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阴老腔《征东一场总是空》--老腔名家王振中(白毛)

王振中(白毛) 老腔老调 2020-01-18

品味远古的声音,咂吸土地的养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83xpxczw&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县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概述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溯源


      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是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分类


华阴老腔分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



阿宫腔


      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阿宫腔的特点是娴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



弦板腔


     “弦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等地以及甘肃东部地区。据说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间流传。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弦板腔的唱词,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乐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宛如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


特点


       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华阴老腔生于张氏家族。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该音乐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随着年代的久远,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好在艺人们早已对唱词铭刻于心,平时剧本几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



声腔


       就老腔的唱腔音乐而言,可分为两种:一为唱腔;二为吟诵调。人谓“慷慨悲歌”。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有“黄土地上的摇滚”之称。华阴有老腔和时腔(碗碗腔)两个分类,汉代就出现了老腔,它起源于军队,张良征战为鼓舞士气就高声唱。因为华阴当时是一个京师粮仓,通过漕运把粮食源源不断送到咸阳,作为守护粮仓的军队,他们鼓舞士气的唱法成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最后流行于民间,结合船公号子,就形成了真正的老腔。时腔最能区别于老腔,它是宫廷小戏,在宫廷里,当唱的人年龄大的时候,就派到华山庙,当时有记载,一次就派了90人,所以有侍祀不分之说,因为在祭祀的时候唱,时腔就比较婉转、细腻,也称神戏。老腔当时主要用于征战,时腔以讲细小的故事为主,所以时腔很多调子融不到老腔中。正所谓“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当苍劲的老腔响起,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


价值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取材于历史战争,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名家


      老腔艺人王振中,人称“白毛”。他生来眉发如雪,对老腔有着出奇的领悟力。华阴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不忌讳,还以“白毛”自居。“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白毛”年逾70,说起老腔就激动。王老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

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省外甚至国外的人,专程来到华阴市老腔艺人的家中,欣赏和了解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写曲谱,其中不乏有几十年历史的手写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传承


      2006年6月1日起,在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场,震动京城。同年6月5日,华阴老腔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3月1日,它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因而引来了几位美国和意大利观众。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举荐下,外国友人准备于5月9日到陕西去看华阴老腔,随后为这支团体安排去美国和意大利的演出行程。据悉,这支松散的农民演出团体,暂名“华阴市老腔艺术团”。党安华作为主管群文工作的文化馆干部,以及该团导演,已经带领他们参加了106场演出,其中69场为商演。

这些团员的年纪在49岁至72岁之间。最大的王振中,人称“白毛”,还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老腔的配唱者。若是遇到农忙与演出有冲突,这些农民演员还要犹豫一番,是下地还是上台……虽然,当地文化局已经开始寻思办个培训班,不过这段再现说唱艺术走向戏曲的过渡阶段的表演形式,早已面临严峻的传承难题。最近华阴老腔专场演出在华山客栈每天晚上20:30演出,票价100,受到游客的普遍称赞!为华山旅游添上了更多特色。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欢迎原作者与我联系。


迷恋传统、迷恋远方,假如您一样渴望土地的滋养,请随我一起!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品咂黄土(pzht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