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生为本,良师益友——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张杰教授

brainnews 2023-04-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 Author 厦门大学研究生院

导师简介

张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等获得者。200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自2006年9月起在新泽西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8月全职回到厦门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至今。

勇于探索创新  科研成果迭出

张杰教授课题组一直聚焦重大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室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系统阐明了细胞周期调控紊乱、神经代谢、神经衰老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与机制,同时筛选到中国人群抑郁症新的风险基因突变,为抑郁症的临床精准药物干预提供了基础。并结合计算机模拟、小分子药物筛选等进行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防治药物的研究,和多家企业正在进行药物转化合作开发。近年来,张杰教授以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Biological Psychiatry、Cell Report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军队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众多国家级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张杰教授是一个“常知足”的人;但在科研道路上,张杰教授却是一个“不知足”的人。中国脑计划的提出,在他原有的科研热情上又添了一把火,他始终全力面对,不敢丝毫松懈,希望自己能为神经科学的发展有一丝推力,也希望毕生所学能给千千万万被神经退行性疾病所困扰的人们多一份帮助。

不忘初心  专于所学  精于所爱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的抑郁症患者和老年人群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越来越多,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也有密切的致病关联,这些疾病所关系到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学术界的研究,也需要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这也是他选择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疾病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回国时,张杰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具有二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出国第一天起就想着学成回国工作,永远没有忘记为国效力的初心。在国内可以专于所学,精于所爱,在自己钟爱的研究领域里依然可以闪耀出彩。在国家、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他最终选择将自己的科研平台落户于硬件条件不输国外科研院校的厦大。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凭借着一流的科研条件以及课题组的不懈努力,他用出色的研究成果回馈了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科研生活两手抓  为学生保驾护航

一走进张杰教授的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满科研攻关线路图的黑板,满桌子的文献。张杰教授只要有时间就会和学生在办公室讨论课题,每个课题张杰教授都投入了很多心血。在和学生密切讨论课题的过程中,也是对研究生尤其是新进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督促。为了让新生更快进入科研轨道,张杰教授每天拿出大量时间和新生讨论每天的工作计划。被问及为什么会这样指导学生,张杰教授表示,这样可以使他更了解学生的想法,给他们学习上的指引,也可以帮助学生扣好科研的第一颗扣子。这份对科研的严格要求似乎会让学生紧张,但张杰教授的学生普遍认为,在这里他们结识了热爱科研的师生朋友,在忙碌有序的“实验室日常”中找到了归属感,收获了温暖。这不仅因为“扣好科研的第一颗扣子”会给学生学业和科研上的指导,让学生的学术道路变得顺畅,更是因为张杰教授的细致关怀和鼓励,让学生面对生活时也始终有勇气克服困难。

张杰教授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常常周末组织运动,饭点“率领”学生“组团”去吃饭,请学生喝奶茶。每次在食堂看到吃饭的学生,他总会悄无声息地给学生加几个菜,买几个水果。张杰教授经常和学生们讲自己的心路历程,听学生们的日常趣事。年轻人喜欢的娱乐他都能尝试加入,学生们讨论的话题他都有涉及,所以学生经常当着他的面叫他“老张”,他自己也说喜欢学生叫他“老张”,显得没有距离感,很是亲切。不止是开心时的陪伴,当学生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也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当有学生因为实验接连失败感到沮丧时,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给予信心;当听到学生意外受伤的消息,他顾不上科研,急匆匆地跑去安抚受伤的学生,和救护人员一起赶到医院照顾,比伤到自己还紧张,更是号召大家探望和提供帮助……这些生活点滴,让每个学生的心都凝聚得更紧,让实验室的情汇集更多。

也正因为和学生们日常接触,他能从科研和生活两个方面为同学们“量身定做”人生奋斗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具有科研思维、对科研充满热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他积极鼓励继续攻读博士,去更高的平台锻炼自己,更深层次地解决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对于外向、有闯劲的学生,他则鼓励他们毕业后去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的单位历练;对于有志向和个人兴趣的学生,他则充分肯定和支持学生的理想选择。当老师最大的理想就是助力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张杰教授在厦门大学建立实验室已经十年有余,在他实验室学习过的学生有将近百人之多。每个学生都在他的实验室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杰教授的多名毕业博士目前在美国知名实验室继续深造并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角,同时也不乏在相关生物医药产业努力奋斗初露锋芒的优秀青年。张杰教授同时联合培养了很多的临床专业学生,这些学生现在都是所在临床科室的骨干,毕业的学生也有很多在中学教育的第一线,在教书育人行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

研究生和有志报考研究生的学子

应如何更好正确认识和对待科研?


首先,要有高涨的科研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研究的领域感兴趣,才能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其次,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实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积极乐观,扛得住枯燥的实验和科研压力,才能有所突破。


第三,要有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一个没有合作精神的人是走不远的。只有团结一心,精诚合作才能使科研更高效。


第四,要多看文献多思考。文献阅读是自我思考的前提,只有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之上,了解研究热点,开拓科研思路并加之自我思考,才能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


学生眼中的张老师


1

2013级生理学专业博士生 周杰超


一想到张老师,心里就涌起了无数感怀。回首博士生涯,给我最多帮助、最多鼓励的便是他。我在科研上的疑惑和想法,无论多晚,张老师都不厌其烦地跟我探讨;我需要修改的论文,张老师会认真细致地给我指出问题;我在实验结果不理想,一度怀疑自己的时候,张老师如春风化雨般鼓励我。张老师治学严谨,为人谦逊,可以说,是张老师带我走进神经科学的大门并带领我向前。即使我现在身处异国他乡,仍然不忘张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也会带着对神经科学的热爱,向着张老师指引的道路继续前进。

2

2016级生理学专业博士生 庄恺


十年时光,实验室发展到这般规模,主要还是得益于张老师作为整个“家庭”的“大家长”对于这个家庭倾注了心血。在百忙之中,他依旧悉心地指导每个实验室成员的课题,鼓励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引导我们更全面地思考科学问题(甚至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平时科研生活中,实验室成员难免就某些科研问题和课题的设计思路与张老师存在出入,也时有争辩,但总能在平等地争辩之后更好地推进课题。作为一个在Zhang Lab已经八个年头的“老人家”,总有人在毕业之后告诉我,在成智楼209和在Zhang Lab的几年时光不虚此行!

3

2016级生理学专业硕士生 师萌


2016 年在我复试迷茫忐忑的时候,因为张杰老师,我有幸进入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学习,加入209这个温馨友爱的大家庭,张杰老师就是我们最亲切可爱的家长。他对科研充满热忱,对实验一丝不苟,在我实验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我,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包容指正我,我们亦师亦友,张老师这三年来的教导令我十分受益。实验上要求严格的您,讨论课题时认真的您,努力工作热爱科研的您,生活中幽默风趣的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张老师的学生是我最幸运的事情!

4

2019级药理学专业硕士生 彭慧敏


谈到张老师,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有高度、有温度”这个印象。张老师不仅是我学业上的导师,更是我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的良师益友。在学术研究方面张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高的平台和视野,对待课题研究也很尊重我们的想法,共同探讨;实验室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十分团结友爱,无论是课题还是生活中遇到烦恼,张老师总是会温和地开导我们,尽可能地给与理解和帮助。

5

2019级内科学专业硕士生 陈贞磊


作为一个联合培养的学生,我最常说的是怎样的运气能够换来与张老师的这般师生际遇。虽然各种教学科研任务在身,学生众多,张老师总会用心与我们一起探讨课题,时常遇到实验数据上的不如意,经他的一番指导后,思绪总会明朗很多。张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尽心为我们这些学术小苗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生活上也受到张老师的悉心关怀与照顾。

6

2021级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生  梁晨思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张老师知识渊博,视野宽阔,对待科研极其严谨,为人真诚谦逊。他有值得我们全实验室依靠的最有力的肩膀,也有最敢于钻研和探索的双脚,学业上对我们严格要求,生活中又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Zhang Lab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每周一次的组会、不定期的聚餐甚至“狼人杀”……张老师带领我们学得充实、玩得开心,我很有幸能够加入到这个大家庭!

图文来源:医学院

身边的好导师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院开展“身边的好导师”活动,通过选树优秀研究生导师典型,发掘师德模范,展现导师崇德尚美、爱岗敬业、创新探索、潜心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鼓励广大导师争做新时代育人楷模,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坚强保证。

编辑:陈梦群

责任编辑:赖林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