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宏等领衔的这份最新病毒报告是非常诚实的

余亮 壹寸灰 2022-09-19
6月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表了一项大样本数据研究,事关“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特征、转阴状况以及转重症的状况。
这只是一份多个医院合作的”临床随访研究“,但是因为领衔作者里有”张文宏“,于是喜提关注和追捧。至于另一位领衔作者华山医院马昕教授,他是谁,who cares?比如是不是这位足踝研究专家?
报告引人关注之处在于结论:
嗯,份研究,已经成了一种墨迹心理测试,让人看见心里想看见的东西,支持和批评这份研究的人都很多,而我看到的是“诚实”——
就是说:我的“非高危因素组”样本选择,就是把高危人群都剔除掉了,60岁以上的都不算,剩下的都是低危人群,我研究下来当然是风险很低的,低到0!我就是这么明明白白,你看着办。
这有一点像上课点名:没来的同学请举手!
想要共存的,看到了共存的理由,“非高危组重症率为0”!觉得自己属于身强力壮那个群体,不用害怕,放开吧,可以把救助治疗资源都倾向老弱群体。
反对者说:这个研究的样本选择,相当于研究女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或者相当于研究男性患宫颈癌风险。当然,我们可以推论说,那么就应该把治疗前列腺的医疗资源用在男性身上,把治疗宫颈癌的资源用在女性身上,不要浪费在所有人身上。这不是很正确么?
太正确了,上海50万轻症患者在方舱几乎是没有吃什么药自己转阴的。
问题是,这个是传染病,就此主张放开的人要知道,放开了,病毒就会一遍遍洗刷大半人口。觉得自己身体够强的,反复感染是否受得了?有没有研究?是不是更值得研究?真想要优化改变防疫政策,就要面对真问题,而不是搞一些方便人做梦的正确废话。
奥密克戎是一种反常识的病毒,人们不能看到个体没有危重症状,就觉得放开了没事。而且现在上海的这个数据,是执行强力清零之后的结果。
病毒是不断随机发展的东西,尤其欧美非洲都成了大培养皿,病毒发展海阔天空。上海还继续纠缠在奥密克戎BA1、2的伤害力上,而最新的BA4和5病毒感染性又增加了,在美国35天时间感染占比飙升21倍,并且比BA1、2提升了感染肺部的能力。在泰国,则出现了猫传人的实锤。
中国天津方面,多位专家共同研究了1-2月份的感染数据,得出和华山派差别极大的结论(见拍老师的文章)。可惜天津的感染样本数据少。上海这么多感染样本,是否能够引入全国专家来研究?
说这些,并非是要渲染对新冠的恐惧意识。我在4月份全家感染的时候努力保持了镇定。我们不用惧怕病毒,但更不能以自负的态度面对病毒。
现在抱怨反对动态清零的主力是都市中产,自认为懂科学,满不在乎,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好共存准备。到大风来的时候,中间层最容易成墙头草,刷刷刷倒得最快,就像“北京流感下的中年人”那样。还有一些防疫官僚,虽然按照命令执行动态清零,但是认识不足,心怀质疑,必然扭曲动作,徒增工作折腾。
不能以恐惧的心态搞一刀切清零,更不能以大意的心态想搞动态共存,后者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很多讨生活的人们希望放开,经济困难,这太值得理解了。但是作为专家群体,如果总搞些模棱两可的研究议题,还如此受市民追捧,恐怕说明此城虽是南方荣光,却还无法勇立潮头,负责任地引领民众走出洪水。
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如果没有疫情,上海一切不是挺好的吗?千万不要因为在疫情中表现不好就否定上海,只要回到日常状态,上海就会很优秀。这种担心我理解,但这等于是说:如果没有遇到问题,不就没有问题了嘛!
况且疫情并不是偶然问题,也不只是暴露了上海一地的问题。疫情、台湾、中美博弈、内部社会矛盾等等大变局问题,意味着接下来较长一个时期内,岁月静好可能不是常态,刘慈欣纪元反而可能降临,日常组织模式和生活态度将难以应对接踵而至的重大挑战。
上海平时是很不错,繁荣有活力。我想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大梁国,货币发达,商品丰富,文化繁荣,可称”文明之光“。但是被北朝区区一员叛将侯景即可灭国。被围城时,臣子们还在煽情作诗,堪比今日之焦虑自媒体。南朝有钱却买不到粮食(平时不重战备物资),文采飞扬却无力组织斗争(升平已久,只顾赚钱)。最终只有南北中国不同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才走出了中华民族新路,冲出乱世,步入隋唐盛世。上海只代表中国的一部分特色,自谦就能前行,自负就是灾难。
我理解,人们被疫情搞得很疲惫了,但叹息之后一定会继续振作前行。不做梦,趁着窗口期,全国上下抓紧优化夯实防疫政策,比如运作好日常化核酸检测,花零点几个GDP在核酸上,保证上班工作正常运行。做好社会组织工作,查缺补漏,提升抗变能力,静观欧美变化,准备迎接新的“死活也要拖你下水”的挑战。
能熬得住,站得牢,在巨大全球结构变化中占据高点,一切就会好起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上海疫情日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