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南—交大人的榜样

庐陵客 西南交通大学校友会 2023-07-29



人物简介

1934年李镇南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时的留影


李镇南,1910年11月生,湖北孝感人,水利工程专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今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三峡工程技术奠基人之一。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4年,公费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学习;1935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先后在四川省水利局任主任工程师及四川大学教授;1950年任成都河道干沟整修委员会委员、工程处副处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处长;1953年初,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调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主任工程师;1955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后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1958年,周恩来总理、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查勘三峡坝址时,他陪同并作详细汇报;1964年,在湖北省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任总工程师期间(1957年~1973年、1981年~1983年),先后参加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汉江、丹江口、陆水枢纽工程的试验设计与建设工作,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赣江重点水利枢纽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研究与设计,以及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勘测等工作;1983年,因年龄原因从总工程师岗位退居到技术顾问岗位上,担任三峡工程防洪和综合规划与水位两个专家组顾问;1998年逝世,享年88岁。



家庭出身


李镇南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旧吏家庭。


其父李实茂(字荃荪)是孝感县檀林咀东李家湾(今孝感市毛陈镇)人,早年赴日本学习,入读东京振武学校,回国后在政府军政中任国民政府军事参事,1946年退役;解放后于5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成都市政协委员;1967年病逝。


李镇南姐弟共4人:大姐李淑贞,北京女师大中文系肄业,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员;老二李镇南1934年留学美国学习水利专业,1938年回国后,毕生从事水利工作。三弟李超北,留学英国学习航空专业,曾任台南工学院教授;四弟李定一,赴美留学,入读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空气动力学专业(与钱学森同学校同专业)并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雷色列尔·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院校教授,1978年、1980年两度回国,并在七机部讲学。李镇南兄弟姊妹能在各自工作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与其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导分不开。


李镇南幼年随父母在北京居住,在北京读小学。1922年8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初出茅庐


1926年9月,李镇南从北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学号A480),后在该校学习6年(从预科到本科),得到了很多著名教授如力学教授罗忠忱、铁路工程教授伍镜湖、结构工程教授顾宜孙、电机工程教授朱物华、英语教授李斐英等高标准的教导。李镇南在校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学业总平均分91.9分,年级排名3/74),是当时交大仅有的三位力学满分获得者之一。


《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民国二十一年毕业生总成绩表》


1932年9月,李镇南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工务处实习,一年后任工务员。



赴美留学


1934年春,湖北省招考公费留美学习水利的人员,李镇南报名应考,经过初试、复试、口试合格后被录取至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水利工程专业学习。1935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李镇南在美国求学时留影

(左一:黄万里,右一:李镇南)

李镇南使用过的《工程师换算系数表》手册


1935年暑假后,李镇南转到爱荷华大学攻读,期间为详细了解美国水电工程项目情况,李镇南写信给美国阿美利加铝公司A·V·Karpov(A·V·卡尔波夫),请求获得该公司水电开发项目出版物清单,后该公司A·V·卡尔波夫回信提供了相关资料清单。


美国阿美利加铝公司水电开发项目出版物清单介绍信


1936年2月,李镇南转到伊利诺伊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先后从学于Seery、Schoder、Lane、Maois和Pickels等美国著名水利教授,学到了扎实的水利基础知识和各项水利专业知识。


李镇南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算稿件


在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攻读时,李镇南参加博士考试及格,完成博士论文《A STUDY OF THE SATURATION LINE IN EARTH DAMS》(《土坝饱和线研究》)并通过初审,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因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李镇南急需返回祖国,故未能完成博士论文修改而未获得博士学位,但他从未放弃过,此后他一直在寻找机会重新获得该博士学位。


李镇南博士论文稿件

《土坝饱和线研究》


1995年1月14日,已有85岁高龄的李镇南专程致信母校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申请重新授予博士学位,后未能如愿,成为他终生憾事。

李镇南致信母校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申请重新授予

博士学位


1937年7~10月,李镇南以工程助理员身份在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Chichanauqa(奇卡茂加)闸坝工程局实习。


李镇南在美国田纳西河管理局Chichanauqa(齐卡茂加)闸坝工程局实习证明信


1937年11月~1938年4月,李镇南在美国内政部垦务局任初级工程师,期间在美国水利学术造诣很深的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手下实习和工作。


李镇南任美国内政部垦务局初级工程师的介绍信



回国从事农业水利工作


1938年4月,李镇南准备回国,5月抵达武汉。后经由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2届土木系同班同学黄万里(学号A598)介绍到当时的大后方四川省水利局工作,并任主任工程师。1938年10月初,李镇南辗转到达成都,开始从事水利工作。


李镇南在四川省水利局工作时的演算手稿


1938年~1949年,李镇南主要在四川从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1938年10月,兼任四川省水利局附设水利人员培训班教员,教授水文和水工设计专业课。

1946年9月~1949年12月,李镇南应聘到四川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兼任教授,讲授水文和水工设计专业课。
据四川大学校史记载:1944年,四川大学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开始招生。学校特聘航空研究院专家,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中兴大学校长的林致平院士任航空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水工试验室专家张久龄任土木水利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两个系的微分方程、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等课均由两位系主任亲自讲授,发动机专家饶国璋、水利局总工程师李镇南等亲自为同学们上课。
1949年底,成都市和平解放。1950年初解放军入城,成都市成立了军管会。
1950年,李镇南任成都市整治河道干沟整修委员会委员兼任工程处副处长。
1950年5月,李镇南奉调至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学习与工作。
1950年8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被分配至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水利部任工务处处长,后又调任计划处处长。



投身治理长江


1953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撤销,另外成立了西南行政委员会,原有的水利部改组成水利局,编制缩小,一部分干部调去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简称“长上局”),充实长上局。1953年5月,李镇南被调往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并被任命为主任工程师。


1955年初,李镇南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调至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进行长江流域规划有关资料的准备、整理工作。1955年6月,被任命为长江水利委员会(1956年10月改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具体承担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工作)副总工程师。


1956年,李镇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2月,长办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编纂委员会,李镇南担任主任委员。


1957年初~1973年,李镇南被任命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开始全面、具体负责组织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历任领导成员


1958年2月底至3月初,周恩来总理、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以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外专家,专程对三峡坝址现场进行查勘时,李镇南陪同并作了详细汇报。

李镇南任总工程师期间(1957年~1973年、1981年~1983年),先后参加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汉江、丹江口、陆水枢纽工程的试验设计与建设工作,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赣江重点水利枢纽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研究与设计,以及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勘测等工作。


1958年8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戴河召开了长江工作会议,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长江流域三大区的第一书记等出席了会议,林一山主任和李镇南总工程师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长办及有关方面都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在1958年底提出《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汉组织了全国有关方面进行讨论,一致同意放弃南津关坝址,推荐三斗坪坝址。(三斗坪坝址直到1979年国家在武汉召开大型“选坝会议”,经水利部推荐,经过全国50多家单位的到会专家比较论证,方由国务院最后确定。)


1960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这年春季,水利电力部组织了中苏专家10余人在三峡工程坝址进行现场研讨,李镇南也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三峡坝址的选择。在选择坝址的问题上,水利部长委的人与苏联专家意见存在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常有争论。搞科学是要服从真理的,李镇南一班人同洋专家的争论,非但没有影响“中苏友好”,相反在碰撞中,土洋结合,友谊也在加深。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政府召回援华专家,在长办工作的苏联专家在1960年10月全部撤完,三峡工程刚开始的竖井开挖停工了。苏联专家撤走后,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葆华给林一山主任打电话询问长办继续开展工作是否有困难,林一山转而问李镇南时,李镇南说,经过5年多的工作实践及学习培养,长办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没有苏联专家的情况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请领导放心。


1964年,李镇南在湖北省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为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


1979年,李镇南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任期为1979年11月至1984年11月。


1980年7月至10月,根据中美两国水力发电和有关的水资源利用合作议定书的规定,以水利部为主,电力工业部、交通部参加,派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由10人组成的技术考察组,赴美考察河流开发与大型水利水电建设情况,李镇南作为中国水利部代表团副团长,再次访问美国。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美国垦务局、陆军工程师团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下属的多个机构和施工现场。这次考察,为后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美国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摸清了基本情况,达到了考察的目的。


按照协议,美国代表团于1981年4月30到中国进行回访。5月1日到武汉时,李镇南等长办领导前去迎接,并陪同代表团到达下榻的饭店,共同商定工作日程安排。决定第一阶段开全体会议,第二阶段到三峡工程的有关坝址进行实地考察,第三阶段中美人员混合编组,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换。


在查勘荆江分洪闸及部分分洪区和安全区时,李镇南请来访的代表团成员注意和研究荆江的问题。在查勘葛洲坝工程时,李镇南着重介绍了选择三斗坪为三峡坝址的理由及反调节意义与重要性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反调节水库的问题。


在第三阶段,美国代表团团长和李镇南交谈时说,从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看,中国工程师是有能力、有水平的,即使像三峡这样的工程如果由中国的工程师自行建设也是可能的。需要美国提供帮助的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些个别项目。


6月2日下午,经过长办的联系,美国代表团在武昌东湖向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汇报。在他们汇报之前,李镇南在当天上午向钱部长报告了美国代表团到汉后的活动及他们的意见。之后,应美国代表团的要求,李镇南和长办的几位同志陪代表团乘轮去上海,看了长江下游的情况。


美国代表团返美后编写了一份《长江三峡综合考察报告》,此举为三峡工程上马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报道:“这批专家确信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方案是可行而且是需要的,中国的设计者有能力独立予以实现。”


1981年~1983年,李镇南担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


1983年,李镇南因年龄原因从总工程师岗位退居到技术顾问岗位上,但仍参加了1986年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工作,他担任防洪和综合规划与水位两个专家组的顾问。对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阐述,就论证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澄清一些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这个决议的通过,使设想70余年的三峡梦梦想成真。李镇南心潮澎湃,他感谢全国人民对这项研究工作的信任。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李镇南等长江委三代人为之进行调查、研究、论证,近50余年的心血将付诸实施。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李镇南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过电视看到大江截流成功的实况转播,他感到自己及同仁们为三峡工程所做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他为之付出的毕生心血的三峡梦终于实现了,他从心里感到欣慰。
1998年3月23日下午5时,李镇南总工程师在湖北汉口协和医院辞世,享年88岁。根据其生前嘱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部门领导和他的亲属专程护送其骨灰到宜昌,将其骨灰洒在三斗坪坝区,让他在九泉之下可以看到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经几代水利人共同努力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千秋万代为民造福。



当选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4年4月8日,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章程》和《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时任武汉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总工程师的李镇南当选为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一同当选的西南(唐山)交大校友还有名誉会长茅以升(1911届,原交大校长、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赵祖康(1922届,上海市人大常委员会副主任)、唐振绪(1935届,原北美洲交大校友会会长、铁道科学院名誉院长);副会长王润霖(1952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理事周惠久(1931届,西安交通大学一级教授、学部委员)、曹建猷(1940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学部委员)、李汉(1948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孙勋(1962届,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郭可詹(1940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顾兆泰(原乌鲁木齐铁道学院院长、西南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许晋堃(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徐采栋(1943届,贵州省副省长、学部委员、贵州工学院教授)、侯振挺(1960级,长沙铁道学院科研所所长、教授)、袁仲凡(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顾问)、林旭初(1948届,广东省建委副主任)、张维(1933届,深圳大学校长)、钱治平(西南交通大学校办主任)等。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章程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饮水思源,振兴中华

——纪念母校建校90周年

文/李镇南


我是1932年在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毕业的。在铁路实习和工作两年。其后就改行从事水利工作,以迄于今。离母校半个多世纪,无时不在怀念母校,偶尔从校友的接触中了解一点情况。1984 年交大校友总会成立,1985年武汉分会成立,以及近几年陆续收到西南交大校刊,得知母校日趋发展,成都建校已在加紧进行,心情不胜激动和兴奋,但50多年迄未得到机会重返母校看望,也未向母校及校友们汇报情况,终以为憾。今欣逢母校建校90周年的大喜日子,谨书数语,聊表怀念和欢庆之情,并藉此机会汇报一下我50多年来的工作简况及今后打算。

《交通大学武汉地区校友通讯录》李镇南藏


《交大校友》(1987)李镇南藏


《唐山交大校友通讯》(第十三期)李镇南藏


我毕业后,在沪宁铁路(当时称京沪铁路)实习和工作。1934年湖北省招考出国留学生,我亦往应试,经录取去美学水利,当年9月成行。先后在美国康奈尔、爱荷华、伊利诺伊等大学研究院学习,并利用假期去美国一些已建成的和正施工的著名水利工程及工地参观。1937年夏至1938年春,又去美国田纳西河施工工地及内政部垦务局的设计部门工作与实习。1938年4月离美回国。辗转来至四川成都原四川省水利局参加工作。当时抗战正殷,国民党政府把四川当作大后方,给四川一些农田水利贷款,在一些地方兴建灌溉工程,我参加了此项工作。解放后,我参加了成都市河道干沟整修工作,完成后奉调去重庆,在西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工作。1953年初,改调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195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改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我任总工程师,1983年改任技术顾问。


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中,我承担过流域规划、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与施工,和建成工程的运行、调度、管理等任务,曾遇到各种各样复杂而困难的技术问题,有些正是当今世界尚无先例可资借鉴的,但都能比较满意地予以解决。举几个例:长江流城面积180万km2,是我国最富饶的一条河流。对这样的大河进行综合利用规划,不仅需要了解其水资源及其他资源的蕴藏情况,其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而且还需要了解各个国民经济部门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前景与对长江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和要求,问题多而复杂,困难是不少的。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在1959年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阐明长江水资源与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方案,包括防洪、除涝、水电、航运、灌溉、供水、水产水质、水利卫生、旅游等,还有南水北调以及建设北京、广州大运河等内容,和分期实施程序建议。汉江丹江口是长江规划中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它不仅是解决汉江中下游洪水所必需,而且是南水北调的一个重要的调水枢纽,还有一座90万kW的水电站。它是我国最早的自力设计和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在进行前期工作和施工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一些复杂问题,都一一予以解决,建成投产以来,效益显著。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也是长江规划中的一个点子,它以长江干流上第一座拦河坝而中外闻名。它的建设是在胜利解决航道泥沙、软弱基础抗滑稳定、大单宽流量消能防冲、巨型金属结构部件、大直径水轮发电机组和施工导流等技术难题后完成的。而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更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科研和设计中予以解决。其他的工程项目虽不像这样突出,但也有各自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一些任务,我都是本着严谨的科学的态度,首先搞清楚问题有关各个方面的情况,根据工程基础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与经验,找出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试验与分析研究,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取得必需的成果,再根据这些成果,实事求是地研究组成可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选定方案,必要时还要做一些验证性试验。通过这样的工作,我们逐个地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为胜利完成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逐步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技术水平。


我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一些成绩呢?饮水思源,母校的培养教育功不可没。回忆在校6年时间里(从预科到本科),老师们如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罗忠忱教授、铁路工程的伍镜湖教授、结构工程的顾宜孙教授、电机工程的朱物华教授、英语的李斐英教授、数学的黄寿恒教授,以及其他教授等,都是本着高标准、严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由于他们的高度负责精神和持续的辛勤劳动,使我得以打下比较坚实的工程学识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准备好条件。同时,深受母校“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优良校风的熏陶,潜移默化,使我形成一个严谨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治学与工作作风和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得以在工程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去闯,去锻炼、去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我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母校的教育培养实属最重要的因素。我永远怀念我的母校,永远感激老师们的教诲之恩。值兹母校建校90周年之际,谨祝母校前程无量!发展得更加灿烂辉煌!桃李满天下!愿母校永保优良的校风、光荣的传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大的贡献!成都建校,更预祝其早日观成!


当今,祖国四化建设,正如火如荼,蓬勃开展。我校的校友,分布在铁路与其他行业的建设岗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英姿奋发、艰苦努力。我虽已年逾古稀,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必将追随各位校友之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振兴中华而继续奋力前进。水是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其开发利用与全民族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我多年来一直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上工作,为其开发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1959年虽曾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情况不断在变化,经验不断在积累,规划还需不时进行修订补充。长江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三峡工程,前期工作如勘测、科研与设计等,正在积极进行或即将陆续进行。还要根据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对完建的重点工程还要做好其运行与管理。任务是繁重而光荣的,需要若干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必将追随各位校友继续努力,不断发挥螺丝钉作用,为宏伟的四化事业尽其微薄的力量,不负母校的培养和期望。


(本文系作者李镇南写于1986年4月,刊于西南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1986年第1期)



《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中的李镇南


《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封面


1988年10月,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会编写的《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一书出版,该书收录了时任水利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镇南的两篇文章《三十年前的三峡之行》、《话说长江防洪的特点和途径》和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组顾问、生态与环境组副组长严恺(唐山交大1933届校友)的一篇文章《三峡工程上得越早越好》。


《三十年前的三峡之行》李镇南


《话说长江防洪的特点和途径》李镇南


《三峡工程上得越早越好》严恺



李镇南自传《治江侧记》


1997年12月,由李镇南编著、林一山作序的李镇南自传《治江侧记》一书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镇南口述、其女儿代为编辑,详细讲述了李镇南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包括《序》、《前言》、《报国之志》、《蹉跎岁月》、《发愤图强》、《献身治江》、《附录》共七大部分。

《治江侧记》李镇南



李镇南:情系三峡,鞠躬尽瘁

文/周汉华


2008年,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全面建成,在这万人庆贺的时刻,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为三峡工程奋斗了几十年的人们,尤其是为三峡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水利专家们。李镇南作为三峡工程技术奠基人之一更是被人们所怀念。


目睹灾情,改学水利

李镇南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旧吏家庭,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李镇南学的是土木工程,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决心赴美国改学水利。


1931年李镇南还在唐山交大学习,暑假返回南京老家,时值长江发大水,受灾情况骇人听闻,报载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受灾人口4000多万人。水灾带给人民的灾难太深重了。


李镇南亲身经历了洪水的灾难,所见所闻,使他认识到水灾的严重性。他想,自己学的是土木,虽非水利,但相距不远,为什么就不能改学水利,除水害,兴水利,以利于广大人民呢?经过思考,他暗暗下定了立志学习水利、为民除害兴利的决心。


1934年春,湖北省招考公费留美学习水利学生,李镇南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自己改学水利的绝好机会,立即赶到湖北教育厅报名应试,并通过了考试。1934年9月,李镇南离开南京,在海上颠簸约半个月,到达美国的旧金山。李镇南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爱荷华大学研究院、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专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在美国大型水利工程机构田纳西河管理局和内政部垦务局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是美国水利权威萨凡奇最年轻的华人同事和朋友。在美期间,李镇南用三个学年的寒暑假,把美国的48个州跑了40个,实地考察了美国所有的水利工程,回国时他已获得康奈尔、爱荷华、伊利诺伊三所大学的毕业证书。他先后涉足、进修的专业则更多:河流泥沙、防洪、水电、水工模型试验、水利学、污水处理等等,李镇南学水利的那份狂热和刻苦来自他拯救旧中国的愿望。


1938年,李镇南学业完成,此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28岁便担任大后方四川省水利局技术负责人,后兼川大水利教授。
1950年5月,李镇南奉命调往重庆军事管理委员会的农田水利处工作。8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他被分配到其所属的水利部任工务处处长,后又调任计划处处长。


三峡大坝选址处女行

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修建这一工程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就把兴建三峡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


1953年初,西南军政委员会撤销,另外成立了西南行政委员会,原有的水利部改组成水利局,编制缩小,一部分干部调去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简称“长上局”)。5月,李镇南也被调往长上局,并被任命为主任工程师,开始接触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和三峡工程的研究,拉开了他参加长江治理工作的序幕。


1953年9月,林一山主任到重庆视察,了解上游工程局情况,要求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能否用控制长江上游大支流及金沙江来代替三峡工程;二是如必须建三峡工程,应建在哪里?


李镇南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研究在金沙江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兴建水利工程控制洪水代替三峡工程能否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他查勘了这些河段的下游,寻找可能兴建控制性工程的坝址,同时组织力量进行长江中下游洪水来源与组成的初步研究。1953年底,李镇南从重庆到武汉向林一山主任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各部门领导汇报长江上游治江方案。他汇报了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分别在向家坝、偏窗子、温塘峡、七子背兴建控制性枢纽工程,以及兴建三峡枢纽工程的情况。他汇报的结论是:上游支流分散控制及兴建下游控制性工程都不能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不能替代三峡工程。提出以兴建三峡工程为主,主要支流为辅的上游治理开发方案。


三峡工程应该建在哪里呢?为了弄清情况,1954年4月,长上局组织了10余人的三峡坝区查勘组,由饶兴同志领队,技术上由李镇南负责,大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展开了艰苦细致的查勘工作。出发前大家作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安排了查勘日程,收集和研究各种已有的资料。李镇南对三峡选址的设想、长江上游四江(干流金沙江、支流岷江、嘉陵江和乌江)的查勘选址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在长江三峡选址情况等作了介绍,使大家对这次查勘三峡坝址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他指出:“三峡坝址的勘选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审慎从事。一定要找到或创造条件去寻找一个地质条件可靠、稳定的坝址,坝基要坚实牢固,要为这座大坝打下万古永固的基础,并要考虑工程布置与施工要求,选择适于建坝的良好地形,尤其是我国曾接受过一个由原来号称世界权威的工程师萨凡奇提出的南津关坝址,我们更要对它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做出必要的评价。不管是赞成的,还是指出其缺点的,或者认为还需作些补充工作的,或者要和另外可能的坝址进行比较选择的,凡此种种,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意见,以使这些意见对促进选勘问题的解决能有帮助,绝不能虚此一行。如遇到更合适的坝址,决不能轻易放过,要穷追不舍。希望大家为能有幸参加这项工作而感到振奋,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查勘任务。”


查勘组在宜昌包租了一条大木船,溯江而上,开始了西陵峡以上河段的查勘工作。查勘完葛洲坝后,又去查勘南津关坝址。这儿是萨凡奇选定的坝址,李镇南要求大家注意岩土状况,并特别注意石灰岩的溶蚀情况,要做好记录及描述。据曾参加过此次查勘的顾元鼎介绍,查勘此处时,李镇南曾在沙滩上形象地用木棒为大家摆放并讲解了三峡大坝的轮廓,设计高程比较,混凝土用量的估算和上、下游围堰的设想,他说两座围堰就相当于两座大坝。李镇南的讲解使大家对他的才学深感敬佩。


经过查勘队的观测调查,认为南津关坝址须对岩溶情况做大量的勘测分析工作才能下结论。于是全队继续溯江上驶,进行查勘,看能否找到更合适的坝址。船到莲沱,到了石灰岩与火成岩分界区附近,再上不远就是火成岩区。大家离舟登山,李镇南提请大家注意对面河岸石英砂岩层下的火成岩,认为这里可能是要寻找的坝址。下山登舟再往上走一点就进入两岸都是火成岩的区域。李镇南和大家又离船登岸,并对大家说,一般找坝址都喜在河槽狭窄处,岩石及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可这次是为三峡大坝找坝址,就要考虑工程的规划。三峡大坝要有能安全下泄近10万立方米/秒洪水的前缘部分,有能装数万千瓦计的机组与厂房部位,有设置能通过几千万吨货运量的过船能力的通航建筑物的位置等。为此大家觉得南津关坝址不够理想,尽管可以在那里建地下工程进行补救,但最后还要计算总造价及工期,看是否经济合理。因此仍需要寻找新坝址,供继续研究比较选择。


在历时近1个月的时间里,查勘队员们过山蹚水,攀岩越谷,察岩样,勘地形,测水文,考察生态,足迹踏遍葛洲坝、南津关、平善坝、石牌、南沱、黄陵庙、三斗坪、茅坪、太平溪、美人沱及西陵峡中最险峻的兵书宝剑峡直到秭归香溪。勘察中李镇南发现:萨凡奇虽考虑选南津关,但不利的是该坝区河床窄且深,建坝需做地下电厂,施工难度大,并且岩溶发育、洞穴较多,地质条件复杂。相比之下,上游美人沱坝区的三斗坪等处河床开阔,特别有利于将大型建筑物布置于地面和施工大规模展开,建高坝很理想,加上还有火成岩强度较高等有利条件。李镇南因而首次提出“选择上游美人沱坝区的三斗坪等处作综合条件比较论证;如确定为坝址,则须在下游建航运梯级葛洲坝工程作三峡工程之辅助,来调节水位水量变幅,以利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这个意见得到勘察组一致赞同,长上局遂上报。这个结论与美国大坝之王萨凡奇博士的选址南津关坝址不同,令同行瞠目,令世界水利界为之震惊。此举在三峡宏观战略决策中起了关键作用。


向总理汇报三峡蓝图

1955年,李镇南调到长委任副总工程师,除继续研究三峡工程外,还参加长江流域规划工作。1956年底,中央将长江委改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当时长办的水工、地质等技术力量较薄弱,李镇南就与苏联专家商量,请各专业的专家抽出一定的时间 ,给长办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和在工作实践中给予指导,同时选派一部分同志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使长办的技术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7年初,李镇南被任命为长办总工程师,在技术上全面负责。


1958年春,周总理、李富春和李先念副总理率团从武汉乘船考察三峡。林一山、李镇南代表长办全程陪同。2月26日晚,李镇南一行从汉口乘“江峡”轮溯江而上,沿途察看了荆江大堤郝穴等险段。3月1日上午,“江峡”轮缓缓停靠在三峡下牢溪口。总理一行在李镇南指引下察看南津关。


看完南津关坝址后,大家又继续乘船上驶,抵达三斗坪坝址。总理及全体查勘团同志都上了中堡岛,来到长江委拟选的坝址处,李镇南在地面上铺开了拟议的三峡工程布置草图,向总理及查勘团成员介绍了坝址的地形及地质概况、枢纽布置设想和施工安排设想等情况。然后大家又去看岩芯,由地质总部的同志作介绍。总理看到岩芯那么完美,非常高兴,说:“如果能让毛主席看看该多好,能否带一块岩芯给主席看?”大家都欣然赞成,于是总理取了一块岩芯,并在编号牌上注明:“周恩来”。


下午,周总理在船上召开讨论会,李镇南再作三峡工程及长江流域规划的详细汇报。当晚,“江峡”轮驶向巫峡去重庆。随后几天,总理继续主持船上讨论,钱正英、李锐等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和王任重、李镇南及苏联专家等陆续发言。李锐在对当年船上讨论以及三峡工程开工后的回忆文章中都始终肯定:“从综合效益讲,三峡工程是很理想的……李镇南同志提出分期提高长江防洪标准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是对的。”


3月6日,周总理在重庆作总结时指出:“李镇南发言(汇报)很好。长办在工作上有成绩。从技术条件看,三峡工程是需要而且可能建的。”考虑选择坝址多方面复杂因素,总理指示:“坝址要在南津关与三斗坪之间继续选择,要能说服包括萨凡奇在内的任何人。”


3月中旬,总理带着总结在政治局“成都会议”作报告,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意见》。其第三条重申:对美人沱和南津关两个坝址继续勘测和研究……采用全面比较论证的方法,以求做出充分可靠的结论。


在这次查勘途中,李镇南曾向总理汇报过三峡工程的规模及世界各国已建水利工程规模的比较,反映了三峡工程的高技术问题。他说:“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工建筑已创纪录的集中,已大大超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故需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久周总理就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讲,请他抓一下三峡科研工作,后来张劲夫就和李镇南等长办领导及湖北省委商定,于1958年6月5~16日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三峡科研会议,并成立了科委三峡组,张劲夫任组长,组员中就有李镇南。一年后,各组研究课题200多个,提出论文及成果报告753份,有力推动了三峡科研工作不断前进,为实施中的三峡工程造就了一大批可用之才,从而将我国水电科技以及相关科技推向更高的阶段。


6月5日会议开始后,因很多同志未去过三峡,不了解三峡情况,会议就组织大家到三峡去查勘,由李镇南在现场介绍情况,并提供有关课题供大家参考,然后返回武汉继续开会。


1958年8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戴河召开了长江工作会议,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长江流域三大区的第一书记等出席了会议,林一山主任和李镇南总工程师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长办及有关方面都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在1958年底提出《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汉组织了全国有关方面进行讨论,一致同意放弃南津关坝址,推荐三斗坪坝址。(三斗坪坝址直到1979年国家在武汉召开大型“选坝会议”,经水利部推荐,经过全国50多家单位的到会专家比较论证,方由国务院最后确定。)


与苏联专家合作探讨三峡课题

1960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这年春季,水利电力部组织了中苏专家10余人在三峡工程坝址进行现场研讨,李镇南也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三峡坝址的选择。


在选择坝址的问题上,水利部长委的人与苏联专家意见存在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常有争论。


搞科学是要服从真理的,李镇南一班人同洋专家的争论,非但没有影响“中苏友好”,相反在碰撞中,土洋结合,友谊也在加深。


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政府召回援华专家,在长办工作的苏联专家在1960年10月全部撤完,三峡工程刚开始的竖井开挖停工了。


苏联专家撤走后,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葆华给林一山主任打电话询问长办继续开展工作是否有困难,林一山转而问李镇南时,李镇南说,经过5年多的工作实践及学习培养,长办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没有苏联专家的情况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请领导放心,即使今后遇到特殊难题,我们还可请全国各专业专家来共同研究解决。


率中国水利代表团赴美

1980年10月,根据中美两国水力发电和有关的水资源利用合作议定书的规定,以水利部为主,电力工业部、交通部参加,派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由10人组成的技术考察组,赴美考察河流开发与大型水利水电建设情况,李镇南任该团副团长。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美国垦务局、陆军工程师团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下属的多个机构和施工现场。这次考察,为后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美国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摸清了基本情况,达到了考察的目的。


按照协议,美国代表团于1981年4月30到中国进行回访。5月1日到武汉时,李镇南等长办领导前去迎接,并陪同代表团到达下榻的饭店,共同商定工作日程安排。决定第一阶段开全体会议,第二阶段到三峡工程的有关坝址进行实地考察,第三阶段中美人员混合编组,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换。


在查看荆江分洪闸及部分分洪区和安全区时,李镇南请来访的代表团成员注意和研究荆江的问题。在查看葛洲坝工程时,李镇南着重介绍了选择三斗坪为三峡坝址的理由及反调节意义与重要性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反调节水库的问题。


在第三阶段,美国代表团团长和李镇南交谈时说,从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看,中国工程师是有能力、有水平的,即使像三峡这样的工程如果由中国的工程师自行建设也是可能的。需要美国提供帮助的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些个别项目。


6月2日下午,经过长办的联系,美国代表团在武昌东湖向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汇报。在他们汇报之前,李镇南在当天上午向钱部长报告了美国代表团到汉后的活动及他们的意见。之后,应美国代表团的要求,李镇南和长办的几位同志陪代表团乘轮去上海,看了长江下游的情况。


美国代表团返美后编写了一份《长江三峡综合考察报告》,此举为三峡工程上马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报道:“这批专家确信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方案是可行而且是需要的,中国的设计者有能力独立予以实现。”


倾情奉献,梦想成真

光阴荏苒,几十年三峡工程的风风雨雨并没有磨去以根治长江洪水为己任的李镇南对三峡工程的一腔热情。20世纪80年代初,已70多岁的李镇南仍壮心不已,对三峡工程依然一往情深。他主持召开高层专门会议,探讨如何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问题,将会议讨论的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才能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的意见向国家有关部门作专题报告,呼吁尽快兴建三峡工程。1983年他从总工程师职务退居到技术顾问的岗位上,仍参加了1986年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工作,他担任防洪和综合规划与水位两个专家组的顾问。对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阐述,就论证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澄清一些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几十个春秋,千万个日夜,三峡工程始终令李镇南魂牵梦绕。1992年4月3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时,李镇南心潮澎湃,他感谢全国人民对这项研究工作的信任。1994年12月14日,凝结着李镇南等长江委三代人40年心血和汗水的三峡工程技术准备瓜熟蒂落,当电视中传来“开工”喜讯时,李镇南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1997年11月8日,李镇南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过电视看到大江截流成功的实况转播,他感到自己及同仁们为三峡工程所做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他为之付出的毕生心血的三峡梦终于实现了,他从心里感到欣慰。


1998年3月23日下午5时,李镇南总工程师在汉口协和医院辞世,终年88岁。根据其生前嘱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部门领导和他的亲属专程护送其骨灰到宜昌,将其骨灰洒在三斗坪坝区,让李总在九泉之下可以看到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经几代水利人共同努力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千秋万代为民造福。


李镇南为长江的治理事业奉献了60年,他为三峡等工程做出的巨大贡献后人定会铭记。



央视纪录片《新三峡》中的李镇南


2022年11月17日至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在每天22点档播出央视大型纪录片《新三峡》;该片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水利部、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共同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该片用鲜活真实的故事,呈现了一幅新三峡的全景图,用科学考察和社会调查的形式方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三峡、发展的三峡 ,是全球首部全景展示“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影像作品 。

《新三峡》海报


《新三峡》共7集,每集30分钟,分别从《坝》《水》《山》《人》《景》《城》《梦》7个方面,全景式展示了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成就、新变化、新发展。其中在第一集《坝》中第13分钟处,李镇南出境。


央视纪录片《新三峡》(第1集)《坝》

李镇南出境(手持图纸者)



当选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


斐陶斐学会的创立

斐陶斐为希腊字母 Phi、Tau、Phi 之音译,分别代表哲学(Philosophia),工学(Technologia)与理学(Physiologia),描述了科学的三大方面。斐陶斐荣誉学会即为最著名大学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性协会。美国的斐陶斐学会成立于1776年12月5日,并延续至今,迄今有1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学毕业时获选为斐陶斐会员。


1921年5月25日天津北洋大学美籍教授J. H. Ehlers 致函国内各大学,发起成立我国全国性的励学组织,定名斐陶斐励学会(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也称“斐陶斐荣誉学会”。此倡议得到国内当时各知名大学的响应。很快成立了以Ehlers为总干事,教育总长范源濂、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校长郭秉文、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金陵大学校长包文为委员的筹备委员会。


1922年5月4日,第一次全国大会在上海举行,通过各项议案,正式成立中国斐陶斐励学会。选举会长、副会长、总干事等:


会长   郭秉文 国立东南大学 校长

副会长  李斐英 交通部唐山大学 教授

     司徒雷登 燕京大学 校长

总干事    牛惠生 圣约翰大学 教授

副总干事 张廷金 交通部南洋大学 校长

委员   包文 金陵大学 校长

     张伯苓 南开大学 校长

     卜舫济 圣约翰大学 校长


斐陶斐励学会以“选拔贤能、奖励学术研究、崇德敬业、共相劝勉、俾有助于社会之进步”为宗旨,在全国各主要高校设立了分会,迅速成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在各分会,皆以校内最知名及品格高尚之教授为会员,另在毕业生中择优选择,由全体会员投票,获全票者方能入选为斐陶斐励学会会员,保证了斐陶斐励学会会员的优秀。茅以升、钱学森、俞大绂、周汝昌、李书田、孟昭英等各方面的知名学者均是斐陶斐学会成员。


斐陶斐励学会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解放后,斐陶斐励学会在大陆的活动中断。1964年,交通大学前校长凌鸿勋受李书田先生委托,在台湾恢复斐陶斐励学会,改称斐陶斐荣誉学会。现已成为拥有53个分会,5000余会员的重要学术组织。


斐陶斐荣誉学会唐山交大分会之活动

唐山交通大学是斐陶斐荣誉学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唐山交大“五老”之一的李斐英教授更出任了斐陶斐学会的副会长。1922年斐陶斐唐山分会成立时,其初始会员包括当时在校任教的知名教授,如罗忠忱、武镜湖、黄寿恒等;同时,已毕业各班最优秀学生也入选为初始会员,如1914届杜镇远、1915届王节尧、1916届茅以升、1917届谭真、1918届侯家源、1920届王洵才、1921届潘承孝等。此后,每届最优秀学生,经已入选会员投票,全票当选者方得入选。由于唐山交大本身规模很小,每届毕业人数仅几十人,因而入选斐陶斐学会者极少,初期一般每年两人。某些特别突出的班级,如“一班四院士”的1933届则有六人入选。播迁平越时期,斐陶斐唐山分会仍坚持活动,入选人数稳定为每年土木系、矿冶系各两人(管理系有无入选者待考)。


入选斐陶斐学会虽无“实利”,但却是极高的荣誉。一般流程为授予斐陶斐金钥匙一枚,然后在校老会员欢迎新会员。在校会员均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此仪式本身即是对新会员莫大的鼓励与奖励。如后来长期在西南交大主持理论力学教学的黄安基曾经回忆过1945年的欢迎仪式。当届斐陶斐学会唐山分会欢迎仪式在校长顾宜孙教授家中举行。德高望重的罗忠忱、茅以升、李斐英、黄寿恒、伍镜湖、陈茂康等教授均是斐陶斐会员,他们齐聚顾教授家中欢迎新当选的1945届土木系毕业生黄安基、路启蕃;矿冶系毕业生姚桐斌、庄镇恶。其时的拘谨、激动与兴奋,一直令黄安基教授难以忘怀。


唐山分会会员名录

根据新竹交大《友声》杂志所载及修订,斐陶斐荣誉学会唐山分会会员如下(依入选时间排列,无括号者为在校教师当选,有括号者为本校毕业生,括号中数字为确切的毕业年份):


罗忠忱、伍镜湖、陈茂康罗英俊、李斐英、嵇铨黄蔼如、薛卓斌、陈国机许时珍(1911)、杜镇远(1914)、王节尧(1915)黄寿恒(1916)、茅以升(1916)、谭真(1917)侯家源(1918)、施嘉干(1918)、陈有恒(1919)王洵才(1920)、梁绰馀(1922)、潘承孝(1921)杨锡镠(1922)、黎杰才(1923)、顾康乐(1923)方刚(1924)、秦以泰(1924)、朱泰信(1924)夏宪讲(1925)、刘峻峰(1925)、汪菊潜(1926)储炳耀(1926)、王华棠(1926)、高步昆(1927)王世桢(1927)、庆承道(1928)、刘光黎(1928)张鸿逵(1928)、孙宝章(1928)、朱国洗(1929)胡世悌(1929)、沈智扬(1930)、陆家保(1930)金同武(1930)、陈宗善(1930)、肖瑾(1931)
林同炎(1931)、田兆普(1932)、黄万里(1932)李镇南(1932)、顾兆勋(1932)、林同骅(1933)力一湖(1933)、李汶(1933)、彭荣阁(1933)严恺(1933)、张维(1933)、黄丕佑(1934)冯宝文(1934)、庄振维(1934)、华国英(1934)邵毓秀(1935)、纪常伦(1935)、竺宜昌(1935)方开启(1935)、范世弼(1935)、夏孙丁(1936)王永镇(1936)、林秉南(1941)、郑学燊(1942)黄安基(1945)、路启蕃(1945)、姚桐斌(1945)庄镇恶(1945) 


唐山交大1932届土木系毕业生年级前四名田兆普(学号A382,学业总平均分93.8分,年级排名1/74)、黄万里(学号A598,学业总平均分92.0分,年级排名2/74)、李镇南(学号A480,学业总平均分91.9分,年级排名3/74),顾兆勋(学号A485,学业总平均分89.3分,年级排名4/74)当选为当年仅有的四名斐陶斐荣誉学会唐山分会会员。


在这个七十余人的大名单中,可谓群星闪耀,可以说都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中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近二十人;有以茅以升、汪菊潜、严恺、张维、林秉南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八人次;有林同炎、林同骅两位世界知名的工程大师、美国工程院院士;有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有以黄万里、李镇南、杜镇远、侯家源、庆承道等为代表的工程大家;更有“五老”之中的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四少”之中的朱泰信、李汶,以及他们之后长期在校执教、为学校作出巨大贡献的知名教授,如张鸿逵、沈智扬、黄安基、夏孙丁等。


注:1937年后斐陶斐唐山会员名单不全,此前名单较全但有些毕业年份缺失,读者可留言提供信息。



李镇南和他的水利工程界校友


黄万里(1932届)

据《唐山交通大学校友录1900—1950》记载,李镇南与水利工程泰斗黄万里(学号A598,学业总平均分92.0分,年级排名2/74)是唐山交大本科同班同学(土木系第二十二班构造门);此后两人赴美留学,硕士(1935届康奈尔大学)、博士(1937届伊利诺伊大学)亦是同届同学,两人是妥妥的“三料校友”。

黄万里学生时代像


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生,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第三子。1927年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1932年毕业。1933年任杭江铁路见习工程师,参与江山江铁桥的建造。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黄万里先生的夫人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丁玉隽(就职于清华大学)。1945年在南京出任水利部视察工程师。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赴香港。1949年4月至上海,5月辞去兰州职务,经广州到香港。1949年9月到沈阳,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0年6月回到西南(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53年被调至清华大学任教。在随后的年间,他编写了重要的学术专著《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学》。后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为右派。2001年8月2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


李镇南、黄万里二人有着相同的大学教育背景(唐山交大1932届本科、康奈尔大学1935届硕士、伊利诺伊大学1937届博士)和相近的工作经历(铁路工程局、甘肃/四川省水利局、黄河/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学习、工作中互相帮助和支持。


顾兆勋(1932届)

据《校友录》记载,李镇南与水利工程专家顾兆勋(学号A485,学业总平均分89.3分,年级排名4/74)是唐山交大本科同班同学(土木系第二十二班构造门)。

顾兆勋学生时代像

顾兆勋,1908年3月24日出生,北京人,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1937~194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940年获英国曼彻斯行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毅然回国,1942~1949年曾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他参与并创建华东水利学院,并长期担任河川系主任,是河海大学前身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开创者之一。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兼任江西省大学教授,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党务理事、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景任委员,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水工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有论文《汇水建筑物溢流反弧段合理形式》,编著《水力学》,主编《水工设计手册》。


顾兆勋出身于书香门第,教育学生、自问自勉,都爱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河海大学的王世夏教授回忆说,老人是一位温柔敦厚的诗词家。“我还记得这样一首《唐山交大毕业五十周年抒感》,那真是顾老的内心自白。”王世夏读道:“唐山勤读六经年,益友严师日策鞭。瞬息光阴忽半百,植培桃李过三千。重洋远渡开新面,陋室深研别有天。历史由来人创造,倘留微绩在河川?”顾老就是这样的人,作诗自问自勉。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苏的女生自告奋勇援藏,他也立即赠诗鼓励。


严恺(1933届)

据《校友录》记载,李镇南与水利工程专家严恺(学号A657)是唐山交大本科校友。

严恺像

严恺,1912年8月10日生,福建闽侯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的研究工作,创建了海岸动力学和海岸动力地貌学。担任众多重大工程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等的技术顾问。其二哥严铁生是唐山交大1922届毕业生。

1929年,高中未毕业即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

1933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被分配到沪宁沪杭甬铁路杭州工务段任实习员。

1935年7月,考取庚款留学赴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工程师学位。

1938年7月,获荷兰德尔夫特(Delft)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师学位。

1939年2月,任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工程师。

1943年9月,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李书田邀请,到当时因抗战迁西安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任技正兼设计组主任。

1945年2月,调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工程总队长。

1946年6月,回到迁回开封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任研究室主任,兼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2月,赴上海,任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

1955年4月,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5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科学部委员(院士)。

1964年11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0年,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马,担任工程技术委员会顾问。

1973年6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3~5月,率代表团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二届国际大坝会议,并当选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7年7月,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8月,主持长江三峡工程对中游平原湖区的影响、对河口的影响两个座谈会。主持长江三峡以上地区历年来沙变化趋势讨论会,对许多问题取得一致认识,明确了今后研究方向。

1989年2月27日,参加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作重要发言。

1990年7月12日,参加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月,为《三峡工程论文集》作序。

1991年5月,参加唐山交通大学95周年校庆活动。9月,当选墨西哥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2年1月1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从生态与环境角度看三峡工程》。

1992年9~10月,再次访美,介绍长江三峡工程,为消除误解奔走呼号,为引进外资,牵线搭桥。

1993年10月26~30日,参加唐山交通大学1933级同学毕业60周年聚会。

1994年2月25日~3月4日,偕金忠青到长江三峡工程工地,受聘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顾问。12月14日,参加三峡工程开工典礼。

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6年5月7日逝世,享年96岁。


1961年李镇南、严恺等人在三峡太平溪坝地址考察,严恺是低李镇南一届的交大学弟,但二人都投身于水利事业,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秉南(1942届)

据《校友录》记载,李镇南与水利工程专家林秉南(学号B311)是唐山交大本科校友。

林秉南学生时代像

林秉南,又名秉兰,字士光,1920年4月21日生于马来西亚,原籍福建莆田,马来西亚、美国归侨,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咨询委员、名誉院长。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1947年和1951年分别获美国爱荷华大学水利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历任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院长兼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助理教授,国际泥沙培训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任长江三峡工程泥沙课题专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同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2014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1956年以后,集体发展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已在多处工程应用。撰有《含沙量对泥沙沉速影响》、《泥沙不恒定输移》、《二维潮流》、《坝下消能》、《溃坝波分析》等论文。


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李镇南(1932届)、顾兆勋(1932届)、黄万里(1932届)、严恺(1933届)、林秉南(1942届)、谭靖夷(1946届)等校友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不朽的贡献,值得世人铭记,故作此文以纪念。


《唐山交通大学校友录(1900~1950届)》封面


茅以升为唐山交通大学校友录题——同气相求


《唐山交通大学校友录(1900~1950届)》

1932届土木系毕业生名单

(田兆普、李镇南、顾兆勋、黄万里)


来源:交子集


资料来源:

1、《孝感市志》

2、《治江侧记》(李镇南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三峡工程的论证与决策》(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会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交通大学武汉地区校友通讯录》(交通大学校友总会武汉地区分会)

5、《交大校友》(1987)(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6、《唐山交大北京校友通讯》(第十三期)(西南(唐山)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

7、四川大学


往期推荐

校友会

校友办

化学学院正式成立!

92岁高龄入党,他亲手炸毁自己主持建造的大桥

一月共读书目来了

央视《人物·故事》播出徐恭义校友挑战悬索桥上的难题

留美幼童与铁路学堂


校友会

北京

江苏

浙江

安徽

广东

上海

天津

云南

厦门

郑州

河北

重庆


西南交通大学校友办

电话:+86 028-66367519

Email:jcxy@swjtu.edu.cn

微信公众号:SWJTUAlumni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


关注我们

服务大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