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通运输部同意四川、山西、吉林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

行政区 2022-04-01

交通运输部关于四川省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审查四川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川交〔2020〕27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车路协同技术发展,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推动跨区域服务一体化、高原山区公路多元可持续投融资模式创新、交通出行结构优化研究、交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智慧高速全路段车路协同技术应用、交通文化传承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之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10月19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四川省试点任务要点(上下滑动查看)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交通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规划一体化。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规划,积极开展客运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政策协同化等创新性研究,推动设施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管理高效协同。

2.网络一体化。打造发达的快速网,推进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建设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推动成渝、遂渝等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打造完善的干线网,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国省道建设时序同步、建设标准统一,加快推动天府大道北延线、成资临空大道、金简仁快速路等城际快速通道。

3.枢纽一体化。推动共建世界级民航机场群,合理确定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分工,统筹配置资源,推进双机场间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衔接转换,探索建立“两场一体”管理体制机制、两场运力投放联动机制、主基地航空公司运力投放互动机制。推动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等高等级航道以及嘉陵江利泽、涪江双江、三星船闸、唐家渡航运枢纽建设,积极推进雅安等无水港发展,探索开通广元、南充、广安、遂宁至重庆港的货运水上穿梭巴士,推动川渝船舶体系标准统一。

4.服务一体化。构建成德眉资“1小时通勤圈”,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铁路公交化,推进成德眉资轨道交通同城化发展,推广城市公交跨城运行模式。推进交通出行服务一体化,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质,探索应用铁公、铁空等旅客联程运输电子客票,推动成都、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卡通”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5.管理一体化。推动建立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和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强化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组织保障。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跨区域普通国省道建设、投融资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信息共享交互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目录以及统一采集、处理、交换共享等标准规范。

通过3—5年时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跨区域交通运输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在铁路公交化运行、跨区域公交线路开行以及“一网通”“一票制”“一卡通”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渝广、万达开交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设施互联、服务共享水平大幅提升,毗邻地区定制客运、农村客运线路基本开通,跨区域客运线路线率先开行,投融资模式不断、协同发展机制创新发展不断深入,建立川渝毗邻地区交通融资平台,交通一体化政府共商机制基本健全,率先实现区际通道项目共同审批。在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相关政策成果。

二、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创新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构建畅通安全的公路网。统筹区域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省道网网络布局,优化公路网等级结构,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融合。加快推进马尔康至久治、泸定至石棉等高速公路建设,适时启动马尔康经黑水至茂县高速化公路前期工作,强化高原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积累。推进G549线九龙至稻城段等待贯通路段建设,推动G347茂县至北川段等普通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强化高原山区普通公路提速改造技术积累。

2.构建衔接顺畅的枢纽集疏运体系。以康定—泸定为重要节点,加快推进康定市公铁多式联运枢纽中心、川藏(新都桥)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等集公铁等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枢纽集疏转运体系建设,完善枢纽港站之间的快速转运通道,打通枢纽港站“前后一公里”,提升交通网络与枢纽节点的空间协调水平。

3.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健全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投入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论证,提高项目可行性。优化调整招商模式,按照“效益搭配、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搭配项目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原山区公路建设养护。探索创新“交通+”模式,推动交通项目与沿线产业园区、土地、旅游、矿产资源等一体化开发,增强项目融资能力。

4.加强高原山区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研究。强化高原山区关键技术指标研究,推动出台覆盖规划、设计、施工等各环节、以及符合区域环境特点的公路技术标准。强化技术指标合理运用,探索特殊困难地区“高速化”公路实施路径,促进高原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高原山区公路规划布局基本完成,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在高原山区公路投融资、事权划分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力争实现初步应用。

通过3—5年时间,高原山区公路网络发展成效明显,在高原山区高速化公路设计、施工等方面形成成套技术,在公路招商、融资、一体化开发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在高原高寒、小交通量地区公路发展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发展政策、建设标准、管养指南等政策成果。

三、推动公园城市交通绿色发展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动“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建设一体化换乘枢纽,提升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设施衔接水平。完善地面常规公交,加强无障碍设施配置。以提升出行服务水平为重点,开展旅客出行时空特征、交通出行结构优化、公共交通便捷换乘等交通运行综合分析,打造三网融合的出行服务平台。创新公交运营模式,精准投放公交车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效率。

2.完善城市街道。提升街道活力,强化历史人文传承,提高安全水平。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和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提升城市道路循环能力。加强街道空间环境设计,强化休憩、商业、信息等设施建设,提升街道舒适便利化水平,打造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活力街道。

3.建设全域慢行绿色廊道。提升城市、自然、人文融合发展水平,以绿道为脉络推进全域绿道网建设,打造全域绿色空间系统,提升城市慢行空间品质。

4.建设“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推动“站城一体化”综合性开发,拓展购物中心、商业办公、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与旅游集散等功能。探索推进天府站等综合开发TOD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生态景观深度融合。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初步构建形成公园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设施衔接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形成交通接驳方面的设计导则、标准规范等。

通过3—5年时间,公园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全域慢行绿色廊道基本形成,出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街道景观规划》《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市政基础设施设计导则》《天府新区建筑风貌管控导则》等政策性文件。TOD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建成一批“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先进适用的交通信息协调中心,试验线车辆到站时间误差控制在30秒以内,交通出行服务高效、精准程度大幅提升。

四、提升交通防灾减灾体系韧性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开展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永久性路基工程建设研究和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适应性评价。完善灾害易发地区交通网络,构建以公路网为主,重要节点之间连通度高、重要节点之间有短距离迂回线路且连通度高,多种交通方式协同的灾害易发地区“生命线”交通网络。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抗灾标准,建立适应不同灾区地理和气候环境的交通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指标与标准规范体系。

2.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危险路段的地质、气象以及特殊构造物实时监测,加强与相关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对接。强化监测数据自动化报警、预警与分析利用,推动建立交通设施和路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和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建设。

3.创新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预警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应急保障,构建应急处置新型管理与运行机制及配套制度体系。强化交通应急预案制定,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4.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制定重大灾害公路水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标准、配置方案,建立应急救援合作机制。完善灾害频发地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布局,合理配备救灾所需的装备物资。组建公路交通应急保通、抢通队伍及水上搜救队伍,强化与社会救助力量战略协同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成,永久性路基和耐久性高边坡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灾害易发地区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并出台易受灾害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指标、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

通过3—5年时间,交通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健全,建成集监测数据实时入库、自动分析、自动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设施和路域灾害预警监测平台,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基本完备,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社会救助力量参与应急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指导意见、实施指南等政策成果。

五、车路协同技术发展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开展车路协同测试。依托都汶高速龙池试验场地,积极推进车路协同试验,开展智能道路分级、车路协同标准体系验证、预研工作。探索在隧道、收费站、匝道、坡道和直线等道路环境开展小范围应用。

2.开展特殊场景车路协同应用。依托车路协同测试与试验成果,以开放式局部道路路段为重点,升级改造成都绕城高速、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和成宜高速局部路段道路设施设备,探索开展车路协同应用。

3.开展智慧高速建设。依托成都绕城高速、成宜高速、成绵(扩容)高速,积极推进智慧高速建设,提升区域高速公路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水平,适时探索开展智慧高速全路段车路协同应用。建设涵盖行业管理、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载工具、司乘人员等全产业链的智慧高速云控平台,提升车路协同支持能力。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面向车路协同的试验场地和试验路段基本建成,车路协同测试取得丰富数据。

通过3—5年时间,车路协同测试取得显著成效,特殊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建成面向车路协同的“行业监管+生态共享”智慧高速云控平台,在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维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标准规范、建设指南等政策成果,在车路协同技术测试与应用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数据标准、指导意见等政策成果。

六、推进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进路景融合,促进交旅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交通专项改善提升工程、诺水河至光雾山(米仓大道)等。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推进G8513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G0615马尔康至久治高速公路、G318最美景观大道、G227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旅游公路、G544川主寺至九寨沟旅游公路、宜宾至蜀南竹海竹林风景线建设。推进资源丰富和人口相对密集贫困地区开发性铁路、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建设,探索交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研制开发“轮轨+齿轨”新制式山地轨道列车。探索生态敏感区交通建设关键技术,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2.推进文化融合,促进新时代交通文化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推进乐山大渡河风景道、峨眉山全域旅游环线、遂宁市蜀中缤纷文化风情道、中国酒城•长江文化旅游带、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等。加强“两路”建设的历史文物收集力度,建设以弘扬“两路”精神为主题的川藏公路馆。加大抗震救灾英雄、川航英雄机组、其美多吉雪线邮路等时代楷模形象宣传力度,弘扬英雄事迹,树立新时代交通精神。加强“茶马古道”“蜀道”等交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3.推进管理融合,加强政策机制保障。推进交通旅游大数据应用工程、交通旅游服务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加强跨部门协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与旅游、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在绿色公路生态选线、绿色施工、监控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在旅游公路建设方面出台技术导则。

通过3—5年时间,交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旅游风景道和旅游航道。在山地轨道交通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山地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规范等政策成果,在生态敏感区交通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典型经验,并形成意见指南等政策成果。


交通运输部关于山西省开展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上报<交通强国建设山西省试点实施方案>的请示》(晋交规划发〔2020〕47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高密度中等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与绿色出行、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发展、绿色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普通公路重载运输建设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通用航空+旅游、引导公众公交出行政策创新、公交都市建设、绿色出行创建、智能网联重载货运技术、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普通公路重载运输“建管养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10月16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山西省试点任务要点(上下滑动查看)


一、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试点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各地级市人民政府。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交旅融合基础设施。打造以旅游公路为主的“交通+旅游”典型产品,推进黄河、长城、太行旅游公路建设,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高标准旅游风景道,完善旅游公路慢行道、驿站、景观、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功能完善的“快旅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推进旅游公路与多种运输方式便捷换乘,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

2.提升旅游运输服务品质。依托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资源建设“交通+旅游”集散中心或旅游客运超市,推动旅游景区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或客运站场,为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推进跨运输方式客运联程系统建设,完善省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打造旅游定制客运服务品牌,开通至景区景点旅游专线、旅游直通车,促进客运公司“旅游直通车卡”应用,推动城际旅游公交发展。探索创新普铁开行动车、开行“慢火车”等旅游交通产品,推进铁路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

3.推动“大数据+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推进信息跨部门共享,推进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汽车租赁、班线等旅游交通信息一体化,开展旅游交通综合运行分析,建设交通旅游市场协同监管系统。搭建旅游交通大数据平台,推动旅游客运班线、景区公交、偏远景区客运服务等资源优化配置。开展车票、门票等一体化预订、结算服务。提供重点时段、重点景区客流预测和信息服务。加强旅游交通协同调度,构建应急处置体系,提升旅游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4.推动“通用航空+旅游”发展。发展以太原市为中心,大同、吕梁、长治、运城等市县为节点的环飞短途运输航线,打造“贯联山西、通达外省”的航空运输网络。按照“一场(通用机场)多点(临时起降点)”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空中观光+飞行体验”低空旅游。

5.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交旅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交旅融合发展规划、政策制度,完善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探索建立低空飞行等旅游交通新业态的协同管理模式。加强旅游交通市场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立健全旅行社、旅游客运企业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加强信用联合奖惩。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形成旅游公路设计标准规范。基本实现“城景通、景景通”旅游格局。“交通+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旅客出行便捷度明显提升。旅游交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通过3—5年时间,建成结构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省域旅游公路网络。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客运班线网络更加完善,航空运输网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运输客票、景区门票一体化预订和结算。“空中观光+飞行体验”低空旅游广泛推广。交通与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

二、高密度中等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与绿色出行

(一)试点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阳泉市人民政府。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空中巴士”快速公交主干系统。沿桃河两岸规划建设空中巴士轨道交通,建立城市快速公交系统。构建以中运量干线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支线和微公交为补充、公交枢纽为链接的公共交通体系。

2.推广应用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短途道路客运、旅游景区观光、政府机关等加强节能和新能源车辆规模化推广应用。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推进城市公交枢纽、停车场、首末站充电设施设备规划建设。完善绿色出行交通基础设施。

3.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完善市区步行和自行车配套交通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100%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依托阳泉市山体、水体和绿地,规划市域范围内自行车道与绿道系统,推进现有道路实施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改造。建立覆盖城市建成区的慢行交通网络和慢行接驳系统,有效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4.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健全客运“零公里”换乘体系,推进阳泉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设。科学布局私家车、自行车停车场,推进铁路、公路与城市公交“零距离”便捷换乘。

5.提升城市交通智慧化水平。推广电子站牌、手机APP等信息化设施产品,建设基于大数据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城市出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交通监控、交通执法、车辆管理、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加大数据挖掘分析力度,提升城市交通智能管理水平。建设涵盖枢纽、停车、充电设施、进出城市交通量等信息的多元化、全方位引导系统,加强交通出行信息有效引导。

6.引导公众公交出行。探索建立小汽车长时间停驶与机动车保险优惠减免相挂钩政策。推进阶梯优惠票价、优惠换乘、累计折扣票价、定制公交等政策实施。试行小汽车分区域、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实施差别化交通管理。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空中巴士”快速公交等工程开工前期手续。基本完成市区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配送车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替换。实现充电桩、共享助力自行车、电踏车等设施设备有序投放。城市出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小汽车差别化交通管控、阶梯优惠票价、优惠换乘、累计折扣票价等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初显,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绿色出行比例明显提高。

通过3—5年时间,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100%配备慢行系统,形成覆盖建成区的步道、自行车道慢行交通网络。建成“空中巴士”快速公交系统,形成空中、地面公交相结合,多种运输方式互补的城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城市交通拥堵得到有效治理,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达到35%。城市交通污染明显缓解,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形成高密度中等城市交通拥堵与污染治理的制度标准规范,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发展

(一)试点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阳泉市人民政府、山西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车路协同测试路段。推动五台至盂县智能网联货车高速公路测试区域、阳泉市城市道路测试区域建设。在测试区域建设5G通信网、多源数据融合的边云协同平台、智能运控系统、多元感知物联网、基础设施数字孪生系统等。建设清洁高效的供电系统,推动太阳能、风能在测试区域的供电应用。研发制造用于测试的智能网联汽车。

2.构建车路协同数据标注支撑体系。依托阳泉云计算中心二期工程,构建车路协同数据标注支撑体系。开展智能网联货车复杂环境感知、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车辆平台线控等技术研发。构建智能网联货车决策控制平台,设计适合重载货运道路状况的L4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架构,搭建智能网联货车场景数据库。

3.建立配套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体系。研发重载公路路域信息智能感知、融合以及车路交互技术。建立面向自动驾驶重卡的智能化路域基础设施设计体系。研发重载公路车路协同应用风险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开展智能网联重载公路车路协同技术集成研究。建立5G+北斗高精度定位解算平台。

4.加强车路协同创新应用。以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测试路段等为依托,建设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中心和创新中心,开展智能网联货车整车研发,培育车载智能终端、车载即时通信、路侧传感设备、5G基站与通信等关联产业,探索智能网联车路协同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制定、测试检测、安全评估、数据共享、人工智能标注等环节,构建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生态。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覆盖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测试路段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本形成智能网联重载货运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和通信技术体系。

通过3—5年时间,建成车路协同数据标注支撑体系。形成道路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出台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领域标准规范、政策制度等系列成果。实现开放环境下头车人工驾驶、后车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编队运行测试。建成智能网联重载货车编队开放测试验证基地。完成L4级以上智能网联重载货车研发,重载货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绿色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一)试点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中鼎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方略陆港集团、山西经纬通达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快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交通运输局、大同市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推动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运输,打造朔州—唐山块煤运输等一批集装箱精品班列。完善集疏运功能,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驼背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培育大宗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模式,推进货物“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

2.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太原、大同、临汾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物流园区、国际陆港口岸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做大做强多式联运功能,引导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城乡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向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

3.推动绿色货运配送发展。推进邮政、轻型物流配送车辆应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创新城市配送组织模式,发展末端自提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智能投递等集约化配送,探索无人机配送模式。完善城市配送协同机制,制定出台城市配送政策制度,加大对绿色货运配送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车辆通行许可证发放和路权优先机制。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块煤、焦炭等适箱货物集装箱运输取得明显发展,形成煤炭运输集装箱精品联运线路。大宗货物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取得良好效果。太原、大同完成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发展和充电设施建设。完成省内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

通过3—5年时间,煤炭运输“散改集”比例稳步提升,以铁路为主的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重点煤矿企业接入铁路专用线,煤炭、焦炭铁路运输比例达80%以上,出省煤炭基本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形成1条大宗货物运输铁海或公铁精品联运线路,培育2家大宗货物多式联运和网络货运龙头企业。基本形成功能布局完善、衔接高效顺畅、辐射范围广泛、支撑产业发展的货运枢纽网络体系,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五、普通公路重载运输建设

(一)试点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研究编制重载运输全路网规划,为重载运输路面建设养护、重载货车安全通行提供政策指导。

2.推进重载运输试验路段建设。推进晋城国道207线瓶颈路段、国道207线长治过境段等重载运输试验路段建设,改造设计急弯陡坡、长大纵坡、停车错车区等,提升公路通行及安全保障能力。

3.开展重载运输公路建设技术、运营管理制度研究,利用重载运输试验路段成果,在重载运输典型路面结构、新型重载路段适宜桥梁附属设施、新型抗车辙路面、智能化施工质量与安全监控等方面,提出重载运输公路建设技术标准、政策制度。

4.推进重载运输公路“建管养运”协同发展。推广重载运输公路建养技术,改造建设重载运输路网。研究制定重载运输公路管理规范,引导重载车辆合理选择通行路线。在晋中市推进“建管养运”新模式,建设全域重载运输通道。

5.建立普通公路重载运输治理体系。聚焦安全监管、行政审批、重载综合治理等,建立健全面向全行业的重载运输治理体系,完善普通公路重载运输管理制度。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涵盖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的重载运输全路网规划编制,实现重载运输在山西进得来、出得去。铺筑建成重载运输试验路段。

通过3—5年时间,在重载运输公路建设领域形成系列技术标准、规范。完成晋中市重载运输通道建设。形成集超限治理、安全应急保障、大件运输审批、路况监测预警等于一体的重载运输治理体系。重载运输普通公路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普通公路重载运输“建管养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交通运输部关于吉林省开展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审批<吉林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送审稿)及试点任务申请书的请示》(吉交规划〔2020〕31号)收悉。为重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相关领域的目标任务,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规划函〔2019〕859号),经研究,主要意见回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高纬度季冻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安全智能管控等方面开展试点(具体要点附后),请进一步细化试点任务、落实具体举措,明确阶段目标和时间进度,并及时向我部报备。

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配合,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三、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在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建设,高纬度季冻地区公路智慧提升关键技术,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建设,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及公路工程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交通运输安全智能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四、加强跟踪、督导和总结,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经验模式及时报告我部和吉林省人民政府。每年12月底前向我部报送年度试点工作总结。

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对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中加强支持,适时开展跟踪调研、监测评估和经验交流,并在试点任务实施完成后组织开展考核、成果认定、宣传推广等工作。

交通运输部

2020年9月16日

附件

交通强国建设吉林省试点任务要点(上下滑动查看)


一、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通化市交通运输局、白山市交通运输局、延边州交通运输局、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加强旅游大通道(G331吉林境内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进、慢游”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治理沿线地质灾害,重点针对崩塌隐患、潜在落石危害边坡路段,涎流冰、泥石流、路基冻胀融沉路段等按照不同成因及规模,分类施策,形成系列科学有效防治方案。推进G331公路全线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管养设施、路域景观节点、旅游标识系统、智慧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旅游综合体、露营地、驿站、游船码头、慢行系统等五类服务设施,新改建G331技术等级较低路段主线及沿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连通内地交通骨架网、主要城市和景区等连接公路,建设口岸公路、界河桥、界河航道、游船码头等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图们江下游段航道。推进珲春—克拉斯基诺自动驾驶通道基础设施建设。

2.打造G331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以G331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等为支线对景区进行挖掘、串联和整合。打破行政区划,将G331公路延伸为一个区域,对沿线工、农产业及资源统筹开发建设,并重新配置区域内相关资源和公共服务。

3.建立区域旅游交通服务系统。结合资源环境条件,构建以满足游览、游憩为主的独立慢行系统。利用沿线的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等,提升景观、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网的结合,利用旅游交通大数据信息,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4.加强G331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协调公路建设与沿线自然、人文环境关系,集约利用通道资源,加强特殊路段安全设计。有效融合原貌,提升旅游公路沿线景观。创建公路野生动物通道。探索开展“公路+生态”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打造G331旅游公路文化品牌。开展标识设计宣传,传承沿边多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优秀民族精神,讲述特色旅游公路故事。

6.创新旅游公路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模式。完善政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机制,有效利用优势资源,推进项目建设质量控制和资金统筹。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形成设计、施工导则和建设模式,制定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完成G331新改建路段可研方案和重点路段设计。

通过3—5年时间,完成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主体建设,G331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实现通车,同步完成相应路段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G331沿线重点路段20公里区域内与主要景区、城市等连接公路升级改造完成。形成G331旅游风景道综合体系方案,并完成沿线配套设施、旅游航道、旅游服务设施示范段建设。建成10处以上G331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示范点。公路沿线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沿线部分界河桥、口岸路、游船码头等新改建完成,重点通航段界河航道整治完成。珲春—克拉斯基诺自动驾驶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形成旅游通道建设关键技术、指标和标准,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二、高纬度季冻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采用高精定位、埋设传感器等,对路基、路面、高边坡、重点隧道和大型桥梁开展健康监测,通过数据模型,对结构物安全健康状况、及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危险进行安全评估,对高危情况进行预警。

2.交通运行状态监测及分析。开展旅游大通道路网交通流运行状态监测,通过车路协同路侧设施及车载终端,向驾乘人员提供道路危险状况、拥堵、限速、汇流、匝道分合流等预警信息,提高运行效率。

3.低温条件下的精准气象感知及预测。通过设置全要素气象、环境、能见度等监测装置,提供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精准气象感知和恶劣天气预报预警。提升道路安全、养护管理和服务水平。

4.行车安全智能诱导。针对极端天气(包括暴雨雪和团雾)易发路段和公路交通量较大路段,布设智能安全行车诱导标志及智能行车安全诱导系统,支撑安全辅助行驶。

5.互联网+综合服务。在G331沿线建设新能源车辆能源补给装置,对服务区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等综合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与旅游智慧融合服务水平。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G331智慧提升工程需求分析、可研方案和初步设计。

通过3—5年时间,完成智慧工程重点路段实施,特殊路段路基和路面、高边坡、重点桥梁、长大隧道实现状态实时监测、性能安全评估及危险预警,重点基础设施服务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公路沿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成网,旅游公路运行状况全面掌握。旅游服务信息多渠道发布,交旅智慧融合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提出高纬度季冻地区公路智慧提升工程关键技术和指标,形成吉林省普通智慧公路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系列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建设区域智慧化路网。

三、基于物联网的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研究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辽宁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构建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结合路网建设规划,依托新建高等级公路,建设全场景观测实体工程。构建“1+4+N”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布局(1个路网观测大数据中心,4个典型季冻区省份和N个包括气候、路基、路面、构造物等观测对象的观测点)。

2.建立大数据中心平台。依托物联网智慧感知技术、4G(5G)传输、GIS、BIM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开发建设季冻区公路工程长期性能和路域环境监测大数据中心平台。

3.研究季冻区公路工程建养成套技术。开展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监测,研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系统等之间的影响,研发基于加速加载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的路面结构及材料指标、桥梁隧道抗冻耐久混凝土结构及施工关键技术等系列公路抗冻耐久技术,打造“十年路面百年桥”高品质工程。

4.研究制定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养护标准规范。总结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研究成果,编制季冻区公路工程建养标准规范,加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成基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涵盖路基、路面、构造物等多个观测对象的季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网。

通过3—5年时间,建成集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等功能的季冻区公路工程长期性能大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数据安全存储和高效分析。形成季冻区公路工程抗冻耐久、路域环境保护系列成果,形成完善的季节性冰冻区公路工程建设规范标准体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明显,为季冻区公路工程建设养护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四、“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信息通信中心、吉林省运输管理局、吉林省地方海事局、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各市(州)交通运输局。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全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管系统。

(1)依托“互联网+道路运政服务系统”,建设适应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体制的,涵盖公路、运输、航道、海事、质量安全监督等各类执法业务的综合监管系统。推广应用现场检查、执法案卷电子化、涉案财物电子化、执法人员、执法监督等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信息公示服务、行政复议诉讼、执法人员培训等系统,实现全省综合执法过程的全程留痕、可回溯闭环监管和在线查询监督,进一步增强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完善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各执法门类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资源库群,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评价系统等。实现部省间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执法信息共享,为综合交通运输监管与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公路工程全流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1)建设远程数据采集系统。

对公路建设拌和站数据、压实数据等生产数据,及万能试验机、沥青试验、混凝土自动养护设备等试验仪器数据进行智能采集并实时上传到监控中心,自动生成试验报告及各种统计分析报表,消除人为因素影响,变传统不连续抽查监管为连续不间断监管。

(2)合同设计变更及档案管理系统。

建立设计合同变更自动审批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投标承诺进场人员履约情况进行监管。建立公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公路工程文件的档案化、无纸化。

(3)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对工地现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实现实时远程监控、集中管理,对生产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等进行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3.构建全领域新型信用监管体系。

(1)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现有“吉林省公路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系统”、“互联网+道路运政服务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全省公路、水运建设,道路、水路运输和安全生产领域的省、市、县三级综合交通运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信用信息应用、共享水平。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减免”改革。加强与省级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对接,充分利用省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开展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逐步取消纸质文件档案。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行政审批管理清单,开展“一个手机、一张身份证、刷脸办理”改革,探索向公众提供“免填单”服务。

4.建设道路运输重点领域监管系统。

(1)完善道路危险货运电子运单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对危运企业、驾驶员的分级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2)建立道路货运汽车动态信息公用服务系统,为重型载货车辆安全监管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公路治超提供数据分析支撑。

(3)建立“一车一档”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机动车排放检测、监控与强制维护系统对接,进一步提升维修行业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

5.建设封闭水域“互联网+”海事(港航)监管服务系统。

(1)建设包含海事监管、水运管理、港口行政管理、船舶检验、搜寻救助等功能的封闭水域“互联网+”海事监管系统,加强非水网地区安全监管,提高水上安全、应急救援、公共服务效率。

(2)推行“一站式服务”,建设涵盖政策发布、航行预警、船舶检验、信息查询等海事服务公众信息发布系统。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重点安全监管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综合执法、信用分级分类、道路运输、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封闭水域“互联网+”智慧海事等监管系统初步建成。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公路工程、信用信息、道路运输、封闭水域海事等领域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初见成效,实现政务服务“一张身份证”办理。

通过3—5年时间,全面完成“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系统和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数据中心建设。综合执法、信用分级分类、道路运输、公路建设质量安全、“互联网+”智慧海事等监管系统在全行业广泛应用,“互联网+”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张身份证”办理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改革在全行业广泛推行。交通运输监管与服务长效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五、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与安全智能管控

(一)试点单位。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吉林省吉高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高速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二)试点内容及实施路径。

1.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桥梁、隧道、边坡等危险点智能化监管系统。开展客货车辆自动防碰撞和货运车辆超限自动熄火系统的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

2.构建安全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研究形成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社会监督三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贯穿高速公路设计、施工、养护三阶段一体化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建立高速公路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企业安全生产经费保障办法。建立贯穿道路运输全过程的安全风险动态评估与管控体系。设计开发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软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软件;制修订有关技术指南、手册等。

3.提升季冻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基于毫米波雷达、GIS和BIM技术的“两客一危”车辆安全主动管控系统。开发季冻区弯陡路段重载车辆安全车距智能管控系统。

(三)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珲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实体工程建设及数据采集。形成客货车辆自动防碰撞系统、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自动熄火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完成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软件、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软件。完成试验路段毫米波雷达视频摄像机的安装以及雷达覆盖路段的基础设施BIM建模,实现基于毫米波雷达、GIS和BIM技术的“两客一危”车辆安全数据分析及主动管控。

通过3—5年时间,实现高边坡、重点桥梁和长大隧道基础设施使用状态的实时监测及安全风险预警和管控。完成车辆自动防碰撞系统和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自动熄火系统试运营。形成成套的双重预防机制技术、工具和配套措施。完成弯陡路段外场终端实施,实现季冻区弯陡路段重载车辆安全行车主动管控,形成车辆安全智能管控相关技术应用指南等政策性成果。形成行业安全智能监管的成熟经验,行业安全主动管控水平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