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西华的独家记忆(二)

恋恋不舍的 沱江视角 2023-10-11


#01「19级采编部 廖欢 」

2019年9月5日,踏进校门那一刻的悸动,直到现在依旧清晰,仔细想想这一路,并没有经历太多刻骨铭心,更多的是平凡日子里的细水长流。


在辩论场上,思维碰撞、语言对战,教我学思善变;在记者团里,写过的稿件、组织过的活动,都是我与西华最缠绵的回忆;在实验室时,失败的叹气、成功的欢呼,让我明白失败才是最宝贵的经验。



曾经,我们总是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交流密语,讨论着下课吃什么,这些密语暗号成了青春最别致的标签;曾经,我们在寒冬的长夜排着蜿蜒的队伍,等候核酸检测,明明我们都很慌张,却依旧愿意在关键时刻把肩膀借给对方;曾经,我们环绕着盘腿坐在临江操场上听草地音乐会,欢呼声一阵一阵,荧光棒把天空点亮,这些宝贵的回忆我都一一记录收藏。


从摘要开始,在致谢中结束,毕业设计是我们做的最后一张考卷。图书馆前,我们捧着鲜花,在一声321中留下的那张合影,我就放在青春纪念册的最后一页吧。


#02「 19级编辑部 王焱玲 」





开头

每一个故事的开头好像总是这样的猝不及防。在一个普通又陌生的夜晚,一个漂亮姐姐向我递来记者团的邀请,当时还是“新鲜人”的我正处于一个迷茫的时候,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这份邀请也正好给了我一个行动的方向。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我顺利留在了编辑部,彼时的我不会知晓,记者团编辑部将会占据我大学一半的记忆。






经历

从一开始的完全陌生、慢慢摸索熟悉,再到后来学会编辑自己风格文章。这一路上,有开心,有进步,也有失落,有忐忑,因此时常会想自己到底能坚持下去吗?但是好在,在编辑部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路上也不全是顺顺利利的。遇到困难,大家一起磨合;感到气馁,大家相互打气……正是因为这样始终如一地彼此帮助,我们才能一路走下去,也是因为有她们在,我才能一直走下去。





回望

从当下回望过去,其实会发现很多遗憾,但是意识到这一点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刚刚从小白过来的我们开始全面接管了编辑部,一切都在慢慢摸索,职责的划分、稿子的选定、活动的策划,所有的一切向我们涌来,那个时候,总会生出“这一切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的念头,但是忙碌的一切让我们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这一切的意义。可是现在真当这一切结束了,我们却又总是充满怀念的。   


但是不管怎样,我与记者团,我与编辑部,始终是我整个大学阶段难以忘却的回忆,无论是欢笑,还是总是找不到灵感的稿子,它都鲜活的存在于我的记忆里。

#03「 19级采编部  邹可惠芝

对于“毕业”这个词我一直没有什么实感的体会,大四的学业并不繁重,大部分时间同以前一样还是和好朋友一起开心度日。这样的安稳在拍毕业照后被打破了,拍完合照的我站在初夏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手里拿着因为热而取下来的学士帽,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本科生活即将结束,而自己也即将离开这个充满无数回忆的地方。



我喜欢踩在梧桐树叶上发出的清脆响声,喜欢湖泊被风吹起一道道柔软的波纹,在西华过了一年又一年,一切都在如常地发生而又悄悄地改变。大部分时间极为平淡,上课做作业考试连轴转,但回忆起来又是甜蜜的——平淡中的“调味剂”为回忆增添了许多色彩。乐于助人的同学,和睦温馨的社团,博学幽默的讲师,都是其中的一味调剂。大学生活与我而言是一个个充满回忆的片段拼接而成的,仿佛由贝壳穿成的风铃,清风徐徐吹来便能毫不费力地唤起我的思绪。



这一次的挥手是告别,下一次便一定是重逢。愿我们都能在未来遇见很多人,遇见很多精彩,遇见很多爱,遇见追逐成功的机遇,同时也能开辟出自我版图保护内心小小的、热烈的理想主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END


往期链接

在西华的独家记忆

“多巴胺美食”,西华大学邀你来尝!

 出片即出游?

遇见,再见


      

作者:西华大学19级采编部廖欢

    西华大学19级编辑部王焱玲

    西华大学19级采编部邹可惠芝

编辑:王嘉瑜

图片来源:廖欢 王焱玲 @西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责编:陈彬

编审:曾益 黄奕 田利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