社科联的充分肯定,认为“灾难心理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工作开全国风气之先”。未来将进一步大力开展“交通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心理中心近十年来积淀的丰富而高质的研究基础,在课程建设、科研攻关和科普教育等领域,加大加强对交通与安全心理学、灾难心理学、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等课题的人力投入,继续完善增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色课程《交通与安全心理学》和《灾难心理学》,并计划出版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不同人群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的结题专著成果,未来还将加强服务国家战略川藏线心理援助研究。

(二)争取多方支持,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引领新时代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心理育人”功能,在前期建设“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特色,以专业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教育的质量,同时,争取多方支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体系。

1.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积极构建新形式下高校心理育人协同创新示范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吸纳并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并完善的“中心—院系—学校—医院—社会”联动联通机制,协同育人、共同育人,进一步完善已有“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思路与方法,形成高校心理育人协同创新示范体系。

2.与时俱进,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形式,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工作。

在新形势下,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形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募集校内外力量,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大学全周期的服务体系 。

3.聚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难点”“痛点”,需要合力开展心理健康的基础性研究,增强心理育人的“原动力”。

(一)积极培育师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依托心理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和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博士点,聚焦方向,凝聚力量,培育团队,鼓励跨学科开展心理健康基础性研究,主动破解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难点与痛点。

(二)需要加强交通与灾难应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在增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质量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科优势,助力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融入轨道交通行业,坚持心理健康服务“+交通”的理念,急需与轨道交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开展交通灾难与应急心理学学科的横向合作,在城市轨道交通、川藏铁路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开展高质量的研究。

(三)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服务优势,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培育和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需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愿意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格局。



五.  学院微信公众号或校友微信群

官方微信名称:交大心语

微信号swjtuxinli

六.  学院校友联络人联系方式

校友QQ群:546953446

校友联络人:13678108897 樊老师



来源: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编辑:杨苏云


各学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合作】“院”结同心,“友”你才行,力学学院邀你共话“双一流”建设

【合作】“院”结同心,“友”你才行——机械工程学院邀您共话"双一流"建设

【合作】“院”结同心,“友”你才行,外国语学院邀你共话“双一流”建设


征集通知

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关于征集校史资料、实物的通告

【就业指导】实习生导航计划校友导师邀请函

【招新啦】等待开学等待你,快来1896交子工作室和我们一起创造价值!



欢迎关注

西南交通大学校友会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