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分久必合规律:800年一个周期

林语堂 行政区 2022-04-01

本文节选自: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第一章 中国人民 之三 新血统之混入)

文中引述《中国科学美术杂志》1931年刊李四光博士之论文《中国战祸之周期循环》(注:现译名《中国周期性的内部冲突战》)



吾尝喜欢林语堂

概因:


一生一婚姻,白头偕金婚。

三女初长成,无子不为憾。

居美三十载,绿卡不入籍!

成婚烧婚证,誓言守终身。

诺奖三提名,创始建南洋。

幽默第一译,发明四角输。

买船票答辩,自信归故乡。

美法德游学,硕博荟东西。

品大师境界,悟生活艺术!

学贯东西,精通古今!

中国历史疆域动态图


  中华民族之得以继续生存,非仅赖粗线条的神经之忍耐力,实在他们所以能生存以迄今日,却有赖于吸收蒙古民族之成效。此乃一种系统发育的生理移植所发生之作用,你可以观察每一次新血统的输入,必继之以文化上奇葩之开放。观乎中国人民一般的体力情况,很容易发觉他们并未能全然逃免衰老的文化生命之定数,因而发生一种特征,遇有较为新兴而好战之民族向之进攻,辄无法自图挽救。中华民族的生命,好像是在迂缓而安静的向前蠕动着,这是一种沉着坚定的生活范型,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这就是历史上常间歇的被北方民族所征服的根源。政治上,这个民族曾经数度被此等侵略者所灭亡。问题至此转至“怎样在此政治上被压迫的环境下,保持其原来之民族”。不是她如何挡拦侵略之军事煞星,有如图尔战争(battle of Tours)中基督教国联合抗拒回教军之所为,而是她如何在侵略魔手下维护其生存,而且,事实上反吸收了侵略民族的新血胤,转以自荣,而能不丧失其民族特性并保持固有文化之存续。是以中华民族的生命,好似用一种特殊的范型鼓铸出来的,故其祖先的奋斗力的丧失,不致即陷于种族本质与抵抗力之丧失。此种种族本质的抵抗力存在之关键,即为中华民族继续生存之关键。

  新血统之混入,很可以说明中国人民今日所具种族自存力之程度如何。历史上,新血统的混入,往往巧遇于相间有定率的周期,大约每间隔八百年,为一个转变的周期,好像是中华民族革新所需的规定时期,而促起此种定期的大改革的,乃为内部道德机构之腐化,而非外来之侵略。《中国科学美术杂志》曾载有D.J.S.Lee的一篇论文(注:李四光博士此论文于1931年发表于该杂志),标题为“中国战祸之周期循环”。内容系将中国历代之战乱,做一统计的研究,证明此等一治一乱的循环期,其前后距离大致有一种准确的定率,而非出于偶然。骤思之,如非人事演变中所可能的现象,而李博士则条分缕析,凿凿有据,不可不加以注意。

  照李博士说来,中国历史简直很容易每八百年分成一段落,为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的开始,当为一祚命短促而军威强盛的皇系,结束连绵不息的内战而统一中国,此后继之以四五百年之治平时代,过此时期,则朝代又将一易,而起伏不断之内战又起,马上使京都自北南迁。然后形成南北对峙之局,险恶之形势日甚一日,最后跌入异族统治的深渊而结束此一周期。历此乃周而复始,重演过去循环,中国复重新统一而光复本族之统治权,此时期必开放文化上新的光彩。

  每一个循环,其史迹之演进,在它的时间上与前后的因果上,表现出一种不可理解的机械式合同性,故上一循环与下一循环,其形貌如出一辙。像李博士所说:每一循环的相当时期,大约适当文化发扬期之初期,总有一次伟大工程之兴筑,然每度必遭不幸之毁灭。第一周期中,有秦始皇雄伟的万里长城,以及华丽的阿房宫,曾几何时,阿房宫便毁于火,延烧县赓三月之久;第二周期,则隋代有运河之开凿,隋炀帝也建筑过瑰伟的离宫,穷奢而极侈;第三周期,则有长城之改筑,此改筑之形式,即遗留至今之面目。当明代永乐皇帝之际,曾开凿几条新的运河,并兴建水闸,著名的《永乐大典》,亦为这个时期的一大功业。


  此等循环期包括:(一)从秦代到六朝鞑靼民族之入侵(纪元前221年-纪元588年),凡八百三十余年;(二)从隋朝至蒙古族入侵(589-1367),凡七百八十年;(三)自即目前之周期,自明初以迄今日,这一个周期还未届结束的期限,但由过去六百年之史迹观之,其演进仍恪遵前期之轨迹,明清两代之五百年太平,好像已完成了它的任务,一八五〇年之太平军革命,掀起了第一阵内战的大波,吾人现正处于荒乱与战祸交迸的上升阶段上,此交迸之进展,务求所以相称于历代遗传之公式,一九二七年之迁都南京,便可见之。

  它几乎是在预先警告我们,未来这尚未兑现的两百年,南北将分裂,华北将被异族所征服。

  在这里转载这些图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原本就有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极其简要,两千余年的中国政治史,只要两页,就能涵括。曲线代表中国本土发生战争的次数。

  李博士又说,先于图表第一周期之周代,其史迹演进亦复相同。周代为中国文化第一次大放光芒的时期,周室始祖践祚于纪元前一一二二年,凡历九百年而灭亡。第一个半期四百五十年,那时中国内部比较平靖而强盛,及至纪元前七七〇年,已受西北异民族之压迫,京都不得不东迁洛邑。从那时起,战争不息,列国诸侯之并吞攘夺,纠纷日甚,中央政府渐失其统御封建君主之权力。自纪元前七二二年至四八一年,为孔子编年史《春秋》一书之断代纪年,此时期因谓之春秋时代。自四〇二年至二二一年则谓之战国时代,彼时楚国逐渐膨大,占有疆土几包括中国南部开化居民区之全部。此周期至秦民族崛起,始皇帝并吞诸侯而统一中国,乃告结束。秦民族乃混合有未开化民族之血胤及外国风俗习惯之新兴民族。

  此一事实,引起了人种学上的、经济上的或风土上的解释。而人口过剩,似乎是主要原因,然在其自然法则下,大概可以维持四五百年之承平。世界任何国家,能保持和平及其文化连绵四五百年之久者,历史上殆缺乏先例。中国何以能独处例外,殆无理由可以解答。但试将中国文学史做一观察,似可发现另一显明之解释。每当南北分裂,扰攘纷纭之际,道德机构之崩坏,常反映于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本章第一节所举之几首小诗,可见一斑,第一周期北方民族入侵时期,称为六朝,自东晋以迄隋室统一中国,此一时期中,华北完全被制于蛮族的战胜者统辖之下;第二周期的北族入侵,始自南宋而迄蒙古民族建立之元朝,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之女子气,以及文学风格之卑下,适相当于六朝时之生活,六朝以其浮华绮靡之骈体文著称,而宋元之际,则发育一种优柔色情之词曲。此等诗文,其风格所以卑下,并非失于字面之贫乏,而失于字面之过于繁褥;凡铺文陈辞,其字义之轻重深浅,分别务求精细工巧,不复涵蕴淳朴之田野风味,却为扭扭捏捏、秾艳细腻之闺阁气。中国人在此等时期中,常显出对某种文字声韵上的新嗜好,一方面产生精细的文学艺术批评,并崇尚风雅的贵族生活习惯。

  因为那些时期中,吾们常见绘画与书法之发达,贵族阶级起而传袭艺术之系统,中国文学批评至六朝时始第一次抬头,而中国第一个大书法家王羲之,出身于贵族家庭;亦适当于这个时期,政治的萎弱和耻辱,往往与艺术之纤巧并存,而此时期之南朝各君主,在政治上无力自保其皇位之安全,却能写得一手好诗。帝皇诗人如梁武帝、南唐李后主、南朝陈后主,皆为短祚之君皇,亦是情诗的圣手;南宋徽宗则为出色的画家。

  不过种族对抗的细菌,却也在这种时候下种,因为北朝之雄主,祇在朝廷的权力上把握住胜利者的地位,其下层基体仍为汉族。雄武的北魏统治阶级属于鲜卑族,不但接受汉族文化,且公开相互通婚;南宋时代之金(满族)情形亦复相同;其机体内容,大部仍为汉人。如此史迹之演化,实为一种酦酵作用之进行。此等时代又为文化上接受异族影响的时代,第一周期末之佛教及印度雕刻之传入,第二周期末之蒙古戏曲及音乐之传入,均为历史上不可忽视之例证。至于人种混合的最清楚的实效,可发现于今日北方人语言与体格上之特性。他们那含有粗涩的变音的言语,高巍的体格,有趣而质朴的性情,都为其特征。异族血胤的混合与文化之交织,即为中华民族所以长存之一大原因。


延伸深度阅读:(温馨提示:以下约18000字,正常阅读需要约25分钟)



盛与衰--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看当今中国在周期中的位置

徐正兴/文

一、内容提要

1、本文揭示了从公元前476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演变规律,它以大约700年为一个周期值,呈现"分裂--统一(过渡)--强盛"的正弦周期特征。
2、本文解释了在第三个周期中的明朝为什么昙花一现,没有象前面二个周期中的汉朝和唐朝一样成为第三个盛世天朝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
3、本文解释了在明朝灭亡后进入第四个周期时,为什么没有按照周期的演变规律出现大分裂而导致该周期出现偏差的历史原因。
4、本文解释了为什么在康乾盛世后近代中国悲惨命运背后的历史成因。
5、本文根据周期性演变规律,宣告中国历史发展中第四个盛世的即将来临,并同时阐述了为了迎接盛世的到来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6、本文所揭示的周期性演变规律对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以及我们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对未来中国的把握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周期概述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开卷语,它从对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短暂历史的叙述,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发展过程,分则乱则衰则弱,合则治则盛则强,读完《三国演义》不禁会让我们掩卷沉思。  其实不仅仅是《三国演义》,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象《水浒》和《红楼梦》,它们叙述的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不管是一个家族还是一个团体抑或是一个国家,都逃脱不了这样的法则:繁华过后是潇落,喧嚣过后是寂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谓盛宴必散啊!真是:  满篇兴亡演,  饱含辛酸泪。  掩卷细思量,  谁解其中味?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国民参政员飞赴延安访问。7月4日,毛泽东特邀黄炎培等到他家里做客。他们谈了一个下午,最后,毛泽东诚恳地问黄老:您来延安考察了几天,都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又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理论从另外一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历史兴盛与衰亡周期性交变发展的规律,只不过黄炎培侧重的是整个历史中局部的微观的兴亡交变频率,即"
周期率"。他不仅仅关注那些兴亡交变频繁的朝代,如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以及五代十国等,也关注象汉、唐这样的大朝代。因为即便象汉、唐这样强盛的王朝,隐藏在其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左右着它们的兴衰,如王莽篡权结束了西汉政权,安史之乱宣告了盛唐时代的终结。黄炎培之所以强调周期频率是因为他十分重视频繁的兴亡交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社会政治结构--家天下的专制体制,并提出了终止兴亡交变、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方法,即实现政治的民主化。本文着重探讨的不是局部的微观的周期频率,而是关系全局的宏观性盛衰大周期,即"周期律"。  周期性规律是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规律,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皆如此也。  周期性规律有二种表现形式:典型性周期和非典型性周期。  典型性周期表现为有一个相对恒定的周期值,如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月相周期为29.53天。典型性周期有时候可以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如正弦或余弦周期。  非典型性周期表现为虽然有交变起伏的特性,但它没有一个恒定的周期值而只是一种趋势,如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不是真的有规律可循呢?  答案是肯定的,前面已略有表述,那就是周期性规律。问题是这种规律到底会呈现怎么样的一种特性?它的周期值到底大概又是多少呢?  记得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现在我只要把它改动一个字就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了,也算是对毛主席语录的活学活用吧:"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百年又来一次",所以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值大约为700年,并且呈现正弦交变周期的特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三、第一个周期:公元前476年~公元220年,周期值为696年(700-4)

  首先,我们把第一个周期的开始点确定在公元前476年。  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那么我们为什么把第一个周期的开始点确定在了公元前476年呢?  中国的历史学界常把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依据,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期,而把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作为分界点的公元前476年,即周敬王四十四年,周元王元年,它不仅象征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结束,也表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而公元476年正好是欧洲的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它代表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诞生。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公元前后的476年正好分别是中国和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也就是说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的封建社会整整早了952年。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大混乱时代,经过相互的征战和兼并,天下诸侯变成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最后秦国先后消灭其他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6年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遂开创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
  经过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这五帝的治理,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第一个长达130年的盛世天朝--西汉盛世。
  公元184年暴发的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最终于公元220年灭亡。

  从上面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战国是一个大动乱大分裂时期,社会经济必然是衰弱的,这就象一个正弦周期的负半周期,当负半周期逐渐向前推进时会有一个短暂的临界点,这相当于秦朝这样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仅存在了15年,而两汉就是这个正弦周期的正半周期。 (参见"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详细见附录1:第一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  如果再对这个周期稍加观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中总会有那么一种文化思想或文化事件贯穿于这个周期的始末或周期的大部分,或总有那么一种文化精神在这个周期中起着传承作用。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后面的其它周期中。  在本周期中,战国是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它诞生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到了秦朝时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尊宠法家的政策,推行严刑峻法,结果导致了秦朝的迅速毁灭,及至汉朝时汉武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纳董忡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必须要说的是,一个强盛的时代或多或少会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留下一点点的影子或是遗产,比如说"汉人"、"汉族"、"汉子"的概念,那么它们到底是怎么样演化来的呢?  在"汉"字中,它包涵了水,因为它本来的意思就是指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水,在汉水的上游有一个地方叫汉中(属陕西),因为刘邦曾经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即在汉中),所以日后刘邦建立的王朝就叫汉朝,而在西汉时期汉朝又是特别的强盛,所以周边国家的百姓就把来自汉朝的人称呼为"汉人",而把汉朝军队的士兵称呼为"汉子",久而久之"汉人"又演变为一个民族,即现在的"汉族"。


四、第二个周期:公元220年~公元907,周期值为687年(700-13) 

  东汉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典型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混乱时期,和战国时代相比,它有过之而无不及。  东汉灭亡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中国进入三国时期,后来历经两晋、南北朝。  南北朝时代形成了大约以江淮地区为分界的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间长大169年。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公元611年,爆发瓦岗军等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隋朝遂土崩瓦解,最终灭亡。公元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让,遂称帝改国号为唐。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的励精图治,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第二个长达129年的盛世天朝--大唐盛世。公元874年,爆发黄巢农民大起义,为唐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公元907年,唐朝被朱温的后梁所灭。

  这个周期和第一个周期一样,都呈现比较典型的正弦周期特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动乱时期,属于正弦的负半周期,经过短暂的隋朝的过渡,接着就是强盛的唐朝,相当于正弦的正半周期。 (参见"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详细见附录2:第二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

  在这个周期中,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很流行,它们一起贯穿了这个周期的始末,与儒家思想一起共同成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基础。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它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魏晋风骨更是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他们有一任狂澜既倒而宠辱不惊的淡定,有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于是就有了陶渊明自己的桃花源,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胸襟;于是就有了谢灵运这位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于是又有了谢朓的传承,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及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成为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盛极一时而光耀后世。  佛教自东汉明帝(公元58-公元75年)时传入中国,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佛教教义尚不完备,中国的宗教观念尚未形成,因此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众生活日益贫苦,佛教以其博大的解脱之道而得到广泛流传,并以空象之意盛行于世,佛教进入兴盛时期。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佛教的兴盛,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都是在这一时期修筑的。至隋唐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由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营造的,它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直延至北宋。

  大唐的荣光依然存在,和"汉人"一样,唐朝的百姓便被外人称之为"唐人",如今在欧美国家大城市中的华人聚集区就被称呼为"唐人街",唐朝风格的服装被称为"唐装",凡此等等。


五、第三个周期:公元907年~公元1644,周期值为737年(700+37) 

  唐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又面临了分裂和动荡,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宿命而无法摆脱。

公元907年,唐朝时被封为梁王的朱温代唐称帝,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虽然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原,但是北方始终没有能够统一,并且先后和西夏、辽国、金国发生过战争。公元1125年,金国灭辽国。公元1127年,金国灭北宋,同年赵构建立南宋。

  宋金的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分裂时代,直到1276年南宋被元朝所灭,历时149年,和南北朝时代十分相似。 
公元1206年,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先后灭西辽、西夏、金,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元王朝。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公元1351年,爆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八月,元顺帝逃离大都,元朝退回漠北后建立北元。 公元1628年,爆发李自成等农民大起义。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国号为"清",逐渐控制中国的北方。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同年清兵入关。 

  这个周期和前面二个周期一样,同样具有正弦周期特性:五代十国、西夏、辽、金、南北两宋是分裂动乱时期,属于正弦的负半周期,经过元朝统一的过渡时期,接着就是比较强盛的明朝,相当于正弦的正半周期。 (参见"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详细见附录3:第三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

不过如果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周期和前面的二个周期有些不同:
1、这个周期的周期长度历737年,稍微有些偏长;
2、作为过渡临界点的元朝历92年,也有些偏长;
3、按照前面二个周期规律的推演,明朝应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盛世天朝,那么为什么明朝初期经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三朝33年短暂的繁荣后没有能够保持和继续这样的局面而是转瞬即逝了呢?要回答上面三个问题,我想大概有以下几原因:
1、元朝过于强大。元朝以游牧民族特有的剽悍与勇敢不仅征服了中原,同时也征服了欧亚,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这足以说明元帝国的实力,正是如此才使元朝得以存在较长的时间。
2、作为过渡临界点的元朝存在时间的延长必然导致整个周期的偏长。
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元顺帝退出大都北迁退居漠北后的一段时间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政权形成对峙局面,史称"北元"。正是因为元朝残余力量的强大,最后导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4、为防御蒙古民族剽悍铁骑的侵犯,明朝从建国开始就几乎没有间断过对长城的修建,我们现在所见的万里长城就是明代修建的,修建如此工程浩大的防御设施必然会耗损大量的国力。
5、作为"仁宣之治"的时间过于短暂,仅仅延续了11年,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死时47岁,而明宣宗死时才37岁,都是属于因病英年早逝。而接下来继位的宣宗之子明英宗才9岁,由于过于年幼,即便在即位14年以后的1449年英宗亲率明朝军队抵御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的进攻时才23岁,仍显稚嫩缺乏经验,导致"土木之变",明朝从此走向衰弱,最终没能成为第三个盛世天朝。

  在这个周期中,宋明理学作为儒家哲学思想贯穿了整个周期,而词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时贯穿了这个周期的大部分。
  宋元明时期,理学作为对传统儒学的复兴运动,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它的思想深刻改变了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直至当代,虽然它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由于它严重禁锢了社会的发展,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扼杀了人性与创造力,最终导致封建专制体制在中国的崩溃与灭亡。  词虽起于唐,但发展于五代,盛及于宋,及至元代,元曲一枝独秀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明朝虽然不能和汉唐相比,但却也留下了足以让后人引以为豪的象郑和七下西洋、永乐大典等政治和文化遗产。


六、对前面三个周期的总结

  从前面对三个周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三个周期都具有正弦周期的特性,它们的周期长度分别为696年、687年、737年,总计长度为2120年。
  2、三个周期的负半周期都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它们的时间跨度分别为255年、361年、369年。  其中的第二、第三个周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不但分裂的时间跨度相当,并且后半部分都经历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对峙的时间长度分别为169年、149年,也基本相当。  西晋和北宋的灭亡也是异曲同工,都是北方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入侵,而中原政权的灭亡又导致政权的南迁,东晋和南宋的建立都伴随了北方人口向南方的大规模迁徙,它们都依靠长江天堑偏安一隅,逐渐形成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局面。  北方人口向南方的大规模迁徙具有深刻的影响与历史意义,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南方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它丰富了南方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南方文化的层次,衍生出了有品味和活力的江南文化;它改变了中国人口南北地里分布状态,对中国未来的南北格局奠定了基础。
  3、当分裂经过一定时间后,负半周期逐渐向前推进时会有一个相对短暂的临界点。所谓乱世出英雄,历史总是会在这时造就一个可以担当统一重任的人物并最后由他来完成中国的重新统一,如秦始皇、隋文帝、元世祖,虽然是他们依靠武力与强权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但武力无法解决它内在的矛盾,恰恰会使它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很快地被另外一个王朝所取代,所以存在的时间一般都不是很久,如秦朝、隋朝、元朝,它们存在的时间分别为15年、38年、92年。虽然它们属于过渡性的朝代,但是它们的存在自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它们不仅统一了中国,同时也为日后建立的王朝的稳定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由于过渡性朝代的不稳定性,其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因为是依靠武力建立起来的,所以往往是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产生民变也是必然的结果,它们都是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或是直接被推翻或是被另外一个王朝所取代。如秦朝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隋朝发生了瓦岗军等农民起义,元朝爆发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5、在经历了比较短暂的临界点以后进入正弦的正半周期,迎来的是一个比较长的强盛时代,如两汉存在了400多年,唐朝存在了290年,明朝存在了276年。   在这三个强大的朝代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开明之治或盛世华年绝大部分就是在这些时期诞生的,并且往往产生在朝代的初期,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等到晚期王朝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日薄西山,迎来的将是又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东汉末年的184年爆发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875年爆发黄巢起义,明朝末年的1628年爆发的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大起义。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这些强盛一时的王朝纷纷走向灭亡。  很有趣的是唐朝的唐太宗和明朝的永乐帝,他们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且都不是太子,但是他们都以政变这种非正常的方式获得了帝位。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当上了皇帝,然后开创了唐朝的"贞观之治" ;而永乐帝则通过"靖难之变"从自己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帝位,也创造了明朝的"永乐盛世",致使建文帝的生死成为历史之谜。都是一代枭雄,他们的历史是何等的相似啊!
  6、在整个具有正弦特性的周期中,临界点和正半周期是一种继承关系,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在研读历史时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我们常常把秦汉连在一起,故有"秦砖汉瓦","秦时明月汉时关"之说。隋唐也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有《隋唐演义》。而阅读和研究明朝的历史也同样不能抛弃元朝,因为即使元朝从元大都退出后仍以北元的方式存在着,它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明朝的政治、军事和历史。


七、第四个周期:公元1644~?,为现代周期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按照前面阐述的周期性规律,明朝灭亡后紧接着的应该又是一个大动乱大分裂的时代,而历史的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迎来了第三个长达133年(如果以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开始则历时为115年)的盛世天朝--康乾盛世,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年,这时多尔衮掌控的清国已经控制了关外的北方地区,势力日盛,崇祯帝的明朝已是风烛残年、风雨飘摇,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十分强大,并在该年的一月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可谓是三股力量同时并存着,如果处理得当不又是一个三国的翻版吗?甚至日后也有可能发展演变出第三个南北朝分裂的时代。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最终没有能够维持这个三足鼎立的态势出现大分裂而使这个周期发生了偏差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1、首先是崇祯帝犯下了大错误。他没有能够果断地作出将朝廷南迁的决定,而是一再错失了这个良机,否则还可以移都南京收拾残兵,以保江南的半壁江山,然而崇祯帝毕竟没有成为孙权,他过早地退出了历史的搏弈,从而不仅葬送了大明江山,也以悲剧的方式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2、其次就是李自成犯下了弥天大错!是李自成的错误让清朝捡了个大便宜。其最直接的错误就是不但没有能够拉拢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反而逼使他降而复反,最终投降了清并引清兵入关,终于导致失败。李自成毕竟也没有成为刘备,最后落了个比崇祯还悲惨的下场,同时也让吴三桂最终成为了牺牲品,这实在是历史的大悲剧。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郭沫若在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发表的著名论文《甲申三百年祭》对这段历史做了深刻的剖析。
  3、崇祯帝和李自成一样,都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握的人,从而铸就了自己的历史悲剧,倒是多尔衮具有曹操的胆识与谋略,他掌握了历史稍纵即逝的机遇,终于使清朝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使1644年的中国没能延续三国鼎立的状态。
  "康乾盛世"发生在一个本不该发生的时代,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偶然才造就清朝登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使周期性规律出现了局部的误差,另一方面正是"康乾盛世"的诞生为中国近代悲惨的历史命运埋下了伏笔。"康乾盛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落日余晖,这既是一种绝唱,又是一首美丽的挽歌。为什么这样说呢?  那么就让我们把思考的眼光放在1644年时的世界,当古老的中国迎来最后一个中国封建王朝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熏陶的西方世界渐渐苏醒,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它不仅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历史,同时也把世界带入了近代社会,西方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思想、文化等等的领域取得全面的发展逐渐强大起来。而此时的中国正沉浸在"康乾盛世"的光芒中,这究竟是祸还是福呢?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表面看起来是福,其实是祸。是"康乾盛世"的光辉麻醉了我们的理性与思考,它让我们陶醉在天朝大国的自我满足中,让我们对外部的世界一无所知,好象是个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它不思进取、闭门锁国,拒绝对外开放,甚至将西方科技也拒之于门外;它思想专制,制造了不少文字狱,使正在萌芽中的新思想受到压制与打击;它科技落后,使近代中国没有出现具有影响世界的技术与发明。这好似"慢火煮青蛙",随着时间的变迁等来的只能是死亡,一旦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待我们知道自己已经落后的时候为时已晚,已无还手之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剩下的只能是任人宰割,真可谓飞得越高,摔得越重,直到摔得粉身碎骨,这就是近代中国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公元1796年(即嘉庆元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从此走向衰败。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香港被割让,中国社会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主要矛盾从内忧转变为外患。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长达2387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中华民国。公元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公元1949年10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66年6月,毛泽东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公元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公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公元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公元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公元2010年年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跃居世界第二。

  这和第一个周期的秦朝很相似,项羽曾被推举为反秦的领袖,秦朝灭亡后仅过四年就被刘邦打败,唱响了霸王别姬的悲歌;而蒋介石同样被推举为抗日的领袖,抗战胜利后也是过了四年就被毛泽东推翻,终止了金陵春梦的继续。

  这时我们发现第四个周期规律已趋于正常,中华民国仅存在了短短的38年,它同样也是被农民运动推翻的,历史是何等的相似啊!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规律无法改变。中华民国也是一个属于过渡性的临界点,我们可以根据规律推断我们已经进入第四周期正半周期时代。这个周期已经过了360多年,现在正处在这个周期的中间阶段。 (参见"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详细见附录4:第四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  从前面的三个正半周期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统一而强盛时代的开始阶段都有一个短暂的不稳定期:  西汉:从刘邦灭秦并战胜项羽,开国后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吕后专权导致吕后之乱,直到吕后死亡汉文帝即位前后共27年,随之才有"文景之治"。唐朝: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前后共9年,随之才有"贞观之治"。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诛杀功臣到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帝位前后共35年,随之才有"永乐盛世"。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后的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林彪叛逃、到毛泽东去世后粉碎四人帮、二年的徘徊期前后共30年,随之才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改革开放,迎来经济建设的风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不稳定期除唐朝为9年比较短以外,其它的大约在30年左右,在度过短暂的不稳定期以后,一个稳定繁荣的大发展时期便以不可阻挡之势来临,所谓的开明之治、盛世华年也随之到来。事实已经证明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就是一个开明之治,真不知道我们的后人在写今天的历史时,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会冠之以"xx之治"的称谓呢?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了英国、法国、德国,2010年又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仅仅是一个象征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后日本全面领先中国已经整整一百多年,所以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切不可骄傲自满。

  在这个周期中,对不同时段的划分可以让我们对这个周期的认识更全面和深刻。<1>、中国历史在本周期中不同世纪的发展变迁:  1、十八世纪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是相对安定繁荣的百年,但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十九世纪则是中国不断向下沉沦,由盛转衰的百年,虽然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图强自立,但终因封建专制体制内部的沉疴顽疾而病入膏肓;
  3、二十世纪则是中国不断探索、奋发图强的百年,在这个世纪中经历了三个里程碑式的跨越,同时诞生了三位引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伟大人物:(1)、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为中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2)、毛泽东在1949年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中国赢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和解放。(3)、邓小平在1978年倡导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找到了国富民强的经济发展之路。
  4、二十一世纪则是中国走向全面复兴的百年,中华民族将会以昂扬的姿态重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中国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变迁以及未来的趋向:
  1、第一阶段(1949~1978):为建国初期阶段,也是一个不稳定时期,为期三十年; 
  2、第二阶段(1979~2010):为改革开放初级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期约三十年;
  3、第三阶段 (2011~约2040):为改革开放中级阶段,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期大约三十年。
  4、第四阶段 (约2041~ ):为改革开放高级阶段,盛世时代来临,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真正实现。

  在这个周期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贯穿了整个过程,直到至今。  在康乾盛世时,封建统治者自诩为天朝大国而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总是把西方的科技文明当作雕虫小技,直到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的时候才如梦方醒,于是有人搞起了"洋务运动",也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论,也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直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才理性地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因素我们被迫关闭了国门,直到改革开放我们主动打开了国门,以宽广的胸怀接纳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也慢慢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孔子学院遍及海内外,中国文化正在走向现代化和世界化。


八、民族的复兴

  至此我们已对公元前476年到今天长达近2500年的中国历史做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回顾是为了总结,我们从总结中发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回顾也是思考,可以让我们对当今的中国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从而让我们充分认知当代中国在第四个发展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回顾更是为了瞻望,温故方能知新,它可以激发我们对未来中国的遐思与念想,让我们对未来的中国发展趋向有个全瞻性的把握。

  牛顿经典力学中的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有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即惯性,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惯性定律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但是我发现它也适用于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也具有惯性的特性。自古中国是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它覆盖的疆域几千年来都没有太大的改变,故而惯性也就很大,所以一旦国家淹于分裂和动乱它就很难快速地从中解脱出来,一般都要维持大概三百年左右;而当国家进入统一时期后,也同样会维持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一般也在三百年上下,长者可达四百年之久,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短暂的危机和起伏,但整体稳定繁荣的特性不会改变。  通过上面对中国社会的惯性分析,我们对中国的未来不是增添了许多信心吗?  1987年邓小平为中国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它的重点是在二十一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大体上达到人均GDP四千美元,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个目标在2010年就已经基本实现。
  2049年正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而当今的美国已呈现衰落的迹象,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以平均8%年增长率的速度发展经济,那么25年以后中国的GDP总量将从目前的约6万亿美元增加到41万亿美元,而如果美国能够以平均4%的年经济增长率,那么25年以后美国的GDP总量将从目前的约15万亿美元提升到近40万亿美元。二者基本相当,所以照此预测在2035年左右我们可以赶超美国。

  汉朝在建国62年后迎来了"汉武极盛"时代,造就了"西汉盛世"。  唐朝在建国95年后迎来了"开元盛世",开创了"盛唐时代"。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判断,本人可以预测当今的中国将在建国100年前迎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四个盛世时代,并按其惯性可将这样的盛世局面带入下一个世纪!  现在再让我们把思考的眼光放在近代世界的格局中来加于考量。
  "康乾盛世" 时,中国国力还稳居世界之首,但是随着1750年左右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英国国力日渐强大起来,至1795年"康乾盛世"终结后,中国国力日渐衰微,被迫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英国却逐渐成为世界的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直到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力第一强国,英国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新霸主,至此英国引领世界整整100年。  美国从1894年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力第一强国后,继而成为世界二个超级大国之一,最后成为世界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至今也已经是100多年,并且还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直到大约三十年以后的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  由此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国家的崛起总是以另外一个强国的衰落为前提的,中国衰落了英国便崛起,英国衰落了美国便崛起,而美国的衰落便是中国的崛起,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佛教中的"因果轮回"吧,历史也是如此!只是我们应该着重去观察在这些"轮回"背后的"因果",并且深刻的去思考。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复兴之路已经找到,强盛之门已经开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盛世时代即将来临。  所谓"盛世"大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  1、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经济是社会万事的基础,国防是经济繁荣的保障。  2、政局稳固、政治进步。政治是经济的保证,政局的稳定才能保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政治的进步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和谐协调。   3、人民富庶、社会和谐。人民富庶、社会和谐是一个盛世时代的最基本的体现。   4、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衡量是否盛世的重要条件。  5、文化昌盛、社会文明。一个强盛的时代,必然有繁荣的文化相辉映,流传千秋,光耀万世。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唐朝的诗歌艺术成为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朝的《永乐大典》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至今被世界所公认的一部类似百科全书的大书;  清朝的《四库全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那么未来的我们能够为民族提供怎么样的文化遗产呢?


  面对已经开启的盛世之门,我们既不能自满自大,也不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生于所忽,祸害始于细微。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的中国依然存在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还会遇到很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我们应该把握历史的机遇,应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战战兢兢,负重向前。  盛世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上至领袖、各级执政者,下至黎民百姓,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位卑未敢忘国忧,人微犹当思己责。  那就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九、意义

  把握好历史犹如学好化学一样的不容易,门捷列夫发明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为我们对化学元素的特性以及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人类日后对新化学元素的发现提供了依据;而本人发现的"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不仅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我们当代人预测判断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  我的文章和观点有以下三个意义:
  1、有助于对中国历史的教与学。对历史的教与学是个比较困难的工作,这是我们曾经的经验,因为它非常的枯燥,很难记忆,然后规律便是记忆的钥匙,只要我们知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周期性规律,我们就能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本质,对中国曾经的历史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这对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2、
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而历史则是民族的家谱,它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我们的过往,我们曾经的辉煌和苦难,同时它也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未来的方向,让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了信心,这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胜过无数次的形势教育。
  3、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发现的兴亡"周期率"其意义在于给为政者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指明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即民主;而本人发现的盛衰"周期律"其作用在于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周期率"和"周期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本质的反映,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加于认识、思考和研究将会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十、中国历史盛衰周期表

 


附录1:第一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大混乱时代,经过相互的征战和兼并,天下诸侯变成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最后秦国先后消灭其他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吴国: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蔡国:在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所灭;郑国:在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越国:在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所灭;宋国:在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鲁国:在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韩国: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魏国:在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燕国: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赵国:在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齐国: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卫国:在公元前209年被秦国所灭(在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后来在秦国的支持下复国成为秦国的附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的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遂在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在与项羽的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力被消灭,公元前206年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遂开创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处于西汉初,战争平息不久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西汉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时代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北击匈奴,开拓疆域;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汉昭帝、宣帝时代 (公元前87年-前49年)针对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封禅等所造成的国力严重损耗,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使得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采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的方法,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  经过这五帝的治理,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第一个长达130年的盛世天朝--西汉盛世。  虽然以后汉朝经历了起伏,特别是公元9年外戚王莽"改新代汉",西汉政权灭亡,公元17年爆发的赤眉绿林起义却为东汉的建立和汉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光武帝刘秀(25年-57年)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章帝时期(58年-88年)处于东汉初,那时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汉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明、章两代大体承继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之后汉朝便风光不再,日渐衰落。公元184年暴发的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最终于公元220年灭亡。



附录2:第二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65-316年)。

  晋惠帝末年发生的八王之乱动摇了晋王室的根基,而此时北方的各少数民族不断进犯西晋,边陲不保,最后西晋被前赵所灭。  公元316年,晋王室南迁至今南京,重新建立晋王朝,史称东晋(316年-420年)。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大权的宋王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朝(420年-479年),后依次更迭为齐朝(479年-502年)、梁朝(502年-557年)、陈朝(557年-589年),我们习惯上将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合称为南朝(420年-589年)。  西晋末年,此时的北方群雄混战,进入史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其中如北凉、北燕等为汉人所建)。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的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建立魏国,史称北魏(386年-534年),此后便统一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公元550年,东魏被齐朝取代,史称北齐(550年-577年)。  公元557年,西魏被周朝取代,史称北周(557年-581年)。  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消灭。  我们习惯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合称为北朝(386年-581年)。  南北朝时代形成了大约以江淮地区为分界的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时间长大169年。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卒,传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军政大权逐步落入了外戚杨坚的手中,后来杨坚于公元581年废周静帝,建立起隋朝(581年-618年),并逐步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残酷统治,611年爆发了瓦岗军等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隋朝遂土崩瓦解,最终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让,遂称帝改国号为唐(618年-907年)。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弟李元吉后,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并让位于李世民,称为唐太宗(626年-649年)。他开启了唐朝的中兴时代,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713年-755年)即位,开创了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朝的励精图治,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第二个长达129年的盛世天朝--大唐盛世。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此开始衰落,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为日后唐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初唐:618年-712年;  盛唐:713年-755年;  中唐:756年-835年;  晚唐:836年-907年;  公元874年爆发的黄巢农民大起义,为唐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公元907年,唐朝被朱温的后梁所灭。



附录3:第三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公元907年,唐朝时被封为梁王的朱温代唐称帝,史称"后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和这五个朝代同时并存的吴、吴越、南唐、楚、闽、前蜀、后蜀、北汉、南汉、荆南十个国家。  公元960年,后周的恭帝尚年幼,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960年-1127年)。虽然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原,但是北方始终没有能够统一,并且先后和西夏、辽国、金国发生过战争。  公元1032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建国后发动对北宋的战争,于1044年和北宋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西夏在1227年被蒙古消灭。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1004年辽进攻北宋失败后与北宋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1125年为金国所灭。辽国灭亡以后,辽德宗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于公元1132年称帝,建立西辽帝国,史称"西辽",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军队消灭。  公元1114年,统一了女真各部落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誓师起兵抗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国,1120年,金与北宋签定"海上之盟"共同抗辽,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金国完全控制了北方。在金灭辽后,金国把矛头直指向宋朝,1127年金兵攻占了北宋都城开封,虏去徽、钦二帝,使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金国在1234年被蒙古消灭。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以后,被钦宗派驻在外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成为侥幸躲过这场劫难而成为皇室唯一幸存的人,在大臣推举下称帝,史称"南宋",建都临安,赵构便是后来的宋高宗。南宋建立后在岳飞等著名抗金将领的抵抗下金国的力量渐渐衰弱,在秦桧的主持下于1141年和金国达成和议,史称"绍兴议和",最终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宋金的对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分裂时代,直到1276年南宋被元朝所灭,历时149年,和南北朝时代十分相似。  公元1206年,铁木真作为蒙古族部落首领被各部推为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1218年灭西辽,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灭金,为统一全中国作好了准备。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公元1351年,爆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起义军中,出现了一批优秀将领,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所领导的部队实力最为强大。到公元1359年,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部,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公元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  公元1368年,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协助下,攻陷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从此中国走进了又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历史时期。  公元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夺取侄子建文帝帝位,迁都北京,史称"永乐大帝",他的文韬武略缔造了明朝发展的高峰,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  明仁宗、宣宗(公元1425年-公元1435)统治时期,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军南下进攻明朝,明军在土木堡被包围,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从此明朝风光不再走向衰落。  公元1628年,爆发农民大起义,先后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称国为"清",逐渐控制中国的北方。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同年清兵入关。


附录4:第四周期主要历史过程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大清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成立后不久即迎来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三个盛世--即康乾盛世,它经康雍乾三朝,历133年之久。公元1796年(即嘉庆元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从此走向衰败。公元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香港被割让,中国社会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主要矛盾从内忧转变为外患。

公元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它是清朝后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历时达13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圆明园被焚毁。公元1860年起,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倡导自强救国。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清朝的彻底失败为终结,台湾被割让。公元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清朝走入衰败的深渊。 公元1905年7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成立中国同盟会。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长达2387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2月,袁世凯继任总统,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公元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军阀混战开始。

公元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公元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公元1926年7月,开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公元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公元1927年8月,开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十年的国共内战。公元1937年7月,开始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公元1945年8月,开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四年的国共内战。公元1949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66年6月,毛泽东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开始。公元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公元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公元199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公元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公元2010年年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跃居世界第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