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年,司考&考研清华

2017-05-10 匡本熙 青苗法鸣


西政读书四年,临近毕业,司考和考研均通过,也算是十分幸运。早在一个月前,青苗的编辑就约我写一点经验贴,但我却仍然拖着未曾动笔。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这篇心得应该写一些什么,真正是自己的“心得”恐怕不见得适合发在公众号上,再加上自己司考和考研都是飘过,考的方向也是冷门的法理学方向,估计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应该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完成这篇心得着实让我犯难。 



正如前面所说,我用幸运来形容我的这两次考试,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都是低空飘过,而且或许自己付出的努力比起身边同学少的太多。自己虽然好学,却不是可以在图书馆从开馆坐到闭馆而且还一连坐好几个月的人。不清楚自己如果更努力些是否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自己虽不是个努力的人,却也很希望自己对人、对事能多下功夫。只是在这个可能准备司考考研的大军已经占领图书馆的时间,努力或许也是个需要警惕的词。并非是说努力本身不好,而是总有许多拿着努力与他人比较,或用以自我安慰的情况,这时可能会发现努力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为自己对考试结果的忧虑,而它又是未知的,努力只要具体化成多少时间、多少题目,似乎就成了可以比较、自我宽慰的东西,并且是现实的、马上可得的。

其实自己真正复习司考可能只用了比较短的时间,而且自己只求飘过,完全不在意分数高低,复习材料的选择都比较随意,具体应该很多同学的经验贴都有写到。自己唯一的经验就是,卷一值得重视。自己能够用比较短的时间通过司考基本就是靠卷一提分,卷一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是最大的,而且是花时间就有很明显的回报。

考研,其实自己考研也只用了比较短的时间。所以我想说,考研和司考应该还是能够兼顾的,并且都不需要花特别多的时间准备。考试终归是考试,把它们当作大学的目的就总会觉得得不偿失;考前复习终归是复习,当作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去对待就好,考前复习当不成生活。



决定考清华应该是大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那时身边的同学都开始了自己毕业后的规划,自己也就一拍脑袋,决定了考清华。对清华本身的印象造就了我当时的决定,那时希望自己考到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说实话,初入西政时是很质疑这里偏向一侧的文科学风(甚至不能说是文科学风,因为西政没有文学、历史专业,似乎人文也是欠缺的),我不能理解为何那么多同学因为可以不学高数而庆幸。而相比之下,北大在个人的印象中又过于文人风格,并且确实自己感兴趣的法理学方向在北大并没有自己钟意的老师。随着考研的进行,自己也越来越确认了最初的选择。看着跟我一起复习考研的同学一遍遍背诵着辅导资料总结的知识点,我不禁觉得如果自己选择的也是留在西政,或许自己都坚持不到考研当天,自己没法这么一遍遍地记忆知识点,跟西政的学生缘结束也是注定。


在2015年改革前,清华法学考研的专业科目1都是只考法理学一门,出题的水平很高,很灵活,但2015年改革后,开始考法学综合卷(法理、宪法、民法三门),法理学部分的题目就开始偏重考察教材上的概念、知识(其实民法部分也基本是如此,倒是宪法部分因为林来梵老师去了明理楼之后变得有趣许多)。发现这点变化,自己却仍旧是打死不悔改,法理教材只是过了一遍,民法出于自信甚至压根没复习(在此还要感谢周清林和朱庆育老师拯救了我的民法,给了我这样的自信)。宪法还是仔细看了林来梵老师的作品,受益匪浅。考试当天,拿到法学综合的卷子,扫了一眼题目,简直是高兴,法理学的题目比起前两年有趣了许多,宪法的题目甚至更加有趣,民法的题目倒是有趣得有点失控,但无疑整张卷子都变得活泼起来,自己答卷时也是止不住得兴奋,法理的题目虽然有些是教材上的,自己却完全没有按照教材答,甚至是把教材的观点批了一顿,还硬加了些现象学的私货;宪法的题目自己也是肆意发挥,把自己考前看的凯尔森和施米特的东西都扯了上去;民法部分就正如前面说的,有些失控,似乎没什么可以扯的了,就寥寥写了一些应付上去。专业科目2“比较法总论”的情况也基本如法学综合卷,能把握的题自己开心地扯一下,失控的题应付一下。考完试也不问到底怎样(法理跟教材彻底闹翻,民法基本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比较法总论有一个40分的题完全没读懂题目),总之自己就是很高兴,因为把自己真正的所学、所思表达出来了,这是之前的考试从未有过的。真正到快要出成绩的时候,结合现实答题状况,也仍旧是紧张,得知自己飘过,最直接的感觉不是高兴,而是感激,感激清华的知遇,和清华的缘分也就这样开启。



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除了已经大三正在直面司考和考研的同学,可能还有大一大二的师弟师妹们。考研结束后在论坛也遇到不少才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的师弟师妹,但自己基本都是劝他们过好大学生活,考研什么的不用太着急。不管考研还是司考,终究只是一场考试,大学的目的不可能是这两场考试,过早准备可能是不值得的,甚至个人觉得大三大四花一年时间在这两件事上也不太值得,毕竟考研不管考哪个学校都得强迫自己做些不太情愿、不太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所做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事情。大学四年西政的经历也让我感激,感激在这里我收获了思想,如果阿伦特是因为海德格尔教会他沉思(denken)而爱上他,我则是因为在西政开始学会去沉思和体悟而爱上这里。毫无疑问,我不会因为在这里的学习让我通过司考、考研而感激或难忘,我不会因为周清林老师的讲课让我司考、考研的民法复习省去了许多力气而感谢。大学大学,司考云乎哉?大学大学,考研云乎哉?



作者简介:

匡本熙,西南政法大学本科2013级,清华大学法理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徐梦堃

本期编辑:吴沁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