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苏州会友:美学就是培养人对一朵花微笑的能力

2017-06-19 王骁Albert 王骁Albert

这是我的第17篇文章

共计1399

周六下班后便直冲火车站,上了前往苏州的列车。


去苏州是见一位老友,叫做伊哲。


这是他的笔名,不过他已经很久不用这个名字了。所以当我这样称呼他的时候,他说感觉时光一下回到了从前。


我和伊哲认识起码六年了。


不过这是我第一次见他。


这样的友情在曾经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全要归功于互联网。


当然,以前人们有笔友,但是笔友的信寄来寄去,一年的信息交流量恐怕比不上我和网友们在网上一个礼拜的信息交换量。


伊哲的专业是画画,他在学校里教小孩子们画画。


不过他说自己是一名终身学习者,这是值得敬佩的。因为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这不容易。


这次我来苏州是因为伊哲要开设自己的画院了,我来参加开幕式。


从此,他就要走上艺术家的修炼道路了。


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研发属于自己的技艺,然后授徒,然后再精益,再授徒。最后桃李天下,成就自己一个流派。


这是一条远远比按部就班打工的人生要艰难得多,也精彩的多的人生。


伊哲是武汉人,他选择来到苏州,就是要在这座“最中国的城市搅搅水”,给僵化的学院派带来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他热爱苏州,但是不是苏州人,所以没有属于苏州的“学院派的包袱”


我笑他是来“五胡乱华”的。


毕竟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时期都可以给已经半死不活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这是历史观点,按下不表。


伊哲是一个对于审美有追求的人,这一点已经超过了太多人。


他给我讲了个拈花一笑的故事。


佛陀讲课,一言不发,拿起一朵花,弟子们都没有看懂,唯独迦叶笑了。


他认为美学就是培养人对一朵花微笑的能力。


我同意,而且对于美的追求不单单是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美的事物,也要具有让自己成为美的一部分的能力。


我们社会发展很快,但是很多人对于美没有追求。很多人心目中的审美就是别人美。


不管是对个人身体,着装,气质的自律。还是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追求都是美的一部分。


伊哲租的房子在一楼,房东把院子免费交给伊哲去打理设计。他也弄了很多的植物。


其实,不管是小到一盆花一颗草,还是大到铁路、大桥、空间站。通过人的行为,提升自然改造自然,这是对美的升华。



他开画院,但是他更认为他开的是一个书院。


我打趣道,现在国学是门好生意。很多人读半本《论语》就能自称大师赚钱了。


他表示无奈。


他看来美术不是一个凭空存在的东西,而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文化,来自于哲学的。从美术学美术,那不是文化,那是匠人。


我是同意的。


从技能去学技能,给技能赋予文化,而不是给文化赋予技能,那么这样的社会就失去前进的能力了。那么哪怕是个拖地的,只要坚持拖上几十年,脑袋上绑个头巾也能自称匠人精神。


成了文化的尽头,没什么意思……



周日书院开幕式以后,他和太太带我去了一个卖兰花的朋友处。


老板娘是上海人,来了苏州十几年了。


卖兰花,也卖茶。


她见我们来了,拿出了最好的茶叶。据说是从千年古树得来的。能喝到要看缘分,很多喝茶十几年的人都未见得能喝上这样的茶叶。


那我算是好运,因为我不是个好茶的人。我喝不出好坏,但是的确觉得好喝。


老板娘卖茶,请我们喝茶。


但是一直没推销。


不像一兆韦德或者华尔街英语那种销售一样追在屁股后面像个噩梦一样。



孔老夫子说好的朋友有三个特质,


友直,友谅,友多闻。


伊哲是这样的朋友。


下午我便从苏州返回了上海。


同属一个都市圈,苏州有不少的上海人,上海应该也有很多苏州人。


这让我对于多元化一词有了新的理解。


以前认为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因为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全世界各地的人也都有。


现在看来长三角是个多元的地区,不单单因为外来的人多。本地人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怎么能不让人喜爱呢?


六月

18

打赏专用二维码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