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啊!12月我才知道媒介可供性原来还能这样考!|考前救命专题04

爱传播新传考研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4-08-29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

后台回复“答题冲刺班”,带你开启弯道超车

后台回复“真题训练营”,参与百日题海战术

后台回复“实务突击班”,走好实务第一步


考前救命专题计划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三周啦!三周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舆论极化、情感传播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三个热门高频专题,通过思维导图和具体知识帮大家理清了可能的出题方向,接下来“这段日子就像是考场作文最后一段的升华”,大家继续猛猛冲!


播播会一直陪着大家哦~温馨提示一下,开始今天的学习前,可以再复习一下前面的专题哦~


前文指路:

出题结束!“舆论极化”这个专题一定要看!|考前救命专题01

情感传播这个经典专题,学完这篇就拿分!|考前救命专题02

彭兰聚焦!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这些知识点一定要会!|考前救命专题03


本周的考前救命专题计划,我们一起来学习扫盲热点专题:媒介可供性


可供性是什么?可供性又是何时被引入新闻传播学界的呢?后续一系列诸如媒介可供性、技术可供性、算法可供性等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又该怎么理解呢?


事实上,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在被国内外学者探索研究着,甚至不断扩展到了短视频领域、元宇宙研究之上。媒介可供性、技术可供性等名次也在近些年出现在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众多高校的考卷上。



播播带着“媒介可供性”的专题笔记来啦,整体框架参考如下:





媒介可供性的相关概念 


1

相关概念


可供性:可供性”的概念最初是由生态心理学学者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用来指生物(或行为主体)在物理环境中潜在的各种行动的可能性,它源自主体对效用的主观感知与技术的客观品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吉布森的定义,可供性拥有两个基本的属性,一是客观物质属性,可供性是一种独立于主体感知和经验的行动可能,其存在是客观的,并不会随着主体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其二是关系属性,吉布森认为主体对环境的理解,是由环境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提供的促成行动的可能性来共同决定的。


因此,虽然可供性是客观的,但主体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感知或关注某些特殊的可供性。


媒介可供性:随着可供性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可供性用于媒介研究。可供性理论与媒介研究的适用性在于,可供性视角是一种相对稳定且具有整合力的研究视角,不会受到时间推移的影响,也不会因为新兴媒介技术、新型媒体结构的出现而轻易改变评估框架。


2017年,潘忠党教授提出了“媒介可供性”,并将其分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部分,这为媒介可供性研究搭建了基本框架。


技术可供性:可供性的概念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在1979年出版的《视觉感知的生态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由此延伸出的技术可供性是指行为主体与所处技术环境间的连接关系,它强调技术环境中行为主体运用和塑造技术的能力。


技术可供性从技术自身的属性出发,实现对于文化的完整理解,其主旨在于正视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在某些时候甚至是支配性的力量存在。其成为理解和媒体界面、传播技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的关键概念之一,也为探讨媒体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2

理论框架


 ① 生产可供性:媒介灵活性与用户赋能


在媒体信息生产实践中,信息生产可供性主要包括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五个方面。这些特征一方面可用以解释媒体调动资源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解释用户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能动性。


媒介灵活性即媒体机构协调各方资源应用于信息生产的能力。媒体组织是否能够灵活地实现内容编辑与审查回顾,是否能进行内容搬运并保障内容在不同平台的传播效力,是否能延展或收缩信息生产链以应对日益多元的用户需求,是否能顺利实现与其他平台的资源共享,都是评估媒介资源调动灵活性的因素。


媒介灵活性是媒体竞争性和稳定性的体现,媒体信息生产过程中越灵活,表明媒体利用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能力越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就越高;其次,用户的能动性是指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能力和参与的深入程度。


根据众人理论,当足够多的人(临界数量)参加一个共同事件时,这种关注将以一种流行效应驱使更多的人参与,并且能够帮助参与者判断原始内容的本质,因此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媒体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号召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编辑和审查搬运,又在多大程度上赋予用户自由度,使用户能够利用媒体信息满足自身需求。


通过媒体平台关联其他内容或其他用户,这些因素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体现,更是通过用户参与信息生产,进而促成更大范围内行动可能性的体现。


用户被赋能越深、信息生产铺开的范围越广,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就越强,媒体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


②社交可供性:信息的社交标签与情感属性


社交可供性包含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和可连接四个方面。在如今的信息生产趋势下,新闻内容与非新闻内容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媒体的任务也不再局限于生产新闻内容,而是进入了更为全面的“泛内容”时代,这些内容与其说是对新鲜事物的播报,不如说是源于现实世界的投射,而内容本身也愈发体现出现实社会中的情感属性和社交属性。


因此,在评估媒介技术和媒体平台的社交可供性时,尤其强调其调动情感表达和反应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


其中,可致意与可传情是媒介调动情感表达的能力:可致意是指用户通过媒介表意,建立联系、表达心意的能力;可传情即是指用户通过媒介示情的能力,用以评估媒介是否提供了情感表达的渠道,是否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可协调与可连接则是通过媒体呈现与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可协调是指在信息网络中,通过媒介协调调动多个组件促成信息网络协同运行的能力;


可连接是通过媒介建立社会网络连接的能力,在如今的传播形态中,尤其表现为打破基于血缘关系的熟人社会,而形成更多基于地缘、趣缘、业缘关系网络的部落化、群属化的“新熟人 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


媒介的社交可供性越强,用户利用媒介传情致意和构建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媒介对用户激活的程度也就越高。


③移动可供性:媒介场景转向与智能驱动


媒体的移动可供性包括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和可兼容四个方面。


可携带是受众对媒体终、端物理特性的感知和评估,决定了不同终端适用于不同的地方和情景,例如:屏幕更大的电脑适合在工作单位工作,但人们在通勤时往往会选择更为轻便的手机获取资讯。


可获取性是指目标对象利用移动媒介获取信息的可能性,虽然理论上来看,这并不难实现,但在实际情况中,信息推送的频度与推送方式、受众搜索意愿与搜索渠道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可获取性;


可定位是指基于位置信息而建立的受众、信息与情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提供了多种利用定位功能的方式;


可兼容是指媒介设备的多媒体性,传统传播方式中,文字、声音与图像的传播是不同渠道各司其职的,如今,移动设备越发轻巧便携,人们只需要携带一个简单的智能手机,就能进行新闻的采编、播发和访问、分享。


媒介移动可供性是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模式“场景化”转向的体现,基于场景信息的数据采集与集成愈发成为主流;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浪潮也驱动着媒介移动可供性的提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可移动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的日渐普及,不仅提升了设备的便携性与易得性,也提升了定位的精准度和设备的多媒体属性,使得媒介移动可供性日益增长。



真题链接:

媒介可供性(名词解释,西北大学814,2021;北京邮电大学440,2023;名词解释,中国地质大学642,2023;名词解释,电子科技大学623,2023;名词解释,华东政法大学334,2023)

媒介可供性的内涵(简答,中山大学334,2023)

媒介可供性的介绍与影响(简答,东华大学440,2023)

简述可供性内涵和逻辑(简答,深圳大学923,2023)

什么是技术可供性(简答题,北京大学深圳学院,440,2021;名词解释,兰州大学440,2023;名词解释,复旦大学334,2023)




媒介可供性与四全媒体  


1

全程媒体:

“直播态”新闻生产延伸传统媒介效能


全程媒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可以同步跟进、记录、播报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实现“直播态”的信息采集、编审和发布。


全程媒体的构想基于国内外“移动新闻”的广泛实践,最早将移动新闻付诸实践的媒体组织是美国甘耐特报业集团,自2005年起,美国甘耐特报业集团开始为记者配备移动工具包,包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网线和无线网卡,保证记者可以随时随地传输报道。


而随着携带方便又兼具多媒体特性的移动设备的进一步普及,以及基于云技术、移动终端的支持平台的完善,媒体设备可携带、可获取、可兼容的可供性进步迅猛,全面基于采编场景的“行进式报道”和“现场新闻”成为可能。


2017年,新华社推出服务于全国媒体的“现场云”平台,现场云提供了基于移动端口的实时采编发功能,将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搬于线上,入驻的媒体机构只需要使用APP就可在线即采即编,编辑部即收即审,大大提升了信息生产可编辑、可审阅的可供性,最大限度做到了新闻与现场同步。


在传统采编作业中,只有广电直播可以实现实时播报,但现场云却延伸了传统媒体的效能,让各形态新闻报道的“直播态”生产都成为可能,是打造全程媒体的有益尝试。



2

全息媒体:

物联网+5G重新定义媒介技术尺度


全息媒体是指在媒介技术尺度上打破物理世界与数字化领域之间的隔阂,在媒介产品的呈现形式上,做到立体式、环绕式、还原式的传播。全息媒体就是通过丰富媒介技术手段,提升媒体可定位、可协调、可关联、可兼容的可供性,尽可能地为受众还原物理社会真实形态的一种探索。

一方面,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信息采集应用将可采集的信息范围扩展至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万物皆媒”时代,对社会环境的监测已经达到全天候与全方位。来自物联网传感器的数据也为寻找新闻选题提供了新的进路和手段。


另一方面,5G传播技术的迭兴重构了媒介生态,网络不再是选择性的、分离式、粗线条的连接,而是承载了社会万物之间的精细化互联互通,5G的超高接入速率也使数字信息产品对真实世界的还原达到极精细和极实时的级别,加之VR、AR、MR等丰富的呈现手段,使得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信息传输的失真误差减少,实现了内容产品的全方位呈现和多角度同步呈现。


在2019年两会报道期间,部分会场地区已经实现了5G信号覆盖,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媒体尝试以“5G+4K+VR”的模式组织报道,全景实时高清还原两会现场。这一模式也为新闻产业模式升级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3

全员媒体:

智能传媒时代的信息社会化生产


全员媒体是指信息生产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新闻专业生产人员,信息生产进入社会化时代。智能化信息生产模式使得媒体可编辑、可审阅、可复制的可供性增强。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了采集信息成本的显著降低,而智能应用则使得内容的专业化编辑成为可能。


学者用“移动媒体生活”来描述庞大受众使用便携移动设备,在各种地理位置和情境上生产或消费媒体文本的现状,认为在智能化信息生产时代,受众参与信息生产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全民皆媒”的时代,正在逐渐到来。

与此同时,全员媒体的要义不仅在于全民参与生产,更在于通过智能算法,不断提升可连接、可关联的可供性,从而构建线上全民关系网络。在过去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看到他们个人与信息的关联,但无法窥见其他人与信息的连接。


相比之下,智能化算法规则下的推荐、分发与互动机制则可以让用户清楚地查看人与人、人与内容、内容与内容之间相互连接的信息链全貌,海量UGC(用户集成内容)内容汇入的入口不再是媒体资讯端,而是内容型社交网络平台。


例如今日头条推出的抖音APP,表面上主打功能是UGC模式下的内容生产,但是其智能推荐、关注、留言、互动等功能,为这款产品打上了社交的标签,也更大程度地调动了用户积极性,促成了全员参与、全员建构的社会化内容生产。


(新华社客户端推出“全民拍”平台)


4

全效媒体:

效率、效果与效能的一体优化


全效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在发展新兴媒介技术、探寻全新媒体组织架构时,要合理组合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传输效率、传播效果、传媒效能三位一体的最优化。


首先,传输效率优化要求铺建更为流畅的渠道通路,对目标对象更为精准化地定位与区分,这是媒体可伸缩性的体现。


2019年起,一些新闻记者主动使用Vlog 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正是一种延展新闻生产链以吸引受众的尝试。Vlog 报道内容更加鲜活,投放渠道更广,对受众的吸引也更直接,很好地做到了优化新闻传输效率。

其次,传播效果优化需要把握受众心理,提供入眼入心的好内容,这是对媒体可致意、可传情的要求。以我国基层融媒体建设进程为例,2018年8月,中央首次提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并展开了一系列部署。


然而,农村群众对于信息消费有其自身的偏好,因此,在推进基层融媒体建设,面向基层群众传播时,只有尊重受众偏好,注重贴近受众生活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表达,积极为受众构建致意传情的信息通路,才能真正将传播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最后,传媒效能最优化则是指不能再单一地打造内容,而是要将内容搭载于功能上,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这是对媒体可协调、可连接的可供性性能的彰显。


在我国媒介融合进程中,一些媒体集团已经对此进行了探究,比如浙江报业集团推行“新闻+政务+服务”并行,建设以政务、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服务生态体系。



真题链接:

媒介可供性理论对理解媒介技术的启示。(简答题,南京大学681,2021)

结合三个不同的理论分析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论述,西北大学440,2023)

可供性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617)

设计一个关于媒介可供性、网络叙事和社会支持的研究,阐述研究背景、问题、意义、内容、方法(论述,厦门大学703,2023)




媒介可供性与短视频电商  


1

内容可供性:

融合双重情境,强化互动效果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中,原有理论框架的生产可供性要素(编辑、审阅、复制、伸缩和关联)均可实现。短视频社交平台是开放的自媒体平台,内容创作具有较大自由空间,编辑、复制和伸缩是基础功能,审阅是平台维护内容安全的关键,而关联性则体现在显性的标签话题和隐性的兴趣匹配上。


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图文媒体时代被文字素养的数字鸿沟阻隔的社会成员包容到内容生产者行列中,所以,上述五要素的应用范围已从专业内容生产人员扩展为全体平台用户。


短视频社交平台虽然不生产内容,但也不仅是被动的内容聚合者,还是主动的内容催化者。因此,为贴近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实践特征,可将与内容生产有关的可供性概念的重点从生产调整到内容,即内容可供性,意指短视频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共同构成的内容情境为其行动主体创造了哪些行动可能性。


不同于以往图文视听多媒体交融的媒介环境,短视频社交平台着重突出两种视听内容情境:类似于影像名片的短视频、类似于线上聚会的直播。两种情境并立于主播账号下,主播可通过不同的情境与观众建立不同形式的互动关系。


短视频在发布前可以反复编辑,发布后不仅可以长期留存,在主播提供权限的条件下还可下载。主播通过短视频构建品牌形象,用户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反复浏览。直播内容看似随意,实际上也有节奏、台词等方面的预先设计,但开场之后则不可再被编辑。


直播过程不仅有主播及其团队的表现,还有实时刷新的弹幕;直播面向全平台开放,主播需要实时应对可能来自全平台任一用户的弹幕。


因此,直播的临场感主要来自用户参与以及主播的临场应对。直播与弹幕内容在视听界面中融为一体,形成存在于传受之间的互文性,一种集体在场的社交关系由此产生。


总体而言,短视频是精心设计的故事展演,内容偏向于理性讲述;直播是实时交互的集体在场,内容偏向于感性交谈。


2

传播可供性:

借力精准推荐,激发消费需求


短视频兴盛于移动传播方式广为普及的社会背景中,在移动设备硬件和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原有框架中移动可供性的四个要素(携带、获取、定位、兼容)均可实现。


更重要的是,移动设备与算法技术的结合创造了新的传播方式一在硬件上,移动设备实时捕捉主体行为和场景特征;在软件上,移动应用中的算法技术将主体特征转化为可与内容特征相匹配的个性化需求,并可做出秒级时间内的需求回应。


相较于之前的视听媒介,短视频和直播都拥有更符合移动传播场景的特征。短视频短小精炼的形态适合移动终端的碎片化使用场景,直播的实时互动则与移动设备随时、随地、随身的使用习惯相呼应。


对照以上特征,原有框架中的移动可供性只能体现软硬件属性,无法涵盖算法技术与数据利用对传播过程的影响,所以将该维度调整为传播可供性,意在揭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算法技术如何对包括电商在内的各类实践活动的传播过程产生影响。

在短视频电商中,算法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普通内容与商业内容之间的切换频率、串联关系、出现时机中。这些规则相当于商业内容在报刊媒体中的版面、在广电媒体中的时段、在网络媒体中的排期,对营销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这些规则并非显而易见,因为采用算法技术的互联网平台更愿意彰显作为传播渠道的中立身份,但实际上算法规则是隐蔽而精巧的平台生态调节手段。不过,尽管平台的算法规则是隐蔽的,但商业利益驱动的电商主播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试探、学习并掌握算法偏好。


主播利用算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视频标题及文案中增加话题标签,而平台则通过“热搜榜”“好物榜”以及其他非公开渠道设定热门标签话题。在这个意义上,标签及其在算法体系中的权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媒介环境的平台与作为媒介行动者的电商主播之间的沟通中介,是短视频社交平台传播可供性的具象化体现。



3

社群可供性:

构筑趣缘群落,增强消费信任


相较于熟人社交网络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复刻与强化,短视频社交平台以满足个人偏好为价值导向、以兴趣标签为匹配机制的社交网络可以在复刻现实社交关系的基础上,为用户找到超越现实亲缘、地缘、学缘和业缘的趣缘社群归属。


而在界面功能上,短视频社交平台不仅有一般社交媒体的好友关注和赞转评,还有评论区的互评和点赞,更有直播间的弹幕、礼物和连麦。


因此,短视频社交平台可以完全实现媒介可供性原有框架中社交可供性的四个要素(致意、传情、协调、连接),并且在具体方式上有所更新——致意和传情除了赞转评还有弹幕和送礼,协调和连接除了好友关注还有信息流中的“偶遇”、评论区的热评点赞、直播间的实时互动。


但与以往社交网络不同的是,短视频社交平台中的趣缘关系重在群聚而非交往,所以将社交可供性调整为社群可供性。

对比抖音和快手两平台发现,虽然同样是算法驱动的短视频社交平台,但趣缘社群的形成方式和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区别,反映出不同媒介环境中社群可供性的差异,概言之,两平台在趣缘社群的构筑上设置了不同门槛,形成了不同的社群可供性。


对于短视频电商而言,趣缘社群的价值在于通过群聚中的交往和传播增强消费信任,再将注意力和信任感转化为购买力。在此过程中,非营利性质、基于相同兴趣、以平等交流为主的文化活动转化为有明确营销目标、以主播为中心的经济活动。


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提出构成社群经济的三个基础:共同目标、高效率协同工具、一致行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媒介环境恰好可以为电商实践提供这些支持——商品供需之间的精准匹配是主播和观众的共同目标,评论区互动和私信互动是高效率协同工具,直播间里的弹幕、连麦、抢购等则是一致行动。


在趣缘群落驱动下,短视频观众与商品消费者的身份趋于重叠,他们的消费体验可能超出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延伸到趣缘群聚特有的知识分享和情感支持等,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电商实践则由此建立起优于传统电商平台的信任强化机制。


真题链接:

论述网络直播带货现象(论述,武汉大学440,2021)

短视频与微视频为什么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简答题,南大440,2020)

谈谈短视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简答题,山西大学,440,2021)

短视频带来的社会影响(论述题,华南理工大学334/637,2020)

短视频对传播和社会交往的影响(简答题,北京大学传播学,2020)

题目为李佳琦、薇娅等为主的网红电商直播,谈谈你的看法(论述,西南交通大学440,2021)




可供性标准下未来媒介发展  


1

媒介融合必须提升

而非降低媒体可供性


在《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一书中,作者里德·霍夫曼提到了可扩展性作业和不可扩展作业的区别:传统按照工作时长或总量获得回报的作业是不可扩展的,因为工作时间和精力总有上限,回报被限定了天花板;相比之下,可扩展的作业可以在不增加劳动力和时间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收入,例如一个作家出版了书之后,在书籍售卖过程中,他不需要继续付出同样的劳动就能获得酬劳。


新闻生产的理想状态是成为一种可扩展性作业,让新闻内容在传递分发的过程中不断增值,且不需要媒体付出额外劳动。但如今媒体融合的实践中,大量媒体机构在媒体融合探索中进行的却是不可扩展作业,具体表现为每当一个新平台兴起,传统媒体就一哄而上地在新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但媒体影响力却没有得到本质提升。


这种误区正是只注重铺开的面积,不注重融合深度的结果。高效的媒介融合不仅是体量上的增加,更应该是媒介可供性不断提升的自然结果。媒介融合必须是一个提升媒体可供性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将媒体从内容生产到分发的各环节全面转向可扩展作业,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最大化媒体的收益和影响力。


2

“线上”世界建构是

未来媒介主要增长空间


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高度交互,各大产业对场景资源的建构与利用已经体现了这一社会生活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


而当前在技术浪潮冲击下的过渡阶段意味着重新洗牌的过程,未来谁尽可能多地掌握了数据汇总的中枢系统,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拥有了线上社会最广阔的增长空间。


媒体产业作为信息缔造者,本身已经对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渗透力,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等新兴技术也已经投入新闻生产,但不同技术增进媒介效能的潜力和路径却不尽相同。


因此,在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中场阶段,媒体当前的重要任务:一是探索新技术为媒体增进可供性的进路,突破当前媒介融合困境;二是借由可供性框架评估新兴媒介技术和全新媒体组织形式的发展潜力,寻找自身在线上世界中的价值节点,争取在中场阶段抓住先机,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真题链接:

主流媒体融合的困境与未来前景(写作题,中南大学889,2022)

对于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进去b站和抖音怎么看(分析题,辽宁师范大学,334,2021)

如何看待央视入驻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简答题,同济大学,847,2021)

5G 技术对未来新闻生产和传媒业的影响(论述题,西安交通大学440,2020)

未来之媒(800 字以上)(创意写作,深圳大学923,2020)


参考文献:

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07):37-44.

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  “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01):2-19.

黄淼,黄佩.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短视频电商的实践特征[J].编辑之友,2021(09):47-53.

陈湘妍.媒介可供性研究回溯、引入与展望[J].青年记者,2023(16):34-36.

谭雪芳,陈加伟.媒介可供性理论视角下5G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36-40.

张志安,杨洋.社交媒体可供性视角下社会运动动员机制及其变化[J].新闻界,2023(09):36-45.

匡文波,邓颖.媒介可供性:社交平台赋权粉丝社群的情感表达[J].江西社会科学,2022,42(07):168-176.

陈长松,陈文敏.共创 共享 共治:基于社交可供性的元宇宙社交研究[J].编辑之友,2023(09):50-56.

王军.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出版知识服务产品的设计逻辑及其应用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20(10):55-61.

周树华,何仁亿.媒介可供性:以生态心理学路径深入数字媒体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04):75-82.

彭兰.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破壁”与重构[J].青年记者,2021(14):4-5.

彭兰.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J].现代出版,2022(06):60-73.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往期精彩:

幻灭了!川大2.8分清华5.0,这才是新时代报考指南?

超干货!“名言+理论+好句”喂给你,助你高分上岸!

通知!题已出完,今年会考这些!

《关于我没背完书靠“瞎编”也上岸了这件事》精准押题!这15个评论热点被考的可能性达99%

网传考前保命重点在此!!女娲补天版学不完的请进

情感传播这个经典专题,学完这篇就拿分!|考前救命专题02

真相了!传播学能上130分都是因为背下了这些重点

高分预警!就按这份33天冲刺计划省时省力

天杀的新闻史最后几天我真融会贯通了(保姆级复习版

分数立涨!划分四大类型手把手教你写出漂亮论述标题!

你的阅卷老师最最最认可的国内新闻奖!这9个案例干货速码!

新传弃考率高达20%?还在坚持的你真的很棒
出题结束!“舆论极化”这个专题一定要看!|专题押题01

倒计时40天冲刺复盘|最新版新闻学超全考点预测

读书择校两不误,25早鸟读书营重磅来袭!

避免口水话!10篇C刊教会你论述“怎么做”的高级答法

一篇带你拿下新闻实务理论的高频考点!!!

没了郑爽的《花少》意外火了!寻日常生活媒介化的田园牧歌

倒计时三天,直降到破防…“momo”大军盛行,匿名社交何以迅速传播?
从齐齐哈尔到佳木斯有七百公里,走了一百零七天。
第二轮模拟考本周日开启!黄金6小时实现提分突破!

万字解析|最容易弄错的14组高频考察概念

上海万圣节:倦怠社会下的集体狂欢与意义再构

答题框架2.0|喻国明热门论文里藏了这5个高分框架

65篇论文覆盖99.99%的考研真题?不信来试!

新传考研双十一攻略,超值福利层层叠加!恶犬伤人责任在谁?这场悲剧如何变成了闹剧?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爱传播新传考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