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京张小站行

2016-12-02 工人日报摄影部 工家视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11lhwcb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立冬后的北京寒风瑟瑟。

“宇宙中心”的五道口旁,建站逾百年的清华园车站终于完成了它的“告别演出”,用最后一班列车送走最后一批乘客,迎来了破土开掘的施工队伍。


仿佛一夜间,清华园站便化作历史的一页,从老北京的朋友圈里翻过。




11月24日中午,清华园站内,一位老人缓步送走几个前来参观的市民。有人问他是否是老站长,他只微微一笑,“哪里还有什么站长,我现在是‘留守处处长’。”说完,只见他熟练地锁了大门,缓缓转过身去,脱去制服的背影少了些往日的挺拔。


▲清华园站的旧轨正在拆除,将来的京张高铁将从地下穿过。


其实,此处清华园站还算幸运。

就在这小站西北方向不远处,还有另外一个更老旧的(原)“清华园车站”,站名为詹天佑亲笔题写,它藏匿于各式屋棚楼宇间,既是文物,也是出租屋。



▲更早的清华园站,建于1919年。


尽管贴上了“北京文物”的牌子,但这并不妨碍车站的管理者把它租于一户卖早点的四口之家。忙碌的早晨过后,他们还要抽出时间“接待”近日突然增多的参观者。

沧桑百余年。

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历史已深深嵌入沿途各个车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人字形铁路”的青龙桥车站



▲青龙桥车站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至今保留着原貌。


现任青龙桥车站站长叫杨存信。自1991年当站长以来,他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25年,他父亲杨宝华1951年的时候在这当列车员,后来陆续干过扳道员、值班员,直到1982年杨存信接班。至今,杨家两代人已经为青龙桥车站守护了65年



▲杨存信和父亲杨宝华的工作证,两张工作证记录了杨家父子在青龙桥站坚守65年的历史。



从早些年复线修好后每天32对列车通过时忙忙碌碌赶不上吃饭,到现在每天几趟列车,杨存信的主要工作转为经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杨家父子见证了青龙桥站的一步步转变。


转变的整个京张线路


新的京张高铁正线全长174公里,其中桥隧总长116公里,占了三分之二。正在京张高铁南口段附近施工的中铁六局京张项目部负责人说:对于现在的中国铁路建设来说,崇山峻岭早已不构成技术难题,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绿色、环保和便捷



▲奋战在京张高铁建设一线的施工队伍。


有意思的是,当年詹天佑因南口至八达岭间落差大,巧思妙想出“人字形铁路”,震惊世界。如今,面对同样的高山峻岭,一条12公里长的新八达岭隧道将直穿长城脚下,也足以让世人刮目。

项目竣工预计要到2019年,彼时距离老京张铁路建成刚好100年。凑巧的是,百年铁路梦,百年奥运梦,百年强国梦,都遇见在这京张这条线上。


▲张家口南站,詹天佑的雕塑和2022冬奥会标识隔街相对。



▲即将扩建的张家口南站,这里将成为新的京张高铁的终点。



▲12月2日,老张家口站(北站),附近住户梁大爷在这里看门。身后的张家口车站已历经百年,是老京张铁路的终点站。


如今的老站,还完整地保留着 过去的种种设施,安检、售票窗口、站台和出站口,只是少了列车和乘客。随着新的京张高铁的开建,这里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届时,将有更多的人在这里看到京张铁路的光辉历史。



▲12月1日,看完病回张家口的李军已经一整日未眠了。


铁路的变化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

12月1日下午,在北京回张家口的路上,59岁的李军早已倦得打不起精神。李军患有慢性病,由于张家口的医院没有合适的专科,这俩月他每周到要跑一趟北京看病。为了保证上午能及时赶到医院做检查,每次看病他都得熬夜出发,日落才归。

“如果有高铁就好了!”李军说。

 好在一切都快了:五道口的旧铁轨正在拆除,新的昌平北站即将修好,八达岭长城隧道不久开挖,官厅水库大桥桥墩已经打下,崇礼县太子城奥运村和高铁站的征地拆迁工作也已完成……


▲11月22日傍晚,正在修整中的昌平北站,工人们加紧赶工,确保在京张高铁建设期间过往旅客的出行不受影响。


▲11月23日早晨6时40分,中铁六局新张项目部南口段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早早赶来施工作业。



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办地张家口崇礼县,太子城村的拆迁安置工作已经完成。



3年后,此处空旷的田野便会是京张高铁崇礼支线的高铁终点站。


本期见报版面



摄影    吴凡

编辑    王伟伟


END

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第2次推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