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消息汇总,长文分析+新冠感染情况投票(4月16日)

星话大白 大白话时事 2023-04-17

今天继续每周日固定发起的“新冠感染情况投票”。

(投票在文末参与)

由于现在每周日的“疫情分析”,内容量已经比较大,所以这个就当做每周日的一个固定栏目,就不算请假了。

像今天这篇文章有4000多字,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印度疫情我也会分析一下。

因为最近海外疫情出现不少消息,还有国内疫情数据也有一些“风吹草动”,让很多人容易被这些“风吹草动”吓到。

所以,为避免大家焦虑,最近这个每周日的疫情投票,我也会多分析一些疫情消息。

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需要有一些数据,来让我们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

第二波疫情到底出现没有,这个还是要用数据说话。

因为现在已经积累挺多期了,本期开始,我会采用图表的模式,来对往期结果做数据分析,会更加直观。

这是3月5日至今的一个多期数据变化图,我们逐项来看。

(1)二次感染比例

4月9日投票结果里的二次感染比例是1.3%,这个比例仍然比较低。

下图是3月5日以来的二次感染比例趋势图。

从该图可以看到,目前二次感染比例还没有持续大幅增长的趋势。

所以,当前仍然还是疫情低谷期,大家可以放心。

(2)正在发烧、或有其他症状

首先看“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一个比例趋势。

4月9日,“正在发烧”(不确定感染了什么)的比例是2.17%,比上一次投票的2.97%,有一些下降。

今天南方很热,普遍已经到了30度上方。

甲流一般是在春冬季是高发流行期,甲流在夏天虽然也能传播,但一般并不是夏天高发期。

所以,随着气温上升,这波甲流的峰值是应该已经过去了。

这个也可以从“正在发烧”(确定感染甲流)的比例走势看出一些端倪,仍然还是一个下降趋势。

总体来说,甲流的干扰效果会越来越低。

4月9日“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因感染新冠)的比例为0.3%,目前仍然还是比较低的。

这个主要还是现在大家基本都不核酸检测,抗原检测也很少。即使有做核酸和抗原,也有出现假阴的概率。

所以,在甲流感染率降低的情况下,大家还是更多可以参考“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不确定感染什么”这个选项。

(3)长新冠比例

再来看当前的长新冠比例。

4月9日,长新冠比例是5.34%,上一期比例是5.53%,降幅开始放缓。

从上图可以看到,3月5日-4月2日,长新冠比例的降速是比较稳定的,4月9日降幅有明显放缓,但仍然还在下降。

这个也符合之前国外一些研究。

也就是,大部分人长新冠会在3个月内痊愈,但假如超过3个月这个长新冠还没有痊愈,那么就不太能确定,这个长新冠会多久痊愈。

短的话,可能4-6个月会痊愈,长的话,超过一年也有。

但正常来说,随着时间推移,长新冠痊愈的概率越大。

另外,假如第二波疫情到来,那么理论上这个长新冠比例也应该会有一波上升走势。

所以,综合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还在疫情低谷期,第二波疫情还没有出现。

目前疫情仍然还只是在一个低烈度的小范围传播。

(4)中疾控数据

再来看中疾控的检测数据。

这个数据是类似于抽样数据,虽然不能涵盖全部人群,但也可以看一个趋势。

上周,关于这个阳性检测率从0.7%,涨到1.4%,也引发舆论很多人讨论。

虽然单从绝对数值看起来,是翻倍了,不少人也因此说第二波疫情要来了。

不过,由于这个数据还是在一个较低范围内波动,所以还不太能作为第二波疫情到来的明确依据,更多还是要看一段时间的趋势波动。

1.4%的阳性检测率,仍然还是比较低的,2月6日也曾经有过1.5%的阳性检测率。

中疾控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25日是阳性检测率峰值达到29.2%。

日本今年1月的疫情高峰期,阳性检测率是超过50%。

所以,1.4%的阳性检测率,还比较低,还需要多多观察。

大家也不用因为“阳性检测率翻倍”的这个舆论说法,就搞得自己又很紧张。

我个人是认为,假如阳性检测率超过5%,并出现持续上升态势,那么就可以第二波疫情可能才会出现。

本周中疾控数据显示的阳性检测率是1.3%,还没有进一步上升。

全国发热门诊人数,也没有持续明显上升,仍然保持一个平稳状态。

从中疾控的数据看,第二波疫情仍然还没有出现。

(5)海外疫情

现在除了新加坡出现明确的第二波疫情,印度也可以明确出现第二波疫情。

下图是印度新德里的阳性检测率。

目前新德里的阳性检测率是已经突破23.8%,这个阳性检测率是基本可以确定出现第二波疫情。

当然,现在印度的检测数也很低,所以你看感染的绝对数值,跟前两年的峰值,还是有很大距离。

从上图可以看到,印度当前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是5000多人,只是“略微”抬头。

但印度的检测数量是很少的,所以那个新德里阳性率的数据,还更有参考性一些。

印度去年1月有过一波疫情高峰,去年7月有过一波“小高峰”,距今也是超过半年,所以印度现在出现一波疫情,也不奇怪。

印度地处热带国家,能让印度出现疫情,是比较不容易的,说明新冠病毒仍然还没有削弱。

这也说明,至少全球范围内,疫情还没有结束。

新加坡本周的新增确诊人数出现回落,一周新增1.6万人确诊阳性,跟前两周持平。

日本4月14日,新增8420人感染新冠,新增死亡人数16人,跟上周数据基本持平。

日本当前也仍然还是疫情低谷期。

总体来说,虽然当前印度和新加坡出现一波疫情,但这两个都是偏热带国家,跟我们和日韩的疫情节奏是错开的。

我们更多还是参考日韩的疫情数据。

(6)理性面对

这个疫情投票,也持续两个月了。

我的读者大部分是能够理解和支持,参与率也很高,每次投票的参与人数大概有1.5万人左右,阅读参与率是有50%。

虽然也有极少数读者也不理解,但我也是一直坚持。

因为我觉得这个投票,是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最近我们舆论上,一边是出现“阳性检测率”翻倍这个说法,一边是印度、新加坡出现新一波疫情。

假如我们没有明确的数据,来告诉我们,当前是否还处于疫情低谷期,那么我们很容易因为舆论上出现的各种捕风捉影的说法、渲染,去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出现情绪紧张、焦虑。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有明确的数据,能告诉我们,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

我自己这次会决定来长沙参加活动,也是我在上周,参考了下投票的数据结果。

我是基于大家的投票数据,确定当前仍然处于疫情低谷期,我才决定来长沙。

如果投票数据显示,第二波疫情出现了,那我肯定就选择不出门了,就不会来长沙。

所以,这个投票数据,对我是有帮助的。

包括我平时的日常生活,可以保持比较轻松的状态,出门也不怕被感染,也是因为我有明确的数据,告诉我当前还处于疫情低谷期。

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投票数据,是在帮助我减轻焦虑,而不是加重焦虑。

所以,我还是希望一些人,能对这个投票,多一些包容。

这个投票又不会害人,它只是提供一些数据而已。

即使觉得疫情不存在了,也需要有一些数据支撑,而不是动动嘴巴就能把疫情给“说消失”了。

我的读者群体相对还好一些,外面网络舆论上,是很多人都见不得“疫情”两个字。

一看到别人提了“疫情”,他们就会出现应激反应,来进行人身攻击。

在他们看来,似乎只要大家都不提新冠了,这个新冠就会消失。

但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一味的当鸵鸟。

我当然也希望疫情能够就此消失。

不过目前国外的一些数据,包括中疾控的数据,都显示疫情还存在。

虽然大部分人是不会受疫情影响,但仍然有少部分人会被疫情长期影响到。

比如,我的读者里还有5%比例的人群,仍然还受长新冠的影响,虽然大部分人已经痊愈了,但少数受长新冠影响的人群,不应该被人们给遗忘了。

包括我们为了能让大部分人恢复正常生活,所曾经付出的代价,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记住曾经付出的代价,我们才能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正常生活。才能负重前行。

这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的一个事实。

包括感染新冠后,对我们人体免疫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导致我们更容易感染甲流这类其他病毒,放大这些病毒对我们的影响。

至于有些人想把感染新冠对人体免疫力的伤害,甩锅给口罩,动辄就是过去3年戴口罩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于这种说法,大家也要有辨别能力。

网络上不少人,喜欢扭曲篡改我们的认知。

比如动辄就是戴了3年口罩,封了3年,搞得好像他3年都被禁足在家里一样。

但事实是,2020年下半年大家基本就不戴口罩,生活也完全恢复正常。

2021年,一整年我们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疫情,我整个2021年也都没有戴口罩。

哪怕在2022年,也不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年戴口罩。

比如,我所在的福建漳州市,一直到去年12月才开始有大范围疫情。

我在过去3年,一直到去年11月开始,才需要出门戴口罩。

所以,有些人动辄就把免疫力下降,甩锅给戴了3年口罩,完全是无稽之谈。

稍微有辨别能力的人,应该都能很清楚看出来。

包括美国去年冬天,流感和呼吸合胞病毒大流行,很多人也甩锅给戴口罩,就很扯。

搞得好像美国人也都戴了3年口罩一样。

我们的网络舆论,很容易陷入两极分化的极端化状态。

面对疫情,一部分人很容易因为一些风吹草动,去放大疫情的影响和威胁,让人们出现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

另外一部分人,则喜欢主观的无视疫情,就觉得疫情不存在了,不愿意承认疫情对我们整体造成很大伤害。

要么对病毒“过度恐慌”,要么就是“无视疫情”。

这两种,我觉得都是两种极端。

我个人是认为,我们既要重视疫情的影响,客观认知新冠病毒对整体的危害性。

同时也要了解,新冠病毒的个体的威胁比较低,所以不用对新冠感到恐慌。

特别是在经过去年12月的集中感染后,我个人是认为,下一波疫情即使会出现,也会更好防一些,影响也不会那么大。

所以,我们对于第二波疫情,也不用感到恐慌,但也不要去无视,还是要重视,来尽可能降低第二波疫情对我们整体的伤害。

这是我一贯以来的态度,“要重视疫情的影响,但不要恐慌”。

所以,我一直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数据说话。

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网络舆论,比较缺乏的声音。

所以,虽然外面有很多人不理解,让我也有一些压力,但我仍然会坚持。

我相信,这个投票还是能帮助到大家。

因为这两个月,是有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所以我才会每周日固定发这个投票,并做比较多的分析。

假如第二波疫情出现,并结束后,可以确定会有3个月左右的疫情低谷期。

那么在疫情低谷期的前半段里,我就会把这个疫情投票的频率降低,从每周降低为每月1次。

因为全世界过去两年的疫情,已经说明两波疫情的间隔,至少有4-6个月的时间。

所以,在疫情低谷期的前半段,就没必要频繁的去发这个疫情投票,每个月发一次就够了。

只有在疫情低谷期的后半段,在新一波疫情出现的可能性增大的时候,我才会每周日来发这个疫情投票。

有些人如果觉得这个投票没用,无视即可,不用如此敏感到一上来就人身攻击。

也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希望这个投票能继续的人还是多数,那我就会继续坚持。

(7)投票

本期投票加一个选项“疑似二次感染(有过类似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

这个选项是对应“正在发烧(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

如果过去7天,有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的人,在症状消失后,如果之前已经感染过1次,那么就可以投到“疑似二次感染(有过类似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这个选项。

加这个选项是因为,现在大家基本不会去核酸检测,做抗原检测的也比较少。

所以,还是要有一个选项,来统计“不确定感染什么”的一个沉淀数据。

另外,由于甲流基本不会出现长新冠。

所以,如果出现“正在发烧或其他症状(但不确定感染了什么)。

但在主要症状消失后,还有一些类似长新冠的症状,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投到那两个长新冠选项里。

大家可以在下方直接进行投票。

例行声明,这个投票是希望能建立一个简单的“疫情预警机制”,达到两个效果:

1、可以让大家确定当前是否处于疫情低谷期,从而降低焦虑。

2、假如有第二波疫情到来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投票,及时去预警,做到心里有数。

这个投票仅代表我读者群体的一个感染情况,会有样本数据偏差,仅供参考。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我不接广告、不加人、不荐股。
要注意骗子假冒、提高防骗意识。
原创不易,多谢赞赏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