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政课 | 童第周:实验室最牛的“扫地僧”

北中医胡兵的公号 读读马原著2 2022-09-14

世界欠童第周一句谢谢:

因为他,38年前中国克隆

就是世界第一!

来源:北洋之家 侵删 2019-3-30



40年前的今天,

一位77岁老人满怀遗憾去世。

他在做学术报告时

因为过度劳累

一头栽倒讲台上……


他的名字因为小学课本上的一篇作文,

几乎被所有中国人熟知。

这篇课文叫《一定要争气》

里面讲述的就是他上中学

以及在比利时留学时

刻苦学习的故事。



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

正是因为这位老人的呕心沥血,

中国人早在1981年

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克隆鱼,

比多利羊早了整整15年!


他,就是童第周!



每逢清明思故人,

今天,是童第周先生逝世40周年。


40年了,全世界欠

这位默默奉献的中国科学家、

世界克隆技术先驱

一句谢谢



NO.1

“吊车尾”的逆袭


1902年5月28日,

在宁波童家岙村的童秀才家,

老七童第周诞生了,

在童家的八个孩子中,

童第周是最特殊的一个,

他的小脑袋里装着各种奇妙的问题:

神经、眼睛和大脑究竟有什么联系?

眼睛为什么长在头上?

手臂为什么长在两边?”


童年童第周


一次,童第周发现屋檐下有很多小石坑,

便缠着父亲问个明白,

父亲解释道:

长年累月,滴水穿石!”

后来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

送给小童第周,

从这一刻起,

这四个字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童第周祖宅


父亲去世后,童家家境一落千丈。

在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后,

童第周勉强考上了宁波效实中学。

与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是学霸不同,

他第一次考试就成绩垫底,

成了全班的“吊车尾”。


效实中学老照片


童第周伤心地哭了很久。

此后他总是借着昏暗的路灯学习,

很晚才回宿舍……


中学时期的童第周


回忆起这段往事,童第周说:

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做到的,

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世上没有天才,

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不是天才的童第周

两次落榜后才终于上了复旦哲学系。

可比起哲学,

他对生命的奥秘更有兴趣,

在恩师蔡翘教授的引导下,

童第周转到胚胎学。



因为成绩突出,

童第周从复旦毕业后

被举荐到南京中央大学,

成为生物系的一名助教。


NO.2

名扬比利时的

中国年轻人

叶毓芬


之后,童第周遇到

陪伴他一生的挚爱叶毓芬

两人本是笔友,

见面后一见钟情。


1930年的夏天,

童第周获得了去比利时留学的机会,

这意味着要与叶毓芬分别。

出国前,董第周决定与叶毓芬

正式结婚,

给予她最郑重的承诺。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时,

外国留学生经常

嘲笑中国、嘲笑中国人。

童第周将满腔怒火化为学习动力,

顶着嘲笑与奚落玩命学习,

为的是证明中国人不比别人差!




当时有一个青蛙卵卵膜剥除手术,

多年来没人能够完成,

就连童第周的导师达克也束手无策。


一天,达克决定让童第周试一下,

只见童第周双手娴熟地操作解剖针,

三下五除二就剥除了卵膜!

在场的外国学生都惊呆了,

达克更是兴奋地一阵惊呼:

“这个实验技术一定要保密!”

他不知道的是,

一次成功的背后,是童第周无数次练习、

失败、摸索、努力的结果。



实验论文一发表,

立刻引起欧洲学术界震动,

很多科学家都在互相打听:

“童第周是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虽然隔着千山万水,

却阻隔不了童第周报国的一腔热血!

在比利时,

他积极组织留学生,

举着条幅,喊着口号到

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


比利时当局逮捕了童第周,

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

判处他两个星期的徒刑!



牢狱之灾难凉报国热血!

出狱后,童第周愈发刻苦,

4年后,比利时的学术委员会

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


在荣获学位的大会上,

童第周激动地说:

“我是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笨,

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

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不比别人笨。”


博士毕业之后,

童第周谢绝导师和学校的挽留,

毅然回到了处于动荡之中的祖国,

到山东大学当生物系教授。


“七·七事变”爆发后,

山东大学南迁,

童第周带着妻儿来到四川宜宾李庄。



因为李庄地处十分偏僻,

当时随校南迁的知名学者傅斯年、

梁思成、林徽因等人都在李庄避乱。

与众多学者一样,

童第周夫妇经常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可他们的研究从未中断。


一天,童第周在镇上的旧货摊见到了

做实验必须用的显微镜,

他兴奋地拉着夫人去看,

一问价,要六万块!

可夫妇俩连六百块都拿不出来!

第二天再去,

老板坐地起价又涨了五千!



为了这台显微镜,

夫妻俩把能卖的东西卖个精光,

又四处向亲朋好友借钱,

好不容易才凑够这笔巨款,

而这笔欠款,

他们用了10年才还清。


靠着这架旧显微镜,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

童第周研究成果频出,

他的论文远渡重洋,

在英国的一份期刊上发表。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读到论文,

专程跑到李庄拜访童第周。

在参观了由几张破板凳组成的实验室后,

李约瑟惊讶地合不拢嘴,

在这个连电都没有的地方,

童第周居然能完成高难度的实验,

写出这样高水准的论文!

“真是奇迹!简直不可思议!”


在童第周送别李约瑟时,

李约瑟不解地问:

“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

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的荒地里做实验呢?”

童第周回答到:“我是中国人。”



后来李约瑟演讲时,

特意提起他在中国的见闻,

称童第周夫妇为

“中国的居里夫妇”。


NO.3

实验室最牛的“扫地僧”


新中国成立后,

童第周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甚至,他还拒绝了

耶鲁大学的高薪聘请。



他先后担任

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副校长,

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等要职,

1953年,他开始研究

当时国际刚刚涉足的新技术:

克隆。



处在同一起跑线,

外国科学家选择更为简单的

两栖类做克隆研究,

童第周却直接开启“困难模式”,

跳过两栖类,直接研究鱼类。


作为科学家,

童第周比谁都清楚

科研要一步一个脚印,

可鱼类对百废待兴的祖国更有经济价值,

再难也要搞出来!



鱼类的卵细胞较之蛙类更脆弱,

实验稍有差池就会破裂。

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很差,

实验成败

全看童第周的一双手。


只见童第周用那双神奇的手,

操作比婴儿毛发还细的玻璃纤维,

在百分之一毫米精度内,

来去自如,游刃有余,

这样的操作已经抵达人类极限。


童第周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

一做就是整整十年!

在1963年,

他完成了鲤鱼和鲫鱼之间的

细胞核移植,

这是世界第一例异种动物移植。


随后,他和严绍颐等发表

题为《鱼类细胞核移植》的论文,

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

这一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

首次用鱼类

证实了异种克隆的可能性。




被移植过细胞核的鲤鱼慢慢长大

它们的身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部分鲤鱼长成了单尾,

表现出了鲫鱼的尾鳍性状!

这种单尾鱼就被称作“童鱼”。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 ,

虽然这一科学发现很重大,

但很难让世界科学界关注。


童鱼标本


就在童第周的研究渐入佳境时,

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

打断了他探索的脚步,

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那双屡造奇迹的手,

拿起扫帚打扫起了厕所,

成为科学院大楼里的“扫地僧”。

邓小平曾气愤地说:

“让他扫地是糟蹋圣人”

但是童第周这一扫就是10年。


文革结束后,

年逾古稀的童第周

才终于重返实验室。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童第周被授予

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同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科学的春天来了,

童第周兴奋地写下一首诗:

周兮周兮,年逾古稀

残躯幸存,脑力尚济

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然而童第周神奇的双手开始颤抖了,

他再也拿不稳器械,

再也不能精准地做实验了。

1979年3月6日,

童第周为2000多科研人员做报告时,

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

同年3月30日,

于北京病逝,享年77岁。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他逝世的消息。


一年后,由童第周主持撰写的论文,

 《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

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

以中英文发表在

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科学》上。

论文报道了中国成功

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克隆鱼的消息。

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

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

胚胎细胞克隆动物。


1981年,中国科学家

继续童第周的研究,

再次用成年鲫鱼的肾脏细胞,

获得了三倍体的克隆鱼,

并发育成成体,

证明成年鱼的体细胞

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

具有发育成个体的全能性。

研究论文发表在1986年的《水生学报》上。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报道

体细胞克隆动物。

(来源《南方周末》2006年2月23日)


童第周(左一)与同事在实验室


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

1981年培育出的第一条

克隆鱼比1996年轰动世界、

诞生在英国的克隆羊多利,

整整早了15年。


在BBC和美国媒体的宣传下,

多利羊成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动物,

被评为当年

世界十大科技进步之首。



然而,中国的童第周,

和那一批培育出克隆鱼的科学家们

作为世界克隆技术的先驱,

却几乎无人知晓。


一直到2005年,

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才在发布的专刊中,

简简单单地提了一句,

   中国科学家在1981年

培育出第一条克隆鱼——鲫鱼。


童老生前曾说: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

而不是嘴!”


今天,可以让童老欣慰的是,

时隔37年后,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这项成果将不仅为

动物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还会促进人类

疾病治疗新方案的开发。”


如果童老天上有知,

他一定十分欣慰

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都在努力实现着他曾说的这句话:

“外国人能做到的,

中国人也能做”。


图片来源:乌鸦上尉


共和国70年栉风沐雨,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

无数位像童第周这样的大国脊梁

埋着头弓着腰,

用自己的脊梁,

挺起了整个中国!


大师远去,但他们的故事,

我们每读一次,

就感动一次,热泪盈眶一次。

他们的精神犹如一座灯塔,

照亮我们继续奋斗,

鼓舞我们奔跑追梦!


放心吧,前辈们,

你们付诸一生心血绘制的蓝图,

你们满怀抱负希冀的未来,

正在今天的中国,

一点一点变成现实!


参考:《克隆先驱——童第周传》浙江人民出版社;《大师-童第周》;《童第周年表》科学网


—THE END—


北洋之家©有温度更有态度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 


来源:北洋之家 侵删


我们的事业

需要的是手

而不是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