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倒计时3天 | 特别关注:我在苏州学设计


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

倒计时 3 天


苏州·姑苏

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

苏州市姑苏区廖家巷28号

10月25日-10月29日公众开放

(10月24日嘉宾预展,凭证入场)



苏州,作为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无论是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还是深入人心的苏工、苏作,亦或是堪称典范的姑苏古城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喜爱与尊重,令苏州成为一座创意设计的灵感“富矿”之城。



坐拥如此优渥的知识资源条件,苏州本地的院校又是如何培养她的设计人才呢?


在这里从事设计教育的一线教师,她们是怎样一种气质?在这里学习设计的“95后”大学生,站在传统文化复兴的风口,又要如何直面并回应“传统”与“历史”这些绕不开的大话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上海对苏州的人才“虹吸效应”愈发明显。如何使苏州的设计院校教育反哺本地产业?如何让苏州的优秀设计作品“走出去”,让本地的设计人才“留下来”


这些话题成为2019苏州国际设计周的特别关注。


通过数周的资料收集,我们分别邀请了3所本地院校——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的师生参与线下采访,围绕“我在苏州学设计”这一主题,从各角度带来最真实的声音,以期抛砖引玉,激发并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School of Art, Soochow University


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依托苏州本土产业优势,纺织面料、服饰工艺设计一直是该学院的特色专业。


“我在苏州学设计”系列之一



在采访中,来自服装与服饰设计系的在读学生陈文竹、翟嘉艺、赵梦菲和老师李琼舟直言了她们在苏州学服装设计的骄傲与困境。


她们的设计在传统作品中寻找灵感,受昆曲经典《游园惊梦》灵感启发的缎面纱裙,古典豆沙红与绿彼此撞色,带出创作者的态度;因环保意识在新生代中间的普及,循环再生废旧布料成了年轻一代最时尚的设计理念。



同时,和其它设计产品一样,商品化了的服装,其创意价值往往也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评判。即便是在校学生,他们也渴望拥有自己的原创“高定”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生产线。


然而,学生们表示在服装设计行业,成就个人化的表达欲除了依靠个体的执行力之外,更需要强大的团队配合与充分的资金铺垫——面对“骨感”的现实,面临就业的设计毕业生都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起“初心”这个问题来。



数字信息社会的进步,也为独立服装设计师提供了更多渠道。如今,拥有一家淘宝店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消费决策入口、私域流量、网红新经济……这些概念也成为要作好设计的新增课题。如果说在过去,人们看重的还是针法、面料或舒适性,那么当故事、颜值和影响力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时,我们的学生,这些未来的设计师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西交利物浦大学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于2006年,在苏州创立的一座中外合作大学。于1908年建立的利物浦大学建筑设计系,是城市规划项目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建立基础。


“我在苏州学设计”系列之二


“城市是一座没有墙的博物馆”。复、流动、多变,理解城市已是难事一桩,而规划与设计城市,也因着它的实践成果攸关更多人,需要更审慎的态度。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师生,David Vardy、Florence Vannoorbeeck、蒋雨倩、Dr. Katia Attuyer、Dr. Paola Pellegrini、Dr.Christian Nolf和徐元的眼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又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某种程度上,苏州的城市规划难得地契合了梁思成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北京提出的“保留古城规划,周边建设新城”思想,既古意盎然,又活力四射。学生在这样“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共融共生的场域里思考实践,本身已是一种优势。



访谈中,每一位教师真诚而丰富的反身思考——无论是作为一名教育者,还是作为一名实践中的城市规划师/城市地理学家/建筑师。她们有的人关注城市更新、生态遗产和公众参与,有的人致力于研究住房密度和绿色空间,还有人用一句“一座楼是建筑,两座楼是城市设计”微言大义地启发了所有人。


经历了卅余年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现在正抵达一个转折点:城市空间将减缓增长,许多地方需要合理的更新与再生,而这,又正需要一整套新的工具和一批新的人才。




苏州科技大学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我在苏州学设计”系列之三


酒店客房、商场中庭、地铁入口;民宿旅舍、乡建规划、家具灯具;起居卧室、城市地标、水滨广场……如果要问,上述这一连串名字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之处,不知道你是否答得上来?


苏州科技大学的学生崔雪纯、吉盼盼、王磊会告诉你,答案是“环境设计专业”。



作为一个“艺工融合”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授文剑钢表示,学生既要具备艺术的感性审美,也要掌握工程技术的理性计算。从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平方公里)、整体建筑设计(平方米),到小尺度的室内软装、呈现艺术(家具、灯具)、导览标识等各类室内外微环境,再到平面的视觉传达(毫米),’环境设计‘这一公众认知度普遍较低的专业学科,其实包罗万象,无时不刻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美术、设计、建筑工程结构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三板斧”。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从设计小型室内到大型酒店,从专业筑基到综合素质培育,每一个学生在保证手绘(速写)、计算机辅助设计、创意设计思维(草图、涂鸦)、系统设计(空间的、非平面的)以及英语(外文文献)等核心能力齐头并进的前提下,无不经历了简单→复合→综合→大综合的独特成长过程。



在这支视频中,不仅可以看到了“95后”大学生在原创时的意匠推敲过程,也同样能感受到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践时遇到的束缚和挑战。对于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的全球化带来的同质效应、文化自信的艰难塑造,以及因市场化“套路”而频频萎缩的创新精神,也成为新生代用心观察、思考和批判的真切现实。



传统历史文化既是难以突破的局限和挑战,

也是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谨以此系列片,

感谢三所院校助力本次策划的所有学生和教师。

希望这次记录,不仅成为所有人的美好回忆,更激发广泛的公共讨论,让苏州的设计院校在大家的关注下得到更好发展,培养并留下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将我们共同热爱的苏州,建设成真正的“产业之都”与“设计之城”。


同时,在设计周期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也将在桃花坞主会场带来自己的线下展览。


欢迎大家10月25日至10月29日每天10:00-17:30(17:00最后入园),来苏州市姑苏区廖家巷28号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参观



D5展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展览《梦想泡泡》(Dream Bubble)



每一个设计师的奇思妙想都像泡沫,色彩斑斓、不受拘束。本次展览涉及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类别的作品,从创意与时尚趣味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以跳跃的色彩释放情绪,以独特的思维挑战传统,用包容的眼光探索世界,传递出内心关于思考和探索的感受,让梦想泡沫自由地生长。



D6展馆|西交利物浦大学展览《重塑苏州》

(REINVENTING SUZHOU)



展览展示了三个结合研究和教育目标的最新项目。通过设计研究和《苏州园林:水城设计》,在不同的尺度上重新想象了城市与水系统的关系。“苏州画廊”(UPD + ARC DRC)追溯了旧城的空间演变和特点。互动展览“1个城市,7重身份”(UPD + ARC DRC)提出了对历史城市中心多个层面的感官解读。这些探索,为苏州城市更新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替代和补充的视角。


往期回顾



策划统筹|Pepper 思维 Zoe

撰文 | 思维  排版|刀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