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餐桌上常吃的海鲜,也差点被吃成濒危?丨野生动植物的20个秘密

智渔
2024-08-04



为响应3.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腾讯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周,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从3月3日开始,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陆续推出了由20位科学家、环保专家、科普博主分享的"野生动植物的20个秘密"系列自然科普课程。


自然课的第十九天,来自智渔的陈明智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海鲜吃货有学问"(戳它),分享了两种餐桌上常见的,但差点被吃成濒危的海鲜;以及,为了能让大家一直吃到这两种海鲜,人们做的一些努力。



 快被吃濒危的美味——梭子蟹

我们总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历史上第一个吃的人是谁呢?在汉代有一个叫郑玄的人,他为周礼当中的一句话"共祭祀之好羞"写了一个注:若荆州之鱼饈,青州之蟹胥 (xū )。

 


里面讲的"青州之蟹胥(xū )"其实就是用螃蟹做成的蟹酱,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就已经用螃蟹做成了蟹酱。

     

今天要重点介绍的螃蟹,是一款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历史悠久的螃蟹——梭子蟹。它是日常餐桌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海鲜,比其它的蟹类壳更软,可以带壳吃。餐桌上的梭子蟹有很多种做法,比如清蒸、酱油煮、醉蟹、香辣蟹等,是一款大受欢迎的国民级海鲜。


      


之所以叫做梭子蟹,它的甲壳两边有很尖的一个突起,长得就像梭子一样。


一只梭子蟹是怎么长成的?


下图是梭子蟹刚刚出生的样子,叫做溞状幼体,跟我们常见到的螃蟹样子有非常大的差异。仔细看中间的小图,蟹宝宝头上还长了一个非常尖的突起,叫做骨刺,是用来自我保护不被其他的生物吃掉的。其中最右边的小图,有些蟹宝宝们的刺比身体还要长。


     

      

蟹的发育经历了变态发育,就是说成长的每个阶段的形态都不一样,经历很多次的蜕壳。


      

梭子蟹是一类蟹的总称,图上看到的这三个都是梭子蟹。中间蓝色和右边青色的其实是同一种螃蟹的雄蟹、雌蟹。


三疣梭子蟹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出现资源枯竭,后来通过人工育苗、增殖放流以及限制捕捞,资源量才有所上升。


      

梭子蟹可谓是我国的可持续渔业管理的"先驱目标物种",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可持续渔业管理,并主要采取三条措施:



1、增殖放流:也就是我们会把还没有长大的梭子蟹苗放入到海里,让它们自己繁殖生息,增长种群的数量;


2、限额捕捞:主要在浙江地区,规定某一年之内允许捕捞的梭子蟹数量,超过数量的让它们在野外继续成长;


3、限定最小可捕尺寸:从头部到尾巴的长度也就是头胸甲的长度如小于49毫米,意味着没有完全地长大,不能够被捕捞。如果大家在在菜市场上看到这种非常小的头胸甲,请选择不去消费它们。



 迁徙路上,被做成不同美食
第二种海鲜,是北方人常用来做饺子的鱼,叫做鲅鱼;有些地方叫做马鲛,或鰆。


      

马鲛有非常多的做法,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北方的朋友们经常会把马鲛剁碎,然后做成鲅鱼的饺子。南方的朋友们经常会把马鲛切块,用来香煎。


南北方的品种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北方经常叫的鲅鱼其实是蓝点马鲛,南方经常叫的马鲛其实是康氏马鲛。马鲛在迁徙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成群地游动。


      

有历史记载它还曾经形成鱼岛的现象,一群群马鲛能够聚集在一起,就像在海中来去移动的一座蓝灰色的岛屿一样。


      

在近海的捕捞种中,马鲛是一个非常抢手并且价格比较高的一个渔业经济品种。尤其是随着近两年电商的发展,很多做马鲛的品牌开始凸显起来了,也有很多囤积马鲛再在年关时间去销售的状况。


      

上图是2011年到2015年的时候,海南渔货捕捞量的一个变化:2011年马鲛的捕捞量还能够进入到渔获总捕捞量的前10,2015年已不足200万吨,迅速地跌出了渔获总捕捞量前15的排名。


根据有一些统计表明,我们抓的80%的马鲛鱼都是鱼宝宝。出于这样一个考虑,为了让我们能够继续地一直有马鲛可以吃,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管理规定。


最简单的就是抓大放小,跟上面的梭子蟹一样,给它设定了一些最小可以捕捞的尺寸,比如在蓝点马鲛上我们设定了一些最小可捕的尺寸35厘米,小于35厘米的应该被放回到海里。


     

海鲜都是源于自然的馈赠,除了是我们的食物之外,它们也是一个个需要去繁衍生息的小的生命。


我们也需要给它们多一点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度消费,不要吃太小的鱼,让这些海鲜的物种可以继续繁衍生息,也让我们能够一直有海鲜可以吃。


      

本次视频最后有彩蛋,此次"人与自然"系列的小编会出境,帮助大家提问更多关于如何吃海鲜与海鲜保护的问题。


第二十天的自然课,将是本次"野生动植物的20个秘密"的最后一期,将由纪录片导演李成才老师,为您讲述《用影像珍爱自然》。想要回顾此次系列自然科普的完整课程,请看下方图片,扫描最下方二维码,或者持续关注"桃花源基金会"公众号哦!




END

本文转载自「桃花源基金会」
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