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供应链上的人们讲疫情故事,好真实啊

余亮 壹寸灰 2022-06-03

今天发一个更完整的版本。


家都在关心经济,关心复工复产。
看多了专家和书生们的议论,少见一线生产者的想法,想必他们都不太会写文章。所以近期我四处找各行各业从业者了解情况,包括前两天找打工人集体在线聊天,来了四十多号人,有工人,白领,医生,公务员,也有几位企业主。话题就是封控期间各行各业遇到的困难,大家讲讲自己的故事。
聊了4个多钟头,总体听下来,可以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阵营,观点有差异。
服务业肯定太难了。难在哪儿呢?
北京的孙同学是做企业会议会展的小业主,年景好的时候能做到1000万年产值。今年没啥生意了,搞线上会展,就失去了物料这个大赚头,最多整点背景板和易拉宝。
前两天他出小区去竞标,要办各种出门手续,斗智斗勇神出鬼没狡兔三窟,终于出了小区,你猜他这么努力去竞标的标的是多少钱?区区8000块,不够手下美术设计师一个月的工资。
我说你之前赚的不少,为啥不直接退休?他说还是想坚持下去,一个是喜欢干这一行,再一个是只要度过最困难的时候,回头就容易抢先起色,也希望能多带来一些工作岗位。他说8000块的标基本也是去陪跑的,但是这个关系不愿意断了。这就是艰难时期的羁绊呀。
上海的小王做暖通业务,在家躺平了,因为现在只有做风通的有业务,就是给方舱做通风,方舱现在不需要暖通。他觉得最难的还是那帮没有社保的临时工,隐藏在工业园、五金城、工地……负担了大多数的基础工作,政府补贴也没法有效给到他们。
旅游业的唉声叹气,泽仁导游已经在家赋闲很久了,说你们还可以搞线上会展,我他么能给别人搞线上导游吗?2021年上半年,旅游业还恢复过一阵子。因为全国基本磨出来一套办法。但是到10月西安事变之后,各地都收紧了,各有各的政策,各种一刀切,各种堵点,文旅部政策也不管用,好多旅游公司倒闭,他也失业了,朋友里面卖房还债的一大堆。
那就转业吧,问题是能转什么行业呢?旅游行业相关岗位有8000万(2019年文旅部数据显示直接就业约2800万,间接就业近5000万),转到哪个行业和大家拼命内卷?
我就感觉最近这段时间喊躺平的人没之前多了,毕竟连企业都躺平了,小年轻再喊躺平、摸鱼就的没劲了。孙老板自己也是个腼腆的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你和他要福利,他说你直接把我挂路灯好了。
你要躺平是吧?往边上挪挪,还有好多人要躺下,说不定就铺天盖地直接砸你身上。能喊躺平的时候还是一种自由宣泄,真被风刮倒了,你想的就不会是躺平了。


难怪今年携程学者梁建章特别急,急得不谈生人谈死人了,说经过他的计算,如果像香港那样放开了,全国最多因为新冠死15万人。言下之意不必担心放开。
不过和我聊天的几十位行业代表,包括三位医生一致认为,梁建章这个计算不科学,甚至复旦华山医院那个论文预测放开半年会死155万人的数字,也是非常保守的,按照香港的感染率,内地放开了死亡人数怎么也得翻倍吧……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都这么难了,绝大部分聊友都反对开放共存,支持动态清零。
制造业的朋友最坚决,说我们不可能带病上班的,最怕流水线上有一个工人阳了,一下子就传染开了,就得停产。
昆山的苋菜君是电路板企业的一线工程师,他说面对病毒,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是脆弱的,少一个环节就做不成。
我反问他,封城不也严重打击了供应链吗?他说躺平共存更会打击供应链,全世界的供应链现在都不好,他觉得只有中国坚决的动态清零可能产生更好的后果。
浙江梁先生是今晚聊天室的另一位一千万先生。年景好的时候,一年可以生产一千万条内裤,全都销往非洲J国。他说经济都是被吓死的,要是放开了,感染数字一上去,就会各种风吹草动,非洲J国和病毒共存了,有钱人都被吓得跑到欧洲去找医疗服务了。
服务行业,比如饭店,在上海的服务员回又回不去,又没生计,怎么办?但是也不愿意放开,一个以前做过厨师的工人说,我服务员一天要面对几百个客人,肯定会染上,我工资低,医疗服务更别提了,我肯定怕啊。
B站UP主“王爷的杂货铺”也进来说话了:人在加拿大,刚搬完货,因为同事都阳了,只好自己一个人搬。
他铺子里来了一批货,从渥太华到多伦多,这么点距离走了三个月,就是因为新冠打击了物流。加麻大共存了,大家就轻松了?并没有,多伦多不少华人的老字号饭店都倒闭了,饭店里只要有一个阳性,你就不敢去吃饭啊。
我问:不是说那就相当于感冒吗?你会因为害怕感冒就不敢去饭店吗?他说:那玩意怎么就被媒体和砖家给包装成大号感冒了?那就不是嘛。
回头我追问他,那你怎么看待NBA篮球赛场爆满,观众不戴口罩?人们不愿意去饭店,为什么愿意去赛场?他说这未必是一波人,华人到哪里都还是谨慎,哪怕在网上嚷嚷要躺平共存。西人很多相信新冠是大号感冒,也只能相信。说放开就放开了,但这不是说明恢复正常生活了,而是进入了新状态,伤害、贫困一样在发生,只是主流媒体不报道不关心,而且经济也没好啊,加息也还是高通胀,GDP要负增长了。
聊天室里陈医生参加过援沪工作,说话一针见血,她说,你个人症状可能像感冒,可这是大规模传染病啊,你要关注“传染”这两个字,不能只盯着病字,传染带来的不确定性太高了。反正她作为一线人员,不愿意面对向病毒放开的世界,认为医疗一线会被冲垮。
我上月中了奥密克戎,虽然像重感冒一样暂时好了,但我是不愿意再中一次了,这玩意儿一星期就能把全家老小拿下,楼上楼下都拿下,而且不知道会有什么后遗症,真要放开的话……
大家也很有热心讨论防疫路线,产业变局,天下大势,但我就是想听听具体的故事,了解具体的痛点。这本该是为人民服务者要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切实解决恢复生产生活的问题。
上海小企业主桂先生说,最近工商、税务、银行、写字楼物业都在打电话问自己有没有复工,他只能回答:“我出不了小区”。他们就让他填一份回执,表示已收到通知,是自己没法复工。
准备发挥余热的前企业家江先生说,区里出了统一的解封政策,可是他们街道转发的通告偏偏就少掉了一段具体执行标准,居委乘势按兵不动,居民就继续在家憋着,出不了小区。
另一位小企业主说,他也没法复工,每天就在家琢磨新收到的词汇:闭环运行,点式复工,气泡式管理……真是够精细的,但是大利好政策呢?
前几天,上海电视台曝光了一个笑话,某区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说已经推出12条措施支持复工复产,主持人问他有哪些措施,他傻了,磨叽半天一条也说不出来。小伙子挺帅,唇膏抹的跟李佳琦似得,是奉旨来配相的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比如同样是旅游业,梁建章着急的和失业导游着急的也不一样。导游依赖旅行团,与自由行客户绝缘。携程这种平台,只要保住机票和酒店业务,有自由行就是好的。
聊天室里,旅游业人士确实更悲观,觉得病毒无法消灭,但是也不支持放开,而是希望动态清零的成果能够转化为经济成果
江西等地上周刚出了恢复跨省旅游的通告,但是旅游公司都不敢动,“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卖”,之前已经发生过类似状况:旅行团都准备出发了,突然又来一个政府通告——客源省份出现一例阳性,各团就地静止。白折腾一番。
旅游业和物流高度依赖人的流动性,最能激活经济,也最检验全国体制,遇到各地不同政策就头大。聊天室里,一位公务员说,地方政府也难呀,央地关系一直难处理呀,各地怕担责呀。四平八稳说了一大堆,像是能当科长的料。
他倒是给出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像成都这样2000万人口的城市,静止的时候,为了保供,需要物流人员包含小区物流志愿者得有300万人。所以有人期待让军队后勤来支持一座大城市静止时期的保供,那是想多了,我们军队总共才200万人。
我抛砖引玉给个建议,各省对核酸、绿码等通行条件的规定不一样,上海之后,高风险地区标识的标准也不一样,更增加流动困难。有些东西要全国统一,非常时期,文旅部的文件在地方不管用,就得中央出面,低风险地区人民可自由流动,统一审批标准,谁层层加码,谁就是破坏动态清零带来的经济果实。谁搞懒政一刀切,不许人爬起来干活,那就是变向躺平,违背防疫国策。
南京老张,过去做旅游业,看情况不好,转向旅游制造业,做户外用品,也是面向国外市场。疫情来了,供应链都是断的。他爱思考大事情,说感觉过去的周转模式不合适了。以前工厂想提高周转效率,总是压低库存,减少库存成本。可是一旦疫情把供应链卡断了,本来清库存高周转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疫情时代,看来管理学也要调整。以往的精益管理、产业集中遇到疫情未必就是好事,一封全断了。发达的全产业链分包模式现在也有风险,还是自己有上下游的企业能扛,而像各种零件外包的新兴造车公司就麻烦了。就像居民要买冰柜,企业要加库存。
西安托管班和重庆裁缝店的小老板都表示,看周围多少人南柯梦碎,还不起贷款,把车放到银行门口问银行收不收。还好自己是小本生意,托管班不是那种走量走贷款扩张的新消费模式,只收20来个学生,疫情来了线下改线上,只是收入每天少500元。裁缝说自己一直不玩贷款,这种时候倒是安心了。
我问大家:“网上说,疫情之后,年轻人都想去做公务员或者进国企了,你们想吗?”好几位连声说不想,还是想做现在的工作,这样更有意思。这让我感觉到油然希望,人生求得意思,没有这份心气,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希望这份心气不被辜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